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伽列里烏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蓋烏斯·伽列里烏斯·瓦列里烏斯·馬克西米安努斯(拉丁語:Gaius Galerius Valerius Maximianus,約258年—311年5月),通稱伽列里烏斯(/ɡəˈlɛəriəs/;希臘語:Γαλέριος),暱稱牧羊人(拉丁語:Armentarius),是四帝共治制時期的羅馬帝國東部奧古斯都(主皇帝),於305年至311年在位。他是皇帝戴克里先建立的四帝共治的四位創始成員之一,最初於293年到305年擔任凱撒(副皇帝)。在此期間,伽列里烏斯於298年在薩塔拉戰役中擊敗薩珊波斯帝國國王納塞赫,並可能於299年攻陷波斯首都泰西封。他還率軍越過多瑙河,與卡爾皮人作戰,分別在297年和300年擊敗他們。
他也是東部奧古斯都戴克里先的女婿。305年戴克里先退位後,伽列里烏斯被冊封為奧古斯都,但隨著四帝共治制度的瓦解(四帝內戰),他不得不應對多位篡位者和內戰。儘管他曾大力迫害基督教,但他於311年臨終前頒布《塞爾迪卡敕令》,結束了戴克里先迫害。
Remove ads
早年生活
伽列裡烏斯出生於羅馬帝國多瑙河沿岸的色雷斯行省,可能是在塞爾迪卡附近[6],也可能是在他後來建造以母親名字命名的宮殿——費利克斯·羅姆利亞納(加姆濟格勒)——的地方。[7][8]在這座宮殿下方,有一座更古老的別墅,被認為是伽列裡烏斯的出生地。[9]他的母親羅姆拉因卡爾皮人的入侵而離開達契亞行省(今羅馬尼亞),定居在多瑙河南岸的新達契亞。[10][11]他最初繼承了父親的職業,成為一名牧羊人,並因此得綽號「牧羊人」(拉丁語:Armentarius,字面意思是「牧群」)。[12]他最初的姓氏是「馬克西米努斯」,但在成為凱撒(副皇帝)後,他將其改為「馬克西米安努斯」。[3]

伽列里烏斯在奧勒良和普羅布斯兩位三世紀危機時期皇帝麾下擔任軍官,戰功卓著。293年四帝共治制建立之時,他與君士坦提烏斯一同被任命為凱撒,迎娶了戴克里先的女兒瓦勒利婭(後改名為伽列利婭·瓦萊利婭),同時受命管轄巴爾幹半島各行省。在多瑙河沿岸與薩爾馬提亞人和哥德人作戰數年後,他被任命為帝國東部邊境軍團的指揮官。上任不久,伽列里烏斯便被派往埃及鎮壓叛亂的布西里斯城和科普托斯城。[13]
Remove ads
與波斯的戰爭

