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國民黨廣東省黨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国民党广东省党部
Remove ads

中國國民黨廣東省黨部,是中國國民黨廣東省的省級黨部,於1925年至1949年間存在。

快速預覽 中國國民黨廣東省黨部, 主任委員 ...

歷史

更多資訊 1937–1945 ...

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國民黨改組後的籌建過程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全國一大在廣州召開。國共合作隨之正式展開。中國國民黨改組後,由於統治範圍局限,廣東各縣市國民黨黨務工作由國民黨中央黨部直接管理,中央組織部派員到各地,組織黨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改組方針之後,廣東省內各縣市黨組織的改組也開始進行。3月1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廣東省內各地黨部設置計劃決議案》,指「廣東省內各地,應設置黨部之地方甚多,然同時著手組織, 事實上做不到」,因此在當時廣州革命政府能夠統治的廣東省部分範圍內,「擇省內各重要市鎮或縣份五個以上, 先行組織」。被選定的地方有佛山、江門、陳村、順德、香山、 南海、番禺、鶴山、廣寧、台山、高要、東莞、增城、韶關、 石龍、小欖、南雄、開平、新會等。其組織方法是「從區分部組織而起,三個區分部成立,即組織區黨部,三個區黨部成立,即組織市或縣黨部」,「各黨部未組織之先,應由中央執行委員會組織部派員到各地實際調查,制定該地黨部設置計劃,提出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後,乃由中央執行委員會派員組織」[1]

在籌備期間,國民黨組織部長、中共黨員譚平山經常到各縣市指導建黨工作,原定1925年6月召開代表會成立省黨部,因楊希閔劉震寰發動兵變,推遲至10月中旬。國民黨中央執委會對建立廣東省黨部的工作十分重視, 決定由中央組織部派出7人,秘書處、青年部、農民部、工人部、商民部各派1人,共12人成立廣東省黨部籌備處。 12名籌備委員是:楊匏安、阮紹元、肖漢宗、沈春雨、劉冠英、容劍鳴、楊章甫、駱用弧、容漢輝、陳柏年、劉爾崧、 陳曙風。其中楊匏安、沈春雨、劉爾崧、陳永年、楊章甫、容漢輝等六人是國共雙重黨員,在審查各縣二百多名代表時,沈春雨等中共成員聯合了國民黨親共左派人士,撤換了其中國民黨反共右派派進來的地主豪紳和反共人士,以確保親中共的革命力量占優勢[2][3]

在中共跨黨成員的參與下,至1925年10月,已有中山順德番禺台山新會花縣廣寧惠陽清遠汕頭市佛山市虎門市石龍市13個縣市正式成立了黨部;另有潮安等33個縣市正籌備成立黨部,黨員人數總共1.5萬人。在這將近兩年時間內,由於廣東全省尚未被廣州革命政府統一,陳炯明鄧本殷等反對廣州政府的粵軍以及各地的地方勢力對國民黨的發展進行阻礙,解散,阻礙黨務的發展;同時由於廣東省黨部未成立,缺少指導和訓練,所以廣東全省的黨務工作,沒有多大發展。

Remove ads

正式建立

1925年10月20日至26日,中國國民黨廣東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廣州中央黨部大禮堂召開。20日上午9時,廣東省黨代會正式開幕。出席會議代表300多人,中央黨部代表汪精衛、林祖涵、鄧澤如出席指導,中央組織部長譚平山自始至終參與大會的領導工作,大會推選譚平山、林祖涵、譚伯翹、李霞舉、黃澤南、 蔡鶴鳴、楊其珊等7人為主席團。譚平山、林祖涵代表中央黨部,其餘5人是各縣市的代表。由中共黨員譚平山主持並作黨務報告,汪精衛作政治報告,各屬代表作關於本地區黨務報告,中共黨員楊匏安負責起草黨務報告決議案,阮嘯仙負責起草農民運動報告決議案,毛澤東為大會的《會場日刊》寫了發刊詞,參與起草大會宣言。發刊詞指「廣東的同志,在反抗帝國主義(沙面罷工、省港罷工),反抗軍閥(打倒陳林,打倒楊劉),反抗地主階級(海豐廣寧順德寶安……各縣農民與地主的苦鬥)各次很大的運動中,都做了人民的領導」,最後呼籲打倒「英國帝國主義」、陳炯明、「危害廣東的買辦階級」和「勾結帝國主義、軍閥慘殺農民的地主階級」,要求「肅清一切反革命[2][4]

