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五級大西洋颶風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五級颶風指的是強度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中達到五級的大西洋和太平洋颶風,這一強度屬地球上颶風強度的最高等級。有紀錄以來,北大西洋(赤道以北)、加勒比海和墨西哥灣一共形成過33場五級颶風,平均每3年都會出現1場。由於北半球中緯度海域的熱帶氣旋通常會向東北方向移動,所以這些風暴登陸的情況較少。風從西向東吹的西風帶往往會令強颶風向高緯度洋面前進,令其因水溫逐漸降低而減弱。但是,大規模的熱帶海面東風又會將強颶風帶入加勒比海,影響這裡的陸地。

截至2016年,只有6個年度曾出現過五級颶風,分別是1932年、1933年、1960年、1961年、2005年和2007年。其中在2005年形成了4個五級颶風,在2007年也出現了2個五級颶風。[1]
背景
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 | ||||||
TD | TS | C1 | C2 | C3 | C4 | C5 |

五級颶風是指地面向上10米區域1分鐘持續風速達到每小時251公里或以上的颶風,地面以上10米則是避免障礙物干擾風速測量結果的標準高度。颶風中短時間的陣風強度通常能夠比持續風速高50%。[2]由於颶風通常都是不斷移動的天氣系統,其風場不對稱,在北半球行進時,其最強風力一般位於前進方向的右側,所以公告中的最強風速值也就是指熱帶氣旋移動方向右側的風力[3]。
1924至2007年間,共有35場颶風經正式記錄達到五級強度,沒有正式記錄表明1924年有颶風達到過這一標準。估計在此以前會有風暴在開放海域達到過五級強度,只是未能測得其最強風力。用於測量風速的風速計是在1864年發明,但由於強烈颶風經常會把整個風速計吹飛,所以無法測得其最高風速。以1879年襲擊北卡羅萊納州的博福特大颶風為例,風速計被狂風吹飛時測得的風速為每小時222公里。[4]
研究人員如今正在重新分析氣象數據,有可能在此期間把五級颶風降級成四級颶風,反之亦然[5]。例如1825年聖安娜颶風就有可能一度達到五級強度[6],而此前一度認定屬五級颶風的多格則在重新分析後降級成四級颶風[7]。此外,古風暴學研究人員試圖通過把沉積岩層中的證據與現代颶風相比較,還確認歷史上強烈颶風的存在。例如科研人員在貝里斯的沉積岩層中發現證據,表明1500年以前曾有一場強度遠超颶風哈蒂(五級颶風)的「巨型颶風」吹襲該地區[8]。

根據正式統計,2000至2009年是出現五級颶風數量最多的10年,共有8場,分別是2003年的伊莎貝(Isabel)、2004年的伊凡(Ivan)、2005年的艾蜜莉(Emily)、卡崔娜(Katrina)、瑞塔(Rita)和威瑪(Wilma),以及2007年的狄恩(Dean)和菲力士(Felix)。其次是20世紀30年代和60年代,均形成有6場五級颶風,30年代時人類尚未開始為熱帶氣旋命名,60年代的5場分別名為唐娜(Donna)、伊賽爾(Ethel)、卡菈(Carla)、哈提(Hattie)、寶拉(Beulah)和凱密爾(Camille)。[1]
颶風凱密爾、亞蘭、安德魯、伊莎貝、伊凡、狄恩和菲力士、艾瑪和瑪麗亞曾多次達到五級颶風標準,這意味著風暴在達到五級強度後減弱成四級或以下,之後又再度強化成五級。對於這類情況,下表在列出時會把首次達到五級到最後一次達到五級的日期範圍列出。亞蘭、伊莎貝爾和伊萬先後3次達到五級標準,比其它任何一場都多。卡米爾、安德魯、迪安和費利克斯以及艾瑪均曾兩次達到五級強度。1932年11月的古巴颶風至今仍保持著五級強度時間最長的紀錄,但考慮到當時衛星和偵察機技術尚未成熟,相關紀錄有可能不夠可靠。[1][9]對於現代颶風的最低氣壓值,人類通常會採用偵察機投放投落送測量,或是利用德沃夏克分析法分析衛星圖像。但早期風暴的氣壓數據往往有欠完整,只能通過船隻或偵察機的觀測報告推算,這些方式都無法提供持續的氣壓測量結果。因此,有時測得的氣壓數據會源自未達到五級強度的颶風,這樣其數值對於五級颶風來說就會明顯過高。
自1851開始有氣象紀錄以來,共有35個熱帶氣旋在大西洋達到五級颶風強度。這其中出現在7月和11月的都只有1場,8月8場,9月18場,10月4場。從正式紀錄來看,每年1至6月及12月都沒有出現過五級颶風[1]。
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在每年7至8月最有利於熱帶氣旋發展,所以在兩個月出現的五級颶風數量也最多[1][10]。
9月的五級颶風數量最多,這與大西洋颶風季每年9月上旬的活躍高峰相符[11]。無論墨西哥灣、加勒比海還是大西洋開放海域都有風暴達到五級強度,並且這些海域也最可能是在9月形成熱帶氣旋[10]。這些颶風中大部分是維德角型颶風或巴哈馬颶風,其中前者是指在大規模開放水域上空增強的颶風,後者是指在墨西哥灣暖流上空強化的颶風[12]。
10至11月的五級颶風都是在加勒比海西部達到這一強度,每年颶風季接近尾聲時,大部分大西洋颶風都會朝這裡集中[10]。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是因為當地氣候所致,這裡水溫相對較高,而且有時還會出現高海拔反氣旋,促使颶風季晚期的天氣系統急劇發展。起初的紀錄表明10月一共只出現過3場五級颶風,但經再分析後,氣象機構認為1924年10月也有颶風達到該強度,所以10月形成的五級颶風共有4場。[1]
Remove ads
系統
Remove ads
按月份列出
登陸

除了2019年的颶風羅倫佐之外,其他所有五級大西洋颶風都曾以某強度登陸過。大部分五級大西洋颶風登陸都是因為它們所在的加勒比海或墨西哥灣比較靠近陸地,這裡的天氣模式也傾向於把風暴朝陸地推進,這與東太平洋颶風通常向西以較為穩定的軌跡移動情況相反。[54]共有13場風暴以五級颶風強度登陸[1],只有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有過兩場風暴以該強度登陸[1]。
許多颶風會在登陸前減弱到低於五級強度,這主要是因為陸地附近的空氣乾燥、大陸架附近的海水變淺、風暴與陸地相互影響,以及近海水溫降低等[55]。佛羅里達州南部平均每50年左右會受到一場五級颶風的襲擊[56]。
以下表格中會按時間順序列出所有登陸過的五級颶風,其後還會註明登陸強度(按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劃分)和地點。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