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南寧市

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宁市
Remove ads

南寧市壯語Nanzningz),簡稱ㄩㄥ,古稱ㄩ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廣西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金融中心。[2]南寧位於廣西中部偏南[2],西鄰崇左市,北界百色市河池市來賓市,東接貴港市,南毗欽州市防城港市。地處桂西南丘陵區,北面多山,而南面較為平坦,邕江橫貫中部並穿越市區。[2]市人民政府駐青秀區嘉賓路1號。

快速預覽 南寧市壯文:Nanzningz 邕, 國家 ...
Remove ads
快速預覽 漢語名稱, 正體字 ...

南寧古屬百越之地,從東晉大興元年(318年)建制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南寧素有「中國綠城」的美譽,先後獲得「聯合國人居獎」、「中國最佳休閒城市」等稱號。[2]

Remove ads

歷史

南寧古屬百越之地[3]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統一嶺南地區,設南海桂林象郡,南寧屬桂林郡轄地。

漢高祖元年至元鼎元年(前206年至前116年)為南越國領地,元鼎六年屬鬱林郡方縣地。

三國時,屬吳國轄地,歸廣州鬱林郡臨浦縣地,一直延續到西晉

東晉大興元年(318年),從鬱林郡析出晉興郡,隸屬廣州治所晉興縣(今南寧市),晉興縣成為南寧的第一個地名。

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晉興縣為宣化縣,治所宣化城(今南寧)。

武德四年(612年)改宣化縣為南晉州。貞觀六年(632年),南晉州改稱邕州,為邕州都督府,這是南寧成為桂西南地區行政中心的開始,也是南寧簡稱「邕」之始(「邕」字來自唐《元和郡縣誌》「因州西南邕溪水為名」的記述);咸通三年(862年),邕州屬嶺南西道,治所宣化縣,這是南寧相當於今省級政權治所開始。

宋朝統一全國後,邕州隸屬於廣南西路,下轄宣化、武緣等7縣,今南寧仍為昌州、宣化縣治所

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邕州為邕州路,轄宣化縣、武緣縣,置邕州路總管府,兼左右兩江溪峒鎮撫,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泰定元年(1324年)九月,為慶南疆綏服,邕州路改稱南寧路(取南疆安寧之意),南寧得名始於此;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湖廣行中書省分置廣西行中書省,南寧路隸屬廣西行中書省。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廢南寧路,置南寧府,宣化縣隸屬南寧府,治所在今南寧城。清朝承襲明朝建制。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七月,廢宣化縣併入南寧府。同年10月,廣西軍政府從桂林遷往南寧,南寧成為廣西省省會;民國25年(1936年)10月,廣西省會從南寧遷往桂林,後置南寧行政監督區(又稱第九區);民國38年(1949年)10月,廣西省會再次從桂林遷往南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0年1月,南寧建市。同年2月8日,廣西省人民政府成立,確定南寧市為省會級城市。1952年12月,南寧亦為桂西僮族自治區(1956年改為桂西僮族自治州)駐地。1958年3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南寧為自治區首府

Remove ads

地理

地貌

南寧市在地貌分區上屬廣西盆地西南部之間之桂西南丘陵區。地貌上分為平地低山石山丘陵台地[4]。主要地貌單元有南寧盆地、武鳴盆地、邕寧台地和大明山中山區,以平地占比例最大[4],盆地海拔在70~100米之間,丘陵海拔多在200~500米之間。全市最高山峰為大明山,橫跨上林縣馬山縣賓陽縣武鳴區,最高海拔1785米,平均海拔1200米[5]

氣候

南寧市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較短,溫和少雨,偶爾出現低溫天氣。夏季較長,炎熱潮濕,但較少出現酷熱天氣。春季和秋季則較為溫暖舒適。南寧的酷熱天氣雖然不常見,但高溫時間較長,2月到10月的歷史最高氣溫均在35°C以上。冬季時,由於北面山勢較為支離破碎,有利於冷空氣南下,因此氣溫相對於同緯度地區(高海拔地區除外)略低。1月平均氣溫12.9°C,極端最低氣溫-2.1°C(1955年1月12日),7月平均氣溫28.4°C,極端最高氣溫40.4°C(1958年5月9日)[6],年降水量約1310毫米。

更多資訊 南寧市氣象數據(平均數據自1981年統計至2010年,極端數據自1951年統計至2010年), 月份 ...
Remove ads

河流

南寧市主要河流均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較大的河流有鬱江右江左江紅水河武鳴河八尺江鬱江在南寧市境內稱邕江,全長133.8千米,河床寬約485米,水深約21米,流域面積73728平方千米,是南寧重要的飲用水水源[10]

政治

現任領導

更多資訊 機構, 中國共產黨 南寧市委員會 ...

