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樵台湾话Lí Tsio̍h-tsiâu[1],1908年7月13日—1995年7月7日),台湾贵仔坑人(今新北市泰山区),台湾第一代西画家。其作品早期多次获得入选“帝展”、“台展”等殊荣,是台湾近代画家中,少数以思考性画风见长的一位。终生不辍艺事。

Quick Facts 李石樵, 出生 ...
李石樵
Thumb
出生(1908-07-13)1908年7月13日
日治台湾台北厅新庄支厅贵仔坑区
逝世1995年7月7日(1995岁—07—07)(86岁)
 美国纽约州雪城
纪念建筑 台湾新北市林口区太平岭墓地
国籍 大日本帝国(1908年-1945年
 中华民国(1945年-1995年)
语言台语日语华语
职业画家
配偶周来富
儿女李森(长女)
李阿勉(养女)
李展年(长子)
李美女(次女)
李美惠(三女)
李延年(次子)
李柏年(三子)
李鸿年(四子)
李雅年(幺子)
李美智(幺女)
学历
受影响于
Close

其早期风格以写实为主,其间有日治时代的意气飞扬,战后之初的困顿蹇塞。然秉其个人坚持之“艺术道德”,毅然投注现代抽象画之探讨。1950年代以后受到立体主义的启示,强调造型简化并运用反透视的技法,画面明暗对比强烈。晚年移居美国,以人物群像、风景为主题,粹炼过的造型配以明亮的色彩,力求于客观表现上提高主观之色彩之彩度,极力追逐灿烂绚丽,为同辈画家中最杰出者之一。

生平

李石樵于1908年7月13日出生于台湾台北厅新庄支厅贵仔坑区(今新北市泰山区),为李本与胡杏夫妇的第三个儿子,上有长兄李丁照、二哥李云水、大姐李伴,下有四弟李堆锻、五弟李国栋、二妹李蕊、幺妹李勉。李家务农并兼营碾米场,家道小康。1916年,李石樵与新庄琼林童养媳周来富结识。[2][3]

求学

Thumb
杨肇嘉与李石樵(右)合影于台中图书馆。

1917年,李石樵进入山脚公学校(新庄第二公学校,今新北市立泰山国小)就读,喜爱绘画,课业成绩优异,长于算术,而被师长所发掘,喻为天才,1922年因天资聪敏,家族会议推介继续求学,使李石樵自山脚公学校毕业后,考入台北师范学校就读,开始接触正规的美术教育课程。受教于石川钦一郎,同年“七星画坛”成立。李石樵因而参加“台湾水彩画会”及台北师范学校之“暑期美术讲习会”。

1927年,首次以《台北桥》入选第一回台展。同年台北师范学校另新设“台北第二师范学校”(即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前身),因此李石樵也转至“台北第二师范学校”就读。并在隔年从第二师范学校毕业,入演习科,随后以油画《都市的后巷》入选第二回台展。与自幼定有婚约的周来富结婚。最后经石川钦一郎推荐下,决定赴日投考东京美术学校。11月20日,长女李森出生。

1929年1月3日,李石樵抵达东京,在学长兼好友陈澄波陈植棋的照顾下,进入为考生设置的绘画研究所,与李梅树同租宿舍。然而第一次考东京美术学校却落榜。原依台北第二师范学校校规理应返台义务任教五年,但在石川钦一郎协助后,则赔偿400元公费已免除返台任教义务,并取得台北第二师范学校的毕业证书,得以继续完成留日,追求未完成的心愿,随后李石樵进入“川端画学校”、“本乡洋画研究所”及位于新宿的“同舟社”等三个绘画研究所钻研画技,也曾到吉村芳松的画塾学习。以油画《树荫下》入选第三回台展,然而同年,女儿李森热脑症死亡,收养女李阿勉。