大會通過討論成立各種委員會,負責各項決議案的起草工作:《宣言》起草委員會由毛澤東、黎樾廷李轂珍3人組成;《政治報告決議案》起草委員會由楊章甫、譚桂芳、羅偉疆3人組成;《中央黨部報告決議案》起草委員會由楊匏安、李霞舉、顏國潘3人組成;《各地方黨務報告決議案》起草委員會由劉爾崧及各地方代表團派1人組成; 《農民運動報告決議案》起草委員會由彭湃阮嘯仙及各地方代表團派1人組成[2]

Thumb
國民黨廣東省黨部第一次代表大會後選出的執行委員和候補執行委員,圖為委員黎樾廷甘乃光何香凝彭湃劉爾崧楊匏安等人。

10月26日,毛澤東在閉幕會上演說批判「戴季陶主義」,認為「在革命高潮中,在革命與反革命決鬥中,中間派必然向兩極分化」[5]。大會選舉執行委員及監察委員,選舉何香凝、劉爾崧、 彭湃、楊匏安、陳公博、甘乃光、陳孚木、范其務、羅國傑為執行委員;譚桂萼、鄧一舟、黎樾廷、林近亭、羅偉疆為候補執行委員;伍朝樞、宋子文、古應芬、李濟深、楊其珊為監察委員;陳銘樞、馬洪煥、劉栽甫為候補執行委員。中國國民黨廣東省黨部正式成立[6][7][8]

大會以後,新產生的國民黨廣東省黨部執行委員會舉行會議。第一屆常務委員為陳公博楊匏安甘乃光,組織部長楊匏安,宣傳部長甘乃光,農民部長彭湃,工人部長劉爾崧,商民部長范其務,青年部長陳孚木,婦女部長何香凝(秘書鄧穎超),書記長譚桂萼,任期從1925年10月20日至1926年12月25日。

廣東省黨部成立後,隨著國民革命軍東征和南征後,東江、南路和海南島納入廣州政府的統治範圍,各地黨務繼續發展。在戰爭中,為推動各地國民黨黨務工作的發展,東征軍總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兼任廣東省黨部東江黨務組織主任,南征軍總政治部主任朱克清(共產黨員)兼任南路黨務組織主任[9]

廣東省黨部還分別組建各行政區國民黨特別委員會,領導各地區國民黨的工作。為加強對於各縣市黨務工作的指導,省黨部各部派出人員組織了國民黨潮梅、惠屬、南路、瓊崖四個特別委員會,就近指導督察該地各縣市的黨務工作。這些機構工作人員中多數為共產黨跨黨黨員[9]。還有一批共產黨員和青年團員以特派員身份被派赴各縣建立和改組國民黨縣黨部,使國民黨在廣東各地的組織迅速建立和發展起來[6]

  • 中國國民黨廣東省潮梅特別委員會於1925年12月8日成立,以賴先聲、趙慕儒、彭湃、賴炎光、范其務、詹展玉、鄧穎超為委員,設辦事處於汕頭。潮梅各縣國民黨黨部,多是由該特委派員籌備及指導之下成立起來的。
  • 中國國民黨廣東省南路特別委員會成立於1925年11月22日,以潘兆鑾、朱曼、林叢郁、彭剛俠、許慶之、吳武祥、譚竹山為委員,辦事處附設在梅菉市黨部內。南路及高、雷、 欽、廉各縣市之黨部,多由南路特委派員籌備。
  • 中國國民黨廣東省惠屬特別委員會成立於1926年4月,以徐天琛、李燮和、劉成禺、蕭鵬魂、張祖培、朱祺、馮明光為委員。辦事處設於惠州市。惠屬各縣黨部,有許多是由該會指導之下組織起來的。
  • 中國國民黨廣東省瓊崖特別委員會成立於1926年2月3日, 初時以羅漢、吳國鼎、黎競民、符向一、張明緒、陳公仁、 陳三華為委員,設辦事處於海口市。

到1926年1月,由於中共利用國共合作的機會發展基層,通過跨黨黨員同時發展國民黨組織,廣東全省國民黨黨員已增至4.8萬人,到同年12月,又增至18萬人,多為親近中共的農民、工人和學生組織成員。

