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萬泉河 (北京)
清河的一条支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萬泉河是北京的一條河流,也被稱為「清華校河」[1],屬溫榆河水系,為清河的支流[2]:281。全長10.5公里,河面面積26平方公里,流量67立方米/秒。
詞源
萬泉河的名稱並非自古有之,而是相對較晚形成的。歷史上,該河流因流經不同區域而有不同稱謂。例如,流經巴溝村一帶時被稱為「巴溝水」;而在海淀鎮附近,明代文獻中則有「嶁岣河」的記載[3]。
「萬泉河」之名與「萬泉莊」有關。萬泉莊位於今中國人民大學西門附近,因泉眼眾多、水源豐沛而得名「萬泉」。清代,泉宗廟(位於今人民大學校內,乾隆帝敕建)一帶的泉水群是萬泉河上游東路的主要源頭之一。隨著城市發展,20世紀90年代初,因過度開採地下水,泉水枯竭,萬泉莊的自然地貌景觀逐漸消失,但「萬泉河」作為這條河流的通用名稱固定下來[4]。
變遷史
一萬年前,古永定河從石景山出山後並非直接向南,而是走古清河河道流向東北,經今海淀、圓明園,沿清河匯入溫榆河。約5000年前,永定河向南擺動,在海淀一帶留下一條寬闊的河谷地。3000年前,河谷低地的水源匯成萬泉河,沿海淀台地西緣向北流淌,又匯入清河。
金前,玉泉山泉水在瓮山泊匯集後,東流入海淀鎮一帶的低地,與萬泉莊的泉水匯合,形成萬泉河的主要水源。金元時期,修築堤壩,引玉泉山水南流,形成了海淀的玉泉山水系和萬泉河水系。沿萬泉河分布著許多古老的村落,如萬泉莊、巴溝村、海淀鎮、掛甲屯(清初稱華家屯)、成府村等,這些聚落因水而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海淀地域文化。沿河的古村落、古橋(如沙子橋、漏斗橋)以及水利設施(如水磨閘、清華園內的小型水電站)等,都是研究北京地方歷史和水利史的重要遺存。[4]
清代,萬泉河成為「三山五園」等皇家園林最重要的水源之一。康熙年間修建暢春園,其水源即引自萬泉河[2]:282。乾隆時期,為滿足園林用水及周邊稻田(京西稻)灌溉的需求,對萬泉河水系進行了大規模疏浚和整理。乾隆帝在萬泉莊地區敕建泉宗廟,並疏浚、命名了周邊31處泉眼。萬泉河水通過複雜的水道體系,為暢春園、圓明園、熙春園(後分為近春園和清華園)等園林供水,並形成各園林內部的湖泊水景。清華大學內的北支河即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前後為熙春園(後賜予皇三子胤祉)供水而開挖[5]。
萬泉十里水雲鄉,蘭若閒尋趁曉涼。兩岸綠楊蟬嘈喵,輕舟滿領稻風香。[6]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皇帝敕令疏浚海淀萬泉莊水系,這片發源於萬泉莊西南、橫貫巴溝低地的古老水系,因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天然形成八溝低地。《帝京景物略》曾描繪此地"平地出泉,滮滮四出"的盛景,二十八處泉眼與長河來水交織成網,卻因排水不暢長期淤積為沼澤湖泊。經人工開渠導流,萬泉河水系自海淀北折入清河,將昔日水鄉澤國化作阡陌縱橫的稻田,為京西稻的規模化種植奠定了水利根基。
玉泉山靜明園作為京西稻發源地,經乾隆時期系統治理,形成"沿河皆水田"的盛況。自垂虹橋以西,十五頃有餘的養水湖稻浪翻滾,青龍橋至功德寺一帶"稻畦千頃",秋熟時節恍若江南。昆明湖畔更因引泉闢田之法,將廢棄荒地變為連畦稻田,乾隆帝常臨此觀稼穡,寫下"十里稻畦秋早熟,分明畫裡小江南"的詩句,北國水鄉"水鄉稻熟時,始得有肥蟹"的豐饒躍然眼前。[7]
Remove ads
萬泉河總體沿海淀台地西緣向北流淌,先後流經北京大學校園、圓明園、清華大學校園,然後向北穿過京包鐵路,最終在海淀區東北部、清河鎮南側的大石橋附近(北五環箭亭橋)匯入清河。萬泉河還承擔過周邊區域的雨水外排功能,曾有成府旱河、東區旱河、五道口旱河等季節性支流匯入,後多因城市建設改為暗渠或填埋。據馬吉明記述,其全長約9公里[8]。
歷史上,萬泉河以泉水補給為主,水質清澈。20世紀50年代末,萬泉莊和巴溝村附近的泉眼基本斷流。河流水源主要依賴上游單位排放的工業和生活污水,水質嚴重惡化,曾一度魚蝦絕跡,臭氣熏天。同時,由於河道淤積和排水不暢,萬泉河流域曾多次發生洪澇災害,如1939年、1959年和1963年的大水曾淹沒清華校園大片區域。[4]
80年代,為解決防洪和水污染問題,北京市政府對萬泉河進行了大規模治理。河道土岸被裁彎取直,許多自然河岸被改造為混凝土矩形渠道,以提高行洪能力,但這也直接摧毀了河流生態。此後,萬泉河(清華段)的水源主要依靠京密引水渠補給,但仍有嚴重的污染問題。2000年起一度斷流。2016年4月中旬,清河再生水廠開始向萬泉河供水[9]。
Remove ads
萬泉河流經清華大學校園,其校園內的河段成為師生重要的休憩、遊覽和文化活動場所,俞平伯、余冠英等學者都曾撰文描繪校河風光。在清華大學,河流分為南支河和北支河。21世紀初,隨著生態保護意識的增強,萬泉河(清華段)開始進行生態修復和景觀提升。[10]
曾為萬泉河在清華園內的古河道,長約1.1公里。此段河道流經清華大學的標誌性建築二校門,部分河段後因校園建設改為暗涵。1954年,在南支河上,靠近今泥沙館與新水利館之間,曾建成一座小型水力樞紐(校園內俗稱「水電站」),裝機容量7千瓦,既作為教學示範,也承擔了豐滿水電站、新安江水電站等大型水利工程的模型試驗任務。該樞紐由時任水利系青年教師自行設計,曾接待過包括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在內的多位國家領導人參觀[8]。
原為清代康熙年間為營造熙春園(清華園的前身之一)而開挖的人工引水河道,長約2.5公里。20世紀初,隨著清華學堂(清華大學前身)的建立和發展,校園內的萬泉河水系也經歷了改造。例如,為修建大禮堂,調整了水木清華池塘的出水口河道;修建圖書館時,填平了北支河上的小湖「曲沼」。在20世紀80年代萬泉河大規模治理後,此段成為萬泉河在清華園內的主河道[5]。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