歷任領導

Remove ads

行政區劃

南寧市現轄7個市轄區、4個、代管1個縣級市

經濟開發區
更多資訊 南寧市行政區劃圖, 區劃代碼[16] ...

人口

Thumb
南寧2010-2017年人口數據(數據來源:南寧統計年鑑2018)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666.16萬人[20],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45.36萬人,增長7.31%,年平均增長0.71%。其中,男性人口為345.42萬人,占51.85%;女性人口為320.74萬人,占48.15%。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7.69。0-14歲人口為120.82萬人,占18.14%;15-59歲人口為459.66萬人,占69.00%;60歲及以上人口為85.68萬人,占12.8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59.30萬人,占8.9%。

截至2017年末全市戶籍人口756.87萬人,其中市區人口375.38萬人,常住人口則為715.33萬人[21]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8,741,584人[22]。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6,658,74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2,082,842人,增長31.28%,年平均增長率為2.76%。其中,男性人口為4,512,644人,占總人口的51.62%;女性人口為4,228,940人,占總人口的48.38%。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6.71。0-14歲的人口為1,781,416人,占總人口的20.38%;15-59歲的人口為5,668,361人,占總人口的64.84%;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291,807人,占總人口的14.78%,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931,918人,占總人口的10.66%。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023,504人,占總人口的68.91%;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2,718,080人,占總人口的31.09%。

2022年末,南寧市常住人口為889.17萬人[23],比2021年末增加5.89萬人,人口總量居全區第一,占全區人口比重為17.62%,較上年提高0.08個百分點。

Remove ads

民族

南寧民族眾多,居住著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侗族仫佬族回族滿族毛南族土家族等50個民族[21]。主要民族為壯族和漢族,其中壯族人口占比超過一半。壯族是世代居住在此的土著民族,秦漢以後,漢族陸續遷入,元朝後,回族遷入,瑤族和苗族大多為清代以後遷入,其餘民族多於1949年以後陸續從全國各地遷入[24]。漢族在南寧各地均有分布,除邕寧區、良慶區以外的城區較為集中,瑤族主要聚居在馬山縣和上林縣,苗族在南寧各地均有分布,以城區較為集中,回、滿、侗等其他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城區。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4,243,831人,占48.55%;壯族人口為4,256,523人,占48.69%;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241,230人,占2.76%。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1,118,841人,增長35.8%,占總人口比例增加1.62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964,001人,增長27.28%,占總人口比例下降1.62個百分點。其中,壯族人口增加868,984人,增長25.65%,占總人口比例下降2.18個百分點;瑤族人口增加49,444人,增長50.45%,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21個百分點;苗族人口增加14,126人,增長154.08%,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13個百分點;侗族人口增加7,595人,增長118.69%,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06個百分點;仫佬族人口增加6,521人,增長103.12%,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05個百分點。

更多資訊 民族名稱, 壯族 ...
Remove ads

經濟

Thumb
五象新區

2023年,全市生產總值5469.0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0%。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1338元,同比增長3.3%。

三次產業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36.40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1194.58億元,增長1.1%;第三產業增加值3638.08億元,增長4.8%。三次產業的比重為11.6:21.8:66.5,與上一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上升0.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下降0.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上升0.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4.1 %、6.0%和79.8%[27]

農業

南寧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盛產水稻甘蔗蔬菜茉莉花桑蠶等農副產品,以及香蕉柑桔火龍果龍眼荔枝西瓜等亞熱帶水果,是廣西的主要產糧區和經濟作物基地。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一年兩熟。畜牧業主要以山羊這幾類家畜為主。林業以種植桉樹油茶為主。

2023年,南寧全市耕地面積1454.63萬畝,農民人均耕地面積1.78畝。全市農林牧漁及其配套服務業總產值987.89億元,同比增長4.7%,其中農業產值645.16億元,牧業產值222.94億元,林業產值51.13億元,漁業產值39.39億元[27]

工業

南寧成為省會初期,工業基礎較為薄弱,主要以紡織業食品工業為主。進入21世紀初,確立以面向東協合作與發展的戰略後,工業發展有所進展。

1950年,南寧的工業總產值為767萬元(按當前價格計算),2000年增長至242億元[28]。2023年,南寧工業總產值1194.58億元,比上年增長1.1%。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2802.62億元,比上年增長0.9%;利潤總額105.19億元,比上年增長27.4%。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96.2%,比上年下降1個百分點。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497家,比上年增加91家。其中工業產值超億元的企業406家。[27]

