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克節朗戰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克節朗戰役,印度稱之為南卡曲戰役(英語:Battle of Namka Chu River,南卡曲河是印度對克節朗河的稱呼),是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中的第一場戰役。解放軍以西藏軍區前線指揮部(代號:藏字419部隊)為主,連同陸軍第11師部分分隊參戰,印度陸軍第7步兵旅在此戰遭受毀滅性打擊並完全失去作戰能力,沒有再參與此次戰爭的後續作戰,該旅旅長達爾維准將與4個中校軍階的營級主官被俘。解放軍隨即乘勝追擊,占領了藏南的達旺地區,而駐地印軍的第四軍剩餘部隊在解放軍到達達旺之前就已撤退[5]。
Remove ads
背景
中方主要目的為驅趕克節朗河流域附近所有印軍駐紮點,並相機占領達旺。由於第7步兵旅在當時是印軍全軍最優秀的步兵旅之一,中方在藏字419部隊基礎上再部署了陸軍第11師的一些分隊協助作戰[1]。根據作戰部署,解放軍以藏字四一九部隊為主要基幹[6]:
- 第一五五團與第一五七團各抽1個營,自印軍左翼的卡龍與槍等方向實施主要突擊,目標為清除卡龍、槍等地區之印軍防守力量。
- 第一五七團主力採取向印軍左側後方的迂迴行動,指向章多地區,任務包括打擊印軍第七旅旅部及其後勤供應設施。
- 第一五四團對印軍右翼展開突擊,作戰方向為沙則與克寧乃橋區域[7],目標為該方向之印軍兵力。
- 第三十二團第二營與山南軍分區守點分隊在正面實施牽制,以分散並固定印軍正面兵力。
- 炮兵支援方面,炮兵第三○八團下轄兩個120毫米迫擊炮連,配合第十一師兩個82毫米迫擊炮連,編成輕便炮兵群,部署於拉則與塔拉地區,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
- 第三十二團(欠1個營)主力集結于勒與得芒之間,並編入位於錯那的第三十一團第二營為預備隊,由該團統一指揮。
- 防空掩護由第十一師高炮營承擔,部署在麻麻、薄山口與寶丁山口一線,任務為對空防護與後方運輸線安全保障。
在各部隊形成合圍態勢後,計劃實施向心突擊,圍殲扯冬、絨不丟、扯果布、邦岡丁與色兄朗溝一線之印軍據點,並爭取奪占哈東拉山口、桑采拉山口,以阻滯印軍南撤或北上增援。作戰目標指向削弱或摧破印軍第七旅的整體作戰能力[8]。
Remove ads
戰役經過

從 10月20日7時30分起,炮兵群和各團屬炮兵對克節朗地區之印軍實施了15分鐘的火力急襲,摧毀了印軍的炮兵陣地和部分工事。7時45分,步兵發起衝擊並迅速突入印軍陣地[9]。
印度國防部編寫的資料將該地稱為「拉加普特第2營在原木橋、臨時橋和4號橋的左翼陣地」[10]。
10月20日拂曉,解放軍步兵第155團第2營發起接敵與強攻:5時40分抵達克節朗河北岸,6時30分第6連主力在第二個據點西北側橋西隱蔽徒涉,隨後第2營主力(第4、第5、第8連)在火力急襲後渡河並沿槍等東側迅速展開,約14分鐘內基本完成對印軍的包圍。經約3小時戰鬥,該營報告全殲槍等方向印軍兩個步兵連270人(斃228人、俘42人),攻克地堡112座,自身傷亡為陣亡21人、負傷34人[11][12]。
在卡龍方向,第155團第1營在炮兵支援下實施側背攻擊與穿插分割,目標為先殲卡龍守軍,再向扯冬與絨不丟方向推進。該營宣稱於半日內殲滅卡龍、扯冬、絨不丟印軍共3個連及1個營部約360餘人,並俘獲第二拉加普特營營長瑞克(M. S. Rikh)中校與第四師通信團長泰瓦利(B. N. Tewari)中校[13]。然儘管如此,因印軍陣地長期構築、火力聯結嚴密,第1營只能逐堡強攻,攻堅作戰傷亡為59人陣亡、79人負傷[13][12]。

