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苗族
族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苗族(苗語湘西方言:Ghab Xongb(嘎熊)、Deb Xongb(大熊)或Deb Nceut(大楚[註 1])[註 2];黔東方言:Hmub(姆)、Ghab nes(嘎鬧[註 3]);川黔滇方言:Hmongb;泰語:แม้ว / ม้ง;越南語:H'mông)是發源於遠古長江中游,現今主要聚居於中國西南部及東南亞的民族。根據2020年中國人口普查,中國大陸有苗族1100多萬人,占苗族總人口的70%以上,為中國第五大民族[6]。中國以外主要為苗族蒙人,在越南和寮國有200多萬人口,在美國約有30多萬人口。[3]
此條目不符合維基百科的品質標準,需要完全重寫。 (2025年3月29日) |
![]() | 此條目應避免有陳列雜項、瑣碎資料的部分。 (2025年3月29日) |
Remove ads
分布

苗族現時主要分布於中國西南與中南省份,而在後期東南亞的越南、泰國、寮國、緬甸也有相當規模的苗族。1975年寮人民民主共和國成立後,數萬苗族人成為難民,部分移居到美國和法國。
中國苗族世居地分布於湘鄂黔渝交界的武陵山區及其毗鄰的黔東南的苗嶺、月亮山,黔南的大、小麻山,廣西的大苗山,滇黔川渝烏蒙山等。省份分布包括貴州、湖南、雲南、重慶、廣西、湖北、四川以及海南8個省區,居於這8省區的苗族達到8,653,417人,占苗族人口的96.73%。苗族人口過百萬的有三個省份,其中貴州有苗族4,299,954人,占苗族人口的48.07%,占貴州少數民族人口的32.24%,占全省人口的12.2%,為僅次於漢族的第二大民族。湖南為苗族人口第二大省份,湖南苗族占苗族人口的21.48%,占湖南少數民族人口的29.97%,占全省人口的3.04%,為僅次於漢族、土家族的第三大人口。雲南為苗族人口第三大省份,雲南苗族占苗族人口的11.67%,占雲南少數民族人口的7.37%,占全省人口的2.46%,次於漢、彝、白、壯、哈尼、傣的第七大人口。重慶是苗族人口第四大省級行政區,集中居住於東南部的秀山、黔江、酉陽、彭水四縣,重慶的苗族大多與土家族雜居,占重慶少數民族的46%。隨著工作就業帶來的遷徙流動,廣東、浙江與江蘇3省有196,270苗族人,占苗族的2.19%,這類人口以雜居為主。其餘1.07%的苗族人散居於其餘20個省份(含現役軍人)。
中國有135個世居苗族人口過1萬的縣市區,其中有58個苗族人口超過5萬,24個苗族人口超過10萬,5個苗族人口超過20萬,(貴州)凱里、(重慶)彭水、(湖南)麻陽為苗族聚居最集中的3個縣市,松桃、沅陵、花垣、鳳凰、綏寧5縣聚居的苗族占苗族人口比例均超過2%。
Remove ads
-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貴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州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
-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雲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各省份苗族人口列表(普查時點人口;單位:人)
位次 | 省級行政區 | 當地總人口 | 當地苗族人口 | 占中國內地苗族 人口比重(%) |
占當地少數民族 人口比重(%) |
占當地 人口比重(%) |
中國內地(含現役軍人)合計 | 1,245,110,826 | 8,945,538 | 100 | 8.698 | 0.720 | |
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合計 | 1,242,612,226 | 8,940,116 | 99.939 | 8.496 | 0.719 | |
1 | 貴州 | 35,247,695 | 4,299,954 | 48.068 | 32.243 | 12.199 |
2 | 湖南 | 63,274,173 | 1,921,495 | 21.480 | 29.973 | 3.037 |
