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烏干達關係
双边关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烏干達關係(斯瓦希里語:Uhusiano wa China na Uganda),是指歷史上的中國和烏干達(包括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烏干達共和國)之間的雙邊關係。清朝已有中國古籍提及烏干達,並描述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風俗;現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烏干達在1962年10月18日正式建交,兩國有經貿和文化上的往來,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有向烏干達提供援助。
歷史
清朝書籍《三洲遊記》是由丁廉在1878年撰寫的,此書記述作者在非洲東部內陸地區的見聞,其中包括今天烏干達境內的風土人情[2]。《三洲遊記》把烏干達稱為「烏康達」,又指當地土壤肥沃富饒,很適合耕作,田野種植了很多香蕉;書中描述了當地人的膚色和服裝,並記載當地人供奉一名能保護人們家宅平安的神祇[3]:89。

烏干達曾經是英國的保護國,在1962年10月9日宣布獨立[4];烏干達獨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時任總理周恩來和外交部部長陳毅分别致電烏干達總理米爾頓·奧博特,祝賀和承認烏干達獨立為國;當時,獨立後的烏干達政府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派員參加獨立慶典,但因受英國干涉而同時邀請已退到台灣的中華民國派代表出席[5]:134。於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派遣駐坦加尼喀大使到烏干達,向烏干達領導人解釋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對「兩個中國」主張的緣由,希望對方能予以理解;但是,烏干達方面仍沒改變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便決定不派代表參與獨立慶典,並派遣特使到當地解釋,又表示對烏干達政府所遭遇的處境感到「諒解和同情」[6]:277。奧博特承諾在獨立慶典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邦交,不會與中華民國建交,又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坦加尼喀大使來到烏干達,商議兩國關係事宜[7];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烏干達在1962年10月18日(獨立慶典九天後)正式建立外交關係[4][6]:277。
1971年,伊迪·阿敏通過政變奪取權力,成功就任烏干達總統[4]。1971年烏干達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席位[8]。一份文化大革命期間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獻質疑帝國主義勢力是要「槍打出頭鳥」,專門針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友好、堅決反帝國主義的國家,認為烏干達本來的奧博特政府就是因此被推翻;這份文獻又批評伊迪·阿敏的做法是「顛覆」,形容他建立的烏干達新政府是「反動政權」[9]:6–8。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坦尚尼亞之間的外交關係很友好,但坦尚尼亞支持前任總統奧博特的游擊隊,引起阿敏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懷疑;他公開指游擊隊內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專家,又聲稱一名被擊斃的游擊隊成員是中國軍人[10]。此外,阿敏推行新經濟政策,驅趕烏干達的外國商人,其中包括了許多華僑[10]。
根據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的《國際風雲中的中國外交官》一書,伊迪·阿敏曾在1973年10月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的大使召來,聲稱中蘇兩國駐烏干達外交機構的電話都遭到美國竊聽,他還親自來到美國駐烏干達大使館,在中國和蘇聯大使面前播放竊聽器的錄音,美國駐烏干達大使館在數天後關閉;分析認為,伊迪·阿敏其實早就知道美國的竊聽行為,但他之所以在這個時間揭發此事,是為了表達烏干達在贖罪日戰爭中對阿拉伯國家的支持[11]:124。
1976年,以色列發動恩德培行動,軍事介入烏干達的恩德培國際機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譴責以色列的行動,形容此舉是猶太復國主義公然侵略外國,將會暴露以色列與非洲人民為敵的意圖[12]:264–265。
伊迪·阿敏的政權在1979年4月遭到推翻,而米爾頓·奧博特也在1980年烏干達大選後再次成為總統;但是,奧博特政權在1985年7月被蒂托·奧凱洛政變推翻,而奧凱洛政權其後亦在1986年被全國抵抗運動領導的「全國抵抗軍」推翻[4]。全國抵抗運動執政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烏干達之間的雙邊關係步入新階段[13]。
2015年9月,烏干達總統約韋里·穆塞韋尼形容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非洲支持興建基礎設施和進行投資,是在幫助非洲;他又建議日本「向中國學習」,擴大對非洲的貿易和投資[14]。
經貿關係
根據經濟複雜性研究中心網站上的數據,中國大陸到烏干達的出口貿易在1988年至2012年呈上升趨勢,而機械產品所佔的比率也同時上升;2012年,中國大陸出口了超過6億美元到烏干達,貨物包括機械產品、紡織品、化工產品等[15],是烏干達當年的第二大進口來源地[17]。烏干達在2012年出口了超過4,500萬美元到中國大陸,大部分貨物是獸皮和蔬菜製品[16]。
2008年11月,中國河北省一所民營企業在烏干達設立面積為518平方公里、可營運99年的自由貿易園區,將會建立負責外交、警務、司法等事務的部門,並會享有地方立法權;自由貿易園區內可供投資或開發的項目包括機場、碼頭、銀行、電視台、報社、高爾夫球場等,超過100所企業已申請加盟該園區,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承諾向園區內的企業提供一些資助[18]。
Remove ads
文化關係
馬凱雷雷大學和湘潭大學在烏干達合作建立了一所孔子學院,學院在2014年12月揭牌成立[19]。
2015年6月,烏干達教育及體育部部長表示當地政府正在考慮把漢語列為中學課程之一,而烏干達旅遊、野生動物及古蹟部部長也有同樣要求;當地教育及體育部部長認為,把漢語引入中學課程有利於烏干達的對華關係和旅遊業,他又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濟和國際影響力正在增長,烏干達不能失去與中國合作的機會[20]。
援助
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烏干達援建了農場、體育場、政府機構辦公樓等設施,並為這些援建項目提供技術維護;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向當地提供辦公設備、農業機械、載貨汽車等援助物資[21]。在醫療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派遣醫療隊到烏干達,又向該國提供醫療設施和藥品,並在當地援建了一所醫院;截至2015年,中國政府累計派遣了約160名醫生到烏干達[22]。2012年,中國有15名青年志願者來到烏干達,從事教育、體育、水產養殖等領域的志願服務[21]。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