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令制國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令制國列表
Remove ads
Remove ads

令制國列表列出日本所有在《延喜式》中有記載的令制國(日語:令制国りょうせいこく),並附記根據1869年明治政府太政官令》在北海道設置的11個令制國。根據《延喜式》,日本分為五畿七道,共有66個令制國及壹岐國對馬國,合計68國。五畿是指畿內的五國,而七道是指東海道(十五國)、東山道(八國)、北陸道(七國)、山陰道(八國)、山陽道(八國)、南海道(六國)、西海道(十一國)。根據各國的人口多寡、經濟強弱等因素,68國分為由高到低的四個等級,其中有13個大國(日語:大國たいこく)、35個上國(日語:上國じょうこく)、11個中國(日語:中國ちゅうこく)、9個下國(日語:下國げこく),另又根據到京都的距離,將近畿以外的各令制國分為近國(日語:近國きんごく)、中國(日語:中國ちゅうこく)、遠國(日語:遠國おんごく[1][2]。日本在大化革新前,曾存在國造管理的「」以及縣主管理的「」並存的局面。全面採用令制國制是大化革新中日本向唐朝學習行政制度的產物[3]。律令制時代,朝廷在每個令制國設置國司進行管理,國司所在地稱為國廳、國府、國衙[4][5]朝廷對令制國的控制隨律令制的衰落而逐漸崩潰,管理令制國的國守等職也隨之成為無實權虛職[6]。但令制國的劃分法一直沿用到明治時代。明治政府在明治維新初期曾對令制國進行過一定程度的改革。令制國的存在隨廢藩置縣而消亡,目前僅作為歷史名詞存在[5]

Thumb
圖為按《延喜式》劃分的日本68國(圖中陸奧國出羽國按照明治時代前期的政令進行了分割),其中各區以不同顏色標註:
畿內 東海道 東山道 北陸道
山陰道 山陽道 南海道 西海道

本列表主表中的國名以及國力、距離取自《延喜式》第22卷,並按照該書中各國出現的先後順序對各令制國進行默認排序。本列表亦有參考黃遵憲所著《日本國志》卷十、卷十一(地理志一、地理志二)。表中的日本漢字新字體表示,假名使用現代假名遣

Remove ads

五畿七道

更多資訊 國名, 日文名 ...
Remove ads

北海道

日本明治政府戊辰戰爭後的1869年(明治2年)發布太政官布告《蝦夷地ヲ北海道ト稱シ十一國ニ分割國名郡名ヲ定ム》(意為「將蝦夷地改稱北海道,並分為11國、制定國名和郡名」),將北海道分為11國。本列表在《延喜式》記載的68國的列表外,對這11國進行附記,並按照該通告中各國出現的先後順序對各令制國進行默認排序。本附表亦有參考黃遵憲所著《日本國志》卷十一(地理志二)。

更多資訊 國名, 日文名 ...
Remove ads

腳註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content...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