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卢浮宫博物馆
位于法国巴黎的艺术博物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卢浮宫博物馆(法语:Musée du Louvre,发音:[myze dy luvʁ] ⓘ)是位于法国巴黎的国立艺术博物馆,同时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座落于塞纳河右岸的第一区,收藏了大量西方艺术经典作品,包括《蒙娜丽莎》、《米洛的维纳斯》以及《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等。
卢浮宫博物馆位于历史悠久的卢浮宫宫殿内。该建筑最初建于12至13世纪末,由法国国王腓力二世兴建,作为防御性堡垒,其地窖中至今仍保留着中世纪建筑的遗迹。随着巴黎城市发展,堡垒逐渐失去防御功能。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将卢浮宫改建为王室主要居所,随后经历多次扩建与改造,逐渐形成今日的宫殿格局。[3]1682年,路易十四迁往凡尔赛宫,卢浮宫则开始陈列王室收藏的艺术品。自1692年起,馆内展出古希腊与罗马雕塑。[4]同年,法兰西文学院及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进驻宫内,并于1699年举办首届沙龙展览会,两学院在此驻留达百年之久。[5]法国大革命期间,国民制宪议会决议将卢浮宫改建为国立博物馆,以展示国家艺术珍品。此后,19至20世纪间宫殿及展览空间多次扩建。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博物馆正式开放,首展共展出537幅画作,主要来自王室与教会的收藏。由于建筑结构问题,博物馆曾于1796年至1801年间暂时闭馆。
在拿破仑·波拿巴统治时期,随着欧洲、埃及与叙利亚的战争与艺术掠夺,馆藏大幅增加,博物馆一度更名为“拿破仑博物馆”。路易十八、查理十世及第二帝国时期,馆藏持续扩充约2万件。进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博物馆透过捐赠与遗赠进一步丰富收藏。现今卢浮宫博物馆分为八大部门:埃及文物、近东文物、希腊、伊特鲁里亚与罗马文物、伊斯兰艺术、雕塑、装饰艺术、绘画,以及版画与素描。
截至2022年,卢浮宫共藏约60万件艺术品[6],其中35,000件为常设展品,展览面积超过60,600 m2(652,000 sq ft)。[1] 目前馆内展出自史前至21世纪的约38,000件作品,总展示面积达72,735 m2(782,910 sq ft),为全球面积最大的博物馆。2024年共接待870万名参观者,为全球参观人数最多的艺术与综合性博物馆。[7]
Remove ads
位置与参观
卢浮宫博物馆位于巴黎中心的卢浮宫宫殿内,毗邻杜伊勒里花园。最近的巴黎地铁车站为卢浮-里沃利站及皇宫-卢浮宫博物馆站,后者设有直通卢浮宫卡鲁塞勒商廊的地下通道。[8]
在1980至1990年代进行的“大卢浮计划”整修前,博物馆设有多个地面入口,但多数已封闭。自1993年起,主要入口改为位于卢浮宫金字塔下方的拿破仑大厅(Hall Napoléon),游客可自金字塔、地下购物中心或黎塞留通道(需授权)进入。1999年,德侬馆西端的狮子门增设副入口,但并非长期开放。[9]
博物馆早期开放时间依访客身份有所不同。1793年开馆时,法国共和历采用十日制周期(décades),前六日供艺术家与外国人参观,后三日对公众开放。[10]:8 19世纪初恢复七日周制后,民众仅能于周六与周日下午入馆。1824年起规定周日及节日对公众开放,其余日子仅供艺术家与外国人参观,周一闭馆。1855年起改为除周一外每日开放。1922年起开始收取门票(周日免费)。二战后的1946年起,固定周二闭馆,其余日常开放。[11]:43
Remove ads
自2012年起,任天堂3DS掌上型游戏机成为卢浮宫官方导览装置。2013年,博物馆与任天堂合作,推出基于3DS的视听导览系统,名为《Nintendo 3DS Guide: Louvre》,包含超过30小时音频内容及1000多张艺术品与博物馆建筑的照片,并提供3D立体影像。[13][14]
馆内设有差分全球定位系统发射器,以辅助游客定位与导览。[15]2013年升级版导览亦于任天堂直面会公开,由岩田聪与宫本茂在卢浮宫现场展示。博物馆亦提供预载导览内容的3DS XL供游客租用。[16][17]
历史
现今收藏卢浮宫博物馆的卢浮宫最早由法国国王腓力二世于12世纪末兴建,原本用于防御来自西方的攻击,当时英格兰王国仍掌控诺曼底公国。目前地窖内仍可见中世纪卢浮宫的遗迹。[21]关于该地最初是否已有建筑,尚存争议,也可能是腓力二世在既有塔楼基础上改建而成。
“卢浮宫”(Louvre)名称的起源尚无定论。《大拉鲁斯百科全书》认为,该名称可能源自“狩狼场”之意(拉丁语 lupus,中古晚期演化为 lupara)。[21]另有传说称,7世纪时位于莫城(Meaux)的修女院院长布艮多法拉将名为“卢夫拉庄园”(Villa called Luvra,位于巴黎地区)的一部分赠予修道院,但该地是否位于今日卢浮宫所在位置仍存疑。[22]
卢浮宫宫殿自建成以来历经多次改建。14世纪,国王查理五世将其由防御堡垒改为王室居所。1546年,弗朗索瓦一世将宫殿重建为法国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23] 1682年,路易十四将王室迁往凡尔赛后,卢浮宫工程停滞,宫殿转为收容受王室资助的艺术家居住之所。[23]例如,布尔家族(Boulle family)四代皆居于卢浮宫,并获王室资助。[24]
同时,卢浮宫的艺术收藏起源于卡佩家族历代君主的搜集。弗朗索瓦一世在枫丹白露宫收藏了大量画作与艺术品,其中包括列奥那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后来纳入卢浮宫藏品。[25]改建后的小画廊(Petite Galerie)上层、阿波罗画廊西侧设有国王内阁(Cabinet du Roi),共有七间展室。1673年,部分王室画作在此展出,对部分艺术爱好者开放,可视为早期博物馆形式。1681年,王室迁往凡尔赛后,26幅画作随之移走,但自1684年起已被巴黎旅游指南收录,1686年接待来自暹罗的使节参观。[26]
18世纪中叶,公开美术馆的构想逐渐形成。1747年,艺术评论家艾蒂安·拉丰·德·圣耶讷呼吁王室公开收藏。1750年10月14日,路易十五决定在卢森堡宫开设“{皇家绘画长廊(Galerie royale de peinture)”,展出王室藏品中的96件作品,由夏尔·弗朗索瓦·保罗·勒诺尔芒·德图尔内姆与阿贝尔·弗朗索瓦·波瓦松·德·马尼尼侯爵主持,每周三、周六开放公众参观。展品包括安德烈亚·德尔·萨尔托、拉斐尔、提香、保罗·委罗内塞、伦勃朗、尼古拉·普桑及安东尼·范戴克等名家之作。1778年,卢森堡宫赠予普罗旺斯伯爵(未来路易十八),画廊于1780年关闭。[27]
