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颱風杜鵑 (2015年)

2015年台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颱風杜鵑 (2015年)
Remove ads

颱風杜鵑 (英語:Typhoon Dujuan,國際編號:1521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1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Jenny)是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9個被命名的風暴。「杜鵑」由中國所提供,指杜鵑花[1][2]此名稱為第3次使用,對上兩次使用分別是在2003年和2009年,當中2003年颱風杜鵑曾肆虐華南並造成嚴重破壞。

快速預覽 颱風杜鵑, 路徑圖 ...

杜鵑形成初期的發展非常遲緩,結構惡劣之餘更一度出現高低層分離的現象,但杜鵑在徘徊西北太平洋的同時重整環流,之後逐步發展成一個成熟的颱風,更是年內第10個達到香港天文台超強颱風分級、第4個達到日本氣象廳颱風分級之「猛烈的」程度的熱帶氣旋。而杜鵑形成後不久,各個官方氣象部門均預測杜鵑轉向北上,移至日本以南海域,詎料不消多久各大電腦數值預報模式的預測便告翻盤,最終杜鵑以西北至西北偏西的移動路線直撲臺灣中國東南部,並成為繼2008年颱風薔薇後,首個以臺灣中央氣象局強烈颱風等級登陸臺灣的風暴。[3]杜鵑橫掃臺灣及福建的路徑與同年8月的颱風蘇迪羅非常接近,但減弱速度卻遠超預期,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在杜鵑登陸福建後3小時內便把杜鵑連降兩級。

Remove ads

發展過程

初期發展遲緩

一個低壓區於2015年9月15日在關島東北面的西北太平洋上空生成,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在早上8時給予熱帶擾動編號97W,但受到強烈垂直風切變[注 1]影響,該低壓區發展遲緩,螺旋性差劣、結構雜亂無章,只能依賴溫度超過攝氏30度的海水勉強組織。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17日凌晨5時才對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給予評級「低」[注 2],直至19日下午3時把上述評級提升至「中」[注 3]。隨着高空輻散[注 4]加強,該系統的結構雖仍紊亂,但螺旋性漸變明顯,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20日凌晨2時把上述評級上調至「高」,並同時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注 5]日本氣象廳以及臺灣中央氣象局在早上8時率先將該低壓區升格為熱帶低氣壓,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直至翌日(21日)凌晨5時才作出此項升格,並給予編號21W[注 6]

高低層分裂

Thumb
杜鵑在9月23日組織相當散亂,低層環流中心暴露,深層對流向西切離,構成高低層分離的現象。

該系統形成一個徹底暴露的低層環流中心,組織持續混亂,對流集中在系統西面;同時系統在副熱帶高壓脊引導下,以時速22至25公里向西或西北偏西移動。日本氣象廳在21日晚上8時對該系統發出烈風警報,但直至23日凌晨3時才正式將該熱帶低氣壓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杜鵑,給予國際編號1521[注 7]。由於系統已獲命名,臺灣中央氣象局隨即將杜鵑升格為輕度颱風香港天文台也緊接在凌晨3時45分表示「位於西北太平洋的低壓區已增強為熱帶低氣壓,並命名為杜鵑」[8];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在上午11時把杜鵑升格為熱帶風暴。

雖然杜鵑在上午以時速16公里穩定西進,但是各部門均預測杜鵑在隨後數日內將會逐漸轉向北移,與琉球群島保持一段距離,原因是副熱帶高壓脊將會受一道西風槽[注 11]打擊而出現弱點,使杜鵑由此空隙北上。當日下午杜鵑仍然暴露的低層環流中心改向西北移動,但與此同時杜鵑的深層對流則繼續西移,和低層環流中心徹底分離,這反映出垂直風切變仍然強烈,使杜鵑無法整合組織;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下午5時的報告中特別指出,杜鵑的環流內出現多個渦旋。由於杜鵑的系統高低層分裂情況嚴重,香港天文台延至當晚9時45分才將杜鵑升格為熱帶風暴[14],明顯比其餘官方氣象部門滯後。該部門及日本氣象廳對杜鵑的定位亦更改為貼近杜鵑深層對流的東北角,即在已分離的低層環流中心之西南面(亦因而顯得杜鵑出現西南偏西甚或不規則路徑),這顯示上述的渦旋有所增強,並取代於入夜後逐漸消散的舊中心;然而各部門對杜鵑的定位差異接近100公里,由此可見究竟是哪一個渦旋加強成為新中心,各部門的評估有嚴重分歧。

