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簡稱中物院,俗稱九院、綿陽九院,是位於四川省綿陽市綿陽科學城的一家負責核武器研製、生產的國防科研事業單位,是國家計劃單列單位。
九院機關最早位於北京,隨後主要工程和生產部門遷入青海省海晏縣西海鎮金銀灘,即221廠;1970年,主要工程和生產部門遷往四川,分布在四川北部的山區中。
中物院全院現有12個研究所和15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主要從事衝擊波與爆轟物理、核物理與電漿體物理、計算物理、軍控物理、工程力學、流體力學、基礎數學、應用數學、工程設計、製造工藝、放射化學、有機化學、高分子材料、含能材料、核材料、雷射技術與應用、脈衝功率技術及應用、電子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應用等學科領域的研究與應用。中物院在北京、上海、成都以及四川江油都設有科研分支機構。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擁有職工八千餘人,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于敏、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陳能寬、周光召、郭永懷、程開甲、彭桓武等科學家,都曾經擔任過重要領導工作。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1名和一批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有博士學位授予權8個和碩士學位授予權14個以及博士後流動站。
Remove ads
發展歷史
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決定中國要搞原子彈、建立原子能工業,具體工作由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負責[2][3],該會議拉開了中國研製原子彈的序幕[4]。同月31日,周恩來主持召開國務院第四次全體會議,研究部署原子能工作[5]。1956年11月16日,中國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51次會議通過決定,設立主管中國核工業的建設和發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機械工業部(簡稱三機部),宋任窮為首任部長[6]。1957年下半年,核武器研製基地選址工作啟動[7],同年10月,中蘇簽訂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協定規定蘇聯幫助中國設計建設生產、裝配原子彈的工廠(342工程)和研究原子彈結構的設計院(221工程)[3]。
1958年1月8日,三機部成立負責核武器研製與建設核武器試驗基地的核武器局[8][5],由時任西藏軍區副司令員、參謀長李覺任核武器局局長[9],出於保密需求三機部核武器局對外稱其系「九局」[10]。同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決定,將第三機械工業部改名為第二機械工業部(簡稱二機部)[11]。負責核武器試驗基地選址工作的核武器局局長李覺率隊與蘇聯專家團隊輾轉甘肅、四川等地後,選址於青海省海北州海晏縣境內的金銀灘[5]。同年5月3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批准了包括核武器研製基地在內的選址報告,代號為「國營221廠」,對外稱「青海礦區」,青海省人民政府開始牧民搬遷等工作,現今該基地為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舊址[7]。
鑑於核武器研製基地的建設工程浩大,1958年7月,二機部批准九局在北京海淀區花園路開工建設一個過渡性機構(即後續的北京第九研究所),待基地完工再行搬遷[3]。同年,10月10日,二機部黨組決定成立負責核武器研製工作的北京第九研究所(簡稱九所),該所準備接收蘇聯提供的原子彈教學模型和相關圖紙資料[3]。九局與九所為一套人馬兩個牌子,其負責人皆為李覺,皆負責核武器研製工作[3],28日九所啟用「北京第九研究所」公章,遂於1958年10月28日是為建院紀念日[12]。九所設立設立兩個研究室:一室是理論研究室,主任鄧稼先;二室是實驗研究室,主任是陳能寬。
1959年6月20日,蘇聯方面致信中共中央,表示停止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有關圖紙資料,此後開始撤離在華的該領域專家,次月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宣布將用八年自研原子彈[13]。1959年7月,經錢三強推薦調朱光亞任九所副所長[14],主管科研、實習、生產計劃和學術活動工作;設立理論、實驗、設計、生產4個部,13個研究室。理論部正、副主任為鄧稼先、周光召;設計部主任龍文光。試驗部主任張興鈐。九院第二技術委員會主任王淦昌,指導原子彈基本原理試驗和點火中子源發生器設計與試驗。第三技術委員會主任彭桓武。第四技術委員會主任郭永懷,指導核武器的力學特性,包括結構強度、壓力分配和振動等方面的研究。
1960年10月,九所機構調整為6個研究室和一個加工車間,學術秘書室負責科研整體協調。還設立了非標準設備、建築工程兩個設計室。
1962年底,中央專委從13個部門抽調了1.5萬人施工隊伍,與二機部的建築安裝隊伍共同組建了「221基本建設聯合指揮部」,李覺任總指揮。同時,九院改為理論部、設計部、試驗部、生產部體制。設立四個技術委員會:第一技術委員會負責原子彈的工程設計,正副主任吳際霖和龍文光;第二技術委員會負責非核部件(如常規化學炸藥)的試驗,正副主任王淦昌和陳能寬;第三技術委員會負責核武器爆炸試驗,正副主任郭永懷和程開甲(發展為國防科委21基地研究所);第四技術委員會負責中子點火裝置,正副主任彭桓武和朱光亞。
Remove ads
1963年3月,221廠具備了科研、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九局機關與九所(除理論部外)的人員從北京調往青海221廠。
