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資訊高速公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資訊高速公路(英語:information superhighway或infobahn[1][註 1])是1990年代用於指數位通訊系統和網際網路通訊網路的流行詞彙。它與美國參議員、後來的副總統艾爾·高爾有關。[2]
定義
該短語有許多定義。
《有線風格:數位時代的英語使用原則》的定義是「全數位加密(whole digital enchilada)——互動式、有線、寬頻、500通道……時任參議員艾爾·高爾在1978年的電腦會議上介紹了它,以向他的父親、參議員老高爾致敬。」[3]
《麥格羅-希爾電腦桌面百科全書》的定義是「由柯林頓/高爾政府鼓吹的一種被提議的高速通訊系統,旨在提高21世紀美國的教育水平。其目的是幫助所有公民,無論其收入水平如何。 最初網際網路被稱為這種高速公路的模型。然而,隨著全球資訊網的爆炸式增長,網際網路成為了資訊高速公路」。[4]
《牛津英語詞典》的定義是「用於資訊高速傳輸的路線或網路;特別是(a)美國提議的國家光纖網路;(b)網際網路」。《牛津英語詞典》參照了三本期刊對這一短語的使用:
- 《新聞周刊》1983年1月3日:「……用光纖建成的資訊高速公路將在東海岸形成776英里長的系統,連接波士頓、紐約、費城和華盛頓特區。」
- 《基督科學箴言報》1991年12月19日:「高爾議員把國家研究和教育網路(NREN)稱作『資訊高速公路』——這將催化他所希望的國家光纖網路的形成。」
- 《紐約時報》1993年10月26日:「副總統艾爾·高爾正推動資訊高速公路等技術的發展,這項技術會把每個在家或在辦公室的人和其他一切事物連在一起——電影和電視節目、購物服務、電子郵件和大量的資訊。」
麻省理工學院協調科學中心1994年第179號工作文件對這一概念進行了描述:「資訊高速公路直接連接了數百萬人,每個人既是資訊的消費者,又是潛在的提供者。……在關於資訊高速公路的商業機遇的預測中,大部分聚焦在資訊產品的供應(如可隨時播放的影片)以及實體產品的新銷路(如家庭購物)上。……資訊高速公路匯集了數百萬人,他們可以彼此交換資訊。任何傳統的進行有益交易的市場(如農貿市場或交易場),或任何使用者看著電腦螢幕上的標價作出反應的系統,對未來所需的數量巨大的、經常是複雜的貿易而言,其資訊量都少得可憐。」[5]
Remove ads
較早的類似短語
一些人更早地在電信領域使用了「高速公路」一詞。
1964年,M·布萊瑟頓(M. Brotherton)在他的著作《激微波和雷射》中,在通訊領域使用術語「高速公路」。 [6]
1974年,白南準在電信領域使用了「高速公路」(super highway)一詞,因此有人認為他可能是「資訊高速公路」一詞的提出人。[7]實際上,在1974年他給洛克斐勒基金會的提案《後工業社會的媒體規劃——距21世紀僅26年》中,他使用了一個略有不同的短語「電子高速公路」(electronic super highway)。 [8]
1972年,安德魯·塔戈夫斯基提出了波蘭國家發展計劃,其中包括發展公共電腦網路INFOSTRADA[註 2]的計劃。後來,他在其著作《資訊學,開發和系統模型》(INFORMATYKA modele rozwoju i systemów)中發表了該計劃及其拓撲結構。
Remove ads
歷史
1992年,美國總統候選人比爾·柯林頓提出建設資訊高速公路,1993年它成為美國政府的建設計劃。[9]1993年9月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發布的國情咨文報告中,其名稱被規範為「國家資訊基礎結構」(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隨後,歐盟、加拿大、俄羅斯、日本等紛紛推出各自的國家資訊基礎結構建設計劃。[10]但更為人們所熟知的名字還是資訊高速公路計劃。[11]
注釋
參考文獻
擴充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