在路易十六时期,卢浮宫设立“皇家博物馆”的构想逐步形成。1776年,夏尔-克洛德·弗拉奥·德拉比亚尔德里伯爵扩充收藏,提议将浮雕模型博物馆所在的大长廊(Grande Galerie)改建为“法兰西博物馆”。虽提出多种方案,但最终未有定案,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博物馆计划未完成。[27]
Remove ads
法国大革命期间,卢浮宫最终成为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1791年5月,国民制宪议会宣告卢浮宫将成为“汇集所有科学与艺术纪念物的场所”。[27] 1792年8月10日,路易十六被囚禁,王室收藏成为国有财产。8月19日,国民议会宣布筹备博物馆作为紧急事务,同年10月成立委员会整理藏品以供展示。[29]
博物馆于1793年8月10日正式开幕,名称为“共和国中央艺术博物馆(Muséum central des Arts de la République)”,这一天也是君主制垮台一周年。公众每周可在三天免费参观,广受赞赏。[30]开馆时展示537幅绘画与184件艺术品,其中四分之三来自王室收藏,其余来自没收的流亡分子与天主教会财产(国有财产)。[31][20]:68-69
为扩充与整理馆藏,法兰西共和国每年拨款100,000图尔货币里弗尔。[27]1794年起,革命军从北欧携回艺术品,1797年签订《托伦蒂诺条约》后,包括《拉奥孔与儿子们》与《观景殿的阿波罗》等梵蒂冈珍藏被纳入卢浮宫,以彰显博物馆作为“人民主权象征”的地位。[31][32]
博物馆初期运作混乱,部分享有特权的艺术家仍居馆内,画作“从地板到天花板密集悬挂”。[31]1796年5月因建筑问题暂时闭馆,1801年巴士底日开放,依时间顺序重新编排,增设照明与柱廊。[31] 1797年8月15日,阿波罗画廊举办素描展正式启用;1800年11月,古物博物馆区(古物博物馆(musée des Antiques))于阿波罗长廊正下方一楼开放,展示自佛罗伦斯与梵蒂冈运来的雕塑文物。
Remove ads
1802年11月19日,拿破仑一世任命曾参与法国入侵埃及与叙利亚的学者与博学家维旺·德农为卢浮宫首任馆长。德农击败其他候选人,包括古物学家恩尼奥·基里诺·维斯孔蒂、画家雅克-路易·大卫、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以及建筑师莱昂·迪富尔尼与皮埃尔-弗朗索瓦-莱昂纳·丰丹等人。[33]在德农建议下,1803年7月,卢浮宫正式更名为“拿破仑博物馆”(Musée Napoléon)。[34]:79
拿破仑时期,馆藏因军事征服迅速扩充。[20]:52 大量来自西班牙、奥地利、荷兰及意大利的艺术品,经由战争掠夺或条约(如《托连蒂诺条约》)纳入卢浮宫。1797年,拿破仑结束第一次意大利远征后,与哈布斯堡君主国外交官菲利普·冯·科本策尔伯爵签订《坎波福尔米奥条约》,意大利各城依条约贡献艺术与文物,这些战利品在巴黎游行展示后纳入卢浮宫收藏。[35]
1797年,自1204年被劫掠后安置于圣马可大教堂的“圣马尔谷之马”运至巴黎,安置于拿破仑建造的卡鲁塞尔凯旋门之上。根据《托连蒂诺条约》,同年自梵蒂冈运至巴黎的“尼罗河神”与“台伯河神”雕像也收藏于卢浮宫,其中“尼罗河神”后归还罗马,而“台伯河神”至今仍留于卢浮宫。意大利教堂与宫殿的掠夺行为引发当地民众与文化界的强烈反弹。[36]
滑铁卢战役后,法军战败,原属各国的作品要求归还。馆长德农因缺乏正式条约而不愿归还,最终各国派遣使节前往伦敦协商,部分艺术品被返还,但仍有许多未返。[37][20]:69 例如安德烈亚·曼特尼亚的《受难》、保罗·委罗内塞的《迦拿的婚礼》及罗希尔·范德魏登的《天使报喜》等作品未返还。1815年,路易十八与奥地利帝国达成协议,保留部分作品[38][39],如委罗内塞的《迦拿的婚宴》,并以夏尔·勒·布朗的巨幅作品交换,或购回亚历山德罗·阿尔巴尼收藏部分作品。
Remove ads

19世纪大部分时间,卢浮宫及其他国立博物馆隶属于君主的民事清单制度管理,因此运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君主个人参与。虽然大画廊的绘画收藏最具代表性,但卢浮宫内多个以独立博物馆命名的单位逐步成立,实际仍归同一行政体系管理。因此,当时卢浮宫建筑群常以复数形式称为“卢浮宫诸博物馆”(les musées du Louvre)。[40]
在法国波旁复辟(1814–1830)期间,路易十八与查理十世为馆藏增添新作品。位于中央广场西南翼底层的希腊与罗马雕塑陈列室依皮埃尔·方丹与夏尔·佩尔西耶设计完工。1819年,中央广场南翼一楼举办工艺制品展,展出持续至1820年代中期。[34]:87
1826年,查理十世创设埃及博物馆,并于1827年将其纳入更宏大的查理十世博物馆(Musée Charles X),位于中央广场南翼一楼一系列展厅内。埃及馆藏由尚-弗朗索瓦·商博良策展,为今日卢浮宫埃及文物部门前身。藏品主要来自埃德梅-安托万·迪朗、亨利·索尔特及贝尔纳迪诺·德罗韦蒂的第二批收藏,第一批则被撒丁国王维克托·埃马努埃尔一世购得,成为今日都灵埃及博物馆的核心馆藏。
1824年,复辟时期开设昂古莱姆画廊(Galerie d'Angoulême),位于中央广场西北翼底层,展示以法国雕塑为主的作品,许多来自凡尔赛宫及亚历山大·勒努瓦的法国古迹博物馆。
1827年12月,法国海军于卢浮宫设立舰船模型展览,以纪念昂古莱姆公爵路易-安托万[41]。该馆承袭18世纪亨利-路易·迪阿梅尔·迪蒙索的构想,1833年更名为海军博物馆(musée naval),后发展为巴黎国立海洋博物馆。最初位于中央广场北翼一楼,1838年迁至二楼阁楼,并维持展出逾百年。[42]
- 查理十世博物馆展厅
-
第一展厅
-
第27室
-
第29室
-
圆柱厅
-
第35室
-
第36室
-
第38室
由菲利克斯·杜班于19世纪40年代末设计的广场休息室(Salon Carré、左)与七烟囱房间(Salle des Sept-Cheminées、右)天花板装饰

在七月革命后,路易-菲利普一世将主要精力投入凡尔赛宫改建计划,将其打造为法国历史博物馆,象征“民族和解”。相较之下,卢浮宫的地位被置于次要位置。然而,路易-菲利普仍资助建立亚述博物馆(musée assyrien),以展示保罗-埃米尔·博塔自东方运回巴黎的亚述浮雕与雕塑。亚述博物馆设于中央广场东入口北侧底层长廊,并于1847年5月1日正式开幕。[43]
此外,1838年1月7日,路易-菲利普在中央广场东翼一楼开设“西班牙画廊”(Galerie espagnole),展出其个人收藏的西班牙画作。[44] 由于这些作品属于王室私人财产,1848年路易-菲利普被推翻后,收藏被撤出并于1853年拍卖。短暂存在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对卢浮宫则有更宏大的计划。共和政府推动修缮工程,完成阿波罗画廊与七烟囱房间的建设,并整修方形沙龙(原年度巴黎沙龙展览地)及大画廊。[20]:52
