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990年亚洲运动会
第十一届亚运会由中国北京举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於1990年9月22日至10月7日在中國北京舉行,會期為16天。這是中國第一次承辦亞運會,也是亞運會第一次在社會主義國家舉辦。本屆比賽參賽的國家為31個,除約旦和伊拉克外,其餘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的成員都組團出席,運動員人數達6,122名,參與27個比賽項目和2個表演項目的比賽。中國生疏的比賽項目如輕艇、卡巴迪、藤球、軟式網球等,受東南亞國家的影響,開始出現在亞運會的賽場上,而跆拳道、馬術、拳擊等比賽項目被排除在外。台灣在闊別亞運會20年後,第一次以中華台北之名參加了本屆亞運會。澳門、汶萊、巴勒斯坦亦是第一次參加亞運會。
Remove ads

大部份比賽項目均在北京舉行,其中有20個新建場館,改建或擴建原有場館13座。並在北京四環路外興建奧林匹克中心和亞運村。帆船則因北京並不靠海,因此移師秦皇島舉行。
亞運會開幕前不久,亞奧理事會主席、科威特人謝赫·法赫德親王(Sheikh Fahad Al-Sabah)在抵抗伊拉克入侵的戰鬥中陣亡[1],為本屆亞運會帶來沉重的氣氛,亞奧理事會有關活動由亞奧理事會副主席輪流主持[2]。亞奧理事會總部亦暫時遷往英國,直至美軍於1991年進入科威特為止。在開幕前的1月11日,國務院總理李鵬解除了自1989年5月20日10時因六四運動於北京市部分地區實行的戒嚴令。
本屆亞運會共打破7項世界紀錄和89項亞洲紀錄,並平1項世界紀錄和7項亞洲紀錄。
Remove ads
申辦過程
中國在1983年向亞奧理事會提出申辦1990年亞運會的申請。於1984年在漢城(今首爾)召開的亞奧理事會代表大會中,在與日本的廣島競爭中,北京以43比22的票數奪得主辦權。亞奧理事會第一次同時宣布兩屆亞運會舉辦地點:北京獲得1990年亞運會舉辦權的同時,把1994年亞運會舉辦地授予廣島。
會徽

第11屆亞運會會徽圖案中除亞奧理事會會徽中的太陽光芒外,以雄偉的長城組成「A」字。長城是中國古老文明的象徵,「A」是英文Asia的縮寫,二者結合,代表在北京舉行的亞洲運動會將成為聯合亞洲各國人民的紐帶。長城圖案還構成羅馬數字「Ⅺ」,表示本屆亞運會是第11屆。
吉祥物
第11屆亞運會吉祥物盼盼是中國的國寶熊貓。圖案上,一隻憨態可掬的熊貓手舉天安門圖像的獎章,伸開雙手,鼓勵體育健兒創造更優異的成績。盼盼的寓意是盼望和平、友誼,盼望迎來優異成績。
主題歌
第十一屆亞運會會歌為《高舉起亞運會的火炬》,施光南作曲,石祥作詞。廣為傳唱的亞運主題歌曲《亞洲雄風》(徐沛東作曲,張藜作詞,韋唯、劉歡演唱)不是亞運會的會歌。
火炬傳遞
1990年8月7日,藏族少女達娃央宗在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山用聚光鏡採集亞運聖火火種,體操王子李寧從達娃央宗手中接過聖火。8月2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燃點火炬,從這一天起,展開了以「亞運之光」為主題的火炬接力傳遞活動。亞運聖火分四路傳遍了中國29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行程18萬多公里,沿途參與火炬接力傳遞人數達數以億計[3][4][5]。經過一個多月的傳遞,火炬終於由中國第一面奧運金牌得主、著名射擊運動員許海峰,在跳水運動員高敏和排球動員張蓉芳護衛下,點燃了位於北京工人體育場內的主火炬台。
參賽國家及地區
|
|
比賽項目
- 正式項目
|
|
|
- 表演項目
活躍運動員
獎牌榜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