預報翻盤

正當各部門一致預期杜鵑轉向之際,各大電腦數值預報模式對杜鵑的路徑預測卻出現劇變,尤以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的變化最大,由於上述西風槽的強度遠遜預期,使副熱帶高壓脊出現的弱點不足以讓杜鵑突破及北上,該中心將杜鵑的預測路徑,由原先完全不會威脅琉球群島和臺灣,突然大幅改動至登陸北臺灣一帶。[15]這使得各官方氣象部門對杜鵑的預測路徑都向西調整,在23日晚上開始預料杜鵑大致向西北推進,穿過沖繩島宮古島之間的海域,與先前的轉向路線大相逕庭;中國國家氣象中心預計杜鵑之後會恢復向偏西移動,直撲臺灣東北部海域,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翌晨(24日)都作出此預測,之後香港天文台更預計杜鵑將橫過臺灣北部,與歐洲中期預報中心的預測大致相同。

Thumb
環流重整後,杜鵑在9月24日的組織大幅改善,修復外露的低層環流中心,並形成中心密集雲團。

經過前一夜的環流重整後,杜鵑的新中心在24日早上仍然局部外露;不過西北太平洋上的垂直風切變減弱,加上海水仍然炎熱,供應龐大能量,使杜鵑顯著改善其鬆散組織,未能成為新中心的渦旋全部消失,與深層對流相關的雲帶開始包裹新中心,原先缺乏對流的東北、東南象限迅速獲填補,使系統結構變得對稱,雲帶很快便組成中心密集雲團[注 12],更已有跡象發展出「雲捲風眼」[注 13],是強度進一步上升的先兆。日本氣象廳在當日下午2時45分首先把杜鵑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和香港天文台分別於下午5時35分及晚上9時45分跟隨升格。[19]西風槽強度雖不如預期,但當日杜鵑只是緩慢西移,甚至原地打轉,原因是南海上空受反氣旋支配,與西風槽及副熱帶高壓脊形成鞍形氣壓場[注 14],引導氣流開始轉弱,使杜鵑減速至近乎停滯不前。各電腦數值預報模式對杜鵑的動向持續有極大落差,根據歐洲中期預報中心的集合預報,杜鵑直趨臺灣和中國福建浙江乃主流,且預測路徑遍及整個臺灣本島,而非只集中在臺灣北部;其次則是轉向逼近琉球群島,另外有少數預報是研判杜鵑會持續西行,取道呂宋海峽移入南海北部,並吹襲廣東省沿岸。[22]

Remove ads

邁向巔峰

9月25日凌晨,杜鵑一度捲入乾空氣,使對流雲系短暫衰減,但杜鵑的強度未受影響,系統流出持續改善至呈放射狀,螺旋雲帶緊緊包圍中心,更打開一個直徑約30公里的風眼,只是眼壁較粗糙。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上午10時率先把杜鵑升格為颱風,日本氣象廳、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和香港天文台亦相繼在下午2時50分、5時正及6時45分作出此項升格[23],臺灣中央氣象局也在晚上8時將杜鵑升格為中度颱風。仍然陷入鞍形場內的杜鵑由自身內力[注 15]帶動,在早上初段曾經緩緩北移,後於日間開始採取偏西北路徑,時速約12至14公里。由於副熱帶高壓脊的弱點尚未修復,官方氣象部門的預報繼續有落差,雖然都集中至臺灣附近一帶,但是對於會否橫過臺灣,還是在臺灣北面海域掠過,各部門的分歧仍存在。

