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華民國閱兵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 首次閱兵分列式於1912年10月10日在北京新華門前舉行,大閱官為時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
- 目前為止最後一次閱兵分列式於1991年10月10日在臺北總統府前舉行,大閱官為時任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3年6月16日) |

北洋軍(北洋政府)

1912年10月10日上午,北京舉行紀念武昌起義爆發一周年閱兵儀式,當時就在現在的新華門位置搭建了檢閱台,東單到雍和宮的道路兩旁,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派中華民國國務總理段祺瑞進行閱兵,袁世凱穿著軍服登上檢閱台,歷時一個多小時。[來源請求]
1916年10月10日,雙十節,中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在南苑舉行了大規模的閱兵儀式,以示實權在握。
1918年11月28日,當時的北洋政府為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勝同盟國集團,在故宮太和殿舉行盛大的中外軍隊閱兵式,並鳴禮炮108響,當時任大總統徐世昌檢閱了部隊。
護法軍(護法軍政府)
1921年10月10日,中華民國軍政府慶祝辛亥革命十周年時,在北較場舉行盛大的閱兵式,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孫中山出席檢閱。
國民革命軍(國民政府)

1931年1月,國民政府在首都南京舉行元旦閱兵典禮,軍政部部長何應欽、行政院副院長宋子文等多名中國國民黨軍政要員參加觀禮。
1933年11月,福建事變爆發,12月下旬,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抽調嫡系部隊十餘萬人討伐福州,出征前,蔣中正校閱了部隊。
1934年6月16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建校10周年紀念,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檢閱學生軍,陪同他檢閱的還有時任行政院院長汪精衛、立法院院長孫科、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育長張治中
1936年10月10日,國民政府在南京舉行了雙十國慶25周年閱兵典禮,穿著講究整齊的部隊踢著正步,緊跟在後的是一排又一排的德國武器,蔣中正檢閱了軍隊。
中國工農紅軍(中國共產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和平建國軍(汪精衛政權)

1941年10月10日,汪精衛政權於南京閱兵慶祝辛亥革命三十週年。
八路軍(中國共產黨、國民政府)
1944年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第120師第三五九旅奉令北上開赴抗日前線時,在延安機場舉行閱兵。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共產黨)
1949年3月25日,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共中央領導人從河北西柏坡抵達北平時,在西苑機場舉行了隆重的閱兵儀式。
中華民國國軍
1949年9月14日及12月3日分別為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於大陸的最後兩次閱兵,皆於成都的中央軍校舉行。
1949年10月10日,東南軍政長官陳誠在臺灣臺北舉行建國38週年國慶閱兵,此為中華民國國軍首度在臺灣舉行公開閱兵。



1949年12月,由於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中華民國政府遷台。1950年3月1日,蔣中正在臺北宣佈「復行視事」繼續行使總統職權。1951年10月10日慶祝建國40週年時舉行國慶閱兵,往後數年國慶閱兵年年舉行。直到1964年因發生國軍戰機墜毀意外加上蔣中正年事已高,身體狀況不如以往,往後10年的國慶日均未舉行閱兵[1]。至1975年,長年擔任總統的蔣中正過世後,其繼任者雖然恢復舉行閱兵但是頻率不如以往,大多以「自強遊行」的節目替代閱兵。
由於閱兵要求動作需整齊劃一,排練過程漫長且嚴酷,而被認為是威權獨裁及黷武的象徵,故在解嚴後隨著政治情勢的改變,逐漸受到抗議或批評。因此在1991年舉行最後一次大型閱兵後,隨著臺灣民主化而不再有大規模閱兵大典舉行。
1991年國慶閱兵是最後一次國慶閱兵典禮,也是中華民國目前為止最後一次大規模的傳統分列式閱兵(如舉槍、踢正步等),也是最後一次以"閱兵"之名的國慶展演。
Remove ads
至2007年以後,雖然每隔幾年的國慶日慶祝活動上會有展現軍事武力的「國防展演」節目。但並非過去的大規模傳統分列式閱兵(舉槍踢正步),雖然實質意義上也是屬於"閱兵",但不以"閱兵"之名來命名當年度的國慶大典名字與代號,而是以"國防操演"或國防展演"為名來展現國家力量與軍事實力,而現在取而代之的展演內容是以三軍儀隊與管樂隊表演來取代過去的"舉槍踢正步"表演,並且與過往閱兵一樣展示戰車、飛彈等高科技武器或特殊部隊等為主的非傳統分列式的小型閱兵展演。
注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