服務業

2023年,南寧市服務業總產值2115.15億元,同比增長4.8%,占該年全市生產總值66.5%,以金融業物流業房地產業住宿和餐飲業為主[27]

城市定位

1992年5月,國家提出「要充分發揮廣西作為西南地區出海通道的作用」[29]。在國家的支持下,廣西開始建設成海陸空水四路的聯結網[30],並將南寧定位為西南出海通道的重要交通樞紐[31]。2017年9月,南向通道常態化運營,該通道以重慶為運營中心,以廣西為出海起點,貨物從重慶出發通過鐵路抵達廣西北部灣,再通過海運抵達新加坡等國家,運行時間比經東部地區出海節省十天左右,是西南出海通道較為成功的實踐[32]

2003年10月,隨著中國—東協博覽會落戶南寧,自治區政府將南寧定位為中國面向東協開放合作的橋頭堡城市,加快發展南寧與東協之間的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 2014年7月,國務院批覆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規劃[33],將南寧定位為該經濟帶的廣西區核心城市[34]。2017年2月,國務院批覆北部灣城市群發展規劃[35],將南寧定位為北部灣城市群的中心城市[36]

交通

Thumb
南寧大橋橫跨青秀區和良慶區

南寧是廣西交通網以及中國西南出海通道的重要交通樞紐,多條國道、高速公路及鐵路在此交匯。同時,作為北部灣1小時經濟圈」成員之一,南寧通過高速鐵路可在1小時內抵達欽州防城港北海柳州來賓貴港等周邊城市[37]

公路

Thumb
被稱為「廣西第一街」的民族大道起點,全長12.5公里

南寧市區內路網骨架由快速環路和放射狀城市主幹路組成。目前南寧市區有一條環城高速公路和一條外東環高速公路,以及5條放射狀高速公路。

至2018年底,南寧全市境內公路總里程1.3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總里程958公里[38]

高速公路

國道

南寧市區內連接有 210國道 322國道 324國道 325國道,下轄的橫縣還有 209國道

鐵路

Thumb
南寧東站

南寧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主要鐵路樞紐,以及西南地區重要的鐵路通道,市區內共有四座營業中的火車站,為南寧站南寧東站南寧西站和貨運站南寧南站。南寧亦是南寧鐵路局的所在地,是中國鐵路總公司下面18個鐵路局之一。

南寧第一條鐵路是湘桂鐵路,於民國25年(1936年)由鐵道部湖南廣西兩省協商修建。民國27年開始建設,後因日軍入侵南寧而停工。1954年,湘桂鐵路全線貫通,成為貫穿廣西全境並與越南鐵路接軌的首條通過南寧的幹線

國際通道

湘桂鐵路的南端與越南河同鐵路北端相連,2009年1月1日為適應2010年建成的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需要,南寧至河內正式開通旅客列車,列車車次使用T8701/8702次(中國境內,越南境內為MR1/2次)[39],全程約400公里,單程運行時間約12小時[40]。該線路是中國連接東南亞泛亞國際鐵路的重要通道[39]

省際鐵路

途徑南寧市的省際鐵路主要有南廣鐵路(南寧-廣州)、南昆鐵路(南寧-昆明)、貴南高鐵(南寧-貴陽)、湘桂鐵路(南寧-長沙)。

南廣南昆鐵路屬於八縱八橫中的廣昆通道貴南高鐵(在建)屬於包(銀)海通道湘桂鐵路屬於呼南通道

城際鐵路

南寧有通往自治區內其他地級市的鐵路。主要有柳南城際鐵路(南寧-柳州)、南欽鐵路(南寧-欽州)、南憑鐵路(南寧-憑祥),自治區內所有地級市均有開往至南寧的動車組車次,主要是以南寧站或南寧東站為起始車站。

其他鐵路

黎湛鐵路黎塘-湛江)、黎欽鐵路黎塘-欽州),這兩條鐵路均不經過南寧市區內的火車站。

航空

Thumb
南寧吳圩國際機場T1航站樓(已停用)

南寧吳圩國際機場坐落於南寧市西南32公里的吳圩鎮,是廣西最大的機場。有通往越南泰國馬來西亞韓國新加坡等國際航線以及通往國內城市的航線。2018年旅客吞吐量超1500萬人次[41]

