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干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天干地支十干十二支的合稱、簡通稱為十天干十二地支,由兩者經一定的組合方式搭配成六十對,為一周期,循環往復,稱為一甲子花甲之年

歷史

更多資訊 天干, 地支 ...
Thumb
商代刻干支表牛骨(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Thumb
天干地支、十二生肖五行等。

古代中國用以記錄日子時期漢字文化圈地區也曾跟隨古代中國用干支記錄時間。

因干支紀年法紀年時一周期為六十年,所以也用「甲子之年」或「花甲之年」來形容(60+1虛齡)或歲數之一的老人

考古發現,最早在商朝後期帝王帝乙時的一塊甲骨上,刻有完整六十甲子,說明在商朝時已經開始使用干支紀日了。根據考證,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西元前720年2月22日,即農曆辛酉年屬雞)曾發生日食,這是中國古代使用干支紀日的確切證據。而使用皇帝年號紀年則始自漢武帝太初年號。[1]

干支在古代稱榦枝,好比樹幹和樹枝[2][3],有主幹分枝之意。

干支曆作為中國傳統曆法,在古代中國一直使用,從未間斷,對研究歷史相當有幫助,便於推算歷史時間。

Remove ads

修改法置閏倍數格里曆

儒略曆:4579年前,即公元前2997年的六十甲子儒略曆(1582年的格里曆前身),在同年1月1日起即星期五開始執行,取代舊羅馬曆的曆法。一年設12個月(閏月只有13個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閏只有366日不等,平年365日、包括平年:354-355天,閏月:384-385天,閏年於二月底增加一閏日(2月29日),年平均長度為365.25日。該曆法將羅馬執政官上任的一日訂為一年的開始日,即由於累積誤差隨著時間越來越大,然後,教宗額我略十三世於1582年10月創建格里高利曆提議的主要發起人。里利烏斯改革了儒略曆制定的曆法,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才頒行,後來得以逐步在全世界範圍內通行頒布後,委託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阿洛伊修斯·里利烏斯修訂改為400置閏日曆法的欽定後正式頒行,是定為10月15日的格里曆

干支年號

起始

天干地支之起始點為5022年前的公元前2997年[來源請求],與之減去公元紀年換算後即為六十甲子紀年法。

干支與公元紀年對照表

  • 公元紀年天干地支的是減去分別在以六十甲子:紀年以黃帝紀元後建立天干地支為開始,來自約公元前2997年+,循環以黃帝紀元格里曆前2997年)即元年開始計算,其餘月份安排等與農曆相同。換算方法為格里曆年份+2997為干支年份,如2025年,則為干支2025+2997=5022年。起即由為六十甲子十天干十二地支紀年法計算機方法。
更多資訊 黃帝紀元年號, 1年 ...
Remove ads

循環天干地支(甲子至癸亥年)

原則要求天干與地支配對使用,兩兩相配,始於甲子,終於癸亥,六十為一循環。即如下兩組配對且交叉使用:

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配對規則

根據紅色字體的又遁還曆天干上(甲、丙、戊、庚、壬)而配對紅色字體的地支上(子、寅、辰、午、申、戌);即由起藍色字體的十天干(乙、丁、己、辛、癸)並配對藍色字體的十二地支(丑、卯、巳、未、酉、亥)。

十天干
十二地支

天干及地支配對十干與十二支列表

天干和地支配對60年花甲子全表
十干
十二支
Remove ads

各甲子年份干支為60個配對名稱列表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太平天國時,曾把「丑」改為「好」,「卯」改為「榮」;「亥」改為「開」[4]

干支紀年

御批歴代通鑑輯覽》載記軒轅黃帝「作甲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謂之幹,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謂之枝,枝幹相配以名日,而定之以納音。」創立干支紀年法,將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共配成為六十組合,用來表示年、月、日之次序,周而復始,循環使用。

干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西元85年,即農曆乙酉年屬鷄),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四分曆與干支紀年。可是,其實是類似的太歲紀年,用太歲所在位置來紀年,干支只是用以表示十二辰(把黃道附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木星(太歲)11.862年繞天一周,所以太歲約86年會多走過一辰,這叫做「超辰」。在顓頊曆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即農曆丙子年屬鼠)是太歲在丙子太初曆用超辰法改變為丁丑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曆又將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即農曆乙酉年屬鷄)從乙酉改變為丙戌。而東漢的曆學者沒用超辰法。所以太歲紀年和干支紀年從太始二年表面一樣。

干支紀年,周期第一年為「甲子」(如黃巾起事口號為「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為「乙丑」,依此類推,60一周期;周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60甲子年後的天干地支,如:1744、1804、1864、1924、1984、2044年同為甲子年;1745、1805、1865、1925、1985、2045年同為乙丑年,依次類推。這種作記法俗稱一為「天運歲次○○年」。

