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百色市
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地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百色市(壯語:Baksaek Si)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廣西壯族自治區下轄的地級市,位於廣西西部,右江流域,距自治區首府南寧市266公里。市境西鄰雲南省文山州,北接貴州省黔西南州,東與河池、南寧兩市毗鄰,南與崇左市及越南高平省接壤。地處桂滇黔三省區交界,中越邊境結合部,東北部為青龍山余脈,西北部為金鐘山余脈,西南部為黃連山,東南部為右江谷地。右江(上游稱馱娘江)自西北往東南斜貫全境,於市區納澄碧河。是廣西面積最大的地級市,壯族人口比例超過七成,市人民政府駐右江區向陽路13號。
Remove ads
歷史
據徐松石《粵江流域人民史》記:「百,口也;色,塞也,地在山脈塞口之內也。」亦有指「百色」是來自壯語中的原始村落「博澀寨」(壯語:Bakdahguhsaeg),意思是洗衣服的好地方[1][2]。清雍正七年(1729年)析土田州百色置百色廳,移思恩府理苗同知自武緣縣來駐,屬思恩府;光緒二年(1876年)升為直隸廳。
民國元年(1912年),百色直隸廳改為百色府。1913年廢府,置百色縣。1914年,縣屬田南道。1929年12月,中國共產黨在此發動百色起義,建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及右江蘇維埃政府。民國31年(1942年),置廣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區,專署駐百色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立百色專區,專署駐百色縣。1952年,百色專區隸屬桂西僮族自治區,1956年改為桂西僮族自治州。1958年,成立省級廣西僮族自治區,百色專區屬之。1970年百色專區改為百色地區。
1983年10月,百色縣改為縣級百色市。2002年6月,撤銷百色地區及縣級百色市,設立地級百色市;原縣級百色市改設右江區[3]。
Remove ads
地理
百色位於廣西西部。由於地勢西高東低,因此百色東西兩地氣溫差別很大。百色東部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冬季短暫溫和,夏季漫長炎熱。冬季乾燥,日照少。夏秋季節多晴朗天氣。1月平均氣溫13.4℃,極端最低氣溫-2.0℃(1955年1月12日)。7月平均氣溫28.4℃,極端最高氣溫42.5℃(1958年4月23日)。年平均氣溫22.0℃。降雨主要集中在5月~8月。年均降水量1070.6毫米。[4]而百色西部由於是地處雲貴高原東緣,地勢平均高於海拔500米,而隆林縣和西林縣一帶更高於海拔1000米。氣候情況與雲南省中部大部份城市相若,全年溫差較少而氣溫偏低。
以下是百色市區(百色東部)的氣候概況
Remove ads
政治
|
|
Remove ads
人口
截至2022年底,百色市戶籍人口422.62萬人[15],比上年末減少0.19萬人。常住人口356.20萬人。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3,571,505人[16]。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466,75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04,747人,增長3.02%,年平均增長率為0.3%。其中,男性人口為1,826,662人,佔總人口的51.15%;女性人口為1,744,843人,佔總人口的48.85%。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4.69。0-14歲的人口為798,115人,佔總人口的22.35%;15-59歲的人口為2,171,649人,佔總人口的60.8%;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601,741人,佔總人口的16.85%,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442,548人,佔總人口的12.39%。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1,551,425人,佔總人口的43.44%;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2,020,080人,佔總人口的56.56%。
Remove ads
全市常住人口中,壯族人口為2,676,720人,佔74.95%;漢族人口為588,273人,佔16.47%;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306,512人,佔8.58%。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69,860人,增長13.48%,佔總人口比例增加1.52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34,887人,增長1.18%,佔總人口比例下降1.52個百分點。其中,壯族人口增加8,706人,增長0.33%,佔總人口比例下降2.01個百分點;瑤族人口增加11,089人,增長8.14%,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2個百分點;苗族人口增加11,192人,增長8.75%,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21個百分點。
Remove ads
交通
- 公路
323國道橫越境內。
324國道橫越境內。
銀百高速橫越境內。
汕昆高速橫越境內。
廣昆高速橫越境內。
- 鐵路
- 民航
樂業通用機場(在建)
• 港口
百色港
教育
物產
著名事件
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義發生在該市。
名勝古蹟

- 百色起義紀念碑
- 清風樓
- 人民公園
- 園博園
- 大王嶺漂流
- 澄碧湖
- 百穀和高嶺坡遺址
- 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第八軍軍部舊址
- 右江工農民主政府舊址
- 感馱岩遺址
- 布兵盆地洞穴遺址群
- 那賴遺址
- 西林岑氏家族建築群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