1930年,李石樵再度投考东京美术学校,但因正逢该校废止特别学生制度,竞争更形激烈而再度落榜。作品《编织少女》获得第四回台展“台日赏”,该奖是由台湾日日新报提供奖金,盼给具有独特表现的画家,相当次等特选。1931年3月,次女李美女出生。4月,终考取东京美术学校五年制西洋画科。10月,以四弟李堆锻为模特儿之油画作品《四弟之像》入选第五回台湾美术展览会,作品《桌上静物》获第五回台展“特选·台日赏”。同年挚友陈植棋在台北汐止去世。四弟李堆锻因肠疾而亡。 1932年3月,因家人染患热肠病,义女李阿勉死亡,以及胞兄、胞弟、兄嫂、侄儿等家人相继病故,由于担心父亲与妻子的安危,李石樵决定休学并返台照顾家人,待其父与妻病情好转,在不顾父亲反对与断绝经济支援的情况下,李石樵依然坚持返回东京,继续学业,当年其作品《人物》、《石榴》与《静物》入选第六回台展,分获“无鉴查”。

1933年,由于美术学校三年级开始分教授专室上课,李石樵经石川先生的介绍下,入冈田三郎助教室。暑假返台绘制130号巨幅油画《林本源庭园》,并凭该作入选第十四回帝展。10月,作品《室内》获第七回台展特选,及由日本大阪朝日新闻社提供奖金所新设之“朝日赏”,同年11月长男出生,为了纪念首次入选帝展而将其取名为李展年,1934年,以作品《画室内》入选第十五回帝展。作品参加第八回台再度获得特选。以作品《编号》参加第二届日本美展。11月10日与陈澄波廖继春杨三郎等八人,于台湾铁道饭店成立台阳美术协会,但因人在日本故未返台参加仪式。同年杨肇嘉聘请画家族像,画资1000元。

1935年,李石樵于东京美术学校油画科毕业,母校台北师范学校曾聘请返台任教,然李石樵以追求艺术为途,仍单独留居东京。5月,李石樵参加台湾教育会馆举行的第一届台阳美展,当时帝展正值改组争扰不休,因此李石樵于西洋画部退出,自组“第二部会展”。10月,以油画《编物》入选“第二部会展”。作品《桌上果实图》入选第九届台展西洋画科,作品《闺房》获西洋画科推荐级画家荣誉。 1936年2月,《杨肇嘉氏之家族》入选帝展。并以《横卧裸女]》及《屏风与裸妇》参加第二届台阳展,接受警方查验时,警察曾以“立姿可以展出,躺着的禁止展览”为理由,取消该作的参展权。[4]同年6月14日至23日,《裸妇》参加于东京府美术馆所展出的第四回童林社展览。10月,《珍珠首饰》获第十回台展“台展赏”,1937年参展第三届台阳美展,4月24日至26日台中州立图书馆首次举办个人展览。5月,作品移至台中、台南公会堂展出。

Thumb
“台阳美术协会”成员于1937年的合影,后排左一为李石樵

1938年,作品《窗边坐像》入选第二回新文展,李石樵应邀参加府展而展出作品《家族像》。后带妻儿迁居台中州台中市新富町五丁目24番地(今台中市西区)。

1939年,作品《女二人》获选第二回府展“特选”,荣膺推荐级画家。次女李美惠出生。1940年4月19日,李石樵于台中州立图书馆首次举办个展。6月,陈春德于《台湾艺术》介绍李石樵、杨三郎李梅树廖继春陈澄波等五位台阳美协重要画家。10月,作品《温室》入选“纪元二千六百年奉祝美术展览会”,于第三回府展展出油画《柘榴》。12月22日为了响应新体制运动,台中文化人士包括李石樵、松本透等人,于台中州教化会馆举行座谈会,拟成立新兴文化翼赞团体。同年次子李延年出生。李石樵与家人再度迁居台中州台中市新富町五丁目34番地二楼。