26日杜鵑再次捲入乾空氣,使其西面眼壁曾經有跡象崩塌,但杜鵑的風眼繼續在衞星雲圖清晰可見,強度持續穩步上揚,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和香港天文台先後在下午2時25分及4時正把杜鵑升格為強颱風[24],更分別在翌日(27日)凌晨5時半及上午9時45分把杜鵑再升格為超強颱風[25]。在26日晚間至27日,副熱帶高壓脊增強和向西伸展,修補先前的弱點,驅使杜鵑改向西北偏西移動,並加速至每小時18至20公里,而杜鵑的眼壁亦漸變平滑和渾圓,是杜鵑進一步加強的證明,臺灣中央氣象局因而在當日下午5時半將杜鵑升格為強烈颱風;此外杜鵑的風眼不斷擴大,直徑倍增至近80公里。當晚杜鵑停止增強,因為杜鵑已經到達其身處環境所容許的最大潛在強度;而副熱帶高壓脊的西伸使預報的變數減少,各氣象部門的預測漸趨一致,均研判杜鵑將橫掃臺灣,惟一分別只在於登陸點究竟是宜蘭縣抑或花蓮縣。9月28日上午,杜鵑移速增至每小時25公里,並開始受到臺灣地形影響,同時海水潛熱供應減少;可是杜鵑未有即時轉趨減弱,其對流仍非常旺盛,巨型風眼直至登陸臺灣前一刻才變為「雲塞風眼」,而杜鵑的眼壁掃過與那國島時,當地更錄得每秒53.6米(每小時193公里)之10分鐘平均風速,此項實測數據促使日本氣象廳把杜鵑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再上調至每秒55米(110節,每小時205公里),達到該部門颱風級別之「猛烈的」[注 16]程度。

Remove ads

穿臺閩疾速減弱

28日中午過後,杜鵑突然進一步加速至時速28至30公里,臺灣中央氣象局表示杜鵑已於下午5時40分在臺灣宜蘭縣南澳鄉登陸[26],而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則表示杜鵑在10分鐘後(下午5時50分)才登陸宜蘭[27],之後被中央山脈破壞結構而出現環流重整,原有中心改向南移並消散,一個新中心在舊有中心西南面的南投縣建立並西移,乃「分裂過山」現象。杜鵑的巨大風眼旋即被填塞,紮實的眼壁也快速崩解,這標誌着杜鵑強度明顯下降,巔峰時期至此結束。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在下午5時10分把杜鵑降格為強颱風,香港天文台在當晚9時半跟隨降格[28],臺灣中央氣象局亦在晚上11時半將杜鵑降格為中度颱風。[29]杜鵑在9月29日凌晨1時由彰化縣芳苑鄉出海,進入臺灣海峽[29],並再次向西北移動,重新貼近副熱帶高壓脊,但移速回落至每小時22公里。臺灣地形對杜鵑的結構造成嚴重損壞,杜鵑迅速而顯著減弱,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在早上6時正把杜鵑降格為颱風,香港天文台亦緊隨其後,在半小時之後(早上6時半)作出此項降格[30]。中國國家氣象中心隨後表示,杜鵑於早上8時50分在中國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登陸[31]

由於水汽供應斷絕,同時華南又有東北季候風帶來的乾空氣盤據,杜鵑大量捲入而急劇減弱,中心密集雲團不消數小時便遭瓦解。各部門間以中國國家氣象中心評估杜鵑的減弱速度最快,短短個多小時即連降兩級,先在上午10時20分把杜鵑降格為強熱帶風暴,再於上午11時25分把杜鵑進一步降格為熱帶風暴,最終在下午5時15分把杜鵑降格為熱帶低壓,當晚8時正即告停編;日本氣象廳與香港天文台亦先後在上午11時45分及下午12時半把杜鵑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32],隔3小時後相繼在下午2時45分及3時半再把杜鵑降格為熱帶風暴[33],再分別於當晚8時50分及9時45分把杜鵑進一步降格為熱帶低氣壓。[34]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上午11時對杜鵑發出最後警報,至於臺灣中央氣象局則於下午2時半把杜鵑降格為輕度颱風,晚上8時再把杜鵑降格為熱帶低氣壓。

