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ㄆ
注音符號中第二個字母,也是臺灣方音符號第三個字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ㄆ()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扑」的古字「攵」字,發音則取官話「扑」字的聲母。《說文解字》:「攵,小擊也,即手執竿輕敲。」
「ㄆ」的發音為送氣清雙唇塞音/pʰ/,不過單講「ㄆ」這個符號時通常會發為「ㄆㄜ」。
Remove ads
相關變體
在注音符號的擴充版本閏音符號中,增加了「ㄆ」(),為縮小版的「ㄆ」,寫在韻母元音後,用於雙脣入聲/p̚/。此符號在臺灣方音符號中寫作「ㆴ」(
),見ㄅ條目。方音注音符號則「
」與「
」皆有使用,視乎該地區的標註習慣。
字形辨正
「ㄆ」的第二筆是長點,寫作「」。而在鉛活字排印時代,這筆還通常寫作捺,寫成「
」的樣子。應注意的是,有些字型設計不佳,把這點得寫很短,使它看起來像日文片假名「タ」,這是不恰當的。
現代用語
在官話青少年用語中,有時候表示無言或者表達這個說法不贊同時,還是表示「笑」的時候,就會說「ㄆㄆ」這樣子的話語,寫成漢字可以用「噗噗」來擬聲。
編碼與拼音
- 以下漢語拼音包含擴充版本閩南方言拼音方案。
參考資料
- 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注音符號總表》,北平: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1932年4月。
-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敎廳:《廣州音農民速成識字課本》,廣州:華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8月。
-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敎廳:《廣州音職工速成識字課本》,廣州:華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11月。
- 中國文字改革硏究委員會祕書處拼音方案工作組:《全國主要方言區方音對照表》,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
- 吳守禮:《國臺對照活用辭典》,臺北:遠流,2000年8月。
-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國語注音符號手冊》,臺北:教育部,2000年11月。
- 中華民國連江縣政府:《馬祖閩東(福州)話日常生活常用詞彙編輯說明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連江:連江縣政府,2009年11月。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