1941年5月22日至6月1日,李石樵的作品入选日本创元社第一回展,并受赏。8月20日,台湾文学杂志社举办的洋画小品义卖会,李石樵等画家捐出作品50件。于第四回府展展出油画。1942年,三男李柏年出生。9月5日,李石樵参展东京创元会展。于第五回府展出油画《憩》并获“推荐”。10月,油画《闲日》入选日本第五回新文展。

1943年5月李石樵由台中北上进行创作。8月31日,以七次入选日本帝展、新文展之优异表现,荣获新文展“无鉴查(免审查)”的展出资格,为第一位获此特殊之台湾画家。于第六回府展展出油画《坐像》并获“推荐”。11月,新竹市长委托李石樵制作该市府评清水源次郎肖像画。完成作品《合唱》。再度迁居台中州台中市梅枝町25番地。

此刻因太平洋战争影响,为避船难,李石樵被劝阻返日,因此与家人决定留居台中,以画肖像画维生。4月,台阳美协于台北公会堂举行“十周年纪念展览会”。6月3日至5日,台湾美术推进会第一回展于铁道旅馆展出,展出包含李石樵等六名画家的作品。

战后

1945年,因全台经历大空袭因素,李石樵全家疏散至雾峰地区,战后,1946年9月17日,李石樵出席席由“台湾文化协进会”主办,于台北市中山堂四楼“台湾文化协进会”办事处举行的〈美术、音乐座谈会〉,同年,以作品《市场口》参加首届台湾省全省美术展览会,并担任省展审查员。四男李鸿年出生。1947年,以《田家乐》参加第二届省展。四男李鸿年则因病夭折。

1948年,李石樵由台中迁至台北,花费10万元购买今新生南路二段16巷6号处房屋。台湾文化协进会后设绘画班于此,开启“李石樵画室”,期间曾制作200号巨幅油画《建设》,1949年,五男李雅年出生。1950年四女李美智出生。1951年经杨肇家介绍合作金库收购《农家乐》300号巨作品,以作为女儿嫁妆。1952年,李石樵与杨三郎、郭雪湖在马尼拉举行三人展。1958年6月13日至17日,再度于台北中山堂举行个展,展出现代绘画探索成果,作品96幅。

1960年,李石樵逐渐淡出台阳美展。1963年8月,因食指浩繁,家计负担沉重乃,因此决定应聘台湾省立师范大学美术系之副教授。1964年,当得知台湾学者彭明敏谢聪敏魏廷朝因起草《台湾人民自救宣言》而遭到逮捕,李石樵因而秘密创作具有讽刺意味的作品《大将军》及《避难》。开始尝试创作具深讨性之构成或抽象像。[5]

1969年11月,于台北市松江路世纪画廊举行个展,着重破坏旧有的绘画观念,排弃非绘画性的冗杂内容,使绘画还原到最单纯的基本因素,同年11月25日至30日在省立博物馆举行展览,展出50幅作品。1972年3月14日起,再度于省立博物馆举办个展,展出作品34件。

退休

1974年7月,李石樵自国立师范大学退休,8月担任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兼任教授。11月5日,以李石樵等八位为发起人,郑世璠负责处理会务筹画之“芳兰美术会筹备处”,发出“芳兰美术会简章”及入会申请书。1975年3月16日,在李石樵画室召开会议,报告“芳兰美术会第一届展览会”会务之进展及有关各项事宜。1976年5月,再度于省立博物馆举办个展。

1977年12月,华南银行曾将李石樵的《三美图》与廖继春的《风景》、杨三郎的《思慕》印制于火柴盒的小面板上,一套三式,作为宣传之用。然而隔年1月,华南银行火柴盒上之《三美图》接获检举为色情之作,认为此宣传火柴盒有妨害风化之嫌,台湾省政府与高雄市警察局去函,要求华南银行解释,因而引起“艺术与色情”的热烈讨论,李石樵得知此事后从美国返台,经过画家本人及艺术界的澄清与支持后,风波终告平息。