Remove ads

轉化及直撲日韓

登陸後杜鵑恢復西北偏西路徑,在當晚移入江西省;長時間地形摩擦與乾空氣大量入侵使杜鵑的對流雲系逐漸變薄,低層環流中心開始模糊不清,反映出杜鵑的生命史正步向終結,香港天文台在翌日(30日)凌晨3時45分把杜鵑降格為低壓區。[35]杜鵑之後沿着副熱帶高壓脊西南側順時針轉向,採取北至西北偏北路徑,橫越江西,之後臺灣中央氣象局於下午2時把杜鵑降格為低壓區,日本氣象廳則是在當晚8時表示杜鵑已與鋒面合併。杜鵑的殘餘隨後以東北偏北路線,經過安徽江蘇,在10月1日凌晨移出東海,並發展出鋒面,顯示杜鵑受冷空氣入侵,暖心結構被毀,轉化為溫帶氣旋。在西風帶內的強勁盛行西風帶動下,杜鵑在當日高速橫掃朝鮮半島日本海,並在2日凌晨掠過日本北海道。杜鵑的殘餘系統之後繼續向偏東北推進,同時強度持續被削弱,於3日晚間行經堪察加半島,當時杜鵑已經只餘下淺薄的對流雲系,最終杜鵑在4日早上移入白令海之際減弱消散。

Remove ads

影響

臺灣

當地發布之颱風警報:海上陸上颱風警報

由於杜鵑發展成熟,且預測路徑直指臺灣,加上中秋節前後有天文大潮,將對當地構成嚴重威脅,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於9月26日表示,預計最快在翌日(27日)發布颱風警報。[36]氣象局於9月27日早上8時30分,當杜鵑位於花蓮之東南偏東約620公里時,對臺灣北部、東北部、東南部海面及巴士海峽發布海上颱風警報[注 17][38]氣象局表示考慮在當晚發布陸上颱風警報,預計杜鵑於28日傍晚會在花蓮縣宜蘭縣一帶登陸,提醒民眾應提高警戒,盡快完成防風工作;並表示東半部海面已有長浪,呼籲民眾遠離岸邊。[39]杜鵑在27日黃昏增強為強烈颱風,氣象局在下午5時30分,當杜鵑移至花蓮之東南偏東約500公里時,對宜蘭、花蓮、新北地區發布陸上颱風警報[注 18][40]隨着杜鵑逐漸逼近,氣象局在晚上8時半將陸上警戒範圍大幅擴展至臺東(含蘭嶼、綠島)、臺北、基隆、桃園、新竹、苗栗、臺中及南投地區,同時提醒沿岸及低窪地區慎防水浸、海水倒灌。[41]

28日凌晨杜鵑加速逼近,其外圍雨帶已影響臺灣多處地區,氣象局將陸上警戒範圍擴大至全臺;杜鵑的中心密集雲團已於早上開始籠罩臺灣,其暴風圈更在上午10時觸及臺灣本島[42],各地風雨急劇增強,氣象局對多個地區發布大雨及暴雨特報,範圍同樣幾乎涵蓋全臺[43]。由於杜鵑環流緊密而強度高,被氣象局形容為「小鋼砲」[44],且其與同年8月的蘇迪羅皆達到強烈颱風級別[45],更會以巔峰強度登陸,加上風暴潮疊加中秋節天文大潮可能造成的破壞,全臺對杜鵑嚴陣以待,多個縣市已陸續宣布下午、晚上甚或全日停班停課。[46]氣象局一度將杜鵑的預計登陸時間延後至晚上9時或之後[47],但杜鵑最終在下午5時40分登陸宜蘭縣南澳鄉[26],之後出現環流重整,原有中心改向南移並消亡,新中心在南投縣建立。風眼登陸前全臺各地天氣惡劣,出現狂風暴雨以及巨浪,其中宜蘭縣蘇澳南方澳豆腐岬一度掀起6、7米高的巨浪。[48]