沙則為克節朗地區印軍右翼的重要據點,1959年被印軍占領並長期構築防禦。陣地由4個地堡群組成,前沿寬約300米、縱深約2,500米,前重後輕,火力指向得芒邊卡及沿江道路;前沿設有鹿砦、竹籤與一道約3米寬、50厘米高的鐵絲網。印軍以1個加強連加1個加強排防守,工事以土木、石木結構為主,共計百餘座大小地堡[14]。
10月20日,解放軍第154團第3營在得芒邊防隊部分兵力配合下,按兩個梯隊實施進攻:第9連自西向東主攻首個地堡群並向沙則縱深發展;第7連穿插迂迴,經沙則西南側突破後直插仲昆橋;第8連為第二梯隊。同時,團令第2營第5、第6連各一部占領尺登、娘巴與仲昆橋西側絕壁上方高地,以火力封鎖該橋,配合第3營作戰。炮兵支援方面,團以21門82迫擊炮、3門75無後坐力炮,並配屬第11師兩門120迫擊炮組成炮兵群;第3營各分隊於2:00–4:00先後占領出發陣地[15]。
戰鬥至11:40,第8連殲滅沙則第三個地堡群守軍,作戰結束後獲集體三等功。沙則戰鬥共殲印軍162人(其中得芒邊防隊殲13人),並繳獲輕機槍14挺、各型槍94支(得芒邊防隊繳11支),81毫米迫擊炮2門、51毫米迫擊炮2門、90毫米火箭筒3具及電台、步談機、電話機、望遠鏡等裝備若干。同期,第154團第1營(欠第3連)推進至克寧乃並逼近克寧乃橋,但因行動遲緩未能迅速發起進攻,至20:00印軍已撤出後方才占領該橋[11],失機未殲[16]。
Remove ads
根據西藏軍區前指與藏字419部隊的部署,第157團團長李德榮決定以第1營並指揮第8連實施對章多的迂迴。第1營據敵情與地形選擇自印軍左側穿越密林,首先奪取海拔約4,300米高地以切斷退路,繼而居高壓制,對章多實施突擊;完成殲滅後乘勢封閉桑采山口,阻截南逃與北援的印軍。重機槍與57毫米無後坐力炮分配至各連加強火力[16]。
在奪占章多後,第157團隨即在周邊地域搜殲殘敵,戰鬥於20日19時結束。該作戰據稱殲滅第9廓爾喀聯隊第1營營部及2個連、並擊破第7旅後方與炮兵、勤務分隊各一部;擊斃第四師通信團副團長拉姆·辛格少校等68人,俘營長阿魯瓦利亞中校等492人,繳獲火炮14門、火箭筒4具、輕重機槍19挺、長短槍180支、電台14部及其他物資[17]。
21日上午,第155團、第157團與第32團第2營分別對克節朗河以南山林、色兄郎溝與章多外圍實施清剿,並控制桑采拉、嘎波拉與吉山口。由此,克節朗地區反擊戰告一段落。中方戰果統計稱:殲滅印軍第7旅旅部(旅長達爾維逃脫後被俘)、第二拉加普特營與第9廓爾喀聯隊第1營整建制,另殲旁遮普聯隊第9營大部、阿薩姆步兵第5營和近衛聯隊第4營各一部;擊斃第四師通信團副團長拉姆·辛格(英語:Ram Singh)少校以下770餘人,俘第四師通信團長泰瓦利中校[18]、第二拉加普特營營長瑞克中校[18]、第九廓爾喀聯隊第一營營長阿魯瓦利亞(英語:Harbhajan Singh Ahluwalia)中校[18]、阿薩姆步兵第五營營長拉頓·辛格(英語:Rattan Singh)中校[19]以下970餘人[20]。
Remove ads

根據中央軍委指示,西藏軍區前指於21日16:55命令「藏字419部隊」自當日18:00起分四路對丘散謀、吉米塘與永邦橋一線實施追擊以擴大戰果[21]。受命後,部隊展開機動:第157團與第155團第3營由桑采拉出動,第154團自哈東拉推進,前指所部率第155團主力跟隨第154團,統向龍布方向追擊。同時,山南軍分區第1團1個連自娘姆江曲東岸經沙溜山口插向吉米塘、加林定方向。受克節朗戰役勝利震懾,印軍第4師戰術司令部於21日下令銷毀文件並向達旺撤退[22]。22日中午,「藏字419部隊」先後占領龍布、龍布普,殲滅潰散之敵一部,並繳獲蘇制米-4直升機1架[10]。山南軍分區第一團1個連進占吉米塘。
據中方戰史記載,藏字419部隊南下追擊期間,第154團於22日凌晨自哈東拉出動,向龍布方向推進。團屬82毫米迫擊炮第2連(65人、攜炮6門,人均負重35公斤以上)編入戰鬥隊形緊隨步兵前進,無人員掉隊。約9時,該連行至龍布普附近,副連長彭君先發現道路旁林間有印軍活動,遂以連內僅配備的十餘支步槍與衝鋒鎗實施機動,從側後插入並迫使印軍第7旅旅長約翰·達爾維准將與塔爾瓦爾上尉等9人投降,繳獲機槍1挺、步槍8支[11][23]。
棒山口地區駐有錫克聯隊第一營1個連和阿薩姆步兵第五營兩個排。棒山口據點由第五營兩個排駐防,修有各種土木和木石質工事,扼守著通往達旺的大門,棒山口以南約500餘米處,駐有錫克聯隊第一營1個連,隨時可以支援棒山口作戰。錫克聯隊第一營營部率1個連和重機槍排及迫擊炮、山炮分隊位拉古拉及附近地區[24][25]。山南軍分區步兵第3團的第2、3連和炮兵連配合一些邊防分隊殲滅棒山口附近印軍,其中,棒山口據點由步兵第2、第3連負責進攻。23日7時,各攻擊分隊在炮兵、機槍火力的支援下,對棒山口印軍發起攻擊,迅速殲滅了印軍兩個排[24]。
印度部分資料宣稱印軍在這裡認為解放軍的11師整個師的均參與了棒山口的進攻,其中錫克團與阿薩姆團2個排得以「暫時抵擋」解放軍「步兵第33團」的攻擊並擊斃「至少200人」[26]。