1926年12月25日至1927年1月2日,中國國民黨廣東省黨部在廣州召開廣東省第二次全省代表大會。楊匏安在會上作《中國國民黨廣東省組織部一年來工作報告》。大會發表了《中國國民黨廣東第二次全省代表大會宣言》,表示「帝國主義者的力量已日就崩壞」「自從第一次全省代表大會後,廣東軍閥的勢力,已完全消滅」,又指「廣東是與帝國主義力量最易接觸的地方」,表示要「鞏固革命根據地」,進一步剷除「劣紳士豪」「反革命力量」。會議通過了黨務工作報告和工農運動等決議案,並選出了國民黨廣東省黨部第二屆執行委員會和監察委員會委員[9][10]。第二屆常務委員為曾養甫楊匏安陳孚木,任期從1926年12月5日起。

Remove ads

西山會議派的廣東省組織

1925年11月,國民黨內部反共派系在北京召開一屆四中全會,宣布開除共產黨跨黨分子黨籍,並且將中央黨部從廣州移到上海,是為「西山會議派」。此後,兩個黨部分別召開其第二次全國大會,互相指責對方為「非法」,蔣介石汪精衛等掌握廣東政權、軍權、黨權的人士也否認西山派黨部的合法性。自此國民黨發生改組以後的第一次分裂,有廣州上海兩個黨中央。

在西山派黨中央發出「清黨」密令之後,廣州的親西山派國民黨員也另外籌組其黨部,即中國國民黨廣東省臨時黨部。在西山派的國民黨二大中,該派的廣東黨員報告指「在廣州原有之廣東省黨部、係共產份子操縱之中央黨部指派候選執行委員二十七人、經省代表大會選出九人、組織省執行委員會兩成者、則此黨部、又顯然為共產份子所操縱之機關可知」、「本省同志、早已不承認其爲有效」,「惟我廣州惡勢力範圍之下、自不能公開籌備、刻己決定祕密進行、最近同志登記人數、已逾二千、此後當陸續有多量之增加也」。由於當時廣東黨中央正在執行聯俄容共政策,因此將西山派人士視為「反動」,西山派在廣東的活動處於地下狀態。如西山派廣東省臨時黨部對其上海黨中央的報告所言,廣州「為共產派大本營、軍事政治、悉被操縱、同志等處雙重壓迫之下、不便公開進行」[11][12]

Remove ads

清黨以後至陳濟棠時期

1927年4月15日,廣州發生四一五清黨事變。廣東國民黨當局開始捕殺黨內的中共跨黨分子。5月24日,以李濟深、林雲陔、詹菊似、曾養甫、李國端、謝治平、羅偉疆、謝瀛洲、陳策為委員的國民黨廣東省清黨委員會成立。改組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廣州分會,由李濟深任主席[13]。7月,國民黨廣東省黨部黨務人員訓練所改成國民黨廣東省黨部黨務學校,由李濟深任校長。

Thumb
國民黨廣東省黨部改組委員會成員合影

1927年10月,成立廣東省黨部改組委員會,執行「清黨」任務。組織部部長張發奎,宣傳部部長張難先,工人部部長陳孚木,農民部部長徐天深,婦女部部長何香凝,青年部部長朱家驊。

1928年5月9日,廣東省黨部改組委員會改組為廣東省黨部指導委員會,常委為陳濟棠馮天如馬洪煥,繼續執行清黨任務[14]

在這期間,經過廣州張黃事變廣州暴動粵桂(蔣桂)戰爭後,國民黨內以陳濟棠陳銘樞為首的粵系勢力逐漸掌握勢力,排除新桂系的影響。

1929年1月28日-2月3日,中國國民黨廣東省第三次代表大會在廣州開幕。出席代表155人。大會聽取了陳銘樞的政治報告,陳濟棠的軍事報告,組織部部長陳燦章的黨務報告(廣東省國民黨黨員在國民黨二大時為17萬人,清黨後總登記後為6萬人),其他各部委和各地區的報告,並通過了相應的決議。大會規定省、市黨部經費由省庫開支,審判黨員由黨部派員陪審。大會還電請國民黨中央開除並通緝汪精衛、顧孟余、甘乃光、陳公博等改組派[14][15]