9月29日凌晨1時,杜鵑自彰化縣芳苑鄉出海,進入臺灣海峽[29],但各地風勢仍然猛烈;直至杜鵑於早上登陸中國福建省,並急劇減弱,臺灣各地風勢終在午後漸趨緩和,氣象局先在上午11時半將陸上警戒範圍縮小至外島地區,再於下午5時半,當杜鵑位於金門之西北約200公里時,解除所有颱風警報。[49]然而杜鵑的外圍雨帶仍持續影響臺灣各地,氣象局維持發布大雨特報,並表示各沿海地區風浪仍大,低窪地區應繼續提防海水倒灌。由於基隆市市長林右昌臺北市市長柯文哲新北市市長朱立倫於28日晚上8時聯合宣布早上停班停課、下午上班上課,遭受許多民眾抱怨[50],因而在2小時後(即當晚10時)改宣布全天停班停課、臺北股市及匯市亦均同步休市[51][52],但隔日(29日)大臺北地區普遍天氣晴朗、無風無雨,廣受各界批評[53],其中柯文哲表示後悔此舉:「對不起國家民族。」[54][55]

災情

Thumb
杜鵑在臺北市大安區吹斜路樹後,其樹幹遭砍斷,攝於9月30日

全臺總計超過208萬戶停電,台灣電力公司開始搶通電力[56];各地泥石流潛勢溪流,黃色警戒多達718條(座落於13縣市43鄉鎮254村里),紅色警戒則達51條(座落於5縣市6鄉鎮19村里)[57]臺北市文山區新北市汐止區淡水區新店區等4縣市15鄉鎮市區被列入水浸一級警戒[58];風暴造成3死376傷。[59]

蘇澳氣象站錄得最大陣風每秒68.4米(相當於蒲福風級之17級以上),超越先前颱風蘇迪羅之每秒66.1米,是氣象站設立34年以來第二高紀錄,僅次於1994年颱風格拉蒂斯之每秒68.6米[60][61]蘇澳港紅綠燈塔之其中一座碼頭的地基因此出現傾斜[62][63],除此之外,蘇花公路116.7公里處也落下40噸巨石,耗時四小時搶通完成。[64]而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的鞍部氣象站亦錄得最大陣風每秒54.5米(相當於蒲福風級之16級),創下氣象站設立78年以來陣風紀錄新高[61],這使得台北101/世貿站之四號出口地磚遭強風掀起[65]台北101地下商場的玻璃大門亦遭吹毀,所幸未造成人員受傷,並於不久後修復完成。[66]先前受颱風蘇迪羅重創的新北市烏來區,路面水浸嚴重,台9甲線10.2公里處發生大規模坍方,造成交通中斷[67][68]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之唯一聯外道路也遭泥石流沖毀。[69]颱風亦導致供應臺北都會區用水的南勢溪上游雨量豐沛,但也同時出現土石崩塌的情形,再加上該處水土保持欠佳,使濁度在短短3小時內飆升至12000度,不久更於28日晚間8時達到20500度,遠高於直潭淨水場停止取水標準濁度6000度,估計共有153萬戶停水,當地民眾搶購瓶裝水[70][71][72]。另外在10月1日,阿里山森林鐵路於58公里處未通車路段發現有二處大型災害,由於無法立即處理,造成全線通車延期。[73]