1979年8月,李石樵再度举办省立博物馆个展。9月与叶火城等十五位中部美术家,于省立博物馆举行第一届葫芦墩美术研究会作品展。10月16日至11月3日首次于阿波罗画廊个展,1981年10月,阿波罗画廊举办专属画家特展“李石樵个展”,1982年,李石樵原有新生南路的住家兼画室,为地主周氏祭祀公业收回而遭到拆除,导致李石樵的私人授课终止,迁居台北市宁安街。7月辞卸教职,旅居美西雅图与次女李美惠同住。

1980年代期间,李石樵曾多次在阿波罗画廊举办个展,其中1984年9月7日至30展出作品60幅。1986年11月展出作品62幅,12月2日至7日,参加社教馆举行之芳兰美展第十四届纪念展。1987年,东之画廊创立,特辟李石樵专室。1988年10月8日至12月18日,台北市立美术馆为之办“沉思、领悟与创作——李石樵的绘画世界”回顾展,展出李石樵其在1935年至1987年140幅的作品,并出版由白雪兰所著的《李石樵绘画研究》。

1991年,李石樵任黄明政筹设李石樵美术馆,自资于忠孝东路四段218之7号3楼购买80坪面积,1992年7月12日,李石樵美术馆于台北市成立,馆藏作品有400件,李石樵亲自主持了美术馆的开幕典礼,并增购美术馆新馆80坪。受《新闻周刊》访问。第一届李石樵师生美展举行。苏富比撤回拍卖仿李石樵《红衣少女》乙案。同年李石樵之妻周来富过世。

1993年,第二届李石樵师生美展举行。续扩充美术馆38坪。1994年,第三届李石樵师生美展举行。财团法人李石樵美术馆基金会成立,李石樵本人捐400幅作品给基金会。 [6]

去世

1995年7月7日下午13点30分,李石樵病逝于美国纽约雪城,获时任总统李登辉颁褒扬令。8月李石樵版画由达利艺术中心代理,并于10月应邀在台北市政府11楼名家艺廊展出三个月,李登辉总统在陈水扁市长陪同下,莅临参观,对其画作证赏有加。9月举行“李石樵遗作展”。

1996年1月,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中山画廊展出“李石樵回顾展”12天,前监察院长陈履安与前监委王清峰亦莅临参观。1996年全国文艺季,台北县为纪念李石樵一生在绘画上的成就,推出过尽千帆话新庄活动,3月16日至31日在台北县立文化中心,4月20日至28日在新庄市文化艺术中心,举办李石樵回顾纪念展系列活动,借由展览、座谈、专题演讲,来阐述李石樵一生对台湾美术教育的贡献及绘画风貌。

故居

Quick Facts 泰山李石樵故居, 位置 ...
泰山李石樵故居
Thumb
李石樵故居“懋德居”
位置新北市泰山区民生路166号
官方名称泰山李石樵故居
类型登录等级:直辖市定古迹
登录种类:宅第
评定时间2016年3月11日
详细登录资料
Close

李石樵于15岁搬离新庄郡新庄街(今新北市泰山)的懋德居,李家使用该建筑至1980年代,被经营木材工厂的黄家购买,但是交易时,黄家对于所购买的建筑实为李石樵故居一事并不知情,直到无意间看到李石樵名列于在土地权状上所有权人后,才发现三合院原属这位此画家的家族。

当黄家买下懋德居后,决定把工厂建在三合院周边不破坏建筑本体,形成三合院隐身于工厂间的特殊状况。懋德居推估是在1900至1905年之间落成,可能是出自当年知名工匠吴水、吴海同之手。近年因被纳入塭仔圳重画案的范围,黄家为了保护古迹,向文化局提出申请,才让李石樵故居被世人知情[7]

2016年3月11日,泰山李石樵故居被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指定为直辖市定古迹[8]

