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宮殿式建築

中式建築風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宮殿式建築
Remove ads

中國宮殿式建築,或稱為北方宮殿式建築,是指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後,以中國古代宮殿樣式為設計主題的現代建築。一些建築師以新的建築材料、技術來表達中國傳統建築的形式,在樣式上大都承襲北京紫禁城等舊時宮殿的「外貌」;此名稱亦包含戰後臺灣1960年代以來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而興建的復興式建築,如臺北故宮國父紀念館等。此稱謂目前尚無統一的定名,有研究者暫將其統稱為「宮殿式建築」(Palace Architectural Style)。[1][2]

Thumb
建築示例:圓山大飯店建築細部
Thumb
建築示例:陽明山中山樓內裝
Thumb
建築示例:建功神社改建的南海學園

歷史沿革

自官方文件追溯,「中國宮殿式」一詞最早現於1927年8月27日北平圖書館的競圖評審團報告,報告中提到首獎的設計成功地將現代圖書館的需求與中國宮殿式風格結合。爾後,1928年6月份的《亞洲》雜誌刊載一篇美國建築師亨利·墨菲寫的〈中國的建築文藝復興〉(An Architectural Renaissance in China),提到將中國宮殿式風格與現代公共建築作結合,置入各種中國現代教育機構的設計。墨菲認為:

其後,墨菲在中國領銜設計的燕京大學金陵大學成為中國現代教育建築的代表作。

1929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制定《首都計畫》,定調「政治區之建築物,宜盡量採用中國固有之形式,凡古代宮殿之優點,務當一一施用」。墨菲遂應孫科委託替國民政府委託著手都市規劃。這類「新功能、舊形式」的建築符合現代建築的功能需要,又充分展現中國傳統建築的外貌,於1930年代中國成為官方公共設施建設推崇的建築首選,從而蔚為風尚。[3]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墨菲將中國宮殿式建築的元素帶回美國家鄉修建塔樓。

墨菲構思的「中國宮殿式風格-中國現代建築-中國現代教育」連結上國家大規模的建設,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臺而引進臺灣,並廣泛運用於全臺各地的公共建設。臺灣戰後40餘年間的佛教建物,皆是仿宮殿式建築,此類建築亦為臺灣戒嚴時期所規定的佛寺規格[4]

Remove ads

代表性建築

中國大陸

南京

上海

其他地區

Remove ads

臺灣

台南市

更多資訊 地點名稱, 備註 ...

高雄市

屏東縣

更多資訊 地點名稱, 備註 ...

澎湖縣

更多資訊 地點名稱, 備註 ...
Remove ads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