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峽街
臺灣日治時期1920至1945年之行政區劃,1940年前為三峽庄,隸屬台北州海山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三峽街為臺灣日治時期1940年6月至1945年10月間存在之行政區,轄屬台北州海山郡,其原為1920年10月成立的三峽庄。今新北市三峽區。
行政區劃
三峽街在清治時期及日治時期初期屬海山堡的29街庄及蕃地,1896年5月隸屬臺北縣三角湧辨務署,在1901年11月11日隸屬桃仔園廳三角湧支廳。1903年1月1日,桃仔園廳實行的街庄整併,前述29街庄整併為麥仔園庄、隆恩埔庄、劉厝埔庄、公館後庄、三角湧庄、八張庄、礁溪庄、十三添庄、蔴園庄、中埔庄、鳶山庄、福德坑庄、大埔庄、山員潭仔庄、茅埔庄、成福庄、橫溪庄、挖仔庄等18庄,並被劃分為「第18區」、「第19區」[1]。1905年7月1日,第18區改為成福區,第19區改為三角湧區[2]。
1920年10月1日,原堡里之行政區廢除,街庄改為大字,且「三角湧」改稱「三峽」[3];桃園廳三角湧支廳成福區與部分三角湧區合併為臺北州海山郡「三峽庄」,轄域內分為三峽、麥子園、隆恩埔、劉厝埔、公館後、八張、礁溪、十三添、麻園、中埔、鳶山、福德坑、大埔、山員潭子、茅埔、成福、橫溪、挖子等18個大字。之後,海山郡蕃地陸續被併入三峽庄,使三峽庄新增大寮、竹崙、白鷄、五寮、揷角、東眼等6個大字,合計共有24個大字[4]。
- 麥子園大字下有「麥子園」、「劉厝埔」小字名
- 公館後大字下有「公館後」、「隆恩埔」、「劉厝埔」小字名
- 三峽大字下有「三峽」、「公館尾」小字名
- 八張大字下有「坡子墘」、「八張」小字名
- 十三添大字下有「十三添」、「犁舌尾」、「打鐵坑」、「烏才頭」小字名
- 麻園大字下有「麻園」、「溪墘寮」小字名
- 大埔大字下有「大埔」、「五鬮」、「二鬮」、「柑子樹腳」、「十八分」、「圳子頭」小字名
- 白鷄大字下有「白鷄」、「紫微」小字名
- 成福大字下有「成福」、「小暗坑」小字名
- 橫溪大字下有「溪北」、「溪南」、「頂寮」、「坪林」小字名
- 竹崙大字下有「竹坑」、「崙尾」小字名
- 五寮大字下有「五寮」、「詩朗」、「菜園地」小字名
- 揷角大字下有「內揷角」、「外揷角」、「有木」、「熊空」小字名
- 東眼大字下有「東眼」、「金敏子」、「東麓」小字名
1922年(大正十一年)1月13日,海山郡蕃地白石按、大旗尾、雞罩山、紫微坑、牛角坑合併為白鷄大字,崙尾寮、竹坑山合併為竹崙大字,湳子橋、鹿母潭、大寮地合併為大寮大字,編入三峽庄[5]。1924年4月10日,海山郡蕃地「鹿窟」被併入白鷄大字[6]。1932年(昭和七年)2月1日,海山郡蕃地烏才頭併入大埔大字,圳子頭、柑子樹腳、十八分併入十三添大字,內揷角、外揷角、有木、熊空南腳合併新設揷角大字,東眼山、東麓、金敏子合併新設東眼大字,菜園地、五寮、詩朗合併新設五寮大字,編入三峽庄[7]。1940年(昭和十五年)6月17日,三峽庄升格為「三峽街」。
Remove ads
街庄長
人口
設施
名所舊跡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