Remove ads

統計

風力
更多資訊 氣象測站, 持續風力 ...
Thumb
彭佳嶼 30.1 m/s
彭佳嶼
30.1 m/s
板橋 16 m/s
板橋
16 m/s
鞍部 15.9 m/s
鞍部
15.9 m/s
竹子湖 8.9 m/s
竹子湖
8.9 m/s
淡水 9.1 m/s
淡水
9.1 m/s
基隆 24.3 m/s
基隆
24.3 m/s
臺北 11.6 m/s
臺北
11.6 m/s
新屋 25.2 m/s
新屋
25.2 m/s
新竹 11.8 m/s
新竹
11.8 m/s
宜蘭 26.8 m/s
宜蘭
26.8 m/s
蘇澳 32.3 m/s
蘇澳
32.3 m/s
花蓮 23.5 m/s
花蓮
23.5 m/s
成功(新港) 8.8 m/s
成功(新港)
8.8 m/s
臺東 7.9 m/s
臺東
7.9 m/s
大武 6.3 m/s
大武
6.3 m/s
蘭嶼 28.4 m/s
蘭嶼
28.4 m/s
臺中 9.7 m/s
臺中
9.7 m/s
梧棲 26.6 m/s
梧棲
26.6 m/s
日月潭 10.4 m/s
日月潭
10.4 m/s
阿里山 8 m/s
阿里山
8 m/s
嘉義 14.4 m/s
嘉義
14.4 m/s
玉山 22.4 m/s
玉山
22.4 m/s
臺南 11.3 m/s
臺南
11.3 m/s
高雄 12 m/s
高雄
12 m/s
恆春 10.6 m/s
恆春
10.6 m/s
澎湖 14.5 m/s
澎湖
14.5 m/s
東吉島 22.5 m/s
東吉島
22.5 m/s
金門 9.4 m/s
金門
9.4 m/s
馬祖 16.5 m/s
馬祖
16.5 m/s
中華民國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署屬氣象測站錄得最大持續風力。圖例:
錄得5級風或以下
錄得6至7級風
錄得8至9級風
錄得10至11級風
Thumb
彭佳嶼 46.9 m/s
彭佳嶼
46.9 m/s
板橋 33.8 m/s
板橋
33.8 m/s
鞍部 54.5 m/s
鞍部
54.5 m/s
竹子湖 32.5 m/s
竹子湖
32.5 m/s
淡水 28 m/s
淡水
28 m/s
基隆 42.5 m/s
基隆
42.5 m/s
臺北 37.1 m/s
臺北
37.1 m/s
新屋 43.1 m/s
新屋
43.1 m/s
新竹 30.6 m/s
新竹
30.6 m/s
宜蘭 50.6 m/s
宜蘭
50.6 m/s
蘇澳 68.4 m/s
蘇澳
68.4 m/s
花蓮 38.8 m/s
花蓮
38.8 m/s
成功(新港) 27.4 m/s
成功(新港)
27.4 m/s
臺東 21.4 m/s
臺東
21.4 m/s
大武 18.8 m/s
大武
18.8 m/s
蘭嶼 44.5 m/s
蘭嶼
44.5 m/s
臺中 30.3 m/s
臺中
30.3 m/s
梧棲 45.3 m/s
梧棲
45.3 m/s
日月潭 30.4 m/s
日月潭
30.4 m/s
阿里山 31.4 m/s
阿里山
31.4 m/s
嘉義 28.8 m/s
嘉義
28.8 m/s
玉山 38.2 m/s
玉山
38.2 m/s
臺南 24.6 m/s
臺南
24.6 m/s
高雄 22.1 m/s
高雄
22.1 m/s
恆春 25.5 m/s
恆春
25.5 m/s
澎湖 28.0 m/s
澎湖
28.0 m/s
東吉島 33.9 m/s
東吉島
33.9 m/s
金門 21.2 m/s
金門
21.2 m/s
馬祖 31.6 m/s
馬祖
31.6 m/s
中華民國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署屬氣象測站錄得最大陣風。圖例:
錄得8至9級風
錄得10至11級風
錄得12至15級風
錄得16級風或以上
備註:鞍部測站自1937年建站以來最大陣風紀錄

以下為9月27日至9月29日出現較大風力的地區及風力(風級為蒲福風級[61]

更多資訊 測站, 持續風力(m/s) ...
雨量

以下為9月27日午夜12時至29日下午6時出現較大雨量的地區及雨量紀錄[88]

更多資訊 排行, 雨量(毫米) ...

