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東浦街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東浦街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下屬的一個街道辦事處,位於市區西北約7.5公里,面積30.7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6.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2萬。該鎮舊名浦陽里,因地處原山陰縣東部,地勢低洼,多河港,故名東浦[1][a]。境內河湖密布,水流縱橫,居民沿河而居,橋梁遍布,較好地保留了江南水鄉風貌,是紹興「水鄉」、「橋鄉」、「酒鄉」、「名士之鄉」的縮影[2],2007年被列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Remove ads
自然環境
東浦原為杭州灣邊的灘涂,東漢圍築鑑湖後始成陸地[3],現屬紹虞水網平原(寧紹平原的一部分),地勢低平,平均海拔5米左右,由南而北漸低,其中水網密布,湖泊眾多。地表表層沉積物以細顆粒泥沙(細粉沙、粘土)為主,沉積層厚達100至300米,屬河湖相沉積物,土質粘重,地下水位高[4]。
歷史
東晉末年該地區開始形成聚落,南宋時發展成為集鎮,清嘉慶時期成為繁榮的商業市鎮。1950年正式設建制鎮,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84年復置鎮,1992年原鑑湖鄉併入[5],2001年由紹興縣劃入越城區[b]。
該鎮現轄1個居委會,32個行政村,包括東浦居委會、東浦村、南村、青龍村、壺觴村、舜豪村、賞浜村、光相村、袁川村、楊川村、王城寺村、金家村、邵家村、合心村、慶豐村、聯盟村、楊港村、湖口村、大葛村、強頭村、炬星村、向陽村、群力村、蔡江村、利華村、魯東村、魯西村、王家村、塘灣村、邵家岸村、鑑湖村、行宮山村、清水閘村。
2017年7月2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覆同意撤銷東浦鎮建制,其行政區域改由紹興市越城區政府直轄[6]。
2017年8月7日,紹興市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在原東浦鎮行政區域內設立東浦街道辦事處[7]。
城鄉建設
明朝之前東浦居民主要聚居在南部馬院橋一帶,明末清初開始聚居在街河兩岸[2],逐漸形成東浦老街這一歷史上的主要鎮區,街區東起東綢路,西至環西路,長約600米,大致沿寬十餘米的街河呈一字形,兩側民居呈「房—街—河—街—房」的空間格局。道路主要採用青石條鋪砌,寬度一般在1.2米左右,跨河建有13座石橋聯繫兩岸交通,其形式以梁橋和拱橋為主。
街區內的傳統民居主要為明清遺存,多採用磚木結構、青石砌基、穿斗式木構架、硬山頂,臨水或臨街連續排列,以兩層為主,商業店面底層為可拆卸的全木板門,普通民居則以木門、木窗和磚牆相結合,頂層層高較低者多採用全木閣樓式,層高較高者多用白牆粉飾,側面以人字形山牆為主,少部分為馬頭牆,徐錫麟故居為古鎮傳統民居的代表[3]。
經濟
該鎮農業以水稻、麥和油菜種植為主,盛產淡水魚。1979年後逐漸由農業型集鎮轉化為工業型集鎮[8],鄉鎮工業有釀酒、紡織、印染、五金、建材、皮革等行業[5]。
東浦釀酒業歷史悠久,為紹興老酒的發祥地之一,宋代時已成為紹興釀酒業的中心,有「越酒聞天下,東浦酒最佳」,「紹興老酒出東浦」和「東浦師傅紹興酒」之稱[9],當地也有祭祀酒仙、酒仙會市等傳統廟會文化[10][11],現為紹興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2]。
交通
東浦鎮過境交通主要有杭甬鐵路、104國道(杭溫公路)和浙東運河等,境內交通原以河網交通為主,隨著傳統商業市鎮經濟的沒落,以及現代公路、鐵路等交通形式的興起,現狀已基本上放棄了河網交通,而以道路交通為主[3]。
文物古蹟
東浦鎮區主要文物古蹟包括徐錫麟故居、熱誠學堂舊址、陳家宗祠、同泰當鋪、大川橋和新橋等,此外在轄境內有泗龍橋等較為罕見的鄉土風物,由於現狀尚未進行有效的旅遊開發,一年的遊客量僅數千人[13]。
注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