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核試驗基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核試驗基地,又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一試驗訓練基地中國人民解放軍63650部隊[1])、馬蘭基地,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碩縣乃仁克爾鄉境內、羅布泊的西端,曾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直屬單位,是綜合性科研試驗單位。

快速預覽 主要領導, 司令員 ...

歷史沿革

1950年代,在原子彈導彈的研製工作正式上馬後,原子彈、導彈基地的建設問題也提上日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彭德懷指示:「關於導彈基地、原子彈試驗基地選場問題交給陳錫聯,他是炮兵司令,這幾年跑的地方多。選好了交給工程兵司令陳士榘,由他的工程兵負責建。安排部隊的事情,榮臻同志多操心,最好是成建制拉過去,這樣利於保密。」導彈基地建設主要由陳士榘負責,而前期原子彈試驗場的選址工作主要在蘇聯專家指導下開展。[2]中央軍委確定建設核武器試驗場後,國防部組織了選場委員會,成員包括陳士榘、江文唐凱李兆邦常勇塞風,他們與阿·彼·安德列耶夫等4位蘇聯專家共同研究選場方案。[3]陳士榘同委員會成員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機械工業部的郭英會及4位蘇聯專家赴甘肅敦煌以西地區勘察原子彈試驗場(也稱原子彈靶場)。1958年下半年,他們先後勘察了青海西部、內蒙古西部、新疆東南部等地。經數月勘察,根據蘇聯專家意見,將原子彈試驗場定在甘肅敦煌以西地區,核爆心定在甘肅敦煌西北方向。[2]這一選場方案獲得了總參謀長黃克誠的正式批准。勘察大隊(代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0673部隊)由張志善任大隊長,他與政委常勇、副大隊長史國華在敦煌選定的地區開展了地質測繪、道路和通訊設施建設。[3]

同時,1958年經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陳賡推薦,聶榮臻同意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兵團參謀長張蘊鈺出任即將成立的核試驗基地司令員,並報中央軍委批准,由張蘊鈺負責敦煌原子彈試驗場的建設。1958年10月2日,張蘊鈺奉命抵達敦煌後,經調研認為敦煌不適合建原子彈試驗場,應向西到新疆羅布泊地區建設。張蘊鈺立即回北京,經陳賡向聶榮臻匯報。這時,蘇聯中型機械工業部部長斯拉夫斯基也來信表示,敦煌不適合建原子彈試驗場,建議移至新疆羅布泊地區。[2]

1958年12月24日,張蘊鈺率勘察小分隊自敦煌出發,經玉門關向西赴羅布泊。12月28日,張蘊鈺一行到達羅布泊西北100多公里處,打下第一根木樁,後來此處就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爆心。[2]1959年2月初,由陳士榘、萬毅、張蘊鈺聯名向國防部提交了核武器試驗場選場報告,建議試驗場定在新疆羅布泊西北地區。1959年3月13日,國防部正式批准該報告,並於3月25日通知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0673部隊將進駐新疆執行特種工程任務,該部軍事、行政、黨政、後勤工作歸新疆軍區領導,有關情況須保密。[3]

部隊於1959年3至4月間進入新疆,暫駐新疆和碩縣烏什塔拉公社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二師的一個廢棄農場。這時靶場領導只有張蘊鈺、常勇、張志善,他們將營區定點在烏什塔拉以南地區,東距試驗場區250公里,北靠天山,南不足20公里有博斯騰湖。因此處生長著少許「馬蘭草」,當地人稱此地為「馬蘭灘」。張蘊鈺、張志善、工程處長蘇潤海最後定點時,將此地定名「馬蘭村」。部隊進駐後不久,1959年6月13日接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通知:0673部隊對內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一訓練基地」。[3](1959年6月1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正式批准核試驗基地建設。[2])隨即基地建起黨委,常勇任第一書記,張蘊鈺任第二書記,張志善、任中咸、李天衷任黨委委員;原勘察大隊工作已結束,即行撤銷。張蘊鈺旋即被任命為基地司令員。[3]

1958年、1959年,部隊陸續進入核試驗基地,1960年開始有軍人家屬進入基地。隨著人口增加,核試驗基地的生活區逐漸形成了一個小鎮,有學校、醫院、商店、禮堂等等設施。[4]

核試驗基地為中國「兩彈」的研製成功發揮了重大作用。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距馬蘭300多公里的羅布泊成功爆炸。這裡走出了8位「兩彈」功勳院士、29位科技將軍。[5]1975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一訓練基地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一試驗訓練基地

1986年國際和平年的春季,中國政府宣布:中國已多年未進行大氣層核試驗,今後將不再進行大氣層核試驗。同年10月16日,核試驗基地在中國首次核試驗爆心豎起一塊花崗岩紀念碑。[6]1996年,中國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此後,核試驗基地主要開展科研工作,截至2016年已籌劃建立了3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出現10位院士、4位軍隊科技領軍人才、20多名國家「863」「973」計劃專家,獲得國家科技成果獎80多項、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60多項。[7]

1990年8月2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在1990年北京亞運會點火後就搭乘飛機,當天中午在核試驗基地閱兵,並為核試驗基地題詞:「發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馬蘭精神,建設現代化、正規化、革命化的核試驗基地。」[8]

馬蘭基地曾是中國最高級別的軍事禁區,一直不對外開放。1980年代,該基地不少軍事設施停用後,部分重要遺蹟保留下來,例如長300米的人工防空隧道(三線指揮部),29位科技將軍居住的將軍樓等建築。該基地所在的和碩縣申請在馬蘭基地的原科研中心、軍事指揮中心建設國家級紅色旅遊景區,2011年獲得批准。此後,和碩縣又與清華大學共同規劃設計馬蘭軍博園。2012年10月10日,位於馬蘭基地的軍博園項目開工建設,總投資600多萬元人民幣。2011年被國家發改委列入國家紅色旅遊項目第二批經典名錄,定名「巴音郭楞州馬蘭軍博園」。[5][9][10]

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中,該基地由中央軍事委員會裝備發展部轉隸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2016年,反映該基地奮鬥歷程的電視劇《馬蘭謠》播出。[11][12]

2024年戰略支援部隊建制撤銷。該部隊現佩戴「中國人民解放軍作戰試驗基地」臂章[13]

Remove ads

實驗紀錄

歷任領導

軼事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一首童謠在中國大陸廣為流傳,長盛不衰,歌詞朗朗上口,節奏感強,兒童們經常在跳皮筋時唱這首歌。歌詞為「小皮球,架腳踢(香蕉梨),馬蘭開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八三五六,三八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九八九五六,九八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一」不同版本歌詞略有差異,也有以「小汽車,滴滴滴」開頭,從「馬蘭開花」開始一般是統一版本,有時簡化成「二五六,二五七」等。歌詞中暗含與核試驗相關的密語:「小皮球」指外形接近球體的原子彈,「架腳踢」指鐵塔上的塔爆試驗,「馬蘭」指馬蘭基地,「開花」指原子彈爆炸,「二十一」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一訓練基地研究所,「二八二五六」和「二八二五七」指保密基地對外聯絡的唯一渠道28信箱256分箱和257分箱[35][36]

參考文獻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