294年,波斯薩珊帝國萬王之王沙普爾一世之子納塞赫繼位。納塞赫很可能試圖除掉巴赫拉姆三世。巴赫拉姆三世是一位年輕的君主,由一位名叫瓦胡納姆(Vahunam)的貴族在巴赫拉姆二世於293年去世後扶植上位。[15][16]:69 294年初,納塞赫向東部奧古斯都戴克里先贈送了慣例的禮物,但在波斯國內,他卻竭力抹去前任君主的痕跡,將他們的名字從公共紀念碑上抹去。他試圖效仿阿爾達希爾一世(226-241年在位)和沙普爾(241-272年在位)驍勇善戰的統治,這兩位君主曾深入羅馬領土,攻陷安提阿,俘虜了皇帝瓦勒良。[16]:69–70
295年或296年,納塞赫向羅馬宣戰。他似乎首先入侵了亞美尼亞王國,奪回了287年和約中割讓給提里達底三世的土地。他佔領了那裡直到隔年。[15][17][18][19]歷史學家阿米阿努斯·馬爾切利努斯(Ammianus Marcellinus,約320-395年)是唯一詳細記載最初入侵亞美尼亞的史料來源。[20]歷史學家帕特·索瑟恩將入侵日期定為295年;提摩西·巴恩斯提到納塞赫曾有過一次早期的入侵,但未成功;查爾斯·M·奧達爾同意巴恩斯的觀點,並認為敘利亞沙漠中的撒拉森人與納塞赫合作。納塞赫隨後南下進入美索不達米亞行省,在卡萊(今土耳其哈蘭)和卡利尼庫姆(今敘利亞拉卡)之間的地區,重創了當時的伽列留斯(卡萊戰役)。[18]伽列里烏斯的上司戴克里先可能親臨此戰,但也可能沒有。[21]戰後不久,他便出現在安提阿,發表了一份官方聲明,將所有責任都歸咎於伽列里烏斯。在安提阿,戴克里先強迫伽列里烏斯穿著皇帝的紫色長袍,步行一英里走在他的御車前面。[22][18]大衛·斯通·波特在展覽中解讀了一段象徵性的信息:卡萊戰役的失敗並非帝國士兵的失誤,而是其統帥的失職,而伽列里烏斯的失職是不能被接受的。[23]另一位學者羅傑·里斯認為,伽列裡烏斯出征卡萊僅是帝國行軍的慣例,旨在表明凱撒對奧古斯都的敬意。[24]
伽列里烏斯的軍隊可能在298年春天得到了增援,新兵來自帝國在多瑙河沿岸的行省。[25]納塞赫並未從亞美尼亞和美索不達米亞進軍,而是由伽列里烏斯在298年率軍經由亞美尼亞進攻美索不達米亞北部。[23]戴克里先是否參與了這場戰役尚無定論。納塞赫的波斯軍隊撤退到亞美尼亞與伽列里烏斯的軍隊交戰,這使他處於不利地位;崎嶇的亞美尼亞地形有利於羅馬步兵,但不利於波斯騎兵。當地的居民援助使伽列里烏斯得以出其不意地擊敗波斯軍隊,並在兩場戰役中連續擊敗納塞赫。[23][25]在298年的第二次交鋒-薩塔拉戰役中,羅馬軍隊攻佔了納塞赫的營隊、國庫,俘虜了他的後宮以及他的妻子。[23][25]納塞赫的妻子在安提阿郊區度過了戰爭的剩餘時光,時刻提醒著波斯人,這是羅馬的勝利。[23]
伽列里烏斯之後進軍米底亞和阿迪亞貝尼,連戰連捷,其中最顯著的勝利是在狄奧多西奧波利斯(埃爾祖魯姆)附近[14],並在298年10月1日之前攻占了尼西比斯(努賽賓)。歷史學家蒂莫西·巴恩斯認為,他沿著底格里斯河而下,攻佔了波斯帝國首都泰西封。巴恩斯的主要論點是,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的《君士坦丁傳記》中提到,這位後來的皇帝曾見過巴比倫的廢墟。[25]帕特·索瑟恩也認為伽列里烏斯攻佔了泰西封,理由是納塞赫的妻子和後宮被擄掠的具體地點尚不明確。然而,沒有任何史料明確記載泰西封被洗劫一空,許多其他歷史學家也認為,是戴克里先阻止了他進一步入侵薩珊波斯的領土。[26][27]