1848年,位于中央广场阁楼的海军博物馆被纳入卢浮宫统一管理体系,[42]但此安排于1920年再次取消。1850年,在馆长阿德里安·普雷沃斯特·德·隆佩里耶领导下,墨西哥博物馆于卢浮宫开幕,成为欧洲第一座专门展示前哥伦布艺术的博物馆。[45]
Remove ads
拿破仑三世统治时期对卢浮宫影响深远,无论在建筑还是博物馆发展上皆如此。1852年,他于卢浮宫柱廊翼内创建君主博物馆,旨在强化其政治合法性。1861年,他购得坎帕纳收藏中的11,835件艺术品,包括641幅画作、希腊黄金及各类古文物。为展示这些藏品,他另设立Musée Napoléon III(拿破仑三世博物馆),分布于馆内多个展区。1852年至1870年间,卢浮宫新增藏品约20,000件。[46]
在建筑方面,1850年代,建筑师路易·维斯孔蒂与埃克托·勒菲厄尔设计了围绕今日拿破仑庭院的大型新建筑群,其中南翼(今德农翼)部分纳入博物馆使用。1860年代,勒菲厄尔主持建造会议馆与新的州政厅,使其更靠近皇帝于杜伊勒里宫的寓所,但大画廊因此缩短约三分之一。
-
自Salle des séances进入Musée Napoléon III展厅入口(原为挑高空间)
-
Galerie Daru,属于拿破仑三世时期新建卢浮宫的一部分
-
Salle Daru(位于Galerie Daru上方)
-
新卢浮宫的Escalier Mollien(莫里安阶梯)
-
Salle des Empereurs(皇帝厅)
Remove ads

1871年巴黎公社镇压期间,卢浮宫险些遭受严重破坏。5月23日,随着法国军队进入巴黎,由儒勒·贝尔热雷领导的“公社军”纵火焚烧毗邻的杜伊勒里宫,大火燃烧四十八小时,摧毁杜乐丽宫内部并蔓延至博物馆西北翼。卢浮宫图书馆(Bibliothèque du Louvre)及部分展厅受损,但在馆长亨利·巴尔贝·德·儒伊及博物馆员工努力下,博物馆主体获得保护。[47]
君主制结束后,卢浮宫南翼多个空间纳入博物馆管理。马内日厅于1879年转入博物馆,并于1928年成为主要入口。[48]由爱德蒙·纪尧姆接任卢浮宫建筑师勒福伊后,1886年重新装饰大画廊与德农翼之间的国务厅,将其开放为宽敞展厅。[49][50]纪尧姆还装饰了中央广场西北角的一楼展厅,并于1890年安置卡罗吕斯-迪朗1879年创作的巨幅画作《玛丽·德·美第奇的凯旋》。[50]

在第三共和国期间,卢浮宫透过捐赠、赠品及海外考古成果扩充藏品。1869年,路易·拉卡兹捐赠583件拉卡兹收藏,包含夏尔丹、弗拉戈纳尔、伦勃朗及华托作品。[20]:70-71 1883年,1863年于爱琴海出土的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被置于达鲁阶梯视觉焦点位置。1880年代,伊朗苏萨出土重要文物(如阿帕达纳柱头及彩釉砖装饰)被纳入近东古物部门。1897年成立的卢浮宫之友协会捐赠重要作品,如维勒讷夫圣母哀悼像。不过,一战后博物馆扩张与收藏增长趋缓,尽管仍有显著收藏,如乔治·德·拉图尔的《圣多马》及1935年巴伦·埃德蒙·德·罗思柴尔德捐赠的4,000幅版画、3,000幅素描及500本插图书。
自19世纪末,卢浮宫逐渐偏离追求博物馆“普遍性”的方向,转向以法国、西方及近东艺术为主。墨西哥博物馆于1887年移至特罗卡德罗民族学博物馆,海军博物馆北翼阁楼的非西方文物于1905年转移至特罗卡德罗民族学博物馆、法国国家考古博物馆及枫丹白露中国博物馆。[51] 海军博物馆于1943年迁至夏乐宫,卢浮宫大量亚洲艺术藏品则于1945年移至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然而,卢浮宫首个伊斯兰艺术展厅于1893年开放。[52]



1920年代末,馆长亨利·韦尔纳制定展览规划蓝图,部分于1930年代实施。1932–1934年间,建筑师(英文)与阿尔贝·费朗重建达鲁楼梯至现今样貌。1934年,南翼狮身人面庭院加盖玻璃屋顶,北翼一楼装饰艺术展厅扩张,并设置法国最早的时期房间展示。拉卡兹收藏移至改造后的拉卡兹厅(Salle La Caze),展厅高度降低以增加二楼空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卢浮宫实施了周密的藏品撤离计划,以保护馆内珍贵文物免受战火威胁。随着德国占领苏台德地区,包括《蒙娜丽莎》在内的重要作品首先被暂时移往香波尔城堡。战争全面爆发后,大部分绘画亦被运往该地;部分雕塑则被送至瓦朗赛城堡保存。[54]1939年8月27日,博物馆开始对藏品装箱,28日由专车运离巴黎。除了一些过重或被视为次要的作品外,绝大部分艺术品已安全撤离。[55] 1945年法国解放后,这些藏品陆续返回卢浮宫。[56]
战后的新安排反映出卢浮宫对艺术品展示风格的偏好逐渐脱离19世纪末的奢华装饰。1947年,国务厅的天花板装饰由爱德蒙·纪尧姆拆除,《蒙娜丽莎》于1966年首次在此展示。[57]约1950年,建筑师让-雅克·哈夫纳简化了大画廊的内部装饰。[50] 1953年,亨利二世厅启用乔治·布拉克的新天花板,位于拉卡兹厅旁。Devorah Lauter. Hitting the Louvre ceiling. Los Angeles Times. 2010-03-27.</ref>
1960年代末,皮埃尔·波林设计的座椅安置于大画廊。[58] 1972年,卡雷画廊的展示布局重新设计,由建筑师马克·萨尔泰规划悬挂式灯管箱,协助设计的还有安德烈·蒙波瓦(André Monpoix)、约瑟夫-安德烈·莫特及波林。[59]
1961年,法国财政部接受将卢浮宫西南端佛洛尔馆保留给博物馆的建议,此计划源自韦尔纳在1920年代的规划。1960年代晚期,该馆开设新展厅,底层展示雕塑,一楼展示绘画,设计由政府建筑师奥利维耶·拉阿勒(Olivier Lahalle)完成。[60]
Remove ads
1981年,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提出了“大卢浮计划”,作为其密特朗大计划之一。该计划旨在迁出原位于卢浮宫北翼的法国经济财政部,将卢浮宫几乎整个建筑(除位于西北角的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专门用作博物馆,并对博物馆进行全面重组。
1984年,密特朗亲自选定建筑师贝聿铭提出总体规划方案,其中包括在卢浮宫中央拿破仑庭院设置一座卢浮宫金字塔,作为地下入口空间。[20]:66金字塔周围的开放空间于1988年10月15日启用,其地下大厅则于1989年3月30日开放。位于中央广场二楼的早期现代法国绘画新展厅(规划工作始于大卢浮计划之前)亦于1989年开放。