1964年2月25日,二機部決定在核武器局(九局)與核武器研究所(九所)基礎上合併組建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設計院,李覺任黨委書記兼院長,刁筠壽任第二書記、吳際霖任第一副院長兼副書記為實際行政負責人、郭英會、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懷、朱光亞、程開甲、喬獻捷、彭非、馬祥等任副院長。朱光亞仍然協助李覺、吳際霖統管科技工作。221基地為"221研究設計分院"。分院下設「四大部」:第一、二、三生產部,設計部、試驗部,理論部仍留在北京。
1965年3月6日,九院機關與221分院機關合併。
Remove ads
1967年12月17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九院轉歸軍隊系統,劃歸國防科委領導,1968年2月授予番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研究院。
1969年10月,九院開始由青海搬遷至九〇二地區、九〇三地區。九院下設若干研究所,所下設研究室,研究室下設組。
1970年,朱光亞接任九院院長,理論部部長鄧稼先升任九院副院長。
1973年初,周恩來指派李覺、趙敬璞(原九院黨委書記)到九院四川地區;周秩(二機部404廠廠長)、胡若嘏(國防科委2局局長)到九院青海地區解決"二趙問題"。
1973年7月26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九院脫離軍隊序列,集體轉業,劃歸二機部領導。九院劃歸國防科工委建制後,大批軍隊幹部進入九院。這些幹部多數是好的,但在政治運動中,工作上存在重大錯誤,傷害了九院幹部、技術人員和廣大職工的感情。九院重新劃歸二機部建制,如何處理軍隊幹部與地方幹部之間的關係,趙敬璞代表二機部把軍隊幹部全部撤出,由地方幹部完全接手工作。
1973年12月13日,二機部決定,九院使用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院名稱。1974年1月1日,九院一分為二,院遷往四川,二二一廠留在海晏。
1982年5月,二機部更名為核工業部,九院使用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名稱。
1983年9月14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九院建設布局調整,相對集中到綿陽市區。代號「839工程」啟動。1984年10月24日,221廠通過了核工業部、青海省的企業整頓驗收,被評為一級企業,實行廠長負責制。
1985年1月30日,經上級主管部門批准,九院開始使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作為對外名稱。
1987年6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批轉國家計委、國防科工委〈關於撤銷核工業青海二二一廠的請示〉》(國辦發〔87〕40號),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撤銷青海221廠,撤點銷號。221廠近萬名職工、離退休人員和家屬共3萬多人分散安置在全國27個省市532個縣市。核設施退役處理工程投資3000萬元,1993年6月通過了國家驗收,完成了三級退役要求。
1988年4月9日,全國人大撤銷核工業部,成立中國核工業總公司,九院更名為核工業第九研究院。
Remove ads
1990年2月,九院更名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改由國防科工委歸口管理,在國家計劃中單列戶頭,成為相對獨立的國防科研事業單位。1990年起,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開始逐漸向新基地科學城(839)搬遷,實行相對集中。
1994年6月15日,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國營二二一廠向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正式簽訂移交協議。
2000年12月,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下發國發〔2000〕40號文,調整國家相關部委對九院的領導分工,進一步加強了黨和國家對九院的集中統一領導。
機構設置
根據有關規定,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設置下列機構:(除註明外為正廳級)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學技術委員會
- 辦公室
- 政治部
- 綜合計劃部
- 科研技術部
- 技術監督部(安全生產辦)
- 財務部
- 人事教育部
- 國際合作交流部(外事辦)
- 軍轉民發展部
- 院紀委監察局
- 審計部
- 北京工作部
- 重大專項管理辦公室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設有下列培養單位[16]: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培訓中心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研保障中心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信息中心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職工工學院
- 四川省科學城醫院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職工醫院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建築設計院
- 四川久核智慧財產權服務有限公司
- 四川久遠環保安全諮詢有限公司
歷任領導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