1929年2月3日李濟深向大會介紹了南京政府動態,大會選出並經中央圈定的執委是陳銘樞、陳濟棠、李文范、馮祝萬、林雲陔、徐景唐、朱家驊、黃季陸、馬洪煥,候補執委蔣光鼐、李揚敬、陳融、羅偉疆、胡文燦等。監委李濟深、古應芬、許崇清、馮天如、李國瑞,候補監委陳章甫、謝儀仲。第三屆執行委員是陳銘樞、馬洪煥、林雲陵,任期自1929年1月28日起[14]

1930年,陳濟棠、林翼中在廣州廣衛路組織了「衡廬俱樂部」,成為陳濟棠派系的政治謀劃機關,以推動陳濟棠在廣東省黨務中與元老派的角力鬥爭[16]。1931年,中國國民黨廣東省第四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選舉的第四屆執行委員為陳濟棠、陳銘樞、黃麟書、林雲陔、黃季陸、林直勉、蔣光鼐7人,主任委員林翼中,任期自1931年2月5日起。國民黨中央常委會又決定派中央委員分赴各地區視察,兩粵區為李文范[14][17]

1931年5月,由於「約法之爭」和蔣介石在南京軟禁黨內元老胡漢民,國民黨爆發「寧粵分裂」。5月25日,孫科在國民黨廣東省黨部演說,指責蔣介石獨裁,「中央黨部、國民政府之各種會議,均為老蔣一人所包辦」。28日,包括汪精衛改組派、孫科太子派、西山會議派、陳濟棠粵系和李白黃新桂系的國民黨內反蔣派在廣州成立廣州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相抗衡。6月2日,非常會議也任命了黨務人員,由林翼中、黃麟書分別任國民黨廣東省黨部、廣州市黨部的主任委員[14]。6月25日,南京的國民黨中央下令停止廣東省黨部及廣州巿黨部活動,指「該黨部於環境惡劣,反動囂張之際,不能恪遵中央意旨」「該地黨部,胥爲少數不良份子所刦持」,自不被廣州方接受[18]

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分裂為寧、粵、滬三方的國民黨中央繼續進行談判。1932年3月5日,中國國民黨廣東省第五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國民黨廣東省黨部第五屆執監委改選,陳濟棠派與元老派雙方爭奪名額。按規定,執委名額7人,候補5人;監委名額5人,候補3人。先由元老派和陳濟棠派各自開具名單,元老派開了執委4人、 候補2人和監委3人、候補2人的名單,而陳濟棠派的名單除了候補監委為1人外,其餘與元老派所開的人數相同。兩派都在爭奪執委和監委的多數席位。此後雙方通過開會、妥協等方式拉攏選票。最終,選出省黨部第五屆執委林翼中、林雲等7人, 監委陸匡文等5人,任期自 1932年3月5日起。陳濟棠派戰勝元老派,占據了省黨部的主要權力[14][19][16]

Thumb
國民黨廣東第六次全省代表大會

1934年3月15-21日,中國國民黨廣東省第六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到各縣市代表254人,林雲陔主席,致開幕詞和閉幕詞,執行部指導員羅翼羣訓詞、下午各代表赴黃花崗公祭、及參觀燕塘軍校、晚省黨部公宴,3月16日審査提案,17日開會,到代表250餘人、通過議案數起,包括要求中央「出兵討伐滿洲國」以及「在最短時期中、肅清境內共匪」。18日,陳濟棠宴請全體代表講《本省黨員現在應負的責任》,提出推行義務教育,恢復「固有倫理道德」,「回復民族精神與意識」等3項責任。閉幕時陳又作了《黨員應切實協助政府實施三年施政計劃》的講話。會上通過多項議案,會後發出宣言,要求完成三年施政計劃,禁絕煙賭,實行地方自治,發展農村,信賴武裝同志,繼續「剿共」,「安定黨國」等[14][20][21][22]

1936年1月4-10日,中國國民黨廣東省第七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到省執監委暨各縣市代表180人、主席賴永煊,議決推林翼中「赴新迎胡」,並發電三通,包括「致胡歡迎」「慰剿匪軍」「請中央討逆」[23][24]

