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晉荊州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曹魏舊州,州治所在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其範圍相當於今河南省西南部(南陽大部分,信陽西南),陝西省東南部(安康大部分、商洛南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重慶市東部一小部分,江西省萍鄉市及周邊,湖北省、湖南省大部分地區,貴州省東部。後期範圍縮小為今河南省西南部(南陽大部分,信陽西南),湖北省大部分地區,湖南省雪峰山以北地區及貴州省東部。

郡級行政區

西晉荊州初領南陽、南鄉、襄陽、江夏、魏興、上庸、新城7郡。泰始元年(265)置義陽國。咸寧元年(275年)設置建平郡。太康元年(280年)平吳,原吳國荊州的南郡、宜都、建平、江夏、武陵、天門、長沙、衡陽、湘東、零陵、昭陵、桂陽12郡及揚州的安成郡來屬;同年分南郡置南平郡,原孫吳的建平郡併入西晉的建平郡,原孫吳的江夏郡改名武昌郡,昭陵郡改名邵陵郡;九年(288年)增置隨郡,十年(289年)南鄉郡改為順陽國。元康元年(291年)武昌、桂陽、安成3郡移屬江州,六年(296年)魏興、上庸、新城3郡移屬梁州,九年(299年)增置竟陵、建昌2郡。永寧二年(302年)置新野國。永嘉年間(307-313)分南郡置成都郡。永嘉元年(307年),長沙、衡陽、湘東、邵陵、零陵、建昌6郡移屬湘州。建興年間(313-316)廢成都郡併入南郡。西晉末領14郡。