作品

早期

1920年代作品列表
  • 《后街》(1926)
  • 《二师范学校》(1926)
  • 《台北桥》(1927)
  • 《都市的后巷》(1928)
  • 《秋》(1928)
  • 《树荫下》(1929)
  • 《编织少女》(1930)
  • 《台中公园》(1930)
  • 《二师范学校》(1930)
1930年代作品列表
  • 《四弟之像》(1931)
  • 《桌上静物》(1931)
  • 《富士山风景》(1931)
  • 《戴头巾的女人》(1931)
  • 《花》(1931)
  • 《人物》(1932)
  • 《石榴》(1932)
  • 《静物》(1932)
  • 《林本源庭园》(1933)
  • 《室内》(1933)
  • 《静物》(1934)
  • 《编号》(1934)
  • 《编物》(1935)
  • 《桌上果实图》(1935)
  • 《闺房》(1935)
  • 《肖像(巫俊)》(1935)
  • 《横卧裸女》(1936)
  • 《杨肇嘉氏之家族》(1936)
  • 《屏风与裸妇》(1936)
  • 《红衣》(1936)
  • 《玫瑰花》(1936)
  • 《裸妇》(1936)
  • 《珍珠首饰》(1936)
  • 《阿婆》(1936)
  • 《帆影》(1937)
  • 《叶老师》(1937)
  • 《窗边坐像》(1938)
  • 《家族像》(1938)
  • 《静物》(1938)
  • 《庙口》(1938)
  • 《祼女》(1938)
  • 《风景》(1938)
  • 《女二人]》(1939)
  • 《雾峰风景》(1939)
  • 《山景》(1939)
  • 《甜心》(1939)
  • 《老母》(1939)
  • 《九份》(1939)
  • 《风景》(1940)
  • 《室外静物》(1940)

