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國志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概述
南朝宋文帝認為晉代陳壽撰修的《三國志》,內容精潔,但太過簡略,故詔令裴松之作注。裴松之收集各家史料,彌補《三國志》記載之不足,他的注釋方法有四大原則:「一曰補闕、二曰備異、三曰懲妄,四曰辯論。」清代《四庫提要》將其所用方法,分析為六類:「一是引諸家之論,以辯是非;二是參諸家之說,以核偽異;三是傳所有之事,詳其委屈;四是傳所無之事,補其闕佚;五是傳所有之人,詳其生平;六是傳所無之人,附以同類。」
裴松之作注所根據的史料,可考者多達二百一十餘種[1]。宋文帝歎為「不朽」之業。例如:《三國志》卷21《王粲傳附吳質傳》記載文帝〈與吳質書〉一文,近二百字,而裴注詳引《魏略》所載此書,竟多達八百餘字。裴松之解釋說:「臣松之以本傳雖略載太子此書,美辭多被刪落,今故悉取《魏略》所述以備其文。」《三國志》在許多關鍵處多語焉不詳。如關於九品中正制的創立,《陳群傳》中只有一句:「制九品官人法,群所建也。」這必須靠裴松之的注加以補充。侯康說:「陳承祚《三國志》世稱良史,裴注尤博贍可觀。」[2]清人錢大昕認為:「裴氏注摭羅缺佚,尤為功臣。」[3]「(裴松之所引用書)凡百四十餘種,其餘史家無涉者,不在數內。」[4]李慈銘說:「裴松之注博採異聞,而多所折衷,在諸史注中為最善,注家亦絕少此體。」[5]趙翼說:「今按松之所引用書多凡百五十餘種,……皆注出書名,可見其採輯之博矣!」[6]
從唐代開始,有學者對裴松之《三國志注》亦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主要針對裴注資料龐雜繁蕪和體例不純[7]。劉知幾說裴松之「才短力微,不能自達……喜聚異同,不加刊定,恣其擊難,坐長煩蕪,觀其成書表獻,自比蜜蜂兼採,但甘苦不分,難以味同萍實矣!」[8],陳振孫認為裴注「鳩集傳記,增廣異文。大抵本書固率略,而注又繁蕪」[9]。章學誠也說:「裴松之依光於陳壽,非緣附驥,其力不足自存也。」[10]葉適則認為「注之所載,皆壽書之棄余」[11]。近代學人陳寅恪認為,裴注是受到佛教典籍《合本子注》的影響所致。他在《支愍度學說考》一文中說:「中土佛典譯出既多,往往同本而異譯,於是有編纂『合本』以資對比者焉。」
現今中國大陸學者對《三國志》正文及注文的字數進行了認真的統計,依據中華書局的三國志點校本作計算,發現陳壽正文有36萬餘字,裴松之注文為32萬餘字[12][13][14][15]。宋代晁公武所謂的《三國志注》文多出《三國志》全文數倍之說[16],不攻自破[17]。
《三國志注》中收錄了不少的知名文章,至今在後朝已失佚的當朝文學,在《三國志注》都能一窺原貌。如建安七子的文章、曹丕的《典論》和《與吳質書》、曹植的《洛神賦》、《銅雀臺賦》、諸葛亮的《出師表》、曹操的《短歌行》、李密的《陳情表》等在《三國志注》皆有收錄。日後如鍾嶸的《詩品》和隋唐以後的《古文觀止》皆有引用《三國志注》裡的文章。
Remove ads
註解所引文獻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