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儒略曆
在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執行的曆法;格里曆的前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儒略曆(英語:Julian calendar)是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尤里烏斯·凱撒採納埃及托勒密王朝亞歷山卓的希臘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計算的曆法,在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執行,以取代舊羅馬曆。其屬於太陽曆,一年設12個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閏,平年365日,閏年於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平均長度為365.25日。該曆法將羅馬執政官上任的一日訂為一年的開始日,即1月1日。此曆法由凱薩採用後,成為往後十幾個世紀羅馬帝國及西方世界的主要曆法,並搭配不同的紀年方式使用(例如8世紀起在歐洲通行的基督紀年),直到1582年格里曆制定為止。
![]() |
![]() |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2年6月23日) |
由於儒略曆累積的誤差隨著時間越來越大,教宗額我略十三世於1582年委託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阿洛伊修斯·里利烏斯修訂曆法,欽定後正式頒行,是為格里曆;歐洲的天主教國家首先改用格里曆,大英帝國及北美十三州等直到1752年才停用儒略曆,改用格里曆。如今包括俄羅斯正教會在內的東歐部分東方基督教社群,在計算宗教節日時均仍依據傳統的儒略曆(如20世紀和21世紀的聖誕節在1月7日,因為其對應的正是儒略曆的12月25日),除此之外只有蘇格蘭昔德蘭群島之富拉島、阿索斯神權共和國和北非的柏柏爾人仍使用儒略曆。
Remove ads
月名由來
- 一月(Januarius):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神雅努斯。
- 二月(Februarius):名字來自古羅馬的節日Februa。
- 三月(March):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戰神瑪爾斯。
- 四月(April):名字來自古羅馬的詞aperire,意思為「開始」,意味著春天開始。
- 五月(Maius):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土地女神邁亞,或來自拉丁語詞maiores(意為「較年長者」)。
- 六月(Junius):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女神朱諾,或來自拉丁語詞「iuniores」(意為「較年輕者」)。
- 七月(Julius,原名Quintilis):古羅馬曆只有10個月,這是第五月,原名是「第五」的意思。由於凱撒在該月出生,經元老院一致通過,將此月改為凱撒的名字「儒略」。
- 八月(Augustus,原名Sextilis):原名是「第六」的意思。西元前27年8月,元老院授予屋大維「奧古斯都」(Augustus)稱號。後來羅馬皇帝屋大維是死於此月,元老院將此月改為他的稱號「奧古斯都」。
- 九月(September):拉丁語「第七」的意思。
- 十月(October):拉丁語「第八」的意思。
- 十一月(November):拉丁語「第九」的意思。
- 十二月(December):拉丁語「第十」的意思。
公元前738年古羅馬沿用古希臘曆法,1星期=8日,1個月=33或35日(),1年=10個月=338日,加Intercalaris(27日)=365日。
公元前713年古羅馬曆法,Intercalaris及Mercedinus合併,每兩年1個Intercalaris(22日),再兩年1個Mercedinus(23日),每年=365.25日。
此處所謂的失閏,是調整公元前713年至公元前46年的曆差至365.2455=3日。及至格里曆在公元1582年頒行,明明歲差22日,儒略曆計365.25,是多計12日,但只是刪除10日。其原因是要再公元前713年至公元前46年到365.2425=2日。但始終未能以1月1日成為冬至日,原因是公元前46年頒行儒略曆是在Mercedinus後的第一日。
Remove ads
羅馬失閏
因當時僧侶錯誤理解「隔三年設置一閏年」,以致每三年設置了一個閏年。奧古斯都為了糾正了以上閏年過多的錯誤,故取消12年之間三次的閏年,擬補累積誤差的天數。此後按儒略曆原來的設計,每四年有一次閏年。
然而,此間究竟何年是平年或者閏年,不同學者之間仍然有異說,尚無定論:
Remove ads
格里曆與儒略曆的日期差距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