江夏郡
江夏郡在三國時由魏、吳分治,曹魏江夏郡治安陸縣上昶城(今湖北省雲夢縣),領石陽、鄳、安陸、南新市、平春5縣。晉平吳後,原吳國江夏郡的雲杜、竟陵2縣來隸,石陽縣改名曲陵縣。太康年間(280-289)平春、鄳2縣移屬義陽國。元康九年(299年),雲杜、竟陵、南新市3縣移屬竟陵郡。光熙元年(306年)增置灄陽縣。西晉末領安陸、曲陵、灄陽3縣。
襄陽郡
曹魏舊郡,郡治襄陽縣(今湖北省襄陽市),領襄陽、宜城、中盧、鄀、山都、臨沮、旍陽、邔、編9縣。晉平吳後鄀、旍陽、編3縣移屬南郡,立上黃縣。永寧二年(302年)山都縣移屬新野國。永寧元年(304年)封楚王司馬瑋之子司馬範為襄陽王,郡改為襄陽國,永嘉五年(311年)被石勒殺害,國除為郡。[參 1]西晉末領襄陽、宜城、中盧、臨沮、邔、上黃6縣。
南陽國
曹魏舊郡,咸寧三年(277年)汝南王司馬柬改封南陽王,南陽郡改為南陽國,太康十年(289年)國除為郡,光熙元年(306年)平昌公司馬模晉封南陽王,郡再次改為國。[參 2]郡治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領宛、西鄂、雉、魯陽、犨、博望、堵陽、葉、舞陰、比陽、冠軍、酈、涅陽、育陽、朝陽、安眾、湖陽、穰、鄧、蔡陽、棘陽、新野、安昌、隨、平氏、復陽、平林、義陽28縣。[註 1]西晉泰始元年(265年)安昌、平林、平氏、義陽4縣移屬義陽國,太康元年(280年)新野、穰、鄧、蔡陽、隨、棘陽、朝陽7縣移屬義陽國。廢復陽(晉時廢縣)、湖陽(晉初廢縣)、安眾(晉初廢縣)2縣。西晉末領宛、西鄂、雉、魯陽、犨、育陽、博望、堵陽、葉、舞陰、比陽、涅陽、冠軍、酈14縣。
順陽國
曹魏為南鄉郡,郡治南鄉縣(今河南省淅川縣西南),領南鄉、酇、順陽、丹水、武當、析、陰、筑陽8縣。後增置汎陽縣(284年置)。太康十年(289年)扶風王司馬暢改封順陽王,南鄉郡改為順陽國。義陽國朝陽縣來隸[註 2]。永嘉五年(311年)劉聰攻破洛陽,司馬暢下落不明。後國除為郡。[參 3]
義陽郡
曹魏時曾置,後廢。泰始元年(265年)晉武帝封宗室司馬望為義陽王,分南陽郡4縣置義陽國。郡治安昌縣(今湖北省棗陽市南),領安昌、平林、平氏、義陽4縣。後增置厥西縣(晉初置縣)。太康元年(280年)南陽郡的新野、穰、鄧、蔡陽、隨、棘陽、朝陽7縣來隸,郡治移往新野縣(今河南省新野縣[參 4]。太康年間(280-289)江夏郡平春、鄳2縣來隸。太康九年(288年)隨、平林2縣移屬隨郡。永寧元年(301年)義陽王司馬威助趙王司馬倫謀反篡位失敗,被晉惠帝處死,國除為郡。永寧二年(302年)新野、棘陽、蔡陽、鄧、穰5縣移屬新野國。朝陽縣移屬順陽國。[註 2]西晉末領安昌、平氏、義陽、厥西、平春、鄳6縣。
建平郡
泰始五年(269年)置建平都尉,領巫(269年自吳取得)、北井(原屬巴東)、泰昌(分巫縣置)、建始(269年自吳取得)4縣,咸寧元年(275年)改為建平郡,郡治巫縣(今重慶市巫山縣北),領巫、北井、泰昌、建始4縣。晉平吳後原吳國建平郡秭歸、興山2縣來隸,[參 5]增置信陵、沙渠2縣,廢建始縣(284年廢,後復置)。西晉末領巫、北井、建始、泰昌、信陵、秭歸、興山、沙渠8縣。
南郡
孫吳舊郡,晉平吳後郡治仍在江陵縣(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領江陵、華容、枝江、作唐、孱陵5縣。晉平吳,作唐、孱陵2縣移屬南平郡,襄陽郡旌陽、鄀、編3縣來隸,增置州陵、當陽、石首、監利4縣。永興元年(304年)監利、州陵、華容3縣移屬成都郡,建興年間(313-316)復歸。西晉末領江陵、鄀、旌陽、華容、枝江、編、當陽、州陵、石首、監利10縣。
宜都郡
孫吳舊郡,晉平吳後郡治仍在夷道縣(今湖北省宜都市),領夷道、西陵、佷山3縣。晉平吳後西陵縣改名夷陵縣,至西晉末未變。
武陵國
曹魏咸熙元年(264年)曹魏遣漢葭縣長郭純為武陵太守,入侵吳國武陵郡,攻略黔陽、遷陵等縣,後吳將鍾離牧擊敗郭純並收復該地。西晉泰始初立武陵郡,領黽陽、黔陽2縣,咸寧元年(275年)廢郡,所領各縣均廢。[參 6]晉平吳後得吳國武陵郡,郡治仍在臨沅縣(今湖南省常德市),領臨沅、漢壽(原名吳壽)、沅陵、辰陽、酉陽、鐔城、沅南、遷陵、龍陽9縣。[註 4]後廢辰陽縣,增置舞陽、黚陽2縣。永興元年(304年)東武公司馬澹晉封武陵王,改為武陵國[參 7]西晉末領臨沅、漢壽、沅陵、酉陽、鐔城、沅南、遷陵、龍陽、舞陽、黚陽10縣。
天門郡
孫吳舊郡,晉平吳後郡治仍在零陽縣(今湖南省慈利縣東北),領零陽、充、漊中3縣。晉平吳後增置臨澧(283年置)、澧陽(283年置)2縣,至西晉末不變。
南平郡
太康元年(280年)分南郡江南地置。郡治作唐縣(今湖南省華容縣西),後移治江安縣(今湖北省公安縣西北),領作唐、孱陵、安南(280年置)、江安(280年置)4縣,至西晉末不變。[參 8]
隨國
太康九年(288年)晉宗室隨縣王司馬邁晉封為隨郡王,分義陽國2縣置隨國。郡治隨縣(今湖北省隨州市),領隨、平林2縣,至西晉末不變。[參 9]
竟陵郡
元康九年(299年)分江夏郡置。郡治雲杜縣石城(今湖北省鍾祥市),領雲杜、竟陵、南新市3縣,至西晉末不變。[參 10]
新野國
永寧元年(301年)新野縣公司馬歆跟隨齊王司馬冏討伐趙王司馬倫有功,永寧二年(302年)晉封新野王,分義陽、襄陽2郡置新野國。郡治新野縣(今河南省新野縣),領新野、棘陽、蔡陽、穰、鄧、山都6縣。[參 11]永嘉五年(311年)石勒攻略河南,新野王司馬劭遇害。後國除為郡。[參 12]
成都郡(廢除)
因李雄攻破成都,永嘉年間(307-313)分南郡置成都郡,作為華容縣王司馬遵的封地。郡治華容縣(今湖北省監利市西北),領華容、州陵、監利、豐都4縣。建興年間(313-316年)廢郡併入南郡。[參 13]
Remove ads

