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喀喇沁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喀喇沁部(蒙古語:ᠬᠠᠷᠠᠴᠢᠨ,中蒙通用轉寫:Qaracin,西里爾字母:Харчин),又譯哈喇臣、哈喇慎、哈拉克親,是歷史上的一個蒙古部落,從元朝初年的蒙古帝國一直延續到清朝初年,清代的喀喇沁由東遷的喀喇沁餘部和朵顏-兀良哈人混居而成。[1]
族源
日本學者和田清博士認為,13世紀、元朝大臣班都察、土土哈父子為喀喇沁部之祖。學術界廣泛接受和田清的觀點[2]:23,但對喀喇沁部更早的族源分歧較大[3]:34。
有學者總結,關於族源的四種說法。第一種說法,土土哈「其先本武平北折連山川按答罕山部族」。第二種說法,「土土哈的氏族為伯岳吾氏」,究其「起源應在東方源出額爾古納河的迭列列斤蒙古」。這兩種說法,都認為土土哈所出部族源出於東胡系諸族。第三種說法,《史集》中的「合剌赤」即喀喇沁,形成於7世紀、游牧於中亞草原的烏古斯人。實際上,認為喀喇沁部先人為回鶻(畏兀兒)人。後來,庫莫奚人土土哈不知於何時因何成為合剌赤部的領主。第四種說法,喀喇沁部名稱源於元朝的「哈剌赤」。「哈剌赤」與欽察人有密切關係[3]:34。
而學者曹永年指出,「哈剌赤」是蒙古帝國時代對牧馬人的通稱。元朝初年以欽察人為骨幹的「哈剌赤軍」逐漸壯大,明朝初年「哈剌陳」在北遷的蒙古諸部政局中扮演重要角色,明成祖第一次北征時見諸記載。此後「哈剌嗔」在脫歡時期再次出現,哈剌嗔先後流散在蒙古各部之中,並在明朝中後期南下漠南。[4]
Remove ads
歷史
15世紀前半葉,喀喇沁屬孛來。15世紀末為亦卜剌統領的永謝布部十營之一。1510年,達延汗擊敗亦卜剌,喀喇沁分七鄂托克(鄂托克為萬戶之下的軍事行政單位),成為組成六萬戶之中的右翼永謝布萬戶的部落之一。此時喀喇沁主要在河套地區活動,後由達延汗之孫昆都力哈統領從灤河上游向東擴展,牧地由明朝獨石口邊外開平(元上都舊地)附近東擴至朵顏衛所屬地區(在今赤峰市和承德市、北京市北部),[4]二者遂相混合,此後朵顏衛也襲用喀喇沁之名。一說者勒蔑七傳至和通(即花當)時,始號所部曰喀喇沁。朵顏首領因是者勒蔑的後裔,故姓兀良哈。[5]
1628年,察哈爾萬戶林丹汗於土默特「趙城」(召城,今呼和浩特)大敗喀喇沁所屬的永謝布萬戶,喀喇沁部潰散,殘餘被各部瓜分。喀喇沁之名此後便被朵顏-兀良哈人冒用。[6]
後金天聰初年,朵顏首領蘇布地偕弟、叔率部歸附皇太極。清崇德元年(1636年)編右翼旗;順治五年(1648年)編左翼旗。康熙年間,從右翼旗增編一旗,即喀喇沁中旗,三旗均屬卓索圖盟。[7]:35現代仍有地名以喀喇沁為名,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有喀喇沁旗,遼寧省朝陽市有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在2006年時,內蒙古自治區喀喇沁旗總人口為33.36萬人,其中蒙古族人口13.64萬人。蒙古族人口來源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明朝初年從北方南下的兀良哈三衛蒙古人,另一部分是明朝末年從鄂爾多斯東遷來的喀喇沁部蒙古人。而清代的喀喇沁右翼旗逐漸演變為今喀喇沁旗[2]:23。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