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借詞回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借詞回收[1]指一個詞語從一種語言傳播至另一種語言,然後以不同的形式或含義回到原始語言的過程。其路徑線被表示為A→B→A
,其中A代表可能呈現為各種形式的原始語言。有些學者將經過借詞回收的詞語稱為「僑詞」或「回歸詞」,意思是出去了又回來了[2];英文有時則稱這種單詞為「Rückwanderer」(德語,指「返回者」)。
![]() |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22年4月4日) |
借詞回收通常會導致與原單詞並存的被回收借詞出現,從而產生雙式詞;但原單詞在其他情況下可能已經消失。外來詞衍生的特定含義也可以通過語義借用被借詞回收:例如,英語pioneer借自中古法語「掘金者、步兵、行人」之義,之後在英語中產生了「早期殖民者、先驅」的含義,然後又被借回法語。[3]除此之外,這些詞語也可能會在某一階段被仿譯,例如英語ready-to-wear→法語 prêt-à-porter (1951) → 英語 prêt-à-porter (1957).[3]
Remove ads
例子
古諾斯語: | klubba(「棍棒」) | → | 英語: | club (「俱樂部」) | → | 挪威語: | klubb (「協會」) | |||
法語: | tenez [a] | 英語: | tennis (「網球」) | 法語: | tennis (「網球」) | |||||
法語: | cotte (「中世紀服裝」) | 英語: | riding coat (「騎馬用外套」) | 法語: | redingote (「長外衣」) | → | 英語: | redingote (「長外衣」) | ||
希臘語: | κίνημα (羅馬化:kínēma,「移動」) | 法語: | cinéma (「電影院」) | 希臘語: | σινεμά (羅馬化:sinemá,「電影院」) | |||||
荷蘭語: | bolwerk (「餅乾」) | 法語: | boulevard (「林蔭大道」) | 荷蘭語: | boulevard (「林蔭大道」) | |||||
荷蘭語 : | manneken (「小的人」)[b] | 法語: | mannequin (「模特兒」) | 荷蘭語: | mannequin (「模特兒」) | |||||
荷蘭語: | koekje (「餅乾」) | 英語: | cookie (「HTTP Cookies」) | 荷蘭語: | cookie (「HTTP Cookies」) | |||||
中古荷蘭語 : | snacken[4] (「把……咬住/對……喘氣」) /ˈsnɑkən/ | 英語: | to snack (「吃零食」)/ˈsnɛkən/[5] | 荷蘭語: | snacken (「吃零食」)/ˈsnɛkən/ | |||||
英語: | crack (「玩笑」) | 愛爾蘭語: | craic (「玩笑」) | 英語: | craic (「明顯具愛爾蘭特色的玩笑」) | |||||
英語: | animation (「動畫」) | 日語: | アニメ[c] (「日本動畫」)[6][7][8][9] | 英語: | anime (「日本動畫」) | |||||
英語: | cutlet (「肉片」) | 日語: | カツ[d] (「吉列」) | 英語: | katsu (「吉列」) | |||||
英語: | wrestling (「職業摔角」) | 日語: | 「プロレス」 [e] (「日本職業摔角」) | 英語: | puroresu (「日本職業摔角」) | |||||
希伯來語: | תַּכְלִית /taχˈlit/ (「目的」) | 意第緒語: | תכלית /ˈtaχləs/ (「目的」;「結果」;「正經事」)[10] | 希伯來語: | תַּכְלֶס /ˈtaχles/ (「直接地」;「實事求是地說」;「廢話少說」) | |||||
