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彭湃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彭湃(1896年10月22日—1929年8月30日),乳名天泉,學名漢育,廣東省海豐縣人,出身地主家庭[3],為1920年代中國農民運動領袖、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毛澤東稱他為中國「農民運動大王」,中國共產黨稱他為「中國農民革命運動先導者」[4][5][6]。彭湃認為土地和農民問題是1920年代初中國諸多社會問題中最根本的問題,是最早認識到和高度評價中國農村農民革命力量、並且親身付諸實踐的中國共產黨人[7][8][9]。
Remove ads
生平
早年家族祖父彭藩精於經營,橋東社彭家成為當時海豐首屈一指的富豪,擁有店鋪四十多間[10]:2。1896年10月22日,彭湃出生於這個大地主家庭,祖父彭藩給乳名彭天泉[10]:2;天泉自幼頗受母親周鳳的窮苦農家身世背景的影響[11][12]。六歲時,祖父把他送到七聖媽宮去讀私塾馬紫卿處。兩年後,天泉進了林祖祠小學,師從同盟會會員林晉亭[10]:4。十歲時父親病逝[13]:8。1909年,考入海豐第一高等小學[10]:7,祖父為他起學名為彭漢育[10]:2(長他3歲的胞兄名彭漢垣[3])。1913年,高小畢業後,考入海豐中學[10]:9。
1917年前往日本留學,自己改名為彭湃,就讀於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13]:22-29[2]。留日期間親歷了日本發生的米騷亂,並深受俄國發生的1917年十月革命、中國發生的五四運動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重大事件影響;曾因參加反對日本瓜分侵略中國的集會遊行被日本警察毆傷、列入黑名單。最終由基督徒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者[11][14]。
1921年5月下旬,彭湃返回中國,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15]。應海豐當地學聯會學生的請願,主政廣東的陳炯明責成海豐縣長任命彭湃出任海豐縣教育局局長[12][16]。
Remove ads

《海豐農民運動》,書名為周恩來當時所題
1922年3月因為拆牆事發表宣言,與士紳陳月波衝突,被迫離開海豐縣。3、4月間,彭湃在廣州參加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成立和組織工作[1]。回至海豐後,由於組織學生遊行慶祝「五一勞動節」,被撤去海豐縣教育局長職務。此後開始從事農民運動。為發動、組織農民,成立農會,當眾燒毀自家祖傳田契,將自己的農田分給農民無償耕作,同時自己過著儉樸的農民生活 [12][17]。農會裡可以得到免費醫療、農業指導;並調解婚姻、債務、土地所有權糾紛,也提供人身保護。農會經常散發簡單的圖表,用以描述地主對農民的剝削。並把農民的貧困和生活中各種遭遇編成標語和口號,廣為散播。經過幾次較為有影響的事件,如有幾位佃農因為欠租成為被告,農會出面幫其免責出獄;1923年元旦,領導成立「海豐縣總農會」,並當選為會長,時會員達2萬戶,農會人口有10萬人,約占全縣人口的四分之一。海豐農會發展迅速,並擴大至惠州地區及廣東全省,同年5月廣東省農會成立,彭湃獲推選為廣東省農會執行長。1923年夏(7-8月),海豐颱風受災,造成農業大損失,農會提出減租70%等意見;時任縣長等拒絕,並與陳炯明部下一起解散農會,抓捕通緝農會骨幹。彭湃等人逃離後與陳炯明周旋,使被捕農會骨幹得以獲釋[12]。1924年由於農會與國共兩黨愈宜密切的關係及越發明顯的政治傾向,加上地主宗族的龐大壓力,陳炯明最終直接下令解散農會禁止其活動,彭湃將農會骨幹人員轉入地下活動,到廣州投奔已經與陳炯明反目的孫中山,參加第一次國共合作[12][18]。
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確定了「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彭湃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出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農民部秘書(第一屆),他提議農民運動的實施方案,被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過。同年6月30日,國民黨中央執委會根據彭湃的提議,決定開辦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農講所,當時全稱「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農民運動講習所」[19]),彭湃擔任第一屆和第五屆農講所主任。彭湃在創辦主持農講所期間完成了《海豐農民運動報告》,在國民黨中央農民部主辦的《中國農民》上連載,後改名為《海豐農民運動》[20][21]。這本書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一部農民運動著作,對後來毛澤東寫的一系列關於農民問題的文章包括《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22]。1925年2月、9月,許崇智、蔣介石、周恩來率領以黃埔軍校校軍為主力的孫中山部發動兩次東征,最後擊潰陳炯明的部隊,海豐縣農會於1925年3月恢復[23][24]。東征期間,農會給與孫中山的軍隊幫助,被陳炯明的部隊給與報復[18][23][24],同樣孫的軍隊回來時亦會反報復[18]。