Remove ads

干支紀年→西曆

西曆新年華夏新年或干支曆新年相差少於兩個月;在西曆新年後,華夏新年或干支曆新年之前,例如西曆1月2日,則續用上年之干支。夏曆以正月初一為一年之始,[5]而干支曆八字則以立春為一年之始。[6]

天干用序號1至10表示甲到癸,地支用1至12對應子到亥。

6×干-5×支+3(或1983)+60n=西曆年(n為整數)
即,設年是西元某年,干是年的天干(甲=1,乙=2,丙=3,…,癸=10),支是年的地支(子=1,丑=2,寅=3,…,亥=12),則
年≡6干-5支+3(mod 60)
證明

甲子=1,乙丑=2,丙寅=3,…,癸亥=60。設(干,支)是六十干支的第x組,則

x和干分別除以10時餘數相同:x≡干(mod 10)

同乘以6:6x≡6干(mod 6×10)

x和支分別除以12時餘數相同:x≡支(mod 12)

同乘以5:5x≡5支(mod 5×12)

兩式相減:6x-5xx≡6干-5支(mod 60)

西元3年是癸亥年,是六十干支的第60組兼最後一組:年≡x+3(mod 60)

代入即得:年≡6干-5支+3(mod 60)。

註和例子

註一:第一行的意義是在60年循環中的位置。負數並無不可,因後面可任意加或減60的倍數(n是整數);但若規定頭一行須為正數(第1至60個之間),則當(干-支)是負數時,在括號內加12或在括號外加60(12×5=60)。當且僅當(干-支)是負數時,[(干-支)×5+干]不是1至60間的整數。

註二:為何加3或1983:因西元4年和1984年是甲子年(1),1+3=4,1+1983=1984。這兩年的差額1980是60的倍數。3容易記,1983年是小於現在的年份中,最接近現在者。

例子1:辛亥年。辛是天干中的8,亥是地支中的12。6×8-5×12=-12。1983-12=1971,1971+60=2031,1971-60=1911;計算得2031年、1971年和1911年都是辛亥年。

例子2之1:癸巳年到辛酉年最少隔幾年?癸=10,巳=6,辛=8,酉=10,6×(8-10)-5×(10-6)=-32,-32+60=28,故最少隔28年。

例子2之2:反過來問,辛酉年到癸巳年最少隔幾年?只要將上述答案取相反數,再加60,使之為正整數(或說用60減去上述答案),即為答案,故最少隔-28+60=32年。此運算特性符合一般大眾對於循環事項的先後間距的認知。

可見所有亥年在60循環中都相當於[天干×6]:乙亥年:12;丁亥年:24;己亥、辛亥、癸亥:36,48,60。這是很簡單直接的(第一次亥年是12),亦可從以上公式得出。

Remove ads

西曆→干支紀年

將西元後年分減3,再除以10,所得餘數即為第幾干(餘0則視為第10干);將西元後年分減3,再除以12,所得餘數即為第幾支(餘0則視為第12支)。

  • 例如:西元1995年

1995-3=1992,1992除以10的餘數是2,第2干——乙;1992除以12的餘數是0,第12支——亥,故西元1995年為乙亥年。

  • 再如:西元1861年

1861-3=1858,1858除以10的餘數是8,第8干——辛;1858除以12的餘數是10,第10支——酉,故西元1861年為辛酉年。

西元前紀年與干支紀年的換算表: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天干
地支

如:西元前155年

尾數5對應天干的「丙」;155除以12得餘數11,對應地支的「戌」。該年為丙戌年。西元前8年則為癸丑年;西元前2年為己未年。

干支紀月

史書中通常以序數紀月[7],干支紀月除了月建(月支)之外,月干在研究中國歷史時並不普遍,而較常用於計算八字。月建於春秋時期即已可見[8]。「以子建月」即以日南至的十一月為一歲的開始。可能到了唐代才配上天干[9]

此外由於各帝王可能採用不同曆法,因此干支紀月亦不見得準確。例如三國時期用景初曆,可能出現在不同國家,卻在不同日換月分的情況;一國是初一,另一國是前一個月的月末,此時月干支即不同。

計算八字時使用的干支曆,與史書、傳統曆法(包括農曆)或使用太陰曆紫微斗數有所不同。傳統曆法以月亮的盈虧周期作為一月,[10]而八字計算則以二十四節氣其中的十二節氣(非中氣)所在時刻(非以日首)分月,並賦以地支之名,如大雪小寒之間為子月,小寒到立春為丑月[11]。因此八字計算過了當月節氣發生之時刻才換月干支,可能產生月中與日中換干支的情況。

計算八字時使用的干支曆以立春時刻為一年之始,每五年一循環,每月的天干由該月支所在年的天干決定。例如:若某年的子月所在之年為甲子年,則該子月為丙子月,緊接著其後的丑月是丁丑月。

年上起月的歌訣,《五虎遁月歌》:甲己之年丙作初,乙庚之歲戊為頭,丙辛歲首從庚起,丁壬壬位順流行,若問戊癸何方法,甲寅之上好推求。

具體推算如下[12]

丙寅月

公元紀年以下丙寅年六十月干紀年紀元後天干地支為開始,來自約(公元5年)開始計算:

更多資訊 月地支, 農曆月份 ...