軌道交通

Thumb
南寧城市軌道交通線網

南寧是中國首個建設軌道交通的自治區首府,首條地鐵於2016年12月28日開通運營,在五個自治區中率先開通了城市軌道交通。

截至2021年,南寧共有5條運營中的地鐵線路,分別是 1號線 2號線 3號線 4號線 5號線[42][43][44][45]。1號線北延線、2號線東延線、3號線南延線、4號線東沿線、5號線南延和北延線、6號線、機場線等仍在規劃或開工初期[46],其中機場線以市郊鐵路的標準申報,線路全長約23公里,共設5座車站、1座車輛段,為鋼輪鋼軌制式、雙線技術標準,速度目標值120公里/小時,投資估算總額約84.5億元。項目已於2020年2月獲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批覆。[47]

公共運輸

Thumb
南寧BRT燕子嶺站

至2019年,南寧有2條BRT公交線路在運營,總運營里程32.8公里,共設立站台31座,票價2元/人次[48]。其中BRT-1從南寧站開往南寧東站,里程13.5公里;BRT-2從銀海玉洞路口經玉洞大道開往園博園,里程19.3公里。

除以上2條全程BRT公交線路外,其他線路為半程BRT公交線路或非BRT線路,如使用了BRT車站的線路會在番號前加B字頭作為示意。

至2021年,南寧市有198條常規公交線路、15條微循環公交線路及多條定製公交線路,這些線路中採用新能源汽車運營的占多數[49]

計程車

南寧市計程車白天起步價是2公里9元,夜間是(當日23:00–次日6:00)11元[50]

超過2公里後每公里2元,單程行駛超過7公里後每200米加收0.2元,單程行駛超過18公里後,每200米(不足200米按200米計)加收0.4元,行駛里程超過36公里後,出租汽車停止收取遠程運營回空費,按普通運營回空費收費標準繼續計收回空費。如原路往返,不須加收回空費。

途經收費道路和橋梁,由乘客承擔路橋通行費,計程車在等候或車速低於12公里每小時時,行駛3分鐘內不收等候費。超過3分鐘後,每分鐘(計時時間以1分鐘為收費單位,不足1分鐘不計)車公里價的25%計算運價。特定交通高峰時段(17:00–19:00),計程車在行駛中停車等候或車速低於12公里每小時時,行駛3分鐘內不收等候費。超過3分鐘後,按每分鐘車公里價的50%計算運價。

包車由乘客與司機簽訂合同協議後協商確定費用。

目前,南寧市共有三運(亮綠)、安途(橙黃)、九州(深綠)、中鹿(深紅)、紅木棉(紅)、萬里(深藍)、公交(深橙)、康福(海藍)、海博(正藍)、銀建(明黃)、北方(藍綠)等十一家計程車公司(其中康福、海博、銀建、北方為廣西區外企業);統一的出租汽車約車服務熱線為「0771-95128」,統一交通運輸服務監督電話為「0771-12328」[51]

航運

邕江最大水深23米,最大流速2.8米每秒,最大河面寬1000米,正常水位寬300米至400米,可通航2000噸級船舶[52],西邊有老口航運樞紐,東邊有邕寧水利樞紐,船舶經平陸運河可通往北部灣的欽州港

文化

Thumb
中國—東協博覽會永久舉辦場館——南寧國際會展中心

語言

南寧近郊農村普遍使用平話壯語,核心城區內漢族使用粵語。中心城區貿易及社會交往的漢語以普通話(常稱南普)和粵語為主[53]

根據歷史資料和地方志的記載,在清末民初之前,南寧市城區的主要方言和地方文化是平話(一種漢語方言)。宋朝狄青南征儂智高起義。狄青南征後留下大批軍隊屯戍,這是廣西以及南寧平話形成的主要歷史因素。在清末,由於粵商西進,南寧老城區(水街到中山路一帶)迅速轉變為使用南寧白話粵語方言,與標準廣州粵語有一定的差異,但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和相通性。

