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历史国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亞美尼亞語:Հայկական Սովետական Սոցիալիստական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俄語:Армя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蘇聯歷史上的第十一個加盟共和國,設立當時為第十個加盟共和國。
Remove ads
Remove ads
歷史
亞美尼亞原本是隸屬外高加索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ACCP),於1936年12月5日脫離外高加索聯邦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亞美尼亞共產黨政權成立於1920年11月29日,這天亞美尼亞共產黨宣布控制了亞美尼亞政權。同年12月1日,首相西蒙·弗拉特西恩放棄了政權。之後亞美尼亞更名亞美尼亞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這一時期有時也被稱作亞美尼亞第二共和,緊接在短命的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亞美尼亞第一共和國)之後。
從1828年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亞美尼亞是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並被葉里溫省的邊界所限制。在土庫曼徹條約的第四章寫道,葉里溫汗國(今日大部分的中亞美尼亞),以往曾隸屬波斯,1828年被併入俄國。[1]
十月革命以後。布爾什維克領導人弗拉基米爾·列寧的政府宣布原帝國內的少數民族可以獨立自主。於是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喬治亞宣布獨立並分別成立共和國。在鄂圖曼土耳其統治期間遭受的亞美尼亞種族屠殺以及後來的土耳其-亞美尼亞戰爭中,歷史上的亞美尼亞地區已到了毀滅邊緣。當1920年布爾什維克進入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後,蘇維埃共和國宣告成立。
在蘇維埃統治下,亞美尼亞從一個農業國向工業中心轉變。1990年8月23日,它更名為亞美尼亞共和國,但它仍保留在蘇聯統治之下,直到1991年正式宣布獨立。
Remove ads
政府

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政府結構與其它蘇聯加盟共和國相同。亞美尼亞共產黨第一書記是最高領導人,憲法規定的最高政治團體是亞美尼亞最高蘇維埃,最高司法部門是最高法院。最高蘇維埃的成員中屬於全權代表團體的,任期五年,而地方代表任期兩年半。[2] 所有主事官員都需是共產黨黨員,代表大會在葉里溫最高蘇維埃大禮堂召開。
經濟

在蘇維埃體制下的亞美尼亞實行中央計劃經濟,私有制經濟被禁止。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私營農場被集體化,並被置於共和國的直接控制之下,儘管這時常遭遇來自農民的阻力。與此同期(1929-1936),政府也開始在亞美尼亞推行工業化。在1935年,農業總產值是1928年的132%,而工業總產值則達到了1928年的650%。這樣的進程促進了傳統的小農經濟的瓦解,許多農民前往城市定居,成為工人。民營企業在實質上消失,它們受到了政府的有效控制。在1970年代,亞美尼亞建立了美特薩默核電站,為該國供應占總需求約40%的電力,然而它曾因1988年大地震一度被關閉。[3]
