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合成第十一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合成第十一师
Remove ads

合成第十一師(英語:11th Combined Arms Division),又稱紅軍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下轄的一個陸軍合成師,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

快速預覽 合成第十一師, 存在時期 ...
Remove ads

歷史概述

該師前身為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人於1932年創立的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支隊,歷經改革後為陝北獨立師[2][3]。1932年4月2日,習仲勛、劉林圃、李特生、呂劍人、許天潔等人趁部隊換防時,在兩當組織和發動了「兩當兵變」。至1935年初,中國共產黨在陝北逐漸建立蘇區根據地。1935年1月30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指示,陝北特委在赤源縣安定縣)白廟岔(在今陝西省子長縣境)將陝北獨立師改編為紅二十七軍第八十四師[註 1],師長楊琪、政治委員張達志、參謀長朱子休。全師僅700餘人、300餘枝槍。低於現代軍事中標準團的人數,編制如下:

  • 第八十四師[4]:原陝北獨立師第一、二、三團改編為第八十四師第一、二、三團。
    • 第一團,團長賀晉年,政治委員馬佩勛,全團200餘人,100餘支槍
    • 第二團,團長郭玉人,政治委員馬萬里,全團300餘人,100餘支槍
    • 第三團,團長王兆相,政治委員楊文謨,後改為神府獨立團
    • 第三團(原軍第五團),團長王士傑、政治委員王國昌,全團180餘人,80餘支槍

2月15日,陝北游擊隊第六、十五支隊在佳縣張家峪合編為紅二十七軍第五團。團長王士傑、政治委員慕生忠。3日,軍第五團改為師第三團,原師第三團改神府獨立團[4]

1935年5月1日,與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六軍在赤源縣白廟岔會師。5月,紅二十七軍擴至1200餘人。1935年9月18日, 下屬部隊與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六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改編為紅十五軍團第八十一師[4],軍部改編為陝甘寧邊區軍事部,參加了西征戰役並於1937年8月改為陝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1937年1月,以紅八十一師為主,與陝北、關中各一個地方團再擴編為紅二十七軍,編入紅一方面軍,軍長賀晉年,政治委員李宗貴(後王平)。此後部隊負責肅清延安以南地區土匪武裝[5]。隨後於1937年8月25日,重新編成的紅二十七軍奉命改編為八路軍第一二〇師輜重營和炮兵營,駐安邊、寧條梁以南地區。之後於1937年12月再度合編為陝甘寧留守兵團警備第一團,之後該團人員重新編入警備第三旅(旅部為紅二十七軍軍部)。

抗日戰爭爆發後,陝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下屬部隊沒有參與大規模會戰,僅承擔保衛陝甘寧邊區的工作。抗日戰爭結束後整編為西北野戰軍第四縱隊警備第三旅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第十一師,自此該部再未改編過其師級單位與數字番號。該部自創建以來,其曾到眾多地方負責防務,足跡遍及等9個省(區)。

1988年,摩步第十一師經蘭州軍區黨委確認為紅軍師,步兵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團經蘭州軍區黨委確認為紅軍團,同時認定了十一師3個步兵團下屬的27個步兵連中,有23個連隊為紅軍時期就已經存在的「紅軍連」[6]。是當時陸軍所有部隊中紅軍血統最為純正的。

2017年,隨著摩步第六十一師被拆分,十一師成為了目前僅存的整建制保存延續至今的中國工農紅軍師級戰鬥單位[7]

Remove ads

沿革

參考來源:[6]

更多資訊 部隊番號, 使用時期 ...
Remove ads

被授予榮譽稱號的單位

  • 紅軍團長攻善守英雄團:第十一師第三十一團。
  • 紅軍團勇猛頑強英雄團:第十一師第三十二團。
  • 紅軍團:前第十一師第三十三團。

注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