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萬曆雲南通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萬曆雲南通志》,又稱「隆慶《雲南通志》」,是明朝隆慶、萬曆年間官修地方志,為明修雲南省志上乘之作[1]:4。《通志》由鄒應龍修、李元陽纂,卷首有李元陽自序[2]:181

雲南巡撫鄒應龍提倡修志,眾人推薦雲南名士李元陽編纂,始修於隆慶六年(1572年)[3],萬曆四年(1576年)在葉榆(今大理下關)刊刻[2]:181。《通志》修成時李元陽已80歲高齡,他在自序末尾署名「八十老人」[3]

內容

萬曆《雲南通志》共17卷,分為12志、58目[4]:24,系在正德《雲南志》基礎上纂編而成。《地理志》和《羈縻志》內容豐富,開創《兵食志》,記錄了明代衛所軍實屯征的重要資料。但《通志》出自李元陽之手,多錄其個人見解,比如他將舊志的「百夷」改作「僰夷」,又把「僰人」改為「白人」,導致少數民族的稱謂混亂不堪,甚至對後世的白族傣族同源誤解造成一定影響。[5]

萬曆《雲南通志》記載物產較為完善,明清時期四川、湖廣、貴州等地省志均無糧食介紹,史學家何炳棣根據萬曆《雲南通志》的記載,考證玉米紅薯最先從雲南進入中國,自入滇比自海路入早二三十年[3]

版本

清初之後,雲南文獻中未再見到有關萬曆《雲南通志》的記載,康熙五十四年《新興州志》為最後引用《通志》者,《通志》此後在雲南失傳[6]:430。萬曆《雲南通志》現存版本有:

更多資訊 版本, 藏館/出版機構 ...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