Remove ads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的部分勢力在上海開始清黨,捕殺中共成員和國民黨左傾黨員[25],並成立南京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對立[26],故又史稱「四一二政變」、「寧漢分裂」。彭湃時任武漢國民政府中華全國農民協會執行委員兼秘書長,被南京國民政府通緝(《國民政府通緝共產黨首要令》)[27]。 4月底,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彭湃當選中央委員。7月2日,汪精衛武漢政府宣佈解散共產黨機關。
八一南昌起義期間,中共中央組成了以周恩來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彭湃為前敵委員會委員,參與領導南昌起義,撤出南昌後隨軍南下廣東 [28][29];在8月7日舉行的中共中央緊急會議「八七會議」上當選為臨時中央政治局的正式委員[30]。
1927年10月,發動海陸豐暴動,占領海豐、陸豐兩縣。1927年11月21日,成立海陸豐工農兵蘇維埃(工農兵民主)政府,為最早的中國蘇維埃地方政權,形成割據勢力。制訂和頒布了「土地革命法規」,主張「一切田地歸農民」,實踐「耕者有其田」[31]。因「四一二」清黨開始的「白色恐怖」地主得勢時採用恐怖手段濫殺農民、農會成員[18][32],而當地農民復仇時則以牙還牙也採取恐怖的方式虐殺地主[18]。40萬人口的海陸豐地區,是時有超過5萬名民眾逃離到香港、廣州避禍。
彭湃在海陸豐地區有著非常高的威望,成為實際上最高決策者,擁有所有權力[14],他當時的職務是「中國共產黨東江地區特委書記」。蘇維埃政權的共產黨員有85%是當地農民,2.3%是知識分子,這些知識分子行使大部分政治權力,而他們同時嚴格受到「東特」的控制。據有關史料,彭湃和海陸豐蘇維埃政府至1928年1月在政策上和實際行動中已經有效地制止群眾燒殺[33]。1928年2月29日,蘇維埃政權被政府軍擊潰,彭湃率領殘部撤至大南山地區[18]。同年10月,受上海的中共中央指令,彭湃離開廣東,繞道香港轉往上海[13]:427-431。費正清認為海陸豐地區之所以能夠爆發有現代特徵的農民運動,彭湃1922年以後的行動是決定性的因素[18]。
Remove ads

1928年7月,彭湃在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同年11月到達上海後被增補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並接任中共中央農委書記,兼江蘇省委軍委書記[13]:431-432。1929年8月24日,由於軍委秘書白鑫的招供,彭湃、楊殷、顏昌頤、邢士貞、張際春5人在上海公共租界新閘路經遠里白鑫家中舉行江蘇省軍委會議時被捕。彭湃在獄中屢遭酷刑,拒屈,8月30日被國民政府淞滬警備司令部秘密槍殺於上海龍華刑場[34][13]:452-465[35][36]。當時刊登在上海報刊上的法院判決文是判處彭湃、楊殷等八年的有期徒刑[34]。
同年11月11日夜,周恩來組織陳賡、顧順章等中共中央特科人員在法租界霞飛路和合坊伏擊刺死白鑫[37]。
1928年,彭湃結髮妻蔡素屏[38]與5歲的長子彭絳人[13]:426被捕,後蔡素屏被槍殺,彭絳人被救出獄後,被上海大同幼稚園收養[39][40]。1932年,彭絳人流落街頭,在上海患病去世。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後,1928年至1933年,彭湃家人共有八人喪生,其中六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追認為革命烈士,即:彭湃、彭漢垣(胞兄)、彭述(胞弟)、蔡素屏(結髮妻)、許玉磬(妻)、彭陸(侄、彭漢垣之子)[13]:410-494。
Remove ads
身後
為紀念彭湃、楊殷,當時中國共產黨曾在其根據地的許多地方建立了「彭楊紅軍學校」,即現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的歷史前身之一[41]。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福建省曾析寧化、建寧兩縣地置彭湃縣,後劃屬閩贛省[42]。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頒發給彭湃親屬革命烈屬榮譽。彭湃曾就讀過的海豐縣立中學改名為彭湃紀念中學,和彭湃有關的一些遺蹟遺址獲列為重點保護文物[43]。1956年彭母周鳳赴北京受到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人的接見,獲譽為「革命母親」。
2009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前夕,有關十一個部門聯合組織評選出包括彭湃在內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44]。
2018年10月7日,中國中央電視台電視劇頻道在黃金檔時間開始首播公映30集電視連續劇《彭湃》[45][46][47]。
1966年文革開始,海豐發生了「反彭湃事件」[48]; 彭湃的堂侄彭科於1967年被斬首示眾(涉案者文革後被追究法律責任)[49];曾任海豐縣長的彭湃三子彭洪從廣州華南農學院水稻生態研究所被抓到海豐批鬥,1968年遭殘害致死[50];年近百歲的母親周鳳亦遭到批鬥致傷並被捕入獄,經周恩來干預方獲救。1974年,葉劍英曾派出解放軍總政治部工作組去調查上述海豐文革事件。文革結束後,1978年,習仲勛主政廣東,為彭湃親屬和大批有關受牽連的人員平反[48],官方定性該事件是林彪、「四人幫」篡黨奪權陰謀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一次「反革命事件」[51]。有觀點認為,彭湃當年在「四一二事件」後武裝建立海陸豐蘇維埃期間,曾實行極左「紅色恐怖」,至少上千名地主被殺,導致當地「居民」(地主家庭)在文革期間趁亂奪權,反撲彭湃家族[52]。
知名親屬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