日本

日本氣象廳在沖繩及鹿兒島氣象測站風速紀錄
Thumb
阿久根 5.8 m/s
阿久根
5.8 m/s
中甑 3.3 m/s
中甑
3.3 m/s
鹿兒島 7.2 m/s
鹿兒島
7.2 m/s
枕崎 5.5 m/s
枕崎
5.5 m/s
種子島 8.2 m/s
種子島
8.2 m/s
中種子 4.8 m/s
中種子
4.8 m/s
上中 2.7 m/s
上中
2.7 m/s
屋久島 11.1 m/s
屋久島
11.1 m/s
尾之間 8.1 m/s
尾之間
8.1 m/s
中之島 7.1 m/s
中之島
7.1 m/s
笠利 8.7 m/s
笠利
8.7 m/s
名瀬 6 m/s
名瀬
6 m/s
喜界島 7.4 m/s
喜界島
7.4 m/s
古仁屋 5.9 m/s
古仁屋
5.9 m/s
天城 8.1 m/s
天城
8.1 m/s
伊仙 7 m/s
伊仙
7 m/s
沖永良部 9.8 m/s
沖永良部
9.8 m/s
與論島 9.6 m/s
與論島
9.6 m/s
伊是名 9.4 m/s
伊是名
9.4 m/s
奧 9.6 m/s

9.6 m/s
粟國 9.7 m/s
粟國
9.7 m/s
名護 9.4 m/s
名護
9.4 m/s
北原 15.1 m/s
北原
15.1 m/s
久米島 10.2 m/s
久米島
10.2 m/s
宮城島 12.8 m/s
宮城島
12.8 m/s
渡嘉敷 12.4 m/s
渡嘉敷
12.4 m/s
那霸 -
那霸
慶良間 12.8 m/s
慶良間
12.8 m/s
安次嶺 10.7 m/s
安次嶺
10.7 m/s
糸數 13 m/s
糸數
13 m/s
北大東 10.9 m/s
北大東
10.9 m/s
南大東島 10.1 m/s
南大東島
10.1 m/s
舊東 8.4 m/s
舊東
8.4 m/s
下地 20.9 m/s
下地
20.9 m/s
宮古島 15.4 m/s
宮古島
15.4 m/s
鏡原 17.5 m/s
鏡原
17.5 m/s
仲筋 14.4 m/s
仲筋
14.4 m/s
伊原間 24.8 m/s
伊原間
24.8 m/s
所野 42.6 m/s
所野
42.6 m/s
與那國島 54.6 m/s
與那國島
54.6 m/s
西表島 28.1 m/s
西表島
28.1 m/s
石垣島 28 m/s
石垣島
28 m/s
盛山 29.9 m/s
盛山
29.9 m/s
大原 33.9 m/s
大原
33.9 m/s
波照間 40.4 m/s
波照間
40.4 m/s
志多阿原 40.9 m/s
志多阿原
40.9 m/s
日本氣象廳沖繩鹿兒島氣象測站錄得最大持續風速[89]。圖例:
Thumb
阿久根 9 m/s
阿久根
9 m/s
中甑 6.5 m/s
中甑
6.5 m/s
鹿兒島 11.9 m/s
鹿兒島
11.9 m/s
枕崎 7.5 m/s
枕崎
7.5 m/s
種子島 12.8 m/s
種子島
12.8 m/s
中種子 10.3 m/s
中種子
10.3 m/s
上中 8.2 m/s
上中
8.2 m/s
屋久島 12.9 m/s
屋久島
12.9 m/s
尾之間 13.6 m/s
尾之間
13.6 m/s
中之島 14.9 m/s
中之島
14.9 m/s
笠利 12.9 m/s
笠利
12.9 m/s
名瀬 11.5 m/s
名瀬
11.5 m/s
喜界島 12.3 m/s
喜界島
12.3 m/s
古仁屋 12.8 m/s
古仁屋
12.8 m/s
天城 14.4 m/s
天城
14.4 m/s
伊仙 11.1 m/s
伊仙
11.1 m/s
沖永良部 13.9 m/s
沖永良部
13.9 m/s
與論島 13.9 m/s
與論島
13.9 m/s
伊是名 13.9 m/s
伊是名
13.9 m/s
奧 17.4 m/s

