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佛羅里達礁島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佛羅里達礁島群
Remove ads

佛羅里達礁島群(英語:Florida Keys)是一片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外海、美國本土最南端的弧形群島,由約1700座珊瑚島組成。佛羅里達礁島群從佛羅里達半島東南角、邁阿密以南15英里(24公里)處起始,群島呈現弧線向西南方向延伸,然後轉向西方,最終止於著名的西礁島(又音譯為基韋斯特),繼續向西則是無人居住的乾龜群島。這片島嶼鏈不僅在地理上分隔了大西洋墨西哥灣,更勾勒出佛羅里達灣的天然邊界,其最南端距古巴僅約93英里(150公里),成為美國本土與加勒比海地區最近的地理連接點。

快速預覽 佛羅里達礁島群, 自然地理 ...
Thumb
NASA衛星照片下的佛羅里達礁島群

在行政區劃上,這片總面積356平方公里的群島有95%屬佛羅里達州門羅郡管轄,僅東北部少數島嶼如托頓礁英語Totten Key劃歸邁阿密-戴德郡。作為郡治的基韋斯特雖只佔群島面積的5%,卻集中了全礁島群32%的人口,根據2020年美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這片海域常住人口已達82,874人[1],大部分居民選擇生活在少數幾個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的島嶼,而更多小島則保持著原始的自然風貌。門羅郡的行政版圖既包含佛羅里達半島大陸部分的大沼澤地國家公園區域,又統轄著從拉戈島到乾龜島國家公園的整條島鏈。基韋斯特作為群島的文化中心,當地全年和暖的熱帶氣候和濃厚的加勒比風情,使其成爲一個熱門旅遊城市。

這片群島的地質構造堪稱自然奇蹟,由古老的珊瑚礁岩抬升形成的石灰岩基底,造就了星羅棋布的袖珍島嶼和複雜的水下生態系統。島嶼平均海拔僅2米,最高點不過6米,卻孕育北美洲唯一的活珊瑚礁群。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使佛羅里達礁島群成為海洋生物學家研究的寶庫,同時也為浮潛海釣等海上活動提供了絕佳地點。

Remove ads

主要島嶼

美國1號公路,此處稱「跨海公路」行經佛羅里達群島的居住島嶼。這些島嶼列如後文,按照的次序是從東北往西南方向。

上群島

Thumb
伊斯拉摩拉達(Isla morada)島上的棕櫚樹
  • 大礁島(Key Largo)
  • 農園礁島(Plantation Key)
  • Windley Key
  • Upper Matecumbe Key
  • 下馬泰坎伯礁島(Lower Matecumbe Key)

農園礁島到下馬泰坎伯礁島合稱伊斯拉摩拉達(Isla morada),意指「島村」(佛羅里達觀光導覽解為西班牙文的「紫色之島」)。大礁島的「城中心」與塔芬尼爾則沒算入。

中群島

  • Craig Key
  • 喜慶日礁島(Fiesta Key)
  • Rattlesnake Key
  • 長礁島(Long Key)
  • 海螺礁島(Conch Key)
  • 鴨礁島(Duck Key)
  • 綠茵礁島(Grassy Key)
  • 鹿礁島(Deer Key)
  • Key Vaca
  • 馬拉松島(Marathon)
  • 靴礁島(Boot Key)

下群島

  • 巴伊亞翁達(Bahia Honda)
  • West Summerland Key
  • 無名礁島(No Name Key)
  • 大松礁島(Big Pine Key)
  • 火炬礁島(Torch Key)
  • Ramrod Key
  • 夏地礁島(Summerland Key)
  • Cudjoe Key
  • Sugarloaf Key
  • Saddlebunch Keys
  • Big Coppitt Key
  • Boca Chica
  • Key Haven
  • 西礁島(Key West)

外圍島嶼

可以透過船隻到達。

礁島(Transitional keys)
  • Soldier礁島(Soldier Key)
  • Ragged礁島(Ragged Key)
  • Boca Chita礁島(Boca Chita Key)
  • Sands礁島(Sands Key)
True Florida keys, exposed ancient coral reefs
  • Elliott Key, Florida
  • 亞當斯礁島(Adams Key)
  • Reid礁島(Reid Key)
  • Rubicon礁島(Rubicon Key)
  • Totten礁島(Totten Key)
  • Old Rhodes礁島(Old Rhodes Key)
among others
Remove ads

歷史

殖民時代

佛羅里達礁島群的人類活動史可以追溯到數百年前,最早的原住民是卡盧薩英語Calusa(Calusa)和德貴斯塔(Tequesta)部落,他們依賴豐富的海洋資源在這片島嶼上繁衍生息。1513年,西班牙探險家胡安·龐塞·德萊昂航行至此時,因其遠觀島嶼輪廓似受苦的人影,將其命名為「Los Martires」(意為殉道者)。而「Key」一詞則源自西班牙語「cayo」,意指小島,這一稱呼沿用至今。17至18世紀,加勒比地區海盜的橫行使得這個群島成為海盜的避風港和藏身處,這些海盜以一些島礁為基地偷襲哈瓦那等加勒比和墨西哥灣沿岸港口,但沒有記錄表明海盜將這個島鏈作為財寶埋藏處。為了對付這些海盜,西班牙人多次組織艦隊試圖攻打島鏈中的其他島礁,並在自己控制的島礁上修建堡壘。