文化和日常生活
共和國成立後,蘇維埃權威人士盡力消除傳統社會基礎的影響,包括民族主義和宗教。一開始,列寧政府提出的政策並未對亞美尼亞產生重大衝擊。在他身體開始衰弱之前,列寧著手在加盟共和國中推行本土化政策,這種政策本質上是要號召蘇聯的不同共和國「管理他們自己」、興建學校、辦報紙、建立劇院。[4]亞美尼亞蘇維埃政府規定五十歲以下的文盲都需參加學校學習亞美尼亞語,那是共和國的官方語言。
像所有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一樣,亞美尼亞有自己的國旗和國徽。後者在1950年代引發了蘇聯和土耳其之間的爭論,土耳其抗議該國徽中包含亞拉拉特山圖案,這座山對亞美尼亞人來說有著很深的象徵意義,但卻位於土耳其領土之內。土耳其人因此認為蘇聯主張這座山為該國領土,對此當時蘇聯的領導人尼基塔·赫魯雪夫回應道:「為什麼你們的國旗上有月亮的圖案?畢竟,月球,哪怕只是半個月球,都並非土耳其的領土……你們難道想要接管整個宇宙嗎?」[5]土耳其政府之後不再為此爭論。[6]
Remove ads
亞美尼亞民族音樂得以較好的保存,尤其藝術音樂被推向新的高峰。Mikhail Kokschajew認為,20世紀上半葉亞美尼亞作曲家在各方面都拉近了與歐洲的距離,這一時期的作曲手法非常豐富。[7]
蘇維埃亞美尼亞國歌的作者阿拉姆·哈恰圖良是亞美尼亞第一位世界級的作曲家,他的鋼琴托卡塔以及1934年的第一交響曲都給亞美尼亞樂壇帶來了革命性影響。哈恰圖良將亞美尼亞傳統與近代古典音樂技法完美結合。出自芭蕾舞劇《加雅涅》的《馬刀舞曲》由於被比利·懷德的電影《一,二,三》引用而揚名國際。由於他作品的「現代主義」傾向,他與德米特里·蕭士塔高維奇同樣不受官方歡迎,但他比他的俄國同道處境稍微好些。他把一些作品藏了起來,直到1953年史達林去世。
哈恰圖良的學生米加艾爾·塔利維爾吉耶夫是蘇聯最傑出的電影作曲家。阿爾諾·巴巴扎年(1921-1983)繼承了哈恰圖良的風格,1950年由莫斯科返回葉里溫音樂學院任教。自那時起,亞美尼亞誕生了一大批第一流的鋼琴家、其它樂器的演奏家以及指揮家。
Remove ads
只有那些不引起政治疑慮的作品(比如亞美尼亞民間故事)才得以出版。專業作家的創作自由,尤其在史達林時代,受到嚴格的限制,他們必須忍受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教條。20世紀最偉大的亞美尼亞詩人葉格依舍·恰連茨成為了大清洗運動的犧牲品。然而史達林去世後,他的詩重新出現於教科書中,其中包括他的代表作《亞美尼亞》。赫蘭特·馬特沃斯占也是成功的作家,其作品被譯成包括俄語和波斯語在內的多種語言。
人口
根據1979年蘇聯的統計數據[8],亞美尼亞主要由以下族群組成:
歷史


許多亞美尼亞人,包括蘇聯紅軍第11軍第20和第22師的成員,都加入了上升時期的布爾什維克。[9]之後,土耳其和新成立的蘇維埃共和國簽訂了《卡爾斯條約》,條約規定土耳其放棄阿扎爾以交換卡爾斯區域,即今天土耳其的卡爾斯省、厄德爾省和阿爾達漢省。中世紀亞美尼亞首都亞尼和亞美尼亞人民的精神象徵亞拉拉特山都被劃分給了土耳其。另外,約瑟夫·史達林、當時蘇聯的人民委員會代理主席,批准將納希切萬和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劃分給亞塞拜然(雖然1920年布爾什維克曾許諾將這兩個地區給予亞美尼亞)。[10]史達林還覺得亞美尼亞人口實在太少不足以組織自己的共和國,並考慮讓他們改為在另一個共和國保護下自治。但亞美尼亞的領導人拒絕了,所以他收回了這個決定。