3 | 雲南 | 42,360,089 | 1,043,535 | 11.665 | 7.370 | 2.463 |
4 | 重慶 | 30,512,763 | 502,421 | 5.616 | 25.457 | 1.647 |
5 | 廣西 | 43,854,538 | 462,956 | 5.175 | 2.751 | 1.056 |
6 | 湖北 | 59,508,870 | 214,266 | 2.395 | 8.251 | 0.360 |
7 | 四川 | 82,348,296 | 147,526 | 1.649 | 3.582 | 0.179 |
8 | 廣東 | 85,225,007 | 120,606 | 1.348 | 9.503 | 0.142 |
9 | 海南 | 7,559,035 | 61,264 | 0.685 | 4.663 | 0.810 |
10 | 浙江 | 45,930,651 | 53,418 | 0.597 | 13.510 | 0.116 |
11 | 江蘇 | 73,043,577 | 22,246 | 0.249 | 8.559 | 0.030 |
12 | 福建 | 34,097,947 | 22,065 | 0.247 | 3.780 | 0.065 |
13 | 河北 | 66,684,419 | 8,088 | 0.090 | 0.279 | 0.012 |
14 | 新疆 | 18,459,511 | 7,006 | 0.078 | 0.064 | 0.038 |
15 | 安徽 | 58,999,948 | 6,995 | 0.078 | 1.758 | 0.012 |
16 | 山東 | 89,971,789 | 6,949 | 0.078 | 1.098 | 0.008 |
17 | 河南 | 91,236,854 | 5,425 | 0.061 | 0.474 | 0.006 |
18 | 江西 | 40,397,598 | 5,414 | 0.061 | 4.306 | 0.013 |
19 | 北京 | 13,569,194 | 5,291 | 0.059 | 0.904 | 0.039 |
20 | 上海 | 16,407,734 | 4,808 | 0.054 | 4.629 | 0.029 |
21 | 黑龍江 | 36,237,576 | 3,173 | 0.035 | 0.179 | 0.009 |
22 | 遼寧 | 41,824,412 | 3,009 | 0.034 | 0.045 | 0.007 |
23 | 山西 | 32,471,242 | 2,805 | 0.031 | 2.719 | 0.009 |
24 | 內蒙古 | 23,323,347 | 2,159 | 0.024 | 0.044 | 0.009 |
25 | 天津 | 9,848,731 | 1,582 | 0.018 | 0.593 | 0.016 |
26 | 吉林 | 26,802,191 | 1,531 | 0.017 | 0.062 | 0.006 |
27 | 甘肅 | 25,124,282 | 1,509 | 0.017 | 0.069 | 0.006 |
28 | 陝西 | 35,365,072 | 1,388 | 0.016 | 0.787 | 0.004 |
29 | 青海 | 4,822,963 | 436 | 0.005 | 0.020 | 0.009 |
30 | 寧夏 | 5,486,393 | 407 | 0.005 | 0.021 | 0.007 |
31 | 西藏 | 2,616,329 | 389 | 0.004 | 0.016 | 0.015 |
現役軍人 | 2,498,600 | 5,422 | 0.061 | 0.005 | 0.217 |
Remove ads
Remove ads
苗族後來亦成為東南亞的世居民族。
在寮國,苗族和瑤族通常被合稱為「老松人」或「山頂寮人」,意即住在山上的寮國人。寮國的苗族如今已達30餘萬人。主要聚居在豐沙里、屋多姆塞、坡里坎塞、川壙、華潘、琅勃拉邦、沙耶武里、甘蒙等省,其中以川壙省為最多。他們通常居住山脈兩側的高山地區,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寮國的苗族自稱「蒙」。西方學者試圖將他們分為三大類:「白苗」、「青苗」和「黑苗」。寮國的苗族大多屬於「白苗」,自稱為「蒙豆」,「青苗」人數次之,自稱為「蒙刷」,「黑苗」的人數最少,只有兩個村寨。有的資料認為寮國還有「紅苗」。[7]
