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陳文彬 (1904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陳文彬(1904年4月—1982年11月11日),本名陳清金,男,台灣岡山人,語言學家、政治人物,第三、四、五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
生平
1904年生於台灣鳳山廳岡山燕巢村(今高雄市燕巢區)。1921年畢業於燕巢公學校,進入五年制台中一中就讀[2],與宋斐如、謝東閔等是同學。1924年,他因為用腳撥起放在地上的步槍而遭到日本教官的毒打,隨即號召全班同學罷課,抗議日本教育,為此被校方勒令退學[3]。退學後,他隻身渡過台灣海峽,同年9月進入上海私立法政學院就讀,肄業一年[4]。1925年上海五卅慘案後,轉赴日本留學,1931年畢業於法政大學文學部哲學系社會學科[5]。
1931年他到上海投奔李劍華[6],並先後在中國公學、復旦大學任教。期間結識了關露等左翼人士,並傳播馬克思主義[7]。關露被捕後,他被迫離開上海,再次流亡日本,在東京法政大學及立教大學任教。1940年,他幾次拒絕日本在中國大陸扶植的傀儡政權汪精衛國民政府讓他當「教育部長」的邀請[8]。1945年在日本東京參與籌備成立「台灣同鄉會」和「旅日華僑總會」,並被選為會長[9]。
1946年返回台灣,任教於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和台灣師範學院,同時任《人民導報》總主筆,後任台北建國中學校長。1947年2月參加二二八事件,遭中國國民黨通緝撤職,被捕入獄,《人民導報》社也隨之被查封。1947年5月,他由范壽康保釋出獄[10],在家鄉停留了一段時間後,又到台北的台灣省通志館任編審[11]。1949年5月由台灣經香港抵達天津。
1950年至1962年,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國文教研室,兼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研究員,並在文字改革委員會從事文字改革工作。期間還受邀參加台盟總部成立的「對台宣傳寫稿小組」[12]。1962年8月,轉任商務印書館編審。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衝擊,下放至湖北咸寧五七幹校勞動[13]。1979年當選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第二屆總部理事會理事[14]。
1982年11月11日在北京病逝。12月16日,追悼會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部長朱穆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周培源、日本學者安藤彥太郎等參加了追悼會。遺囑為「將骨灰一分為二,一半留在首都北京,一半撒在故鄉土地。」[15]。被台灣公認認定為共產黨匪諜滲透台灣叛亂。
Remove ads
家庭
出版物
長期從事文字改革研究,發表《拼音文字中的同音詞問題的初步研究》《詞兒連寫的演變、辦法和問題》《日本的文字改革問題》《對漢字簡化第一表中的一些字的說明》和《北京話多音詞發展的趨勢和速度》等。參加過《毛澤東選集》一、二、三、四卷的日文版翻譯工作。譯有《中國文字的演變》(漢譯日)等。也曾為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和日文版《人民中國》雜誌主講並編寫《中國語課本》。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