當亞美尼亞人與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喬治亞人、德國人和猶太人一起加入蘇聯,他們被看作先進的民族,而其它民族則被認為在文化上是落後的。[11]高加索,尤其是亞美尼亞被蘇聯官方歷史教科書描繪成「這一地區最古老的文明」。[12]
1922年3月12日到1936年12月5日,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和喬治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同為外高加索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一部分。這一時期亞美尼亞相對比較穩定。在蘇聯治下的生活較為安樂,相對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晚期的動盪來說。亞美尼亞人從莫斯科收到藥物、食品和其它的生活必需品。另外,亞美尼亞文字改革增強了平民的文化素養。教會的情形則比較困難,它在課本中被大加批判,在共產主義下掙扎。
弗拉基米爾·列寧於1924年去世後,約瑟夫·史達林掌控了權力。亞美尼亞社會和經濟在史達林和其它莫斯科決策者的主導下發生了戲劇性變化。1936年,外高加索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在史達林的命令下解散,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喬治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分別成立。但對亞美尼亞人民來說,情形在史達林的鐵腕統治下變得惡化。在25年的時間裡,亞美尼亞在嚴格控制下工業化和教化,民族主義被嚴厲鎮壓。史達林採取了若干措施迫害已經被亞美尼亞大屠殺和俄羅斯帝國的俄羅斯化政策削弱的亞美尼亞使徒教會。
1920年代,教會的財產被剝奪。一開始,史達林在蘇聯內消除宗教的嘗試並未馬上影響到亞美尼亞。1932年,科倫一世成為了大主教。[13]然而在1930年代末期,蘇聯試圖消滅教會。1938年,科倫在大清洗中被暗殺的事件以及8月4日艾契米亞欽大主教的選舉宣告了這一毀滅行動的高潮。教會轉入地下和移居國外,因而得以倖存。[14]共產黨那些有能力的領導人像瓦加爾沙克·阿魯秋諾維奇·特爾-瓦加尼揚和阿加西·汗吉安也成為了大清洗的犧牲品,前者成為了莫斯科審判的被告。
和史達林統治時期的其他少數民族一樣,好幾萬無辜的亞美尼亞人被處死和驅逐。1936年,貝利亞和史達林將大批亞美尼亞人流放到西伯利亞來讓亞美尼亞人口降至700,000以下,這樣合併亞美尼亞和喬治亞就有了合法性。[15]在貝利亞的命令下,亞美尼亞共產黨用警察恐怖統治來控制人口並鎮壓民族主義運動。許多作家、藝術家、科學家和政治家被處死或流放。
另外,1944年,大約200,000名Hamshenis(居住在俄羅斯、喬治亞和土耳其黑海沿岸的亞美尼亞遜尼派穆斯林)被從喬治亞流放到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更大規模的流放發生在1948年,58,000名支持達什納克的亞美尼亞民族主義者和希臘人被迫遷徙至哈薩克斯坦。[16]
Remove ads
亞美尼亞在二戰蘇德戰爭中沒有像大部分蘇聯西部地區那樣遭受破壞。納粹從未抵達過南高加索,雖然他們意圖那樣做以占領亞塞拜然的油田。儘管如此,亞美尼亞還是在從工業和農業上援助盟軍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許多亞美尼亞人參加了戰爭,很多人獲得了最高等級的蘇聯英雄榮譽。[17]
亞美尼亞陸軍將軍霍夫漢內斯·巴格拉米揚(之後的蘇聯元帥)是第一個非斯拉夫前線指揮官,他於1943年被派往第一波羅的海前線。他因奪回德涅斯特獲得蘇聯英雄稱號。[18]