Remove ads

陳濟棠下野後與戰爭時期

1936年6月,兩廣事變爆發。陳濟棠在起兵失敗後通電下野離開廣東。南京國民政府派代表進入廣東,整改陳濟棠時期地方派系遺留下來的黨、政、軍系統,使廣東政治進一步中央化。8月6日,國民黨第十八次中央常委會決改組廣東省、廣州市黨部,廢執行委員制,改採用特派員制度,由陳立夫負責視察和指導兩黨部黨務。廣東省黨部特派員是黃慕松、曾養甫、李煦寰(以上常委)、羅翼群、香翰屏、陳策、 蕭潔珊、鄧彥華、鍾天心、蒲良柱,書記諶小岑。廣州市黨部特派員是余俊賢、邢森洲、陳昭賢、劉石心、曾三省等,書記長陳宗周。14日和15日省、市黨部特派員辦事處接收廣東省、廣州市黨部[14]

中日戰爭爆發後,初期,廣東全省各地由國民黨直屬黨報有7家,縣屬黨報60餘家,其新聞宣傳網已遍布全省。1938年,日軍進攻廣州。隨著日軍10月底占領廣州,國民黨廣東省政府、省黨部等先遷往連縣,之後北遷韶關,韶關成為廣東戰時省會。10月22日,省黨部改為主任委員、書記長制,主任委員吳鐵城[25][14]。根據後來主持廣東省黨部的中共地下黨員余森文回憶,北遷韶關後「廣東省政府及各廳已作鳥獸散。省黨部一個主事人也沒有,黨籍冊都已丟掉,只有三四個職員,一個管大印,一個管帳目」[26]。省黨部主任委員、黨部書記長由當時的親共人士余森文代理。中共指余森文「政治上靠攏共產黨,是我黨的統戰對象」,中共黨組織派潘允中會見余森文,商定以國民黨省黨部的名義創辦一張以「聯共抗日、反對投降」為宗旨的日報。此後余森文開始用廣東省黨部名義辦《北江日報》,辦報宗旨為「擁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愛國人士,發動全民族抗戰,反對投降」,同時積極為中共領導的廣東抗日先鋒隊批准交廣東省黨部撥款開支,以廣東省黨部名義公開支持抗先隊的活動。張發奎曾經評價余森文指「余書記長在廢墟上建起了廣東省黨部」[26]

1939年,吳鐵城奉准辭主任委員職(吳已於1938年12月免去省主席職))國民黨中央當局改派李漢魂接充(李1939年1月正式接任省政府主席職),4月1日正式接任省黨部主任委員職。4月6日,廣東戰時黨政委員會成立,張發奎為主任委員。李漢魂接手粵省黨部後第一件事就是改組省黨部,進行人事安排上的重新部署,「凡屬中央所派之委員或督導員而非由其介紹者,均遭排除歧視,或以自請 辭職脅請中央,或強調地域關係請求改派,或挑撥離間有意造成糾紛摩擦」。余森文被國民黨內的反共派排擠。廣東省主席李漢魂先撤去了余森文的職務,又要求中央派遣中統特務鄧青陽、黃玉明、伍知梅等到廣東省黨部調查余森文用了多少共產黨人,特別清查[27][28][29]

省黨部自連縣遷設曲江後,逐漸轉入正常狀態,並進行健全基層組織,徵求新黨員,強制公務員入黨等,之後又建立各級宣傳機構,加強黨員訓練,創設社會報務處,倡設黨員招待所,普設文化服務處,舉辦黨員生產事業機構,促進黨政聯繫,舉辦徵募慰勞事業等方面。為加強各縣市黨務工作,將大部工作人員組織戰時工作督導團,全省分為東西南北中5個督導區,每區指派委員1人為團長, 率領職員出發各縣[30]

1939年9月,重慶國民政府公布《縣各級組織綱要》,規定實行 「以黨透政」、「黨政層級完全配合」的新縣制,規定必須由國民黨員擔任縣長、鄉鎮保甲長及同級國民兵隊長和中心學校校長。10月14日,新任廣東省黨部委員袁晴暉兼代書記長職。12月,國民黨撤銷了國共合作的「瓊崖黨政督導處」[30]

1940年春,國民黨廣東省黨部改組。執委有李漢魂(主任委員)、袁晴暉(書記長)、鄭豐、余森文、高信、李伯鳴、李偉光、胡文燦、冼家銳、 陳協中、曾集熙、余建中等12人。省黨部決定大量發展黨員。黨務督導區增至9個,所有機關、團體、學校都成立了黨部。此外還成立了省文化運動、民眾運動、婦女運動3個委員會。出版的刊物有《中山日報》、《民國日報》、《黨員通訊旬刊》等。6月4日,袁晴暉正式接任省黨部書記長。