納塞赫先前曾派遣使節前往伽列里烏斯處,懇求他歸還自己的妻兒,但伽列里烏斯駁回了使節的請求,並提醒當初他父親沙普爾一世是如何對待皇帝瓦勒良的。[25]無論如何,羅馬人善待了納塞赫被俘虜的家人,或許是想藉此讓人聯想到千年前馬其頓帝國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對待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國王大流士三世家族的仁慈。[23]和平談判於299年春季開始,由戴克里先和伽列里烏斯共同主持。他們的秘書西科里烏斯·普羅布斯被派往納塞赫處,向他提出和約條款。[25]
《尼西比斯和約》的條件十分苛刻:[23]波斯將割讓領土給羅馬,底格里斯河成為兩國的分界線。此外,和約還規定亞美尼亞王國歸還羅馬統治,以齊亞塔要塞為界;伊比利亞王國將在羅馬任命的國王領導下效忠羅馬帝國;尼西比斯如今已處於羅馬統治之下,將成為波斯與羅馬之間唯一的貿易通道;羅馬將控制底格里斯河與亞美尼亞之間的五個總督轄區:英吉利內、索法內內、阿爾扎內內、戈爾蒂耶尼和扎布迪切內(位於今土耳其哈卡里附近)。這些地區包括底格里斯河穿過前托魯斯山脈的河道;通往波斯亞美尼亞南部最快捷的通道-比特利斯山口;以及通往圖爾阿卜丁高原的通道。憑藉這些領土,羅馬將在泰西封以北設立一個前哨基地,並能夠延緩波斯軍隊未來在該地區的進攻。[28]根據和約,提里達底三世將恢復王位及其全部祖傳領土,而羅馬將在該地區獲得廣泛的文化影響力。[25]由於帝國能夠在如此多的戰線上持續作戰,這被視為戴克里先四帝共治制的實質有效性和軍隊對四帝共治贊同的標誌。[26]
Remove ads
東部奧古斯都


305年東部奧古斯都戴克里先和西部奧古斯都馬克西米安退位後,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和伽列里烏斯被晉升為奧古斯都,並需要任命兩位新的凱撒來接替他們的位置。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伽列里烏斯將職位授予了他親信。[29]伽列里烏斯的侄子馬克西米努斯·戴扎經驗不足,也未受過正規教育,卻被受命統轄埃及和黎凡特。伽列里烏斯的戰友塞維魯二世則被派往義大利和阿非利加行省,以梅蒂奧拉努(今義大利米蘭)為據點。名義上,塞維魯向西羅馬皇帝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匯報,但他絕對忠於他的恩人伽列里烏斯,伽列里烏斯的權力由此確立,他的政治影響覆蓋了帝國四分之三的領土。 [29]
君士坦提烏斯於306年在不列顛尼亞行省埃伯拉肯(英國約克)去世。臨終前,君士坦提烏斯向西部軍隊推薦他的兒子作為繼承人[30];因此,君士坦丁在約克被軍隊擁立為西部的奧古斯都。[31]。伽列裡烏斯直到收到君士坦丁的來信才得知此事。伽列里烏斯直到收到君士坦丁的一封信才發現此事,君士坦丁在信中為晉升的非正式性質表示歉意,但仍承認其合法性。伽列里烏斯最初的反應是驚訝、失望和憤怒。由於他向來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威脅要燒毀這封信和送信人。[32][33][34][35]但冷靜下來後,他又不願發動內戰:因君士坦丁贏得了整個帝國西部軍隊的支持和擁護,而且在尼科米底亞的一次會面中,君士坦丁的品格給伽列里烏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認為這位年輕人有點料。[29]伽列里烏斯因此最終決定採取折衷方案,允許君士坦丁統治阿爾卑斯山以西的行省(不列顛尼亞行省、高盧行省和西班牙行省),但只授予他凱撒和四帝共治中的排名第四位。塞維魯則晉升為奧古斯都的稱號。

不久之後,馬克西米安之子馬克森提烏斯在義大利發動叛亂,開始了四帝內戰。[36]由於財政收入短缺,伽列里烏斯無視義大利歷來免稅的特權,馬克森提烏斯利用民眾的憤怒宣布自己為皇帝。塞維魯率領的軍隊迅速趕往羅馬,希望出其不意擊敗篡位者。[29]但馬克西米安為了支持兒子而重出江湖,因此見到老皇帝的塞維魯軍隊倒戈馬克森提烏斯。塞維魯之後被捕,後來被處死。
伽列里烏斯留下他的老朋友兼軍事夥伴李錫尼守衛多瑙河,自己則率領一支從伊利里亞和東方集結的大軍入侵義大利。他一路推進至距離羅馬六十英里的納爾尼,但馬克西米安的巧妙部署阻止了他沿途攻占任何領土。
敵軍的強大實力迫使伽列里烏斯向羅馬的父子提出和平提議,並承諾如果他們合作,他將給予慷慨的補償。馬克森提烏斯拒絕了這項提議,同時透過向伊利里亞軍團行賄,削弱了伽列里烏斯的軍隊忠誠度。伽列里烏斯被迫開始從義大利撤退,他費盡周折才阻止了老兵們的叛逃。[29]伽列里烏斯惱怒之下,任由他的軍團在北上途中肆意劫掠鄉村。