一些被德國人俘獲的亞美尼亞人選擇為德國軍隊服役,因為在戰俘營他們的生命隨時受到威脅。由於許多蘇維埃士兵向德國人投降,史達林將許多亞美尼亞人遣往西伯利亞的勞改營以作懲罰。亞美尼亞為戰爭貢獻了30至50萬人,近半數的人再也沒有回來。[19]另外,有50名將軍在戰爭中在蘇維埃武裝部隊中供職。
史達林在戰爭臨時收斂了攻擊宗教的行為。這使得格沃爾克二世在1945年被選為新的大主教。他後來被允許居住在艾契米亞欽。
在戰爭末期,共和國和世界各地的許多亞美尼亞人試圖說服史達林重新考慮收回卡爾斯、厄德爾和阿爾達漢。[20] 1945年9月25日,蘇聯宣布廢除1925年與土耳其訂立的友好條約。外交部長維亞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維奇·莫洛托夫向盟軍領導人傳達了亞美尼亞人的領土主張,然而由於英國領導人溫斯頓·邱吉爾的反對而遭到阻止。
土耳其已沒能力與蘇聯開戰,後者在二戰後成為了一個超級大國。1945年秋天,高加索的蘇聯軍隊已經集結,為一場對土耳其可能的入侵作準備。然而,由於冷戰所產生的東西方之間的敵意——那時土耳其已加強與西方的聯繫,蘇聯停止了對失去的國土的領土要求——他們認識到因為美國可能介入並在這樣的衝突中援助土耳其。[21]
Remove ads
由於共和國在戰爭中遭受了巨大損失,史達林允許放開移民政策,鼓勵離散的亞美尼亞人遷入以回復這個國家的人口並充實它的勞動力。原先居住在賽普勒斯、法國、伊拉克、黎巴嫩和敘利亞的亞美尼亞人基本上 是大屠殺的倖存者的後代,蘇維埃政府提出為他們返回家園提供費用。從1946至1948年估計有150000亞美尼亞人移居蘇維埃亞美尼亞。[22]
受到眾多刺激如食品優惠券、更好的主黨以及其它利益的吸引,許多亞美尼亞人返回了故國,但是他們經常被共和國的亞美尼亞人以輕蔑的眼光看待,因為他們的歸國動機以及他們所操的西亞美尼亞方言(與蘇維埃亞美尼亞通行的東亞美尼亞方言相對)。他們經常被居住在共和國的亞美尼亞人稱為aghbar(աղբար,意為「大哥」),這歸因於他們對該詞的不同讀法。雖然一開始這個詞帶有一定幽默感,但後來就帶有一定輕蔑的意涵。[23]他們中的一員,列翁·特爾-彼得羅相,在1990年代成為了亞美尼亞總統。
在1953年史達林去世後的權力鬥爭中,尼基塔·赫魯雪夫稱為了蘇聯的新領導人。克里姆林宮放寬了對表達民族主義情緒的控制。赫魯雪夫的非史達林化政策也減輕了蘇維埃居民心中的恐懼。另外,他在提供生活必需品和住宅上投入了更多財力。緊接著,亞美尼亞在文化和經濟上都開始復興。亞美尼亞被給予有限的宗教自由,1955年瓦茲根一世擔任了亞美尼亞大主教。赫魯雪夫的一個顧問兼好朋友,亞美尼亞政治局成員阿納斯塔斯·米高揚鼓勵亞美尼亞人宣布民族獨立。1954年他發表講演鼓勵他們「重新出版早先被查禁的Raffi和Charents的作品」,這顯示米高揚自己就「懷有這樣的情感」。[12]
1965年4月24日,亞美尼亞種族屠殺50周年紀念,葉里溫街道上爆發了有上千名群眾參與遊行示威。[24]蘇維埃軍隊開進該城嘗試恢復秩序。為防止事件再度發生,克里姆林宮同意修建紀念碑像屠殺中的死難者致敬。到1967年,修建於Hrazdan峽谷Tsitsernakaberd山的紀念碑(由建築師Kalashian和Mkrtchyan設計)完工。[25]這座44米高的石碑象徵亞美尼亞民族的新生。12塊石板形成圓形,象徵割讓給土耳其的12個省。在圓圈的中心,深入地里1.5米,有一團不滅的火焰。在紀念碑前的公園裡有一面100米的高牆,上面刻有大屠殺發生的城鎮和村莊的名字。
許多亞美尼亞人在這一時期開始聞達,包括赫魯雪夫的朋友米高揚,他是米格噴氣戰鬥機的設計者兼創始人阿爾喬姆·米高揚的哥哥。其它著名的亞美尼亞人包括阿拉姆·哈恰圖良,他寫有芭蕾舞劇斯巴達克斯、加雅涅,膾炙人口的馬刀舞曲就出自加雅涅;還有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兼天文學家維克托·安巴楚勉。
