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亞裔美國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在當地簡稱亞裔,指的是具有亞洲血統的美國公民。依照現行美國人口普查局種族與民族統計資料定義中,起緣於東亞遠東)、中亞南亞印度次大陸)、及東南亞的民眾都被介定為亞裔族群,注意定義中的亞裔起緣不含部份西亞地區。亞裔美國人下主要之分支族裔包含華裔美國人印度裔美國人菲律賓裔美國人越南裔美國人韓裔美國人日裔美國人臺灣裔美國人等族群。

在早期的人種研究,亞裔泛指血緣來自於亞洲,但不包括基因和外觀跟蒙古人種等相似的美洲原住民愛斯基摩人,而對於南亞的移民是否屬於亞裔有爭議,因為他們不想自己被誤會是佛教徒或黃種人。根據牛津辭典,「亞洲人」這個辭彙在美國通常指代來自遠東的人。[2]湯瑪斯·F·凱什在《身體圖鑑》中將亞裔定義為指據有東亞(包含越南)血統或任何有內眥贅皮特徵的人。[3][4]然而這樣的說法已不附合近來美國政府的定義,目前在美國常常會將來自東亞南亞東南亞不管有無內眥贅皮特徵的人都認作為亞洲人。[5][6][7]

以往,人們大多以「東方人」(Oriental英語Oriental)稱呼亞裔美人。然而1960年代起,開始有人[誰?]反對這樣的稱呼,認為其帶有貶義。但直到1970年代時學術界開始使用「亞裔美人」(Asian American)做為替代的正式稱呼。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即為歷史學家市岡裕次(Yuji Ichioka),人們多將此一名稱的轉變歸功於他的推廣上。[8]今日,「亞裔美人」這個名詞已廣為接受,多數的正式場合包括政府或學術機構都使用此名詞。在一般場合中,我們也常將其只省略成「亞裔」(Asian)。

不像其他族群在很久以前就有許多相關的名稱出現,人們稱呼亞裔美人的方式其轉變也與其他族群一樣顯著。最明顯的改變是在1965年當新的移民法「1965年移民法」通過後,廢除了原為了限制亞洲移民而設立的各國移民輸出限制[9] ,而改成以家庭因素、及專業技術為考量的新移民政策。這樣的決定大大提升了來自亞洲各國的移民數量,使亞裔美人的人口數有顯著的增長。由於人數的增加,大眾對亞裔美人有了更多的認識,定義範圍也不如以往的侷限。來自亞洲的新移民在教育、經濟及其他多個面向上也與廿世紀的上輩移民有明顯不同,開始在美國從事不同的工作、居住於不同的環境中。

總體來說,亞裔美人在美國所有族群中擁有最低的貧窮比率[10]、最高的高等教育接受率、家戶所得[11]個人所得的中位數最高[12]

Remove ads

人口

更多資訊 都會區, 都會區人口 ...
更多資訊 城市, 亞裔美人或混血人口百分比(%) ...
Thumb
2000亞裔美國人密度(紅色)
更多資訊 分類, 人口數 ...
Remove ads

移民潮

菲律賓人在19世紀即1898年成為美國下屬領地的人民。

自1880年代夏威夷併入美國以來,就生活有大量的亞裔,並且他們全部同時也獲得美國國籍。美國最高法院解釋14條法案在美國訴黃金德案中,宣布所有在美國出生的人無論其祖先或父母是否出生於美國,都將自動成為美國公民。

階層狀況

從1970年到2016年,亞裔美國人的收入不平等水平幾乎翻了一番,取代非裔美國人,成為美國現在經濟狀況差距最大的族群。紐約的亞裔是最貧窮的移民群體。美國亞裔聯合會(Asian American Federation)的數據顯示,在大約15年的時間裡,生活在貧困中的亞裔人口增加了44%,從2000年的17萬人增至2016年的逾24.5萬人。雖然富裕的亞裔已成為美國收入最高的群體,但貧困亞裔的收入水平基本上沒有增長[15]

對各國觀感

更多資訊 比例, 全體亞裔 ...

2023年皮尤調查顯示,大多數亞裔美國人對其祖國懷有好感;但華裔美國人除外。亞裔美國人有約四分之三對美國懷有好感,只有五分之一對中國大陸懷有好感。華裔、越南裔成年人是調查中唯二相較其祖國更喜愛亞洲他國的族裔。華裔成年人對日本、台灣、南韓的喜愛勝於中國大陸;越南裔成年人對日本的喜愛勝於越南。[16]

Remove ads

分類

依照美國人口調查局2020年人口普查起所使用的種族與民族統計資料分類,「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包含以下類別[17]

  • 東亞裔美國人(East Asian)
  • 中亞裔美國人(Central Asian)
    • 哈薩克裔美國人(Kazakh)
    • 吉爾吉斯裔美國人(Kyrgyz)
    • 塔吉克裔美國人(Tajik)
    • 土庫曼裔美國人(Turkmen)
    • 烏茲別克裔美國人(Uzbek)
    • 阿富汗裔美國人(Afghan)
  • 南亞裔美國人(South Asian)
    • 印度裔美國人(Asian Indian)
      • 印度孟加拉裔美國人(Bengali)
      • 旁遮普裔美國人(Punjabi)
    • 孟加拉裔美國人(Bangladeshi)
    • 不丹裔美國人(Bhutanese)
    • 馬爾地夫裔美國人(Maldivian)
    • 尼泊爾裔美國人(Nepalese)
    • 巴基斯坦裔美國人(Pakistani)
    • 錫克裔美國人(Sikh)
    • 信德裔美國人(Sindhi)
    • 斯里蘭卡裔美國人(Sri Lankan)
  • 東南亞裔美國人(Southeast Asian)
  • 其他亞裔美國人(Other Asian)
    • 布里亞特裔美國人(Buryat)
    • 泛印度裔美國人(Indo)
    • 印度支那裔美國人(Indo–Chinese)
    • 卡爾梅克裔美國人(Kalmyk)
    • 欽族庫基裔美國人(Kuki)
    • 拉祜裔美國人(Lahu)
    • 馬來裔美國人(Malay)
    • 米佐裔美國人(Mizo)
    • 普什圖裔美國人(Pashtun)
    • 傣擔裔美國人(Tai Dam)
    • 烏爾都裔美國人(Urdu)
    • 帝汶裔美國人(Timorese)
    • 不在其他分類中(Not Elsewhere Classified)

依照現行美國種族與民族統計資料分類,來自地理上的西亞地區之族裔,大部份歸入「中東與北非裔」(Middle Eastern or North African),如阿拉伯裔美國人伊朗裔美國人;另外少部份則歸入「白人」(White),如土耳其裔美國人亞美尼亞裔美國人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