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普世教會協會

国际组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普世教會協會
Remove ads

普世教會協會,又稱世界基督教協會世界基督教協進會(英語: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縮寫:WCC),簡稱普世教協,是一個創立於1948年的基督教跨教派合一運動組織。目前,其會員包括了基督教各種主流派系的教會,不過天主教會以觀察員的形式參加會議。[1]該組織的宗旨是促進普世教會合一運動,並以下列聲明作為其基礎:[2]

快速預覽 簡稱, 成立時間 ...
Remove ads

普世教會協會將其自身描述為「一個具有348個全球性、地區、地區分支、民族性和地方性教會的團體,尋求統一、共同見證以及基督教服務」。該協會的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普世教會合一運動中心Ecumenical Centre)。[4]作為普世教會協會成員的基督教派系總共擁有大約5億9千萬信徒,覆蓋了大約150個國家。[5]

普世教會協會強調,「凡認耶穌基督為上帝及救主」的教會都可加入成為會員,進一步促進教會不同派系之間的互相學習和合作。它大力宣傳「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宣稱「教會是超越國家、民族和階級的普世性實體」,號召新教天主教會東正教會終止歷史上的對立,採取聯合行動。普世教會是世界上第一個在冷戰時期接受社會主義國家——包括蘇聯及其附庸國——加入為會員的教會,並接受他們的經費支持的基督教組織。普世教會協會亦在冷戰時期主張國際社會應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准許其加入聯合國。[6]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於1951年-1970年及1980年至今為其會員。

Remove ads

歷史

19世紀末、20世紀初,作為普世教會合一運動一系列初步成功的一部分,一些教會在愛丁堡舉辦了1910年世界宣教會議;此次會議的主席約翰·穆德就是後來普世教會協會的創辦者,他在1946年被授予了諾貝爾和平獎。與會的教會領導者達成一致,在1937年創建普世教會協會,將信仰與教制運動、生活與行為運動兩個組織進行合併。

普世教會協會的正式成立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被迫推遲到1948年8月23日。當時,147個教會的與會代表前往荷蘭阿姆斯特丹見證上述兩組織合併成一個新的組織。[7]這一成果後來在1950年於瑞典隆德舉辦的第二次會議中獲得鞏固,在這次會議中,英國循道宗的羅伯特·牛頓·弗魯(Robert Newton Flew)起草了一項意義重大的文獻《教會的本質》(The Nature of the Church[8]

普世教會協會的會員教會涵蓋了東方正統教會東方亞述教會東正教會的絕大多數派系,許多新教派系,包括普世聖公宗浸信會信義宗循道宗摩拉維亞弟兄會門諾會長老會以及其他一些改革的教派,以及一些獨立教會、五旬節運動教會和舊天主教會,而天主教會則以觀察員身份參與會議。

來自各個成員教會的代表每7年或8年舉行一次會議,選舉一個中央委員會,管理與會議相關的事務。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以中央委員會為中心的其他委員會。不同教會代表的會議自1948年以來已舉辦了多次。

劍橋大學的歷史學家克里斯托夫·安德魯Christopher Andrew)認為,在冷戰時期,來自東方正教會的一些重要代表暗中為克格勃工作,他們對普世教會協會的政策施加影響。[9]

在1961年的會議中,一位32歲的名叫阿列克謝·里迪格爾的東正教主教主教作為代表參加會議,隨後他被選舉成為中央委員會的成員。之後在1990年,他又被選舉成為莫斯科大牧首,即阿列克謝二世[10]

會議於2006年2月在巴西阿雷格里港舉辦,會議主題是「上帝,在你的恩典中,改變這世界(God, in your grace, transform the world)」,2013年在韓國舉辦[11],2022年在德國舉辦。

Remove ads

活動和主席

會議

主席團

普世教會協會的現任主席團成員包括:

  • 阿爾巴尼亞獨立正教會的阿納斯塔西奧斯(Anastasios)大主教
  • 法屬玻里尼西亞Maohi新教會的約翰·塔羅尼·杜姆(John Taroanui Doom)
  • 貝寧循道宗的西蒙·多蘇(Simon Dossou)牧師
  • 印度尼西亞Batak新教會的索里圖阿·納巴班(Soritua Nababan)牧師
  • 古巴長老會的歐菲利亞·奧特加(Ofelia Ortega)牧師
  • 美國聯合基督教會的波尼斯·鮑威爾·傑克遜(Bernice Powell Jackson)牧師
  • 英國國教會的瑪麗·坦納( Mary Tanner)女士

秘書長

更多資訊 年份, 姓名 ...
Remove ads

分工

為了推廣普世教會合一運動,普世教會協會採取了兩種相互補充的途徑:對話和行動。「信仰與教制運動」和「生活與工作運動」代表了這兩種途徑。[14]這些途徑在普世教會協會的不同分工中得到了體現:

  • 青年委員會(針對18歲至30歲的人群)
  • 服務與發展委員會
  • 教育和聯合委員會
  • 教會國際事務委員會
  • 公正、和平、創造委員會
  • 世界布道、傳福音委員會
  • 信仰與教制全體委員會及其常務委員會
  • 五旬節運動聯合顧問組
  • 天主教會聯合工作組
  • 暴力制止顧問組
  • 跨宗教關係顧問組
  • 正教會與會特別委員會

參考文獻

Loading content...

相關條目

Loading content...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