1941年2月20日,國民黨廣東省黨部令軍警查封了在韶關的中共地下黨運營的曲江生活書店、嶺南書店和光明書店(中共指這些書店「出售進步書刊」),並責令由廣東地下共產黨領導的刊物《新華南》、《青年知識》停刊。3月1日,省黨部在韶關成立了民眾動員委員會,選出常務委員余建中,專任委員馮鎬、林愛民。1942年10月14日,國民黨中央黨、政、團等共10多個單位成立「防諜肅奸宣傳委員會」。這些單位又分別通知各省縣市相應的下屬組織如省黨部、三青團支團部和省縣市政府等,要他們組織相應的「防諜除奸」機構[30]

1943年3月2日,國民黨粵省黨部成立政治研究會,分為民政、財政、教育、建設4個部,以協助國民黨政治的推行。1944年3月,李漢魂奉准辭省黨部主任委員職(仍任省府主席等職)。國民黨中央於3月11日委派其中央執行委員方覺慧任廣東省黨部主任委員,方3月20日到韶關, 王叔陶任粵黨部書記長。方於4月1日接任視事。1944年夏,日軍發動企圖打通粵漢路的第三次粵北戰役,省黨部會同省府、參議會組設「廣東戰地動員委員會」,並由省黨部派出大批工作人員分赴戰地縣市督導動員工作。從1939年至1945年的6年中,日軍發動三次粵北戰役,廣東省黨部疏散不下6次之多[30]

1945年1月,日軍攻入曲江,廣東省黨部與省政府東遷平遠縣大柘。春,由於頻傳盟軍即將登陸,省黨部又組織戰地工作隊3隊,分派東、韓兩江前線工作,以策動民眾響應盟軍登陸,歷時 3個月,遍及17個縣。8月,方覺慧奉准辭職,國民黨中央改派其中央執行委員余俊賢於8月6日接任省黨部主任委員視事[14][30]

在戰爭期間,國民黨要求每鄉鎮設區黨部,每保設區分部,每甲設小組。1944年,廣東全省各地縣市共有區黨部839個,區分部6701個,小組17176個,黨員 148341人。至1945年底止,全省102個縣市,有區黨部1179個, 區分部8112個,小組19895個,黨員人數180492人。但因日佔區廣大,黨部基層組織有不少名存而實無多少活動。此外還有職業黨部,以「組訓從業黨員貫徹國民黨政綱、政策」為主旨。至1945年1月底止,先後成立省黨部直屬區黨部15個,直屬區分部2個,縣市屬職業黨部,1944年度有區分部270個,至 1945年底增至320個。在學校黨部方面,凡大專及省立中等學校,均由省黨部籌設直屬區黨部,縣市公立及私立中學則由縣市黨部籌設區分部,並籌設小學區分部。自1940年至1945年8月止,先後設立直屬區黨部 35個,完成計劃90%,縣級學校黨部成立930個[30]

Remove ads

戰後

二戰結束後,省黨部1945年9月12日由余俊賢任主任委員,從平遠大柘回到廣州辦公。1946年10月25日-31日,中國國民黨廣東省第八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25日上午公祭「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後,下午在廣州中正中學舉行開幕禮。大會到各縣市代表及省級機關代表100餘人,來賓到400多人,由余俊賢主持。先由羅卓英、余俊賢及各廳、局報告工作。大會通過了136件決議案,其中包括向蔣介石「致電祝壽」大會選出余俊賢、曾三省、陸匡文、鄧蕙芳、詹朝陽等16人為執委,候補執委7人;馮次祺、譚惠泉、陳宗周、羅偉疆等7人為監事,候補監事3 人,仍以余俊賢為主任委員。閉幕式上張發奎、羅卓英講了話。大會發出了《宣言》。會後代表參觀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及工廠[31][32]

國共內戰爆發後,隨著國民黨軍的進一步敗退,1949年2月15日起,省黨部改以薛岳兼任主任委員。到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解放軍隨後發動廣東戰役,進軍廣州。廣州易手後,國民黨廣東黨部瓦解。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