1993年11月18日,密特朗启用了大卢浮计划的下一主要阶段:北翼(里雪留翼)翻新完成,原经济与财政部所在地成为博物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单次扩建,由贝聿铭及法国同事米歇尔·马卡里(Michel Macary)与让-米歇尔·维尔莫特设计。地下空间卢浮宫卡鲁塞勒商廊(以倒金字塔为中心)于1993年10月开放,由贝聿铭与Macary设计。其他翻新展厅,如意大利雕塑与埃及文物,于1994年开放。计划的第三主要阶段自1997年起展开,包括苏利翼与迪农翼的新翻修展厅。狮门入口于1998年启用。
截至2002年,卢浮宫参观人数已较大卢浮计划前翻了一番。[61]
-
黄昏时分的拿破仑广场(Cour Napoleon)和金字塔
-
从中央广场喷泉望向中庭
Remove ads

总统雅克·希拉克于1995年继任密特朗后,在朋友、艺术收藏家兼经销商雅克·克沙什建议下,强调将非西方艺术回归卢浮宫。原本预定纳入吉美博物馆的部分精选收藏于2000年提前六年,在会议馆一楼展出。
大卢浮计划之后的另一重要措施,是希拉克于2003年8月1日以行政命令设立伊斯兰艺术新部门,将原先位于里雪留翼地下的收藏移至迪农翼更显眼位置。新部门于2012年9月22日开放,同时展示罗马时代东地中海收藏,由马里奥·贝利尼与鲁迪·里乔蒂设计,部分资金由阿尔瓦利德慈善基金会提供。[62][63][64]
2007年,德国画家安塞尔姆·基弗受邀在卢浮宫柱廊北侧楼梯创作作品《Athanor》,宣告卢浮宫在亨利·罗亥特指导下重新启动当代艺术委托,距上一次委托当代艺术家乔治·布拉克已逾50年。[65]
2010年,美国画家塞‧汤伯利完成青铜器室的新天花板,呼应1953年乔治·布拉克在毗邻亨利二世厅的作品。房间地板与墙面于2021年由卢浮宫建筑师米歇尔·古特尔(Michel Goutal)重新设计,以回复前任阿尔伯特·费兰(Albert Ferran)1930年代末的改动,引发塞‧汤伯利基金会(Cy Twombly Foundation)的抗议。[66]同年,法国艺术家弗朗索瓦‧莫尔莱受委托为卢浮宫楼梯创作作品《L'esprit d'escalier》,重新设计楼梯窗户,保留原有结构但进行变形,营造光学错觉效果。[67]
2014年6月6日,中央广场北翼一楼的装饰艺术展厅完成全面翻新后重新开放。[68]
2020年1月,在让-吕克·马蒂内指导下,博物馆启用新当代艺术作品委托,由委内瑞拉动态艺术家埃利亚斯·克莱斯平创作《L'Onde du Midi》,作品悬挂于卢浮宫柱廊南侧楼梯下方。[69]
与其他博物馆一样,卢浮宫受到COVID-19疫情冲击。博物馆于2020年2月29日闭馆,直至7月6日重新开放[70][71]。博物馆在有限容量下运营至2020年10月29日,再因COVID-19病例增加而关闭,直至2021年5月19日重新开放。[72][73] 2020年参观人数仅270万人,低于2019年的960万人及2018年的1020万人纪录。[74]
为筹备202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卢浮宫策展展示奥运历史,将古代起源与现代连结。[75]2023年参观人数达890万人,比2022年增加14%,但仍低于2018年的1020万人纪录。[76]
2025年1月,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宣布卢浮宫将进行翻新与扩建,其中包括为《蒙娜丽莎》设立专属展室,原因为博物馆每年参观人数持续增加。[77]2025年6月16日,卢浮宫员工发动罢工,抗议博物馆过度拥挤、员工不足,以及工作条件“无法忍受”。[78][79][80][81][82]
2025年10月19日,卢浮宫遭遇抢劫,窃贼从阿波罗画廊强行打开窗户入内,并偷走珠宝后骑摩托逃离。[83][84][85][86][87][88][89][90]
-
会议馆展示来自吉美博物馆的非西方艺术,2000年开放
-
维斯康提庭院一楼翻新,以容纳新伊斯兰艺术部门,2012年
-
伊斯兰艺术在维斯康提庭院的展示,2012年
-
伊斯兰艺术部门地下展示,2012年
Remove ads
收藏品
截至目前,卢浮宫收藏共有615,797件物品[91],其中482,943件自2021年3月24日起可透过线上平台查阅[92]。博物馆实际展出约35,000件艺术品,并划分为八个策展部门。[1]
卢浮宫拥有世界上最广泛的艺术收藏之一,涵盖多元文化与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品,包括古埃及、希腊与罗马艺术。馆内同时收藏大量装饰艺术、伊斯兰艺术与雕塑作品。[93]
埃及文物部门拥有超过50,000件藏品[20]:74,涵盖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4世纪的尼罗河流域文明[94]。该收藏是世界上最大的埃及文物收藏之一,呈现古埃及、中王国、新王国、科普特艺术,以及罗马、托勒密与拜占庭时期的生活与文化。[94]
该部门源于法国皇室收藏,后因拿破仑于1798年的埃及远征以及未来卢浮宫馆长多米尼克·维旺的参与而扩展[20]:76-77。在让-弗朗索瓦·商博良成功破译罗塞塔石碑后,查理十世下令建立埃及文物部门。商博良建议购买由埃德梅-安托万·迪朗、亨利·索尔特与贝纳尔迪诺·德罗维蒂组成的三个收藏,新增约7,000件作品。此后,开罗埃及博物馆创始人奥古斯特·马里埃特亦透过考古挖掘持续增加藏品,并将孟菲斯遗址出土的文物寄回卢浮宫[20]:76-77。[95]
埃及文物部门的藏品以塔尼斯的大狮身人面像为起点,分布于二十多个展厅,包括雕像、纸草书卷、木乃伊、日常用品、服饰、珠宝、游戏器具、乐器及武器[20]:76-77。[94] 古代时期代表作品包括公元前3400年的阿拉克山燧石刀、书记坐像及雷吉德夫首像。中王国艺术以黄金制品与雕像闻名,从写实风格逐渐转向理想化,如阿蒙埃姆哈坦克的页岩雕像以及木制供品持者。新王国及科普特埃及的收藏同样丰富,其中奈芙蒂斯雕像与哈索尔石灰石浮雕展示了新王国的艺术风格与财富。[94][95]
近东文物部门为卢浮宫第二个设立的部门,始于1881年,主要展示伊斯兰文化兴起前的早期近东文明及最早定居的概况。该部门按地理区域分为三个部分:黎凡特、美索不达米亚(现今伊拉克)以及波斯(现今伊朗)。其收藏的形成与考古发掘密切相关,例如保罗-埃米尔·博塔于1843年在科萨巴德的考察,以及萨尔贡二世宫殿的发现[94][20]:119,这些发现奠定了亚述博物馆的基础,为今日近东部门的前身。[94]
该部门收藏了来自苏美与阿卡德城的文物,例如公元前2450年的秃鹰石碑,以及阿卡德国王纳拉姆-辛为庆祝击败扎格罗斯山野蛮人而竖立的胜利石碑。其他重要文物包括公元前18世纪的齐姆里林加冕壁画与公元前25世纪的埃比赫-伊尔雕像。1901年出土的汉谟拉比法典则反映巴比伦法律体系,强调“不得以不知法律为由辩护”的原则。[96]