在越南,大部分苗族自稱「蒙」Hmongb,只有一小部分自稱「那苗」。 在越苗族支系很多, 大體可分為5 個主要分支:「白苗」Hmongbdleub,自稱為「蒙豆」;「黑苗」,自稱為「蒙那」Hmongb dlob;「紅苗」,自稱為「蒙西」Hmongb shib;「花苗」或「青苗」, 自稱為「蒙冷」Hmongb Lab或「蒙佐」Hmongbnzhuab;「漢苗」,自稱為「蒙刷」Hmongb shuab。[7]
據越南1991年的資料,在越苗族有50餘萬人。他們生活居住範圍較廣,沿越北越南的河宣、黃連山、萊州、高平、山蘿、宜安、高諒、河江、老街、清化、義靜、安沛、北太、河山平諸省山區,與其他民族雜居,但不象瑤、倮倮、布依等許多民族那樣,苗族明顯地、成地區地集中。在共同生活的各民族中,苗族人口數所占的比例要高得多。在越苗族主要集中的地區是:同文高原、黃樹腓、封土、興湖、土廟、奠邊、順州、巡教、沙霸、木州縣、北河縣、沙巴、鐸佐州、姆庚塞州等地區。[7]
在越苗族通常居住在海域800—1700米的高山叢林中, 這裡地勢險峻,巨石嶙峋、山高澗深,道路狹窄,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多數地區降雨充沛,有雨季和旱季之分。[7]
在越苗族的居住地區並不相連成為一個地帶,而常被其他民族的許多居住地區分隔開,但是,各地區的人民,尤其是相毗連地區在宗教和婚姻上仍有一定的聯繫。[7]
Remove ads
在泰國北部地區,亦聚居了苗族人,根據2004年的人口統計,當地苗族人口約有12萬人,是當地次於嘎良族的山區民族。他們約於18世紀至19世紀時自中國西南地區遷入泰北地區。主要分布於北部各府, 其中以難府、清邁府、清萊府和達府最多,這4個府的苗族人口占泰國苗族總人口數的75%以上,另外,苗族在碧差汶府、鼓也洛、南邦、帕府、夜豐頌、黎府、甘烹碧、那空沙汪、猜納、素可泰、烏泰他尼等府也有分布。在泰國北部和中部地區,至少在13個府有苗族居住。如果不包括近年來逃到泰國的寮國苗族,泰國的苗族村寨約有245個。 泰國苗族是該國境內分布地域僅次於克住族的山地民族。泰國苗族同樣自稱「蒙」,主要有「白苗」——Hmong Njew。也有人認為,泰國苗族還有「紅苗」之分。[7]
緬甸撣邦亦有世居的苗族人。主要分布在撣邦的果敢區的大水塘、 家地峁、野牛壩、八威、曼洛、八馬寨、宋干、麻粟壩、蛇甸壩、嘎門、登尼、莫奈、若開邦等地,他們自稱是從貴州遷入緬甸的。[7]
美國的苗族主要為赫蒙人,來源於中國南方或者東南亞國家,主要分布於加利福尼亞州、明尼蘇達州、威斯康星州和北卡羅來納州,總數約27萬,美國苗族以白苗居多,常用語言有英語、漢語、羅馬拼音的赫蒙語、越南語、寮語等。英文名稱為「Hmong」,代表人物有王寶、布蘭達·宋、馬咪、蘇妮薩·李等。在美國歷史上有赫蒙族到達記錄的時間是1975年12月,當時有3466個獲得美國政府的假釋從泰國難民營來美國。從1975年到80年代早期,已有5,204名赫蒙族在美國安家落戶。根據美國2010年人口普查,美國的赫蒙族人口近三十萬人。
支系



在歷史上,苗族曾有過多種分類方法。
按服飾顏色劃分,有黑苗、白苗、青苗、紅苗、花苗等[8];按服飾種類劃分,有長角苗、歪梳苗、黑蹄苗、長裙苗、短裙苗等;按苗族不同的自稱劃分,則有「牡(黔東苗語:Hmub,/m̥ʰu˧/)」、「蒙(川黔滇苗語:Hmongb,/m̥oŋ˦˧/)」、「阿卯(滇東北苗語:ad Hmaob,/ɑ˥ m̥ɑw˥˦/)」、「仡雄(湘西苗語:ghob Xongb,/qɔ˧˥ ɕoŋ˧˥/)」、「帶叟(湘西苗語:deb Songb)」等,據研究,這些自稱(前綴除外)都是同源的[9]。
如今比較系統和科學的劃分方法是按照方言劃分。(苗語方言族群的分布和下文苗語方言的分布不能對等,因為有些地區的苗語已經消失)
- 苗語湘西方言(湘西方言)族群
- 西部次方言族群,自稱「仡雄(ghob Xongb)」,但通常謙稱為「代雄(deb Xongb,deb在苗語湘西方言中有「字輩」的含義)」。主要分布於中國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西部、懷化市部分地區,貴州省銅仁市部分地區,重慶市東南部地區,零散地分布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貴州南部、廣西北部的部分縣市也有零星分布。