中期

1940年代作品列表
  • 《院子里的小孩》(1941)
  • 《夏日》(1941)
  • 《街景》(1941)
  • 《室外静物(1941)
  • 《黄牛》(1941)
  • 《石榴》(1941)
  • 《山胞》(1941)
  • 《静物》(1941)
  • 《温室》(1941)
  • 《憩》(1942)
  • 《闲日》(1942)
  • 《合唱》(1943)
  • 《父亲像》(1943)
  • 《杨夫人》(1943)
  • 《树林》(1943)
  • 《老伯》(1943)
  • 《闲坐》(1943)
  • 《观音山》(1943)
  • 《静物》(1944)
  • 《少女像》(1944)
  • 《人像》》(1944)
  • 《河边洗衣》(1946)
  • 《兰花草》(1946)
  • 《少女》(1946)
  • 《田家乐》(1947)
  • 《建设》(1948)
  • 《岳母像》(1948)
  • 《父亲像》(1948)
  • 《少年像》(1948)
  • 《花与女》(1949)
  • 《人物》(1949)
  • 《花与少女》(1949)
  • 《雅年》(1950)
  • 《披头巾的少女》(1950)
  • 《淡水河畔》(1950)
1950年代作品列表
  • 《久阳池影》(1951)
  • 《河口》(1951)
  • 《百合花》(1951)
  • 《少年像》(1951)
  • 《黄白》(1951)
  • 《六角盆》(1951)
  • 《母亲像》(1951)
  • 《茶花》(1951)
  • 《秋林》(1951)
  • 《静物》(1952)
  • 《春日幕色》(1952)
  • 《晴日》(1952)
  • 《兰花》(1952)
  • 《初夏》(1952)
  • 《暮色》(1952)
  • 《茶花》(1952)
  • 《清游植物园》(1952)
  • 《春意》(1952)
  • 《静物-石膏像》(1952)
  • 《风景》(1952)
  • 《植物园》(1952)
  • 《垂扬》(1953)
  • 《石膏像静物》(1953)
  • 《春朝》(1953)
  • 《翠绿》(1953)
  • 《垂钓》(1953)
  • 《春风》(1953)
  • 《水柳》(1953)
  • 《凉》(1953)
  • 《池塘暮色》(1953)
  • 《少女》(1953)
  • 《玫瑰花》(1953)
  • 《集锦》(1954)
  • 《春晴》(1954)
  • 《夕昭》(1954)
  • 《池塘垂钓》(1954)
  • 《新绿》(1954)
  • 《旧府耶》(1954)
  • 《秋色》(1954)
  • 《新日暮》(1954)
  • 《雨后池塘》(1954)
  • 《春》(1954)
  • 《待春》(1954)
  • 《新竹山林》(1954)
  • 《夕》(1954)
  • 《画》(1954)
  • 《桌上静物》(1955)
  • 《云日》(1955)
  • 《玫瑰》(1955)
  • 《白花》(1955)
  • 《高原》(1955)
  • 《白百合花》(1955)
  • 《玫瑰》(1955)
  • 《老父》(1955)
  • 《植物园》(1955)
  • 《静物-立体分割》(1955)
  • 《院子》(1955)
  • 《兰大卫医师皮肤移植手术》(1956)
  • 《谷关风景》(1956)
  • 《坐像》(1956)
  • 《新缘》(1956)
  • 《垂柳》(1956)
  • 《雨前》(1956)
  • 《朱桌静物》(1956)
  • 《花》(1957)
  • 《风景》(1957)
  • 《室内》(1957)
  • 《冬日》(1957)
  • 《碧潭》(1957)
  • 《麻竹坑》(1957)
  • 《冬日校庭》(1957)
  • 《溪流》(1957)
  • 《梅花开》(1957)
  • 《天冷》(1957)
  • 《画室》(1958)
  • 《红叶》(1958)
  • 《溪底》(1958)
  • 《李花开》(1958)
  • 《父亲像》(1959)
  • 《谷关》(1959)
  • 《山崖》(1959)
  • 《山路》(1959)
  • 《室内》(1959)
  • 《画室》(1960)
  • 《少女》(1960)
  • 《梅花》(1960)
  • 《女》(1960)
  • 《老农》(1960)
  • 《海边》(1960)
  • 《鱼》(1960)
  • 《将军》(1960)
  • 《结》(1960)
  • 《太鲁阁奇岩》(1960)
  • 《白菊花》(1960)
  • 《白百合花》(1960)
  • 《孙中山》(1960)
1960年代作品列表
  • 《候车室》(1961)
  • 《旋律》(1961)
  • 《画室》(1961)
  • 《静物》(1961)
  • 《断崖》(1961)
  • 《风景》(1961)
  • 《百合花》(1961)
  • 《相亲》(1961)
  • 《风景》(1962)
  • 《王》(1962)
  • 《夜》(1962)
  • 《作品?》(1962)
  • 《旋律》(1962)
  • 《山岳》(1962)
  • 《花》(1962)
  • 《老农》(1962)
  • 《月夜曲》(1963)
  • 《大地》(1963)
  • 《火山喷火口》(1963)
  • 《眼》(1963)
  • 《金瓜石风景》(1963)
  • 《婚礼》(1963)
  • 《坚强》(1963)
  • 《金柑》(1963)
  • 《丘山》(1963)
  • 《横贯公路》(1963)
  • 《卓兰风景》(1963)
  • 《大将军》(1964)