中華民國初年,南寧城仍以平話為主,到1930年代則基本轉變為南寧白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城區(不到4平方公里)主要使用白話,江南區一帶以平話為主,市郊壯族鄉鎮,墟場以壯語為主。當時南寧市人口不到10萬。至今,仍然從南寧的語言分布上可以看出這一語言重疊。方言學家把南寧的語言分布狀況稱之為「方言島」。市區的方言是粵語,郊區包圍著市區的這一圈講的是平話,再外面是廣西主要少數民族壯族的語言壯語。其中碼頭上郭街、下郭街一帶因北方客商多,曾流行過一種罕見的混合語,語音官化,詞彙粵化的「南寧官話」,並且在此基礎上誕生了唯一一種南寧特有的地方戲劇「邕劇[54][55][56][57]。但是由於南寧官話使用範圍窄,並且迅速衰微。「邕劇」並未在南寧得到廣泛流傳。南寧城區流傳的地方戲劇是壯族地區則是壯語的師公戲,漢族地區則是平話的師公戲

南寧市在1996和1997年實行「推廣普通話」運動,並獲得「全國推廣普通話先進城市」稱號,現在市區和郊縣都已經普遍通行普通話。但這種普通話常夾雜有粵語等地方口音,故又被稱作「南寧普通話」。南寧市在推普時使用的行政手段具有很大爭議性。1996年開始,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致力使用行政手段在多個城市強制推行「推普」政策,當年率先把南寧市公共汽車的南寧白話報站取消,電視台、電台等媒體全部禁止粵語,使民眾在媒體廣播方面也沒有了可以借鑑的語言環境[58]。2001年取消廣東電視台珠江頻道(珠江台)。2004年,廣西電視台影視頻道曾取消播放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的純正原版音電視劇,後來恢復。2010年12月26日,廣西電台經濟廣播已播出18年粵語白話節目被完全取消。2012年12月28日,廣東南方電視台衛星頻道(南方衛視TVS-2)突然停播。2014年,廣西電視台與廣東廣播電視台達成合作,共同監管廣西電視台影視頻道,打造「廣西第一粵語頻道」,然而該電視頻道在大部分時間仍是以普通話為主要播放語言,只有少數節目是以粵語播出,而且大部分的粵語節目都是購自廣東電視台,自家製作的粵語節目少之又少。隨著該頻道更改定位為「廣西第一健康休閒頻道」後,南寧已無任何純粵語頻道。

節日

非物質文化遺產

教育

Thumb
廣西民族大學孔子像

唐代起,南寧教育開始發展。最早的縣學是唐武德年間(618~626年)創建的武緣縣學。最早的學校是南寧府學宮,始建於北宋初年,寶慶二年(1226年)遷於五花嶺(今邕江橋北一帶)。至明代,南寧城內湧現了許多書院,著名的有東泉書院、敷文書院、東廓書院、西廓書院、中廓書院等,其中王陽明創辦的敷文書院最負盛名。主要的社學有府後社學、北侖社學、昭忠祠社學、上廓社學和衣錦社學以及北侖義學清代光緒二十三年至三十二年(1897~1906年),英、美、法等國基督教天主教傳入,並進行傳教辦學活動,先後開辦了法文學堂與玫瑰修道院來培植教會人員。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左江蔚南兩書院合併,改為南寧初級師範學堂。

民國四年(1915年),政府廢止經讀,改學堂為學校,建立學制,規定初等義務教育民國十一年(1922年),時任廣西省教育廳長的雷沛鴻推行國民基礎教育成人教育,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創辦國民中學和西江學院,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創立國民大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寧市人民政府接管和改造了所有學校。調整大專院校,增辦中小學校,創辦文化夜校,積極發展各級各類教育。停辦學生人數少的私立中小學。柳州桂林幼兒師範學校遷往南寧,改立南寧幼兒師範學校和廣西幼兒師範學校。1953年,廣西民族學院成立。1954年,廣西醫學院從桂林遷回南寧。文化大革命中各級教育行政機構陷入癱瘓,1978年後恢復發展。

中小學教育

2019年全市共有各級各類中小學幼兒園3249所,在校人數152.76萬人,專任教師8.42萬人[62]

更多資訊 學校性質, 學校數量(所) ...

高等院校

新聞媒體

傳統媒體

廣播電視台

旅遊

Thumb
楊美古鎮臨江街
Thumb
青秀山西門
Thumb
青秀山風景一角
Thumb
獅山公園鷺湖
Thumb
荔園山莊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主要景點

文物古蹟

名人

對外交流

領事機構

2003年10月16日,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駐南寧總領事館正式開館,這是中國—東協博覽會首次舉辦後第一家設立在其永久舉辦地南寧的外國領事機構。目前南寧共有外國領事機構共6個,均為東協國家。

更多資訊 領事機構, 開館日期 ...

友好城市

截至2024年12月,南寧已與31座城市(省、州)正式結為友好城市[72][73]

以下是南寧的31座友好城市:

國際活動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