近东部门的重要收藏还包括黎凡特地区文物,如1855年发现的埃什穆纳扎尔二世石棺,促成欧内斯特·雷南于1860年的腓尼基考察。该部门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迦南语及亚兰语铭文收藏之一,也涵盖北非的腓尼基文物,如1843年出土的艾因-内什马铭文。 卢浮宫波斯文物则包括古代重要作品,例如葬头雕像及大流士一世射手。[94][97],并收藏来自波斯波利斯的珍稀物品。[98]
希腊、伊特鲁里亚与罗马文物部门展示了来自地中海盆地的新石器时代至公元6世纪的文物[99]。其收藏范围涵盖从[[基克拉泽斯文明]到罗马帝国衰落的各个阶段,为博物馆最古老的部门之一,其中包含由弗朗索瓦一世所收藏的作品[94][20]:155-58。
最初的收藏以大理石雕塑为主,例如米洛的维纳斯。部分作品如贝尔维德雷的阿波罗于拿破仑战争期间进入收藏,部分在拿破仑一世于1815年倒台后被归还;其他作品如博尔盖塞花瓶则由拿破仑购得。19世纪晚期,卢浮宫又收购了杜朗收藏的花瓶及青铜雕塑等作品[20]:92[99]。
古风时期的收藏包括首饰及石灰石雕像,如奥塞尔夫人像(约公元前640年)与圆柱形萨摩的赫拉像(约公元前570–560年)[94][100]。公元前4世纪以后,对人体形态的关注增加,例如波尔盖塞角斗士像。卢浮宫亦收藏许多希腊化时期杰作,包括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公元前190年)和米洛的维纳斯,象征古典艺术的典范[20]:155。
长达的坎帕纳长廊展示了超过一千件优秀的希腊陶器收藏。在沿塞纳河的展厅中,大部分罗马雕塑得以完整展示。罗马肖像画包括阿格里帕像与安尼乌斯·韦鲁斯像等代表作;青铜雕塑则包括希腊皮翁比诺的阿波罗。
-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公元前2世纪
-
米洛的维纳斯,公元前130到100年
-
古希腊文物
-
古罗马的博尔盖塞花瓶,公元前1世纪
-
描绘阿克特翁之死的蜗壳克拉特,公元前 450-440 年
-
一个女性形象的基克拉迪艺术,公元前 27 世纪
-
博尔盖塞角斗士,公元前100年
-
克里特岛的欧塞尔夫人,公元前650 - 625 年
-
罗马雕像
-
皮翁比诺的阿波罗
-
凡尔赛宫的戴安娜,罗马复制品,公元1世纪或2世纪
伊斯兰艺术收藏是卢浮宫最晚成立的收藏部门之一,涵盖“十三个世纪与三大洲”[101]。该部门展品包括陶瓷、玻璃器、金属器、木雕、象牙、地毯、纺织品与迷你画等,总计超过5,000件完整作品及1,000片碎片(Ahlund, p. 24)。该收藏原隶属装饰艺术部门,自2003年起成为独立部门。
著名作品包括来自安达卢西亚的10世纪象牙盒穆吉拉象牙盒、13至14世纪马木留克苏丹国时期雕刻铜盆圣路易洗礼盆,以及10世纪伊朗制的圣乔斯裹布[20]:119-121。
收藏中亦包括波斯诗人菲尔多西史诗《列王纪》的三页,以及一件叙利亚金属工艺品巴贝里尼花瓶。2019年9月,沙特公主拉米亚·本特·马吉德·阿尔沙特为卢浮宫伊斯兰艺术部门开设了新的展区,新部门展示了3,000件作品,涵盖7至19世纪,地域从阿拉伯半岛延伸至西班牙与印度[102]。
-
穆吉拉象牙盒;10世纪(约968年);象牙;15 x 8cm
-
伊朗“比斯米拉”瓷砖;13至14世纪之交;模制陶瓷,光泽釉与釉彩
-
圣路易洗礼盆;作者:Muhammad ibn al-Zayn;1320–1340;锤锻、雕刻,黄铜、鎏金、银镶嵌;50.2 x 22.2cm
-
门;15至16世纪;雕刻、彩绘与鎏金胡桃木

雕塑部门收藏1850年前创作、且不属于希腊、伊特鲁里亚及罗马古物部的作品[103]。卢浮宫自作为宫殿以来即收藏雕塑作品,但直到1824年前,除垂死的奴隶与反叛的奴隶外,主要展示古代建筑雕刻[20]:397-401。最初收藏仅有100件,其余皇家雕塑则置于凡尔赛宫。1847年,列昂·拉博德(Léon Laborde)接管部门后,收藏逐渐扩大,发展中世纪雕塑部分,并购得部门首批中世纪雕像与雕塑作品,包括《希尔德贝特一世》与《斯坦加门》[20]:397-401。
雕塑部门原属古物部,1871年在路易·库拉若(Louis Courajod)主持下获得自治,他组织了更广泛的法国作品展示[20]:397-401。1986年,所有1850年后作品移至新设立的奥赛美术馆。大卢浮计划将部门分为两个展览空间:法国雕塑收藏展示于黎塞留翼厢,外国作品展示于德农翼厢。
法国雕塑收藏涵盖罗曼式艺术作品,如11世纪的丹尼尔入狮穴及12世纪的奥弗涅圣母像。16世纪受文艺复兴影响,法国雕塑风格趋于克制,如让·古戎的浮雕,以及杰尔曼·皮隆的十字架降下与基督复活。17至18世纪代表作包括吉安·洛伦佐·贝尼尼1640–1641年的黎塞留枢机主教胸像、艾蒂安·莫里斯·法尔科内的沐浴的女人与威胁之爱,以及安吉耶兄弟的方尖碑。新古典主义作品包括安东尼奥·卡诺瓦的普西莎与爱神(1787年)。18至19世纪则由法国雕塑家如阿尔弗雷德·巴里与埃米尔·吉耶曼代表。[20]:397-401
-
《基督的复活》· 热尔曼·皮隆
-
菲利普·波特之墓、1477年至1483年
-
《骑着飞马的国王的名声》、1701-1702年
-
群雕、1701–1712年
拿破仑三世公寓的部分第二帝国风格房间
装饰艺术部(Objets d'art)收藏从中世纪至19世纪中期的作品。该部门最初作为雕塑部的一个子集设立,其核心藏品来自皇家财产,以及从圣但尼圣殿法国君主墓地转入的作品,其中包括法国国王加冕之剑[104][20]:451-454。在初期收藏中最珍贵的作品包括硬石嵌花花瓶与青铜器。1825年收购的迪朗收藏增加了“陶瓷、珐琅和彩绘玻璃”作品,皮埃尔·雷瓦尔捐赠了800件作品。随着浪漫主义兴起,对文艺复兴及中世纪艺术的兴趣重新增强,亚历山大-夏尔·索瓦若的捐赠又扩充了部门,新增1,500件中世纪与彩釉陶器作品。1862年,坎帕纳收藏加入15至16世纪的金饰珠宝与玛利亚卡瓷器[20]:451-454[105]。
作品陈列于黎塞留翼厢一楼及阿波罗画廊。画廊名称来自画家夏尔·勒布伦,其受路易十四委托,以太阳主题装饰该空间。中世纪收藏包括路易十五加冕冠、查理五世权杖及12世纪紫红色花瓶[106]。文艺复兴藏品则包括扬波隆纳的青铜雕塑尼索斯与戴安娜拉及挂毯马克西米连狩猎图[104]。后期亮点包括波姆巴杜夫人的塞夫尔瓷花瓶收藏及拿破仑三世公寓[104]。
2000年9月,卢浮宫成立吉尔伯特与罗丝-玛丽·沙古里画廊,展示沙古里夫妇捐赠的挂毯,包括一套16世纪六件组挂毯,采金银线缝制,描绘海洋神祇,由巴黎为海军国务卿让-巴蒂斯特·科尔贝尔·德塞纳雷伊订制。
-
路易十四风格座柜;作者安德烈-夏尔·布勒;约1690–1710;橡木框架、树脂木与胡桃木、黑檀木贴面、玳瑁、铜与锡镶嵌

卢浮宫的绘画收藏拥有超过7,500件作品[11]:229,涵盖13世纪至1848年,并由12名策展人负责展览管理。近三分之二为法国艺术家作品,超过1,200件为北欧作品。意大利画作主要来自弗朗西斯一世和路易十四的收藏,其余包括拿破仑时期未归还的作品及部分购藏品[110][20]:199-201, 272–273, 333–335。收藏始于弗朗西斯一世,他从意大利画家如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收购作品;据乔尔焦·瓦萨里记载,米开朗基罗的《莉达与天鹅》(现已失传)曾被弗朗西斯一世收藏,并将列奥纳多·达芬奇带至其宫廷。