縣級行政區

更多資訊 郡名 (縣數), 郡治 ...
Remove ads

註釋

  1. 孔祥軍考証認為曹魏南陽郡領縣尚有山都、襄鄉2縣。
  2. 新野郡於永寧二年(302年)置郡,據《水經注》記載,領新野、棘陽、蔡陽、穰、鄧、山都6縣,朝陽縣在《晉書·地理志》屬南陽郡,在新野郡西,若歸入南陽郡則必成為其郡飛地,殊為怪異。《宋書·州郡志》朝陽縣屬順陽郡,疑朝陽縣在之前早已劃歸順陽國,時間在太康十年(289年)或永寧二年(302年)之間。
  3. 孔祥軍考証認為義陽郡於太康元年(280年)擴大領縣數量,由5縣增加到12縣。
  4. 孔祥軍認為吳末武陵郡尚領有黔陽縣。
  5. 孔祥軍認為咸寧二年(276年)置新野郡,太康元年(280年)廢郡,晉惠帝時再度置郡。《晉書·扶風武王駿傳》記載司馬歆「太康中,詔封新野縣公」,後隨齊王司馬冏討伐趙王司馬倫,有功「以勳進封新野郡王」,封國由縣國晉升為郡國,時間在永寧元年(301年)至二年(302年)間,以此推測「咸寧」應為「永寧」之誤。
  6. 《晉書·陶侃傳》記載「陳敏之亂,弘以侃為江夏太守」,此事在永興二年(305年)十二月以後,而明年(光熙元年,306年)十一月晉惠帝死,故置灄陽縣當在這段時間。
  7. 《晉書地理志》作「淯陽縣」。
  8.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上冊,第710頁。
  9. 孔祥軍以該2縣在《晉書·地理志》及《輿地廣記》均列屬江夏郡,認為《宋書·州郡志》引《晉太康地誌》有誤。
  10. 《晉書地理志》作「秦昌縣」。
  11. 孔祥軍引《輿地廣記》,認為泰昌在太康中分秭歸置縣,《宋書·州郡志》記載建平都尉領縣有泰昌,實誤。(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第166-167頁)然而泰昌縣在今重慶市巫山縣北,秭歸縣今湖北省秭歸縣,地理相距甚遠,疑《宋書》不誤,《輿地廣記》有誤。
  12.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第158頁。
  13. 《晉書地理志》作「南安縣」。
  14. 孔祥軍引胡阿祥《宋書州郡志彙釋》認為點校本《宋書》改作「南安」有誤。(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第168-169頁)
  15. 孔祥軍據《三國志·孫權傳》南陽5縣降吳及《水經注》割南陽5縣置新野郡,屬縣有「山都」,認為魏、晉時屬南陽郡。然而《水經注》封司馬歆新野郡公年代可能有誤,吳、魏相互敵對,吳國應不可能承認魏國新設的政區,山陽縣東漢屬南陽郡管轄,或有用漢史地理的可能性。