- 東部次方言族群,自稱「阿宋(ab Songb)」,謙稱「代宋(deb Songb)」。主要分布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東部,懷化市部分地區。
- 苗語黔東方言(中部方言)族群,自稱「木(Hmub)」或「嘎鬧(ghad nes)」。主要分布於中國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湖南省懷化市部分地區、邵陽市城步苗族自治縣、綏寧縣,在越南也有少量分布。
- 苗語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族群
- 勉語金門方言族群,自稱「金門」。僅分布中國海南省。其使用的語言屬於瑤語支而非苗語支,但該族群被政府識別為苗族而非瑤族。
姓氏
苗族有兩種姓氏,一種是苗姓,一種是漢姓。 苗姓是苗族原本固有的,是用於區分各宗族的標誌,主要在苗族群體內部之間使用。由於苗族的古文字已失傳,在入戶籍時,漢字無法表達苗姓,於是苗族又使用了漢姓,便於對外使用。
- 湘西方言地區苗族的六大苗姓為仡肖(ghob xot)、仡羋(ghob miel)、仡瓜(ghob ghueas)、仡佧(ghob khad)、仡萊(ghob lel)、仡刊(ghob kheat)[註 4],而六大宗族姓氏下又各有許多分支姓氏。
- 黔東方言地區苗族只有一部分擁有苗姓,而另一部分苗族實行子父連名制。
- 川黔滇方言地區,次方言和不同土語特別多,所以苗姓比較複雜。
- 白苗支系內部有28姓。即「夸葉」、「夸卯」、「夸洛」、「夸讓」、「夸擋」、「夸慮」、「夸皆」、「夸槓」、「夸眾」、「夸乃」、「夸兩」、「夸這」、「夸路」、「夸抓」、「夸告」、「夸巴」、「夸暫」、「夸合」、「夸查」、「夸那」、「夸插」、「夸故」、「夸勒」、「夸聳」、「夸干」、「夸拿」、「夸捏」、「夸策」。
- 大花苗支系內部則有「卯簡」、「卯檔」、「卯漏」、「卯蚩」、「卯遠」、「卯懶」、「卯魯」、「卯讓」等苗姓。
每一種苗姓都大致有一種漢姓可以相對應,但這種關係並不絕對,兩者之間不能對等,所以苗姓一旦失傳,是無法根據漢姓來追回的。
- 湘西和松桃苗族的七大漢姓為吳、龍、麻、石、廖、田、楊,此外還有符、滕、陳、尹等不少雜姓。
- 黔東南苗族漢姓主要有:吳、羅、李、楊、潘、王、雷;
- 廣西融水苗族漢姓賈、韋、梁;
- 滇東北和川南苗族漢姓熊、陶、王、馬、古;
- 滇東南和滇南苗族漢姓張、吳、李等均為大姓。
這些漢姓,都是隨著與漢文化聯繫的加強,特別是通過清代改土歸流,苗民「編戶」、「入籍」,才改用和移植漢姓。
語言

苗族人語言的統稱為苗語,屬於苗瑤語族的苗語支。苗語曾有文字,但已經失傳。現時在中國的苗族採用的文字是中國語言單位在1956年10月為中國的三大苗語方言發明的拼音文字,採用了26個基本的拉丁字母作為聲母、韻母及聲調的標示。各地的苗語有不同的複雜程度,但簡單來說,受漢文化影響愈大的地區,其語言的簡化程度及漢字詞使用的程度也愈高。
根據中國語言學家[誰?]的觀點,苗語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分支:
當中以川黔滇方言最為複雜,又分為川黔滇、滇東北等多種次方言。中國以外的苗族的語言基本都屬於苗語川黔滇次方言(又稱苗族蒙語、赫蒙語)。苗語的三個分支和瑤族的布努語等語言同屬苗語支,而苗語支與瑤語支共同組成苗瑤語系。
歷史
![]() | 此章節需要擴充。 |
根據各地所流傳有關苗族歷史的傳說,他們的起源都可以上溯至炎黃時代。一般認為九黎民族的先祖蚩尤也是神農的後裔。苗族原居於中國中部,經過數次向南方、西方的大遷徙,20世紀最遠抵達法國、美國。
有學者指出「蚩尤是苗族祖先」的說法起源自清末的法國漢學家拉克伯里,他提出「華夏起源於巴比倫,後遷入中國,擊敗當地土著首領蚩尤,蚩尤屬下餘眾或淪為奴隸,或逃到南方成為後來的苗族」,他的學說被諸多日本學者吸納,接著又影響了當時留日的中國學者(如梁啓超、章太炎等)。「蚩尤是苗族祖先」的觀點收入中國官方組織編寫的《苗族簡史》[10]。
美國學者馬克·普法伊費爾研究指出苗族為約在公元前3000年到2500年從西伯利亞遷徙到中國的高加索人。但中國學者普遍不採信此說,認為缺乏確鑿證據證明此一說法。