法国大革命后,皇家收藏成为卢浮宫的核心。1986年奥赛火车站改建为奥赛博物馆时,1848年革命后完成的作品移至新博物馆。法国及北欧画作展示于黎塞留翼厢及中央广场,西班牙与意大利画作则位于德农翼楼一楼[20]:199。
法国画派代表作包括昂格朗·卡尔顿的早期作品《阿维尼翁哀悼圣母》;匿名画作《让·勒邦国王》(约1360),可能是后古典时期西方最早存世的独立肖像;亚森特·里戈的《路易十四》;雅克-路易·大卫的《拿破仑加冕》;特奥多尔·热里科的《梅杜莎之筏》;以及欧仁·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尼古拉·普桑、勒南兄弟、菲利普·德·尚潘、夏尔·勒布伦、乔治·德·拉·图尔、让-安托万·华托、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洛与欧仁·德拉克罗瓦的作品亦在馆内广为展示。
北欧作品包括扬·弗美尔的《花边女工》与《天文学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的《乌鸦之树》;伦勃朗的《以马忤斯的晚餐》《沐浴的拔示巴》及《屠牛图》。
意大利收藏尤为重要,特别是文艺复兴系列[111]。收藏包括安德烈亚·曼特尼亚与乔瓦尼·贝利尼的《受难》,[112]。高文艺复兴作品包括列奥纳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圣母与圣安妮》、《洗者圣约翰》及《岩间圣母》。巴洛克时期作品包括詹巴蒂斯塔·皮托尼的《西庇阿仁爱》、《苏珊娜与长老》、《巴克斯与阿里阿德涅》《火星与维纳斯》,与卡拉瓦乔的《算命女》《圣母之死》。16世纪威尼斯作品包括提香的《田园音乐会》《《The Entombment》》《荆棘加冕》[20]:378[113]。
拉·卡兹收藏于1869年由路易·拉·卡兹遗赠卢浮宫,为博物馆历史上个人捐赠规模最大的一次。拉·卡兹将其个人收藏的584幅画作捐赠给博物馆,包括让-安托万·华托的《Pierrot ("Gilles")》[114]。2007年,以此收藏为主题举办展览“1869: Watteau, Chardin... entrent au Louvre. La collection La Caze”。
博物馆部分著名画作已由法国博物馆研究与修复中心进行高分辨率数码化[115]。
版画与素描部门收藏纸上艺术作品[20]:496。该收藏起源于皇家收藏(国王收藏柜)中的8,600件作品,后续透过国家征用、购买(如1806年收购菲利波·巴尔迪努奇收藏的1,200件作品)及捐赠而增加[20]:92[116]。
该部门于1797年8月5日开放,当时在阿波罗画廊展出415件作品。收藏分为三个部分:核心的国王收藏柜、14,000片皇家铜版印刷版,以及爱德蒙·德·罗斯柴尔德的捐赠收藏[117]。其中包括40,000件版画、3,000件素描以及5,000本插图书籍。
现藏品展示于花神阁;由于纸本作品易受损,每次仅展示部分藏品[20]:496。
-
三个类似狮子的头部;作者夏尔·勒布伦;约1671;黑色粉笔、钢笔与墨水、刷子及灰色水彩,白色胶彩,纸本;21.7 × 32.7 cm
-
《女性头部研究与一个男性头部》;作者安托万·瓦托;18世纪上半叶;朱砂粉、黑色粉笔与白色粉笔,灰色纸本;28 × 38.1 cm
-
《老年女性肖像》,作者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
-
《年轻女性肖像》,作者小汉斯·荷尔拜因
-
《男性头部》,作者安德烈亚·德尔·萨尔托
-
《圣母与圣婴》,作者比亚乔·普皮尼
管理、行政与合作关系


卢浮宫隶属于法国政府所有,自1990年代起,其管理与治理逐渐获得更多自主权。[118][119][120][121] 自2003年起,博物馆被要求为其专案筹措经费。[120] 到2006年,政府补助已从总预算的75%下降至62%。如今,卢浮宫每年筹得的资金几乎与国家拨款相当,约为1亿2200万欧元。政府负责营运开支(如员工薪资、安全与维护),而新馆翼、整修与藏品收购等项目则由博物馆自筹资金支付。[122] 此外,卢浮宫每年亦透过为其他博物馆策划展览获得约300万至500万欧元的收益,而展览主办方则保留门票收入。[122]
随着小说《达芬奇密码》及其2006年电影改编作品使卢浮宫声名大噪,该馆亦因允许在馆内取景拍摄而获得约250万美元报酬。[123][124]2008年,法国政府为卢浮宫提供3.5亿美元年度预算中的1.8亿美元,其余部分则由私人赞助及门票收入补足。[119]
卢浮宫现有员工约2,000人,馆长职位需向法国文化与通讯部报告。尚-吕克·马丁内斯于2013年4月接替亨利·卢耶特出任馆长。卢耶特自2001年接任皮耶·罗森柏格以来,推行一系列政策,使馆方能更自由地借展及外借藏品。[118][120]2006年,卢浮宫外借1,300件作品,得以换取更多国际艺术品借展。2006年至2009年间,馆方亦将部分藏品借予亚特兰大高等艺术博物馆,并因此获得690万美元报酬,用以进行馆内翻修。[120]
2009年,法国文化部长费德里克·密特朗批准建立一座距巴黎西北约30公里的储藏设施,以存放卢浮宫及位于塞纳河洪泛区的其他国家博物馆(凯布朗利博物馆与奥赛博物馆)藏品,惟该计划后遭搁置。2013年,其继任者奥雷莉·菲利佩蒂宣布卢浮宫将把25万件以上的藏品[125] 移至列文一座面积达20,000平方米的地下典藏中心。该项目耗资6,000万欧元,由地区政府与卢浮宫分别负担49%与51%。[126] 该设施由卢浮宫单独拥有与管理。[125] 2015年7月,英国建筑事务所罗杰斯史达克哈伯+合伙人事务所领衔设计该建筑群,特色为覆盖大片绿色屋顶的采光工作空间。[125][127]
2012年,卢浮宫与旧金山美术馆联盟宣布开展为期五年的合作计划,内容包括展览、出版、艺术保存及教育项目。[128][129]2012年启用的伊斯兰艺术馆扩建工程耗资9,850万欧元,其中3,100万欧元由法国政府提供,1,700万欧元来自瓦利德·本·塔拉尔基金会,其余2,600万欧元则由阿塞拜疆共和国、科威特埃米尔、阿曼苏丹及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六世捐助。此外,阿布扎比卢浮宫的开馆协议预计在30年间为品牌授权带来4亿欧元收益。[62]卢耶特亦藉借展与收益改善馆藏薄弱部分,并规定“每年将门票收入的20%用于新收购”。[120] 他进一步提升馆方行政自主权,使开放画廊比例自80%提高至90%,并推行周五夜间延长开放及免费入场政策,同时将年度收购预算自450万美元提高至3,600万美元。[119][120]
