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夏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西夏以到首都中興府(興慶府)的遠近,將其國土分爲「世界(京師)」「地中(內地)」「地邊(邊境)」三個部分(地中和地邊又合稱「邊中」)[1]。西夏在京師有類似中原王朝的府、州、郡、縣設置,而在邊中地區則爲經略司——監軍司——城池三級體系,相當於遼、宋、金等中原王朝的路——府、州——縣體系。其城池雖有州、郡、縣、城、寨、堡、鎮、軍之名,卻並無中原王朝的州縣體系。《宋史·夏國傳》《武經總要》《輿地廣記》《西夏地形圖》《天盛律令》《雜字》等宋人、西夏人文獻均對西夏行政區劃有記載,但多有不同。
![]() |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23年3月4日) |
京畿地區
根據《天盛律令》,西夏的京畿地區分爲「中興府」與「五州地」[1]:485,529,531。中興府轄華陽、治源[1]:363「南北二縣」[1]:485。五州地從北到南依次是定遠縣(定州)、懷遠縣(懷州)、臨河縣(永州)、保靜縣(靜州)與靈武郡(順州)[1]:363。南北二縣與五州地合稱「京師界七種郡縣」[1]:319。
左右廂與經略司
邊中監軍司、刺史與轉運司
《宋史·夏國傳》稱西夏大慶元年(1036年)時「有夏、銀、綏、宥、靜、靈、鹽、會、勝、甘、涼、瓜、沙、肅,而洪、定、威、龍皆即堡鎮號州,仍居興州,阻河依賀蘭山爲固」、凡十九州,而西夏鼎盛時期「河之內外,州郡凡二十有二。河南之州九:曰靈、曰洪、曰宥、曰銀、曰夏、曰石、曰鹽、曰南威、曰會。河西之州九:曰興、曰定、曰懷、曰永、曰涼、曰甘、曰肅、曰瓜、曰沙。熙、秦河外之州四:曰西寧、曰樂、曰廓、曰積石」,仿佛西夏也如中原王朝那般採用州縣制度。然而,西夏文獻《文海》雲,州「此者陣城也,壁壘之謂也」[4]:474,反映出西夏絕大多數的州僅是城池、堡寨之名號,並非遼、宋、金等中原王朝那樣的中級政區;《宋史》羅列的西夏各州名目,僅代表了西夏的疆域範圍[5]:708。西夏在經略司之下真正行使地方行政職能的,是各處監軍司、刺史與轉運司。
根據《宋史·夏國傳》,西夏「有左右廂十二監軍司:曰左廂神勇、曰石州祥祐,曰宥州嘉寧、曰韋州靜塞、曰西壽保泰、曰卓囉和南、曰右廂朝順、曰甘州甘肅、曰瓜州西平、曰黑水鎮燕、曰白馬強鎮、曰黑山威福」,反映了西夏前期的情況。
到了天盛年間,西夏已增加到十七處「邊中監軍司」,分別爲北院、寧星[註 2]、石州、東院、韋州、西壽、卓囉、南院、西院、肅州、瓜州、沙州、黑水、囉龐嶺、臥黑山、南地中、北地中,皆爲中等司[1]:363,369-370。
Remove ads
西夏在二十處地方設有「邊中刺史」一人,視同中等司[1]:365,除了十七處監軍司以外,還有五原郡(鹽州)、大都督府(靈州)、鳴沙軍三處[1]:369。西夏的刺史不設置屬官,也不是地方軍政民政的主官,職能更接近漢代的刺史,廣泛監察吏政、錢糧、刑名、邊防、兵符等事務[12]。
西夏還設置了十處「邊中轉運司」,包括:沙州、黑水、臥黑山、卓囉、南院、西院、肅州、瓜州、大都督府、寺廟山,皆爲下等司[1]:363。除大都督府及地望不明的寺廟山外,其他轉運司都位於西夏河西地區。
州
郡
縣
城寨堡鎮
- 永昌城
- 開邊城
- 年晉城
- 定功城
- 衛邊城
- 安持寨
- 綏遠寨
- 西明寨
- 常威寨
- 鎮羌寨
- 定羌寨
- 訛泥寨
- 宣德堡
- 安遠堡
- 唐龍鎮
- 保靜鎮
- 臨河鎮
- 懷遠鎮
- 定遠鎮
- 靈武鎮
- 洪門鎮
- 石門鎮
- 西寧
- 永便
- 孤山
- 魅拒
- 末監
- 勝全
- 邊淨
- 信同
- 應建
- 爭止
- 遠攝
- 合樂
軍
- 豐安軍
- 清遠軍
- 赤水軍
- 大斗軍
- 建康軍
- 寧寇軍
- 玉門軍
- 墨離軍
- 神勇軍
- 祥祐軍
- 加寧軍
- 靜寨軍
- 清遠軍
- 翔慶軍
- 保大軍
- 和南軍
- 甘肅軍
- 朝順軍
- 鎮燕軍
- 賀蘭軍
- 虎控軍
- 威地軍
- 大通軍
- 宣威軍
- 鳴沙軍
註解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