西班牙語: | tronada (「雷暴」) | 英語: | tornado(「龍捲風」) | 西班牙語: | tornado(「龍捲風」) | |||||
漢語: | 革命 (「改朝換代」)[11]:5291 | 日語: | 革命[11] | 漢語: | 革命[12] | |||||
漢語: | 共和 (「共和時期」)[13] | 日語: | 共和[13] | 漢語: | 共和 | |||||
漢語: | 抹茶 (特殊製茶方式) | 日語: | 抹茶 | 漢語: | 抹茶 | |||||
漢語: | 秦[14][15][16][f] | 梵語: | चीन (「中國」) | 漢語: | 支那 (古代佛教文獻及部分佛教徒對中國的稱呼)[19] | → | 日語: | 支那 (對中國的別稱→部分日本右翼對中國種族歧視的蔑稱[20][21]) | ||
漢語: | 支那(部分反中或反華者對中國大陸及其居民所使用的歧視語) | ↵ | ||||||||
泉漳話、 廣州話: |
鮭汁 | → | 英語: | ketchup (「番茄醬」) | → | 廣州話: | 茄汁 | |||
古代突厥語: | ülüş (「分享」,「分配」) | 蒙古語: | ulus (「國家」,「部門」) | 土耳其語: | ulus (「國民」) | |||||
土耳其語: | bey armudu (「佛手柑」) | 義大利語: | bergamotto (「佛手柑」) | 法語: | bergamote (「佛手柑」) | → | 土耳其語: | bergamot (「佛手柑」) | ||
中古蒙古語: | jarlig (「札兒里黑」,「皇帝法令」) | 俄語: | yarlyk (「標籤」,「標價」) | 蒙古語: | yarlyk (「標價」) | |||||
中古波斯語: | handaz- (「計劃」,「分配」) | 阿拉伯語: | مهندس (羅馬化:mohandis;「幾何學者」,「工程師」) | 波斯語: | مهندس (羅馬化:mohandis;「工程師」) | |||||
波斯語: | زرناپا (羅馬化:zornāpā;「笛子腿」;「長頸鹿」) | 阿拉伯語: | زرافة (羅馬化:zarāfa/zurāfa;「長頸鹿」) | 波斯語: | زرافه (羅馬化:zarāfe;「長頸鹿」 |
Remove ads
漢語和日語
「世界」、「社會」、「經濟」等詞原出於漢語,被日語借用,賦予新義以翻譯歐文,這種詞語被部分人稱為「半和製漢語」。[22]這些詞語此後又被傳回中國。
西學東漸之後,中國人在翻譯和與外國人合作翻譯西方書籍時創製了和「和製漢語」相對、名為「華製新漢語」的新名詞[23]。這些詞今天大多已經廢止不用[23],但日本為了吸收西洋文明而有系統地引進中文書刊和辭書,這些新詞因而被日語吸收,後來又被中國人原封不動地帶回中國[24]。
語素借詞回收
當甲語言根據從乙語言借來的詞根創造複合詞,這個複合詞再被借入甲語言及其後裔時,與借詞回收類似的現象將會出現。在西方世界,這一現象主要會發生於根據拉丁語或古希臘語詞根形成的結合詞中——這些詞語可能會被隨後借用至羅曼語族下屬語言或現代希臘語中。拉丁語是一種十分普遍的語言,因此由英語、德語等非羅曼語族創造的拉丁語相關術語被法語、西班牙語等羅曼語族下屬語言借用的現象並不明顯;但根據古希臘語詞根創造的現代新詞彙被借回到現代希臘語的現象〔例如τηλεγράφημα,(羅馬化:tilegráfima;「電報」)等詞語〕就不一樣了[25] ——這種詞語的使用十分普遍。
這種現象在中文和日文中尤其明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許多日語詞語均係通過漢語詞根創造(歷史上這些詞語通常經過朝鮮半島區域傳播),這些名詞被稱作和製漢語。這些日語詞語之後會傳入漢語和韓語。自二十世紀開始,這種借用現象就大大減少了。這種詞語通常本身就可以用中文創造,但是碰巧被日文首先創造了:例如「文化」(日語羅馬化:bunka)和「革命」(日語羅馬化:kakumei)。[25]
Remove ads
參見
注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