清朝期間,苗族曾多次爆發反對清朝統治的起義,如苗民起義 (1795–1806年)等,19世紀60、70年代,苗民曾在中國湖南等地發起反清叛亂,後為湖南巡撫王文韶平定。
美國在越南戰爭時期,也同時在寮國發動了一場鮮為人知的秘密戰爭,苗族人當時是為美國作戰的[11]。戰爭結束後,大量苗族遭到屠殺,1975年,約10多萬苗族人飽受戰爭之苦,淪為難民而流入泰國。而後,在泰國政府以及有關國際救援組織的幫助下,有6萬苗族難民移居美國。
宗教和文化
苗族人多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其信仰系統極為複雜,每族不同。苗族的宗教一個特點是具有大量繁雜的宗教儀式、神秘主義、密儀、密軌、傳說、太陽曆法、咒語、草藥,可以說人類早期曾經有過的各種神秘宗教儀式,在苗族的傳統風俗里基本占全了。而在苗族自身的文化里,這些宗教儀軌只是為敬祖、驅鬼、拜天、婚嫁等淳樸的生活目的服務。
苗族風俗不僅繁複,並且可以在艱難生存條件下自成體系,維護族內生活秩序的習慣法非常完備,各種生活矛盾的解決方案都可以在苗族習慣法里找到,並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可以口舌相傳,長期維持一個小規模族群的穩定,這也是他們長期隱居山林而能保持風俗的原因。
同時為了維護這些風俗並做到世代傳承,是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和時間的,譬如一身苗族姑娘的服飾費用就相當昂貴,更不用說那些耗費的宗教儀式了,它們對苗族這樣以原始農業生產為主要生存手段的部族幫助並不多。這些特點,也使得苗族至今成為最貧窮的幾個少數民族之一,但是它居然能存在下來而不解體,且人口數量還是不少,類似的瑤族和畲族的情況就遠不如苗族。如果不是得到持續的外部經濟支持,那苗族的風俗系統則是非常完美的,這也很難解釋它們是自然形成的。
19世紀無數歐洲人進入苗疆,對苗族的風俗發生了極大興趣,進行大力研究。
苗族的信仰里除了有善神,也有很多惡靈的存在,很多傳說中都包括世仇與委屈的情節,將恐懼與仇恨的力量潛在地埋在心底。儘管是以美好的傳說故事形式,但它一旦有觸發點就會起作用。同時,苗族宗教密儀的精神控制力量也都被完好地保存下來,還包括大量草藥學。所以保護苗族的傳統風俗的意義非常之大,對揭示早期宗教的作用就是一個博物館。
知名人物
- 東丹甘:苗族蘆笙演奏家,作曲家
- 宋祖英(1966年8月13日-):苗族,當代著名歌唱家
- 宋布蘭(布蘭達宋,Brenda Song,1988年-):美國著名演員
- 王寶(Vang Pao,1931年-2011年1月6日):著名寮國苗族將軍
- 王志明(1907年-1973年12月29日):中國大陸基督教牧師
- 雷阿幼朵(1980年4月29日 —):當代歌唱家,中國大陸國家一級演員
- 王朝文:貴州省省長、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
- 熊朝忠:中國大陸拳擊運動員
- 陳求發:遼寧省委書記
- 馬咪:美國前明尼蘇達州州參議員。
- 石之瑜: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知名政治批判學者
- 畢贛:中國大陸新生代導演
- 曹璐(1987年8月30日):苗族人,韓國女子團體FIESTAR的中國籍藝人
- 姚慧(1996年2月19日):中國大陸女歌手,創造營2020參賽選手
- 余宇涵(2006年11月24日):中國大陸男偶像,時代峰峻旗下藝人,TF家族三代其中一員
建築
節慶
婚俗
苗族婚姻遵守同宗不娶,婚俗很傳統,即使是自由戀愛也要明媒正娶,否則不合禮俗,要受歧視。婚禮中新郎家的親人在新娘進門要迴避,新婚之夜,新娘不與新郎同宿,第二天新娘要回娘家住。婚期之後,新郎再去請新娘回來,開始夫妻生活。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門會長達一兩個月,謂之「坐家」,這就是「不落夫家」婚俗。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諱打雷變天,所以婚期多在秋冬舉行。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