出處

  1. 《晉書》卷59〈楚隱王瑋傳〉:「永寧元年,追贈驃騎將軍,封其子範為襄陽王,拜散騎常侍,後為石勒所害。」
  2. 《晉書》卷3〈武帝紀〉:「〔咸寧三年八月癸亥〕徙……汝南王柬為南陽王。……〔太康十年〕改封南陽王柬為秦王」;卷4〈惠帝紀〉:「〔光熙元年〕進平昌公模為南陽王。
  3. 《晉書》卷3〈武帝紀〉:「〔太康十年〕徙扶風王暢為順陽王。」;卷38〈宣五王傳〉:「暢字玄舒。改封順陽王……永嘉末,劉聰入洛,不知所終。」
  4. 《晉書》卷3〈武帝紀〉:「〔泰始元年〕封……皇從伯父望為義陽王。」;《水經注》卷30:「闞駰言:晉太始中,割南陽東鄙之安昌、平林、平氏、義陽4縣,置義陽郡於安昌城。又《太康記》、《晉書‧地道記》並有義陽郡,以南陽屬縣為名。」;《太平寰宇記》卷142〈山南東道·鄧州南陽縣〉:「晉太康元年置義陽郡,居新野縣,屬荊州。」[註 3]
  5. 《宋書》卷37〈州郡志三〉:「晉又有建平都尉,領巫、北井、泰昌、建始四縣。晉武帝咸寧元年,改都尉為郡,於是吳、晉各有建平郡。太康元年吳平,併合。」
  6. 《三國志》卷60〈鍾離牧傳〉:「永安六年,蜀並於魏,武陵五谿夷與蜀接界,時論懼其叛亂,乃以牧為平魏將軍,領武陵太守,往之郡。魏遣漢葭縣長郭純試守武陵太守,率涪陵民入蜀遷陵界,屯於赤沙,誘致諸夷邑君,或起應純,又進攻酉陽縣,郡中震懼。牧……即率所領,晨夜進道,緣山險行,垂二千里,從塞上,斬惡民懷異心者魁帥百餘人及其支黨凡千餘級,純等散,五谿平。」;《宋書》卷37〈州郡志三〉:「晉末平吳時,峽中立武陵郡,有黽陽、黔陽縣,咸寧元年併省。」
  7. 《晉書》卷38〈宣五王·琅邪武王伷傳〉:「武陵莊王澹字思弘。初為冗從僕射,後封東武公……齊王冏輔政……澹與妻子徙遼東……得還。拜光祿大夫、尚書、太子太傅,改封武陵王。」
  8. 《晉書》卷15〈地理志下〉:「南平郡,吳置,以為南郡,太康元年改曰南平。」;《宋書》卷37〈州郡志三·南平內史〉:「晉武帝太康元年,分南郡江南為南平郡,治作唐,後治江安。」
  9. 《晉書》卷37〈宗室傳〉:「隨穆王整,兄弈卒,以整為世子。歷南中郎將,封清泉侯,先父望薨,追贈冠軍將軍。武帝以義陽國一縣追封為隨縣王。子邁嗣。太康九年,以義陽之平林益邁為隨郡王。」
  10. 《宋書》卷37〈州郡志三〉:「竟陵太守,晉惠帝元康九年,分江夏西界立。」;《水經注》卷28:「沔水又南逕石城西,城因山為固,晉太傅羊祜鎮荊州立,晉惠帝元康九年,分江夏西部置竟陵郡,治此。」
  11. 《水經注》卷31:「晉咸寧[註 5]二年,封大司馬扶風武王少子歆為新野郡公,割南陽(當作義陽)五屬棘陽、蔡陽、穰、鄧、山都封焉。」
  12. 《晉書》卷5〈孝懷帝紀〉:「〔永嘉五年〕東海世子毗及宗室四十八王尋又沒於石勒。」;卷38〈宣五王傳〉:「〔歆〕無子,以兄子劭為後,永嘉末沒於石勒。」
  13. 《晉書》卷15〈地理志下〉:「時蜀亂,又割南郡之華容、州陵、監利三縣別立豐都,合四縣置成都郡,為成都王穎國,居華容縣。愍帝建興中,併還南郡,亦併豐都於監利。」卷59〈成都王穎傳〉:「永嘉中,立東萊王蕤子遵為穎嗣,封華容縣王。後沒於賊,國除。」;《水經注》卷32:「北臨中夏水,自縣東北逕成都郡故城南,晉永嘉中,西蜀阻亂,割華容諸城為成都王穎國。」
  14. 《宋書》卷36〈州郡志二·安陸太守〉:「江夏又有曲陵縣,本名石陽,吳立。晉起居注,太康元年,改江夏石陽曰曲陵。」
  15. 《宋書》卷37〈州郡志三·江夏太守〉:「羨陽子相,晉惠帝世,安陸人朱伺為陶侃將,求分安陸東界為此縣。」[註 6]
  16. 《水經注》卷28〈沔水〉:「晉武帝平吳,割臨沮之北鄉、中廬之南鄉立上黃縣,治軨鄉。」
  17. 《輿地廣記》卷8〈京西南路·唐州湖陽縣〉:「湖陽縣,故蓼國,二漢屬南陽郡,晉省入棘陽。」
  18. 《宋書》卷37〈州郡志三·始平太守〉:「汎陽令,晉武帝太康五年立,屬南鄉,仍屬順陽。」
  19. 《宋書》卷37〈州郡志三·南義陽太守〉:「厥西令,二漢無,《晉太康地誌》屬義陽。」