2018年3月,卢浮宫依据2016年法伊两国总统达成的文化协议,在德黑兰开设展览,展出多件法国馆藏艺术品与文物。[130] 卢浮宫的两个古物部门专责伊朗文明文物管理,其代表亦亲赴德黑兰筹备。展品除古埃及、罗马及美索不达米亚文物外,亦包括法国皇室藏品。[131][132][133]
伊朗国家博物馆的馆舍由法国建筑师安德烈·戈达尔设计与建造。[134] 该展于德黑兰结束后,预定于2018年6月移师伊朗东北部马什哈德的呼罗珊大博物馆展出。[135]
2019年10月24日至2020年2月24日,卢浮宫举办史上最大规模的达芬奇回顾展,以纪念其逝世500周年。[136][137] 展览共展出逾百件作品,包括绘画、素描与笔记手稿,其中11幅为达芬奇一生不足20幅的现存画作。[138] 虽然卢浮宫拥有其中5幅,但由于《蒙娜丽莎》需求极高,该画仍维持原展厅展示,未纳入特展。此外,《救世主》亦因藏家拒绝出借而缺席;不过,《维特鲁威人》经威尼斯学院美术馆的法律诉讼后最终成功展出。[139][140]
2021年,馆方追回1983年自馆中遭窃的一顶文艺复兴时期头盔与胸甲。卢浮宫指出,当年窃案“对全体员工造成深切震撼”,但有关案件的公开细节甚少。[141][142]
现任卢浮宫馆长为萝伦斯·德卡,由法国总统艾曼纽·马克宏于2021年任命,她亦为该职位首位女性。[143]
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期间,卢浮宫推出线上数位平台,展示馆藏中包括未展出的作品,现已收录超过482,000项附图记录,约占总藏品数的75%。[144] 2022年,卢浮宫接待超过760万名访客,较2021年成长170%,但仍低于疫情前2018年的1,080万人次。[145]
2022年,卢浮宫接待超过760万名访客,较2021年成长170%,但仍低于疫情前2018年的1,080万人次。[146]
2023年,卢浮宫宣布自2017年以来首度调整票价政策。[147] 票价上调30%,以支援奥运期间的免费入场政策并有效管控人流。馆长德卡亦实施每日访客上限3万人与新入口规划等措施,以确保在奥运期间为艺术爱好者提供良好参观体验。馆方预计该年接待约870万名访客,其中约80%为观赏《蒙娜丽莎》而来。
考古研究

卢浮宫的古代艺术收藏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各种考古挖掘,其中部分由博物馆在不同法律体制下资助,经常与法国的外交和/或殖民行动相关。在阿波罗圆厅中,一块雕刻的大理石板列出了多次考古行动,领导者包括:
- 路易-弗朗索瓦-塞巴斯蒂安·福韦尔,希腊(1818年)
- 让-弗朗索瓦·商博良,埃及(1828–1829年)
- 纪尧姆-阿贝尔·布卢埃 和 莱昂-让-约瑟夫·迪布瓦,随摩雷亚远征,希腊(1829年)
- 阿道夫·德拉马尔,阿尔及利亚(1842–1845年)
- 保罗-埃米尔·博塔,尼尼微平原(1845年)
- 约瑟夫·瓦捷·德·布维尔,赛雷奈卡(1850年)
- 奥古斯特·马里耶特,埃及(1850–1854年)
- 维克托·朗格卢瓦,西里西亚(1852年)
- 埃内斯特·雷南,随腓尼基考察任务,在黎巴嫩与大马士革的内战之后(1860–1861年)
- 莱昂·厄泽 和 奥诺雷·多梅,马其顿(1861年)
- 欧仁-梅尔修瓦·德·沃居埃 和 埃德蒙·迪图瓦,塞浦路斯(1863–1866年)
- 夏尔·尚普瓦索,萨摩色雷斯(1863年)
- 埃马纽埃尔·米勒,塞萨洛尼基与萨索斯岛(1864–1865年)
- 奥利维耶·拉耶 和 阿尔贝-费利克斯-泰奥菲勒·托马,爱奥尼亚(1872–1873年)
- 夏尔·西蒙·克莱蒙-加诺,巴勒斯坦地区(1873年)
- 安托万·埃隆·德·维尔福斯,阿尔及利亚与突尼斯(1874年)
- 埃内斯特·德·萨尔塞克,泰洛 / 古代吉尔苏,美索不达米亚(1877–1900年)
- 保罗·吉拉尔,希腊(1881年)
- 埃德蒙·波捷、萨洛蒙·雷纳赫 与 阿方斯·韦里耶,米里纳(1872–1873年)
- 马塞尔-奥古斯特·迪乌拉福伊 与 珍·迪乌拉福伊,苏萨,波斯(1884–1886年)
- 夏尔·于贝,泰马,阿拉伯(1885年)
- 阿尔弗雷德·夏尔·奥古斯特·富歇,印度与今日巴基斯坦(1895–1897年)
- 亚瑟·恩格尔 与 皮埃尔·巴黎(Pierre Paris),西班牙(1897年)
- 雅克·德·摩根,苏萨(1897年)
- 加斯东·克罗,泰洛(Tello)/古代吉尔苏(1902年)
- 保罗·佩里奥,东突厥斯坦(1907–1909年)
- 莫里斯·佩扎尔,北巴勒斯坦(1923年)
- 乔治·阿龙·贝内迪特,埃及(1926年)
- 弗朗索瓦·蒂罗-当甘,北叙利亚(1929年)
- 亨利·德·热努亚克,美索不达米亚(1912年、1929年)
- 法国东方考古研究所,开罗(1880年创立)
其余大理石板列出了许多考古物品捐赠者,其中许多人本身也是考古学家,以及其他对卢浮宫收藏有贡献的考古学家:
- 弗雷德里克·莫罗,法国(1899年)
- 爱德华·皮耶特,法国(1902年)
- 约瑟夫·德·贝,法国(1899–1906年)
- 亨利与雅克·德·摩根,苏萨(1909–1910年)
- 莱昂·亨利-马丁(1906–1920年)及其女儿热尔曼,法国(1976年)
- 路易·卡皮唐,法国(1929年)
- 勒内·德·圣佩里耶 与其妻苏珊,法国(1935年)
- 费尔南·比松·德拉罗克,埃及(1922–1950年)
- 贝尔纳·布吕耶尔,埃及(1920–1951年)
- 雷蒙·魏尔,埃及(1952年)
- 皮埃尔·蒙泰,埃及(1921–1956年)
- 让-马里·卡萨尔,印度河流域文明及阿富汗(1950–1973年)
- 苏珊·德·圣马蒂伦,法国(1973年)
- 安德烈·帕罗,马里,叙利亚(1931–1974年)
- 克洛德·弗雷德里克-阿尔芒·舍费尔,乌加里特,叙利亚(1929–1970年)
- 罗曼·吉尔施曼,伊拉克与伊朗(1931–1972年)
卫星馆与分支
位于法国境内外的多个博物馆,曾经或目前都在卢浮宫的行政管辖之下,或透过专属合作与其相关联,但不位于卢浮宫宫殿内。自2019年起,卢浮宫亦在列万设立了一个大型艺术存放与研究设施,即卢浮宫保存中心,该中心不对公众开放。[148]
国立中世纪博物馆}的创立可追溯至19世纪,1926年2月被纳入卢浮宫装饰艺术部(艺术品部)的管理之下。[149] 该隶属关系于1977年终止。[150]
位于杜乐丽花园的国立网球场现代美术馆建筑,原为运动场地,自1909年起改作艺术画廊。1947年,作为卢浮宫晚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画作收藏的展览空间,尤其以印象派为主,由于卢浮宫宫殿空间不足,故直接纳入卢浮宫|绘画部管理。1986年,这些收藏移至新设立的奥赛博物馆。[151]
小宫博物馆于1976年在阿维尼翁天主教总教区主教宅邸开放,邻近教皇宫殿。此项计划由阿维尼翁市长亨利·杜福与卢浮宫馆长米歇尔·拉克洛特主导,部分永久收藏来自坎帕纳收藏,由卢浮宫寄存。2024年4月,阿维尼翁市与卢浮宫签署新协议,正式将博物馆命名为小宫博物馆 – 卢浮宫阿维尼翁分馆|Musée du Petit Palais – Louvre en Avignon}}。[152]