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1964年上台後,許多赫魯雪夫的改革措施被取消。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重又陷入停滯階段,產品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開始下降。這些政策給亞美尼亞帶來了嚴重影響,1988年斯皮塔克大地震證明了這點。1970年代興建的住宅將水泥、混凝土之類的材料作另外用途。賄賂和缺乏監督使得公寓大樓多半是豆腐渣工程。當1988年12月7日早晨發生地震時,勃列日涅夫時期修建的房屋垮塌的最快。據說越老的寓所在地震中越是不倒。[26]勃列日涅夫的政策一直持續到1980年代早期領導班子的改變。
米哈伊爾·戈巴契夫在1980年代引入了透明化政策及經濟改革改善了亞美尼亞人的生活。被史達林流放的Hamshenis開始向政府請求讓他們回到亞美尼亞。蘇維埃政府拒絕了他們的請求,因為害怕他們挑起與信奉基督教的亞美尼亞同胞的衝突。[16]然而這段時期發生的另一起事件還是使亞美尼亞基督徒和穆斯林間爆發了衝突。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亞美尼亞人發起了一場和平的民主運動以圖將該地區併入亞美尼亞,早先它曾被史達林劃分給亞塞拜然。這一地區的大部分亞美尼亞人聲稱害怕「被迫亞塞拜然化」。[27]1988年2月20日,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亞美尼亞代表投票決定將該地區合併至亞美尼亞。[28]葉里溫爆發了支持卡拉巴赫亞美尼亞人的示威。亞塞拜然政客則鼓動相反的示威。這些示威迅速演在蘇姆蓋特市演變成針對亞美尼亞人的暴力行動。
不久,亞美尼亞人和亞塞拜然人之間爆發了種族暴亂,從而阻止了統一。一封正式的陳情書被寄給了戈巴契夫和莫斯科的其它高級領導人要求將這塊少數民族聚集地統一於亞美尼亞,然而這個主張在1988年春被拒絕。在戈巴契夫拒絕亞美尼亞人的要求之前,亞美尼亞人對他普遍保有好感。由於他拒絕在該問題上轉變姿態,他在亞美尼亞人中的聲望急劇惡化。
獨立
1990年5月5日,亞美尼亞人組建了亞美尼亞陸軍,這是一支獨立於蘇維埃軍隊存在的防禦性武裝。5月27日,許多亞美尼亞人準備慶祝第一共和的成立紀念日(5月28日)。然而,由於蘇聯內務部的軍隊出席了葉里溫的活動,一場對抗爆發了,五名亞美尼亞人在火車站的交火中身亡。目擊者稱內務部投入了大量軍警並說他們挑起了戰鬥。亞美尼亞民兵和內務部之間更大規模的槍戰在首都附近的小鎮Sovetashen打響,結果超過26人死亡,5月28日慶典取消。
1991年3月27日,亞美尼亞連同波羅的海諸國、喬治亞和摩爾多瓦一同抵制全蘇聯的公投,這場投票中78%的選票贊成蘇聯在改革後保持統一。[29]1991年8月23日,亞美尼亞成為第一批宣布獨立的加盟共和國之一。莫斯科對卡拉巴赫問題的不妥協態度、地震後的不作為和計劃經濟的缺點都滋生了亞美尼亞獨立的欲望。
到1991年9月21日,亞美尼亞國已經獲得了完全的承認,並獲得重建。隨著亞美尼亞的獨立,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間的緊張關係持續升溫最終導致了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雖然1994年達成停火,亞美尼亞仍然決心與亞塞拜然爭奪納爾戈諾-卡拉巴赫。儘管在卡拉巴赫問題上遭到土耳其和亞塞拜然兩國的封鎖,亞美尼亞在獨立之後還是有了重大發展,與鄰國喬治亞、伊朗和重要的地區強權俄羅斯也保持了友好關係。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