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ㄒ
注音符號中第十四個字母,也是臺灣方音符號第二十一個字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ㄒ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下」的古字「丅」,發音則取官話「下」字的聲母。《說文解字》:「丅:底也。指事。」
「ㄒ」()的官話、閩南語發音為清齦顎擦音/ɕ/,不過單講「ㄒ」這個符號時通常會發為「ㄒㄧ」。
在漢語拼音中對應的為〔x〕,威妥瑪拼音中為〔hs〕;由於「ㄒ」與「ㄙ」或「ㄕ」為互補分佈,通用拼音和臺羅拼音則都與「ㄙ」共用〔s〕,取決於韻母來發聲。
在粵語中,「ㄒ」用來表示清齒齦擦音/s/或清顎齦擦音/ʃ/,有少數人也會讀成清齦顎擦音/ɕ/,這三個音在粵語裏是自由變異。 粵拼中寫作〔s〕。
注音字母苗文中,「ㄒ」同時表示不送氣清齦顎擦音/ɕ˭/〔x〕跟送氣清齦顎擦音/ɕʰ/〔hx〕。
Remove ads
相關變體
在注音符號的擴充版本閏音符號中,增加了增加了「」作為「ㄒ」的濁音對應,寫法為最末筆收個圓但不突出。「
」發音為濁齦顎擦音/ʑ/,也可用於中古漢語等有濁齦顎擦音的漢語。注意的是臺灣方音符號不設此符號,但由於臺灣話分為泉腔與漳腔,所謂「ㆢ」為「ㄐ」的濁音僅適用泉腔;「ㆢ」在漳腔中發為「ㄒ」的濁音,然而臺灣方音符號仍用「ㆢ」表示。
編碼與拼音
- 漢語拼音包含擴充版本閩南方言拼音方案。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