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技術哲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技術哲學(英語:philosophy of technology)是哲學的一大分支,研究技術的本質和它的社會效益。
此條目目前正依照其他維基百科上的內容進行翻譯。 (2020年3月14日) |
技術哲學可以追溯到西方哲學的開端,古希臘人關於技術(英語:technology,古希臘語詞根:techne)有過一些討論。[1]「技術哲學」一詞的使用則可以追溯到19世紀時德國出生的哲學家和地理學家恩斯特·卡普,他的作品《技術哲學原理》(德語:Grundlinien einer Philosophie der Technik)。[2][3]
歷史
西方術語「技術」一詞來源於古希臘語中的「技藝」(τέχνη),其含義是知識的藝術或技巧。同樣,當今對於技術的哲學觀點,也都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學,西方哲學的根源。
古希臘哲學中,對於技藝的觀點是這樣的:技藝來源於對自然的摹仿(例如,編織的技藝來源於觀看蜘蛛)。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和德謨克里特支持這樣的觀點。[1] 亞里士多德在它的著作《物理學》中也同意經常出現摹仿的情況,但是他認為,技藝可以超越自然,完成「自然不能達到的終點」。[4] 亞里士多德還論證,自然(physis)和技藝在本體論上可以區分,因為自然的東西其產生與運動都有內在的原則支配,也有目的論的最終原因。然而,技藝是由外部的原因以及外部的目的造成。[5]自然事物爭取某些結果,從而繁衍生息;然而技藝卻不會這樣。在柏拉圖的《蒂邁歐篇》中,世界被描述為是神聖造物主(巨匠造物主)的創造物,用永恆的樣式製作,正如巧匠用藍圖製作事物一樣。還有,柏拉圖認為在法律篇中論證,工匠應當模仿巨匠造物主。
Remove ads

羅馬帝國時代和古典時代後期(late antiquity),有很多著作諸如《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前1世紀)、阿格里科拉的《坤輿格致》(1556)等等。中世紀經院哲學普遍支持傳統中對於技術的觀念,認為是對自然的摹仿。文藝復興時期,弗蘭西斯·培根成為了社會上第一個反映技術影響力的作家。在他的烏托邦著作《新亞特蘭蒂斯》(1627)中,培根闡述了他這樣一個樂觀的世界觀,虛構了薩洛門的房子,用自然哲學和技術去擴展人對自然的能力(power),從而構建更好的社會,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等等。
德國哲學家和地理學家恩斯特·卡普,在1877年發表了作品《科技哲學原理》(德語:Grundlinien einer Philosophie der Technik)。[3]卡普深深地被黑格爾影響,認為技藝是人類感官的投射。在歐洲語境下,卡普是技術哲學的奠基人。
另外,19世紀也有很多唯物主義立場,後來到20世紀時十分流行。
20世紀傑出的技術哲學家,對當代技術產生了重要影響。舉例來說,有約翰·杜威、馬丁·海德格爾、赫伯特·馬爾庫塞、君特·安德斯 和漢娜·阿倫特。他們都意識到,技術對於當代生活來說是核心的東西。但是海德格爾、安德斯[6]、阿倫特[7]和馬爾庫塞他們四人,相比杜威來說是喜憂參半和批判的。海德格爾的問題是科技的隱藏本質,他的主要作品可參見《關於技術的問題》。
當代對科技感興趣的哲學家,還包括:尚·布希亞、Albert Borgmann、Andrew Feenberg、蘭登·溫納、唐娜·哈拉維、Avital Ronell、Brian Holmes、Don Ihde、布魯諾·拉圖爾、Paul Levinson、Ernesto Mayz Vallenilla、Carl Mitcham、Leo Marx、西蒙東、劉易斯·芒福德、雅克·埃呂爾、貝爾納·斯蒂格勒、保羅·維希留、Günter Ropohl、Nicole C. Karafyllis、理查·桑內特、Álvaro Vieira Pinto,以及George Grant。
Remove ads
技術決定論認為,技術的特徵決定了其用途,而進步的社會應當適應技術並受益於技術變革。另一種觀點是社會決定論,它認為社會應對技術的發展與應用負有責任。Heyndels表示,技術可以充滿價值,其價值性既可以來自技術產物的預期功能,也可以源自有害的非預期功能。[8]
參見
參考資料
推薦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