  • 《避难》(1964)
  • 《生命》(1964)
  • 《团栾》(1964)
  • 《飘》(1964)
  • 《作品》(1964)
  • 《慕》(1964)
  • 《生命的赞美》(1964)
  • 《游乐场》(1964)
  • 《九份风景》(1964)
  • 《内双溪》(1964)
  • 《北投》(1964)
  • 《乐园》(1964)
  • 《观音山》(1964)
  • 《生命的旋律》(1965)
  • 《风景》(1965)
  • 《钟声》(1965)
  • 《双子树》(1965)
  • 《静物》(1965)
  • 《采沙场》(1965)
  • 《探险》(1965)
  • 《钟声》(1965)
  • 《天祥》(1965)
  • 《船》(1965)
  • 《花》(1965)
  • 《剑潭》(1965)
  • 《双子树》(1965)
  • 《室内静物》(1966)
  • 《窗》(1966)
  • 《静物》(1966)
  • 《温泉乡》(1966)
  • 《女王的化石》(1966)
  • 《同时窗》(1966)
  • 《小港》(1966)
  • 《大鸟与小狗》(1966)
  • 《叠画》(1966)
  • 《向隅》(1966)
  • 《爱河》(1966)
  • 《大鸟》(国画,1966)
  • 《渔港》(1967)
  • 《朝妆》(1967)
  • 《元宵》(1967)
  • 《房屋》(1967)
  • 《窗》(1967)
  • 《花》(1968)
  • 《窗户》(1968)
  • 《都市的成长》(1968)
  • 《夜思曲》(1968)
  • 《形而上的室内》(1968)
  • 《山》(1968)
  • 《稚》(1968)
  • 《城市》(1968)
  • 《三信徒》(1968)
  • 《田园》(1968)
  • 《停》(1968)
  • 《回忆》(1969)
  • 《田园》(1969)
  • 《月出来时》(1969)
  • 《小屋》(1969)
  • 《海边之家》(1969)
  • 《下午三时》(1969)
  • 《深夜》(1969)
  • 《河》(1969)
  • 《牛》(1969)
  • 《约会》(1970)
  • 《璋璋的梦》(1970)
  • 《璋璋的玩具箱》(1970)
  • 《飞翔》(1970)
  • 《月娘》(1970)
  • 《轨迹》(1970)
  • 《拜月》(1970)
  • 《捉月》(1970)
  • 《月夜》(1970)
  • 《湖边》(1970)
  • 《母女》(1970)
  • 《顽童》(1970)
  • 《星系》(1970)
1970年代作品列表
  • 《都会之月]》(1971)
  • 《烈日》(1971)
  • 《溪谷》(1971)
  • 《雨后》(1971)
  • 《风景》(1971)
  • 《海边风景》(1971)
  • 《旅行的艺人》(1971)
  • 《三美图》(1971)
  • 《汔球公公》(1971)
  • 《太阳》(1971)
  • 《纳凉》(1971)
  • 《渔夫的家族》(1971)
  • 《九曲洞》(1972)
  • 《春》(1972)
  • 《魔掌》(1972)
  • 《囍》(1972)
  • 《十字》(1972)
  • 《作品?》(1972)
  • 《桌上》(1972)
  • 《夏海》(1972)
  • 《黄昏的湖边》(1972)
  • 《走走》(1972)
  • 《清晨》(1972)
  • 《欢》(1972)
  • 《朝日》(1972)
  • 《春》(1972)
  • 《金鱼池》(1972)
  • 《大树下》(1973)
  • 《风微微》(1973)
  • 《晒编》(1973)
  • 《游贤纪念》(1973)
  • 《百今花与少女》(1973)
  • 《泉》(1973)
  • 《金鱼池》(1973)
  • 《母女》(1973)
  • 《芝加哥湖边》(1973)
  • 《元宵夜》(1974)
  • 《庙会》(1974)
  • 《树林》(1974)
  • 《蝉声》(1974)
  • 《日月潭》(1974)
  • 《玫瑰花》(1974)
  • 《我俩》(1974)
  • 《春游》(1974)
  • 《街景》(1974)
  • 《瀑布》(1974)
  • 《凤凰城》(1974)
  • 《月》(1974)
  • 《垂钓》(1974)
  • 《玫瑰瓶花》(1975)
  • 《雪景》(1975)
  • 《湖边小聚》(1975)
  • 《永劫》(1975)
  • 《三美图》(1975)
  • 《竿》(1975)
  • 《后院》(1975)
  • 《碧潭》(1975)
  • 《费城》(1975)
  • 《浴女》(1976)
  • 《室内》(1976)
  • 《渔港》(1976)
  • 《母与子》(1976)
  • 《城市》(1976)
  • 《费城风云》(1977)
  • 《费城车站》(1977)
  • 《利兰校园》(1977)
  • 《公园红叶》(1977)
  • 《黄叶溪流》(1977)
  • 《百老汇剧场》(1977)
  • 《湘边眺望》(1977)
  • 《大树下》(1978)
  • 《风微微》(1978)
  • 《晒编》(1978)
  • 《游贤纪念》(1978)
  • 《百今花与少女》(1978)
  • 《三美图》(1979)
  • 《作品(一)》(1979)
  • 《小朋友》(1979)
  • 《远足》(1979)
  • 《家族》(1979)
  • 《游艇上》(1979)
  • 《草坪上》(1979)
  • 《面具》(1979)
  • 《淡水风景》(1979)