17.4 m/s
粟國 13.9 m/s
粟國
13.9 m/s
名護 16.4 m/s
名護
16.4 m/s
北原 20.1 m/s
北原
20.1 m/s
久米島 15.9 m/s
久米島
15.9 m/s
宮城島 17.5 m/s
宮城島
17.5 m/s
渡嘉敷 19.5 m/s
渡嘉敷
19.5 m/s
那霸 -
那霸
慶良間 18 m/s
慶良間
18 m/s
安次嶺 17 m/s
安次嶺
17 m/s
糸數 19.5 m/s
糸數
19.5 m/s
北大東 15.9 m/s
北大東
15.9 m/s
南大東島 16.1 m/s
南大東島
16.1 m/s
舊東 13.9 m/s
舊東
13.9 m/s
下地 29.3 m/s
下地
29.3 m/s
宮古島 26.7 m/s
宮古島
26.7 m/s
鏡原 26.2 m/s
鏡原
26.2 m/s
仲筋 25.7 m/s
仲筋
25.7 m/s
伊原間 36.6 m/s
伊原間
36.6 m/s
所野 63.8 m/s
所野
63.8 m/s
與那國島 81.1 m/s
與那國島
81.1 m/s
西表島 44.9 m/s
西表島
44.9 m/s
石垣島 43.4 m/s
石垣島
43.4 m/s
盛山 41.7 m/s
盛山
41.7 m/s
大原 50.9 m/s
大原
50.9 m/s
波照間 57.5 m/s
波照間
57.5 m/s
志多阿原 54.5 m/s
志多阿原
54.5 m/s
日本氣象廳沖繩鹿兒島氣象測站錄得最大瞬間風速[89]。圖例:

杜鵑於9月28日正面吹襲八重山群島,眼壁更橫掃與那國島,當地有狂風暴雨,並錄得最大瞬間風速每秒81.1米,突破1994年颱風德格之每秒70.2米紀錄;此外當地最大持續風速實測每秒54.6米、最低氣壓實測949.8百帕斯卡[90][91]

石垣島方面,最大持續風速實測達每秒28米、最大瞬間風速每秒43.4米、最低氣壓實測991百帕斯卡,最大浪高達13米,石垣市以及竹富町共有1800戶停電,紅綠燈交通號誌也不斷地搖晃,街道上汽車紛紛因強風吹落物受到損毀。[91][92]目前各地共將近5萬戶停電,並未傳出重大災情及傷亡。[93]

中國大陸

當地發佈之最高颱風預警信號: 颱風橙色預警信號

杜鵑經過一輪滯留之後向偏西北移動,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在9月26日上午10時正發佈颱風藍色預警信號。由於杜鵑持續靠近,並進一步增強為超強颱風,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在9月27早上6時正發佈颱風黃色預警信號,並於半日後在下午6時正發佈颱風橙色預警信號。杜鵑於28日早上登陸福建莆田,但隨後疾速減弱,國家氣象中心在上午10時改發颱風黃色預警信號,後在下午6時直接解除所有颱風預警信號。

福建

全省發佈之最高颱風預警信號: 颱風紅色預警信號
Thumb
2015年9月30日,杜鵑殘留雲系導致廈門北站動車皆數晚點

9月28日早上8時50分,杜鵑在莆田市秀嶼區登陸。[31]全省颳起颶風程度旋風,並有狂風暴雨;但隨後杜鵑急劇減弱,風勢亦快速緩和,可是天氣仍然惡劣。

菲律賓

當地發出之最高風暴信號:一號風暴信號

隨着杜鵑改向西北偏西移動,並進一步增強及加速接近呂宋海峽,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在9月27日凌晨5時正對巴丹群島發出一號風暴信號,當時杜鵑集結在伊巴雅特島之東北偏東約645公里[94]。受到杜鵑的外圍雨帶影響,巴丹群島颳起西南強風,並伴隨大雨,而呂宋亦受狂風驟雨影響。杜鵑在28日早上8時最接近菲律賓,在伊巴雅特島之東北偏北約355公里掠過[95]。之後杜鵑登陸臺灣並減弱,當局在晚上11時解除所有風暴信號,當時杜鵑集結在伊巴雅特島之西北偏北約410公里[96]

熱帶氣旋警告使用紀錄

臺灣

更多資訊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颱風警報, 上一熱帶氣旋 ...

中國大陸

更多資訊 中國國家氣象中心 颱風預警信號, 上一熱帶氣旋 ...

菲律賓

更多資訊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 風暴信號, 上一熱帶氣旋 ...

釋義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