石膏馆为卢浮宫的石膏铸像收藏,由1970年卢浮宫、巴黎美术学院及索邦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的对应藏品合并而成,后两者在五月风暴学运期间藏品受损。初名古代纪念碑博物馆(1970–1978年),该计划未完成,直至2001年经部级决定纳入卢浮宫管理后才得以落实。[153] 位于凡尔赛小马厩,自2012年起对公众开放。[154]
朗斯分馆的设立源自2003年5月时文化部长让-雅克·阿亚贡提出的文化项目,旨在将巴黎大型机构的艺术资源向全法国更广泛的公众开放,包括卢浮宫的卫星馆(分馆)。[156] 经过多轮竞标,最终选定位于朗斯的前矿场,由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于2004年11月29日正式宣布。日本建筑师SANAA与景观设计师凯瑟琳·莫斯巴赫分别于2005年9月被选定设计博物馆建筑与周边花园。该馆由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于2012年12月4日主持落成典礼,并由上法兰西大区依据与卢浮宫签订的艺术品借展及品牌使用合同(科学与文化协议)进行管理。
馆内主要展品为约200件卢浮宫藏品,按照时间顺序在单一大展厅示,打破了巴黎卢浮宫按地理区域或艺术类别陈列的传统方式。开馆前疫情期间,该馆每年约吸引50万参观人次。[157]
阿布扎比卢浮宫为独立于卢浮宫的机构,但两者透过多层面的合同关系合作,使阿布扎比博物馆得以使用“卢浮宫”名称至2037年,并可展示卢浮宫藏品至2027年。[158] 该馆于2017年11月8日举行落成典礼,并于三天后向公众开放。
早在2007年初,法国文化部长雷诺·多纳迪厄·德·瓦布雷与谢赫苏丹·本·塔赫努恩·阿勒纳哈扬签署了为期30年的协议,阿布扎比支付8.32亿欧元(约13亿美元),以换取使用卢浮宫名称、管理咨询、艺术品借展及特展权利。[159]
阿布扎比卢浮宫位于萨迪亚特岛,由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与工程公司标赫设计。[160] 博物馆占地约24,000平方米(260,000平方英尺),屋顶由标志性金属穹顶覆盖,其光线投射效果模拟棕榈树叶下的阳光。
在首10年期间,法国将提供约200至300件艺术品借展,来源包括卢浮宫、庞毕度中心、奥赛博物馆、凡尔赛宫、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罗丹博物馆及布朗利河岸博物馆等。[161]
争议
卢浮宫历史上涉及多起文化财产争议,包括拿破仑掠夺艺术品时期由拿破仑一世所夺取的艺术品[162][页码请求],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纳粹掠夺的艺术品。[163][164]
此外,2010年代初,关于卢浮宫阿布扎比建设工程中的劳工权益问题,也一度成为舆论焦点。[165]
拿破仑在欧洲各地的军事远征中,透过条约、战争赔偿与战利品等方式获得大量意大利及北欧艺术品,亦包含部分埃及出土古物。不过,多数埃及文物后来被英军视为战争赔偿带回英国,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丹德拉黄道带与罗塞塔石碑则为埃及长期要求返还的文物。卢浮宫方面主张,丹德拉黄道带于1821年取得,早于埃及1835年颁布的文物出口禁令,因此持有具有合法性。博物馆亦参与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旗下“促进文化财产返还原属国委员会”的仲裁会议。[166]
2009年,卢浮宫归还五件埃及壁画残片(每件约30公分×15公分),来源墓室于2008年才被埃及当局确认。这些文物原自两个私人收藏,以善意购得,并依程序完成法国公立博物馆藏品“除籍”(déclassement)手续,由法国国家博物馆藏品科学委员会批准归还。[167]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占领法国期间,数以千计的艺术品遭纳粹掠夺。[168] 战后约15万件被夺艺术品中,有61,233件返还法国,由私人财产局(Office des Biens Privés)管理。[169]
1949年,该机构将其中2,130件无人认领的作品(含1,001幅画作)交由法国博物馆管理局(Direction des Musées de France),暂列为“MNR”(Musées Nationaux Récupération,国家博物馆回收艺术品),以保存并待日后返还合法所有人。约10%至35%的藏品源自犹太家庭被掠事件。[170] 这些藏品自1946年起展出,1950年至1954年间对外开放四年,让潜在权利人辨认。之后部分作品依其重要性分别典藏于多座法国博物馆,包括卢浮宫。
1951年至1965年间,共约37件作品被归还。1996年11月起,1947至1949年间制作的部分图录数码化上线。1997年,时任总理阿兰·朱佩成立由让·马特奥利领导的“马特奥利委员会”调查此事。官方资料显示,卢浮宫目前仍保管678件尚未寻获合法继承人的作品。[171]1990年代后期,随美国战时档案首次与法德数据库比对,以及詹蒂利·迪·朱塞佩与罗森伯格家族的诉讼定谳,使追查工作更精确。自1996年以来,卢浮宫已陆续归还47件作品(含26幅画作)。
2011年,超过130名国际艺术家联合呼吁抵制新建的古根汉阿布扎比博物馆与卢浮宫阿布扎比,指控自2009年起,位于萨迪亚特岛(Saadiyat Island)的外籍建筑工人遭受不当待遇,包括任意扣留薪资、工作环境恶劣,以及雇主拒绝偿还高额中介费等情况。[172][173]
根据《建筑纪录》报导,虽然阿布扎比设有完整劳工保护法,但执行不力。[174]
2010年,古根汉基金会与阿布扎比旅游发展投资公司(TDIC)共同发布声明,承诺改善工人健康与安全、归还被雇主没收的护照、确保总承包商遵守劳工法、设立独立监督单位,并终止波斯湾地区普遍存在的“工人自行支付招聘费”制度。[175]
2013年,《观察家报》报导指出,卢浮宫及纽约大学在萨迪亚特岛施工现场的劳动条件形同“现代奴役”。[176][177]
2014年,古根汉博物馆馆长理查德·阿姆斯特朗表示,卢浮宫工程的工人居住环境已有明显改善,护照被扣留的情况“大幅减少”,惟招聘费问题仍待解决。[178][179]
同年底,建筑师法兰克·盖瑞表示,与阿布扎比当局合作落实改善措施“是一种道德责任”,并建议承包商负担工人招聘费用及兴建额外宿舍。自2012年起,TDIC委托资诚会计师事务所担任独立监督,每季发布劳动条件报告。劳动法专家Scott Horton认为,该计划可作为波斯湾地区改善工人待遇的范例。[174][180]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