  20. 《三國志》卷41〈霍峻傳〉注引《襄陽記》:「憲還,襲取吳之巫城。」
  21. 《宋書》卷37〈州郡志三·建平太守〉:「〔太康〕五年,省建始縣,後復立。」
  22. 《宋書》卷37〈州郡志三·建平太守〉:「沙渠令,晉起居注,太康元年立。」
  23. 《宋書·卷三十七·州郡志三·巴陵太守》:「州陵侯相,漢舊縣,屬南郡,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疑是吳所省也。」
  24. 《宋書·卷三十七·州郡志三·南郡太守》:「華容公相,漢舊縣,晉武太康元年省,後復立。」
  25. 《宋書》卷37〈州郡志三·巴陵太守〉:「監利侯相,按《晉起居注》,太康四年,復立南郡之監利縣,尋復省之。言由先有而被省也,疑是吳所立,又是吳所省。」;《元和郡縣圖志》卷21〈山南道·復州監利縣〉:「本漢華容縣地也,晉武帝太康五年分立監利縣,屬南郡。」
  26. 《宋書》卷37〈州郡志三·宜都太守〉:「夷陵令,漢舊縣,吳改曰西陵,晉武帝太康元年復舊。」
  27. 《宋書》卷37〈州郡志三·武陵太守〉:「漢壽伯相,吳曰吳壽,晉武帝復舊。」
  28. 《宋書》卷37〈州郡志三·武陵太守〉:「舞陽令,前漢作無陽,後漢無,《晉太康地誌》有。」;《記纂淵海》卷14〈荊湖北路·沅州廬陽縣〉:「本漢武陵郡無陽縣,晉置舞陽縣。」
  29. 《宋書》卷37〈州郡志三·武陵太守〉:「黚陽長,二漢無,《晉太康地誌》有。」
  30. 《輿地廣記》卷14〈荊湖北路·辰州辰溪縣〉:「二漢辰陽縣,屬武陵郡,晉省之。」;《記纂淵海》卷14〈荊湖北路·沅州廬陽縣〉:「辰溪,本漢武陵郡辰陽縣,晉省之。」
  31. 《宋書》卷37〈州郡志三·天門太守〉:「臨澧令,晉武帝太康四年立。」
  32. 《宋書》卷37〈州郡志三·天門太守〉:「澧陽令,晉武帝太康四年立。」
  33. 《宋書》卷37〈州郡志三·南平太守〉:「江安侯相,晉武帝太康元年立。」
  34. 《宋書》卷37〈州郡志三·南平太守〉:「安南令[註 14],晉武帝分江安立。」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書籍

  • 吳增僅,《三國郡縣表》,上海:開明書局,1937
  • 李錫甫,《漢晉城陽郡沿革考》,國立編譯館館刊第6卷第一期,1977
  • 劉琳,《華陽國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4
  • 李曉傑,《東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增訂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 錢儀吉楊晨,《三國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陳健梅,《孫吳政區地理研究》,長沙:嶽麓書社,2007
  • 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學歷史系,2007
  • 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胡阿祥孔祥軍徐成合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 范曄,《後漢書》,維基文庫
  • 房玄齡,《晉書》,維基文庫
  • 沈約,《宋書》,維基文庫
  • 魏收,《魏書》,維基文庫
  •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維基文庫
  • 樂史,《太平寰宇記》,維基文庫
  • 歐陽忞,《輿地廣記》,維基文庫
  • 酈道元,《水經注》,維基文庫
Remove ads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