18至19世紀,基韋斯特因地理位置優越而逐漸繁榮。它不僅是美國與古巴、巴哈馬貿易的重要樞紐,也是紐奧良商船航線的必經之地。由於附近海域暗礁密布,船隻遇難頻發,當地居民一度以打撈沉船貨物為生,基韋斯特也因此成為當時佛羅里達最大的城鎮。1763年結束的七年戰爭將西班牙在當地的統治終結,因為缺少資源和補給成本高昂,無法殖民的島礁雖然被英國的殖民地劃入,但卻沒有完全實際控制。英國取得佛羅里達半島後也沒有進行大規模開發,但卻在島礁上修復或建設堡壘來防範海盜,而此時基韋斯特的貿易仍然相當繁榮。

1783年的《巴黎條約》確認了美國的獨立後,英國為了避免佛羅里達被美國奪取進而控制墨西哥灣,就將佛羅里達移交給了西班牙,但經歷拿破崙戰爭期間被法國全面占領的西班牙也無力再開發新殖民地,加上美國的擴張主義的咄咄逼人,1819年西班牙將佛羅里達出售給美國,這個島鏈才成為美國的一部分。

Remove ads

美國的統治

南北戰爭前,佛羅里達南部的沼澤地沒有被人涉足,整個島鏈依然是美國的名義上的領土,但美國人僅擴建了英國人留下的堡壘,比如干龜島上的傑佛遜堡。南北戰爭前夕,佛羅里達因蓄奴派在總統選舉中失勢而加入邦聯,也就導致邦聯控制了整個島鏈。1862年開始,為了讓邦聯迅速戰敗,北方需要打擊邦聯的出口貿易以切斷南方的資金來源,北方海軍開始對南方沿海進行封鎖,期間與邦聯軍隊在基韋斯特附近發生過衝突。

南北戰爭結束後,佛州南方在重建期間開始排乾沼澤建設村鎮和交通線,但這類建設大多集中在中北部,但島鏈上開始建設燈塔並設置了駐守人員。此時島鏈的補給依賴往來於坦帕和邁阿密等地的定期船,島嶼之間靠小艇相互聯絡。19世紀末期,為了減少沉船事故,美國政府修整了佛州南部的航道,這使得沉船事故大量減少,加上蒸汽船的續航能力得到提高,海難大幅減少,這座島嶼在19世紀末逐漸失去經濟支柱,陷入蕭條。

跨海鐵路

20世紀初,鐵路大亨亨利·弗拉格勒決心改變礁島群與世隔絕的狀態,他推動建造了串連佛羅里達礁島群的跨海鐵路(Overseas Railway),將佛羅里達東海岸鐵路延伸至基韋斯特。這項浩大工程在1906至1910年間多次遭遇颶風襲擊,但最終於1912年完工,使群島首次與大陸實現陸路連接。然而,這條鐵路的輝煌並未持續太久。1935年勞動節,一場罕見的五級颶風以320公里/小時的狂風和5.3米高的風暴潮席捲上群島,造成至少400人死亡,其中200多人是參與公路建設的一戰退伍軍人,因疏散不力而葬身風暴。這場災難不僅終結了跨海鐵路的營運,也促使美國政府加速改建跨海公路。

被颶風摧毀的鐵路橋梁後來被改造成汽車道路,成為如今的跨海公路,即1號美國國道的南段。其中最著名的「七哩橋」(Seven Mile Bridge)全長約11公里,曾是全球最長的連續橋梁之一,連接中礁島群與下礁島群。老橋的一部分至今仍通往鴿子島(Pigeon Key),這座小島曾是佛羅里達東海岸鐵路工人的居住地,如今成為歷史遺蹟。儘管老橋因年久失修而禁止車輛通行,但它仍是徒步和騎行的熱門路線,見證著礁島群的交通變革。

海螺共和國

1982年,美國邊境巡邏隊在1號國道上設立檢查站,對所有離開基韋斯特的車輛進行檢查,目的是防止非法移民進入美國本土。然而,這一舉措導致長達17英里(約27公里)的交通堵塞,嚴重影響了依賴旅遊業的基韋斯特經濟。在多次無效的抱怨,以及在邁阿密的聯邦法庭中,取得撤消路障強制令的嘗試之舉失敗以後,基韋斯特市長丹尼斯·沃德婁及市議會於1982年4月23日宣布「獨立」,成立微型國家海螺共和國」,象徵性地與美國「宣戰」。在宣布脫離獨立的一分鐘後,身為「總統」的丹尼斯·沃德婁隨即向基韋斯特海軍航空站的一名軍官「投降」並申請十億美元「外援」。這一幽默的政治抗議贏得了公眾關注,也成為基韋斯特文化的一部分。此後,基韋斯特的旅遊業逐漸回暖,並在1983年將著名的美國大陸最南端地標英語Southernmost Point Buoy(Southernmost Point)由一個小型路標升級為更大、更堅固的混凝土紀念碑。這一標誌至今仍是遊客必訪的景點之一。如今,每年4月23日,基韋斯特都會舉辦海螺共和國獨立紀念日,吸引遊客參與慶祝活動。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