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烏梁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烏梁海蒙古語ᠤᠷᠢᠶᠠᠩᠬᠠᠢ中蒙通用轉寫Uriyangxai衛拉特托忒文ᡇᠷᠠᡃᡊᡍᠠᡅ,轉寫:Uraːngxai阿爾泰語Ураҥкай羅馬化:Uraŋk̂ay圖瓦語Урааңкай/Урянхай羅馬化:Uraaŋk̂ay/Urʸanxay布里亞特語Уряанхай轉寫Urʸaaŋxai雅庫特語Урааҥхайдар羅馬化:Uraaŋk̂aydar),不同時代譯寫為斡朗改嗢娘改兀良孩兀良合兀良合惕兀良哈烏梁罕五兩案[1],歷史上為對蒙古高原部族的一種泛稱,遼代已見於史載。分二種,一種為蒙古迭兒列斤諸部之一,部眾為成吉思汗先祖敦必乃屬民,蒙古開國名將者勒蔑、速不台等均出自該部;另一種為分布於貝加爾湖以西的森林兀良哈部(又稱槐因兀良哈,因居林中得名)[2],包括操突厥語圖瓦人雅庫特人等,有時也指操蒙古語的阿爾泰烏梁海人。

源流

早在尼倫時代,蒙古高原就有兀良哈部落,據傳說也起源於額爾古納昆[3]學者普遍認為《遼史》中出現的「嗢娘罕」即為「兀良哈」。烏梁海的名號源於戰鬥口號「uria」(烏拉)和頭銜「khan」(),[3]在蒙古歷史中,早年孛兒只斤的始祖孛端察兒曾征服一支以兀良哈自稱的森林部落,亦被蒙古人列入迭列斤族裔之一,此為蒙古語族群中的兀良哈。此外,14世紀成書的《史集》記載,林中百姓之中亦有一個不同起源的部族被稱為「森林兀良哈」,拉施德丁將其描述為極其孤立的西伯利亞森林民族,他們居住在樺樹皮帳篷中,用滑雪板狩獵,儘管森林兀良哈與蒙古著名的兀良哈氏族在名稱上相似,但拉施德丁表示他們之間並無關聯。

16世紀達延汗中興時期,蒙古本部六萬戶之中有「兀良哈萬戶」,分布於漠北,與漠南的兀良哈三衛同名但不同族。至17世紀初,「烏梁海」一詞已成為蒙古語中對所有散居於蒙古高原西北部森林地帶族群的統稱,[4]無論其是薩莫耶德人突厥人蒙古人

明朝初期分立於韃靼瓦剌之外的,位於蒙古高原東南部的兀良哈三衛(烏濟葉特)亦因朵顏衛始祖者勒蔑來自烏梁海而得名,然而除此之外二者並沒有直接關聯。朵顏三衛與喀喇沁部融合後,其王公貴族因此也沿用「烏梁海」作為其姓氏,系以部為氏。清代八旗中亦有該姓氏,寫作「烏朗哈」、「烏梁罕」、「烏朗阿」、「烏亮海」、「吳郎罕」、「吳蘭漢」、「吳凌漢」、「吳郎阿」、「吳郎韓」等,出自喀喇沁及烏嚕特地方。[5]

漠北的兀良哈萬戶後來被喀爾喀萬戶兼併,在喀爾喀阿拉坦汗失敗後又被準噶爾部征服。[4]1757年清朝打敗準噶爾汗國後,將其境內的烏梁海人分為三部:唐努烏梁海阿爾泰烏梁海阿爾泰諾爾烏梁海

Remove ads

兀良哈萬戶

15世紀中葉至16世紀初,蒙古汗廷直屬萬戶中有兀良哈萬戶(明朝史料稱之為「黃毛達子」[6])。此肯特山斡難河的兀良哈成為達延汗時代的六萬戶之一,守衛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大汗陵墓大禁忌」。[1]達延汗將巴爾虎布里亞特等原屬衛拉特的部落納入兀良哈萬戶,在達延汗死後,博迪阿拉克汗因兀良哈萬戶叛亂而進行了討伐,並將其肢解,其地為喀爾喀萬戶吞併。[7]

清朝三部

滿清時代將一些內屬蒙古部落稱為烏梁海。

唐努烏梁海

唐努烏梁海分五旗:唐努旗、薩拉吉克旗、托錦旗、庫布蘇庫勒諾爾旗、奇木奇克河旗,前五旗由烏里雅蘇台將軍管理。哈蘇特、沙尼克、尼巴吉、達瓦恩、喬杜貝子等佐領由外喀爾喀蒙古人負責。

唐努烏梁海不僅包含俄羅斯聯邦所屬圖瓦共和國的絕大部分,還包含今天俄羅斯的阿爾泰共和國及蒙古國的庫蘇古爾省的大部分,總面積約24萬平方公里。

阿爾泰烏梁海

阿爾泰烏梁海,左翼四旗:副都統旗、散秩大臣旗、二總管旗;右翼三旗:散秩大臣旗、二總管旗。

阿爾泰烏梁海其牧地位於今中國新疆阿勒泰地區額爾齊斯河以北、吉木乃縣以西地方及俄羅斯阿爾泰共和國南部一帶。

阿爾泰諾爾烏梁海

阿爾泰諾爾烏梁海,編為二旗四佐領,原頭人管理。這部向清交貂皮納貢。

阿爾泰諾爾烏梁海其牧地大致相當於今俄羅斯阿爾泰共和國全境、阿爾泰邊疆區東部及哈薩克斯坦東哈薩克斯坦州東北一隅。

其他

雅庫特人卡爾梅克人也有烏梁海部。

參考文獻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