解放軍總參謀部於10月22日23時下達了「相機占領達旺」的指示[27]。據此,西藏軍區前指於23日10時下達了「攻殲達旺地區印軍的作戰命令」,決心集中藏字四一九部隊、第十一師兩個團、山南軍分區4個連,共5個團又1個營的兵力,乘勝追擊,直取達旺,殲滅達旺地區印軍。西藏軍區前指所屬各部隊於24日、25日分別進占東新橋、達旺等地,並殲滅印軍後尾一部[27]。
同期,中方在實控線西段的作戰也勝利結束。10月24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提出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總參謀部於同日命令西藏邊防部隊停止追擊,暫不過達旺河。西藏邊防部隊即在達旺河以北地區集結,休整待命[28]。至此中方宣告中印邊境東線第一階段反擊作戰勝利結束[28]。
總結

克節朗戰役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完全勝利而告終,得以控制了戰場局勢並俘虜印度多名中高層軍官[11]。由於達旺是藏南地區藏傳佛教重要的政治與宗教中心,也是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出生地,具有重要的政治與文化意義。此外,達旺向北有高地便於防守,向南對達旺河谷處居高臨下瞰制之勢,軍事地位亦十分重要。故此占領此地被中方視為此戰的主要戰果之一[29]。
克節朗、達旺地區(不含山南、林芝、昌都地區)的反擊作戰,共殲印軍1897人(斃832人,俘第七旅旅長達爾維准將以下1065人),繳獲各種炮75門,機槍122挺,各種槍1104支,直升飛機3架,汽車11輛,推土機4部,電台74部,步談機30部,總機5部,單機41部和其它軍用物資一部。中國人民解放軍陣亡151人(軍官16人,士兵135人),負傷334人(軍官30人,士兵304人)[29]。
此戰中,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使用蘇聯授權生產的56式槍族(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衝鋒鎗、56式班用機槍)在面對僅裝備李-恩菲爾德步槍、斯登衝鋒槍、布倫輕機槍等老舊英式裝備的印度時展現出了更高效率的單兵火力輸出能力,使其在短兵相接中更容易取得優勢[30]。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步兵班一直使用這樣的武器配置直至兩山戰役被八一式槍族取代。輕武器火力壓制的說法得到了印度國防部撰寫的戰史的證實:
印度部隊在戰鬥中沒有合宜的自動武器和半自動武器。更有甚者,每一種武器的數量都存在短缺,很多時候彈藥存量遠低於所需要的水平。還缺乏合適的冬裝和靴子。但是即使考慮到撤退的安全,這也不能為卡門地區印軍接敵後便一潰千里辯護。在南卡曲[註 1]之戰和從達旺撤退以後,失敗主義的氣味就瀰漫在了東北邊境特區的官兵之中。印軍無論何時、何處、哪支部隊一旦受到中國軍隊的威脅或攻擊就馬上要撤退,這幾乎成了一條規律。
得益於專門為高原地區火炮射擊編寫的高原射表[31][32],此戰中國人民解放軍雖在火炮的數量與質量均處於劣勢卻實現了更精準的火力打擊,相比之下印軍的優勢炮火在此戰中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32]。
Remove ads
無論如何,印第7步兵旅都在此戰遭受了毀滅性打擊並失去一切行動能力,沒有再參與後續的作戰,最終於中印邊境戰爭結束後被裁撤[1]。達爾維被中方關押近7個月,於1963年5月被中國釋放回國,5月22日乘飛機回到加爾各答[33]。印度國防部的戰史根據第四軍軍長考爾的證詞,將此次戰敗的主要責任歸咎於達爾維准將[34]:
此外,第7旅的任務在10月12日就發生了變更,它當時只需要守住戰線,而非進軍把中國人打退。這一重要的變更貌似並沒有引起南卡曲一線部隊的任何重新部署或重新組織,以建立防禦態勢。這是一個現場層面的指揮失靈。所以達爾維准將的陳述,即「沒有任何戰略計劃或安排使得第7步兵旅獲得縱深,或是建立阻擊陣地以掩護南卡曲守軍撤退」,看上去幾乎完全只不過是在控訴自己而已。
達爾維在自己2003年撰寫的書籍中反駁,並表示這完全是顛倒黑白,早在10月19日達爾維就要求上級批准他把章勒/色章湖的那個連撤回來填補戰線,但是第四軍的參謀長不批准[35]。這一說法在印度國防部自己撰寫的戰史中也得到了證實[36]。
Remove ads
雙方作戰序列表
![]() |
![]() |
引用
腳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