由於當時帝國境內皇帝眾多,308年伽列里烏斯與退位的戴克里先皇帝以及再次在位的馬克西米安皇帝在多瑙河畔的卡農圖姆召開了一次帝國會議,旨在整頓局面,恢復政府秩序。會議達成一致:李錫尼成為羅馬帝國的西部奧古斯都,君士坦丁為他的凱撒;在羅馬帝國東部,伽列里烏斯繼續擔任奧古斯都,馬克西米努斯·戴扎繼續擔任他的凱撒;馬克西米安被要求退位,馬克森提烏斯被宣佈為篡位者。
伽列裡里斯的計畫很快就失敗。馬克西米安嫉妒李錫尼的晉升,也聲稱自己是奧古斯都。[29]馬克西米安仍不願退位,在阿爾勒宣布自己為皇帝,與正在與法蘭克人作戰的君士坦丁對抗。同時,另一位篡位者多米提烏斯·亞歷山大在阿非利加行省崛起,使得爭奪皇權的人數達到了七位。伽列裡烏斯保持了他的資歷,不再試圖侵占其他皇帝的領地;他晚年從事娛樂和公共工程,例如在佩爾索湖(今巴拉頓湖)進行了大規模的伐木和排水工程。[29]
Remove ads

在戴克里先統治的大部分時期,基督徒的生活都相當安逸。迫害始於303年2月24日的一項敕令引發的迫害,被基督徒歸咎於伽列里烏斯,因為他是一位古羅馬宗教和羅馬神話的堅定擁護者。基督徒的集會場所遭到摧毀,因為擔心秘密集會會引發叛亂。戴克里先在統治初期並非反基督教,歷史學家認為,伽列裡烏斯為了激怒戴克里先,秘密焚毀了皇宮,並嫁禍給基督徒破壞分子,以此來刺激戴克里先迫害基督徒。無論火災的罪魁禍首是誰,戴克里先的怒火都被徹底點燃,他開始了羅馬帝國歷史上最後一次也是規模最大的基督教迫害之一。[來源請求]
正是在伽列里烏斯的堅持下,最後一系列迫害基督徒的法令於303年開始頒布。他一直維持著這種鎮壓政策,直到311年4月他臨終前在塞爾迪卡頒布了寬容敕令(塞爾迪卡敕令)。[39][40][41]伽列裡烏斯臨終前的遺願是,希望基督徒們為他的重病祈禱,因為他正飽受病痛折磨,最後還是不治身亡。[42]
伽列裡烏斯最初是迫害基督教的主要人物之一,但他後來承認根除基督教的政策失敗了。拉克坦提烏斯在其道德編年史《論迫害者的死亡》(De Mortibus Persecutorum)中收錄了該法令的文本,該編年史記錄了所有迫害者最終的悲慘結局。[43]這標誌著羅馬帝國政府對基督教迫害的結束。兩年後,四帝內戰只剩下西部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和東部皇帝李錫尼,他們共同頒布了《米蘭敕令》,正式使基督教合法化。
Remove ads
駕崩
伽列里烏斯於311年4月下旬或5月初去世[44],死於一種極為可怕的疾病,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45]和拉克坦提烏斯[46]都曾描述過這種疾病,可能是某種腸癌、壞疽或佛尼爾氏症。
伽列里烏斯被安葬在費利克斯·羅姆利亞納(加姆濟格勒)的陵墓中,這座陵墓是他在其出生地(今塞爾維亞扎耶查爾)建造的宮殿的一部分。在遺址中發現了幾塊由腐蝕的羅馬鎖子甲組成的殘骸。這些鎖子甲可能曾被皇帝的蠟像穿戴,該蠟像在皇帝的葬禮和神化儀式上被焚毀。[47]整個遺址於2007年6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榮譽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