晚期

1980年代-1990年代作品列表
  • 《风景》(1980)
  • 《碧潭风光》(1980)
  • 《溪谷浴女》(1980)
  • 《郊游》(1980)
  • 《八美图》(1980)
  • 《少女》(1980)
  • 《祖师庙前》(1980)
  • 《碧潭》(1981)
  • 《三祼女》(1981)
  • 《浴后》(1981)
  • 《淡水古巷》(1981)
  • 《睡莲》(1981)
  • 《北投公园》(1981)
  • 《碧潭游潭》(1981)
  • 《湖边出浴》(1981)
  • 《闲日》(1982)
  • 《湖边裸女》(1982)
  • 《百合花》(1982)
  • 《玫瑰花》(1982)
  • 《香蕉园》(1983)
  • 《赛马场》(1983)
  • 《碧潭》(1983)
  • 《河边》(1983)
  • 《荷塘》(1983)
  • 《成长中的都市》(1983)
  • 《湖边祼女》(1983)
  • 《苹果树》(1984)
  • 《校园樱花》(1984)
  • 《芝加哥公园》(1984)
  • 《山路》(1984)
  • 《河边》(1984)
  • 《温室花园》(1984)
  • 《玫瑰花园》(1985)
  • 《樱花》(1985)
  • 《大雪山眺望》(1985)
  • 《马》(1985)
  • 《大雪山》(1985)
  • 《牛》(1986)
  • 《樱花》(1986)
  • 《瓶花与果》(1986)
  • 《湖边小聚》(1986)
  • 《校景樱花》(1986)
  • 《静物》(1986)
  • 《湖光秋色》(1986)
  • 《高山的树林》(1987)
  • 《渔船》(1987)
  • 《八斗子渔港》(1987)
  • 《采草莓》(1987)
  • 《马》(1987)
  • 《樱花》(1987)
  • 《树林》(1987)
  • 《玫瑰花园》(1988)
  • 《滨海风光》(1988)
  • 《阳明山》(1988)
  • 《喷水池》(1988)
  • 《草山》(1988)
  • 《风景》(1988)
  • 《北海远眺》(1989)
  • 《渔港》(1989)
  • 《白沙湾》(1989)
  • 《浴场》(1989)
  • 《艳阳》(1989)
  • 《基隆港》(1989)
  • 《樱花树下》(1990)
  • 《玫瑰花园》(1990)
  • 《鼻头角》(1990)
  • 《百合花》(1990)
  • 《玫瑰花园》(1990)
  • 《翡翠湾情调》(1990)
  • 《喷泉》(1990)
  • 《绣球花》(1990)
  • 《玫瑰花》(1990)
  • 《兰花》(1990)
  • 《北海风情》(1991)
  • 《鼻头角风景》(1991)
  • 《芝加哥雪景》(1991)
  • 《桌上静物》(1994)
  • 《静物》(1994)
  • 《碧潭》(1994)
  • 《樱花校园》(1994)

流行文化

影视作品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