壬戌月

公元紀年以下壬戌年六十月干紀年紀元後天干地支為開始,來自約(西元前4559年)開始計算:

更多資訊 月地支, 農曆月份 ...

干支紀日

干支紀日,60週期的時候大致合2個月一周期;一周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天文計算指出干支紀日至少始於[13]春秋》所記,魯隱公三年夏曆二月己巳日(周平王五十一年,西元前720年2月22日)之日食[14][15]

儒略曆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西元年能由4整除,閏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5日,4年1461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數是29220日,合80年。這就是說,過了羅馬失閏之後,每80年,干支紀日對應的儒略曆月日日期會反覆一次循環。

格里曆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西元年份可由100但非400年一次整除(非閏年,如1700、1800、1900、2100、2200、2300年為平年沒閏年;如2000、2400年為閏年),閏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425日,所以400年146097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數是2921940日,合8000年。這就是說,每8000年,干支紀日對應的格里曆月日日期若沒有遇到能由100但非400整除的西元年,會反覆一次循環,但整體而言,假設未來從不改格里曆,每8000年,干支紀日對應的格里曆月日日期才會反覆一次完整的循環。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2月18日,合農曆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1949年10月1日[16],都是「甲子日」。

干支紀日與西曆換算

公式法

若為天干的「甲、乙、……、壬、癸」編上1,2,……,10等序號;地支的「子、丑、……、戌、亥」亦編上1,2,……,11,12等序號,從已知日期計算干支紀日的公式為:

儒略曆

格里曆

其中奇數月i=0,偶數月i=6,C是年份除一百向下取整,y是年份後兩位,M是月份,d是日數。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來算,例如1912年2月=1911年14月。表示向下取整。gz除以60的餘數是干支數,如果餘數為0,則取60;gz或g除以10的餘數是天干,gz或z除以12的餘數是地支。

查表法

更多資訊 儒略曆, 甲 ...

口算法

  • a=Y mod 80
  • b=(5a+a÷4)mod 60
  • c=10+C÷4-C(格里曆),c=8(儒略曆)
  • d=(M+1)mod 2×30+[0.6(M+1)-3]-i
    • M=13或14時平年i=-5,閏年i=-6(詳見下表)
  • e=D
  • f=(b+c+d+e)mod 60
  • g=f mod 10,z=f mod 12
更多資訊 M, d ...

一、西元前720年2月22日

a=-719 mod 80=1
b=5×1+1÷4=5
c=8
d=(14+1)mod 2×30+[0.6(14+1)-3]-5=31
e=22
f=(5+8+31+22)mod 60=6
g=z=6,己巳

二、西元前211年11月1日

a=-210 mod 80=30
b=(5×30+30÷4)mod 60=37
c=8
d=(11+1)mod 2×30+[0.6(11+1)-3]=4
e=1
f=37+8+4+1=50
g=50 mod 10=0,z=50 mod 12=2,癸丑

三、西元1912年2月18日

a=1912 mod 80=72
b=(72 mod 12×5+72÷4)mod 60=18
c=10+19÷4-19=-5
d=(14+1)mod 2×30+[0.6(14+1)-3]-6=30
e=18
f=(18-5+30+18)mod 60=1
g=z=1,甲子

干支計算日數

由於華夏曆法中每個月日數不定,且可能有閏月,故若在史書中記載「某年某月某日」在計算經過的時間長度時會非常麻煩。而利用干支計日則可以方便地計算。

例:《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秦曆每年十月為歲首,然後是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九月。計算此次出遊的總日期數。

解:從癸丑(第50日)到丙寅(第3日)總共是13日。所以總出遊日期數一定是60n+13。9個月大約是270日,但270日並不是60的倍數,所以可以判斷有一個閏月;從而,n=5,總共出行10個多月,日期數為313天。

事實上,如果換算成西曆,則為前211年11月1日出遊,前210年9月10日駕崩,共313天。

干支紀時

以12時辰為期1日之紀時法,在周髀算經已有雛型[17]。干支紀時法則源起年代未明[7]。《史記‧曆書》以十二支紀時,可能到了唐代才將十二支配上十干[8][9]

以干支紀時,60時辰合5日一週期;一週期完了重複使用,週而復始,循環下去。日上起時亦有歌訣[18][19]。下表列出日天干和時辰地支構成的時辰干支,以東八區為準[20]

北岸及南岸時間

更多資訊 時辰地支, 東八區 ...

東岸及西岸時間

更多資訊 時辰地支, 東八區 ...

宋代記時辰已有「初」、「正」之分[7][21][22]。如23時為「子初」,0時為「子正」。並可配合使用,如「己初初刻」、「子正四刻」、「寅初四刻」。

後普遍行百刻制,每天100刻[23]。至順治二年(西元1645年)頒行時憲曆後,改為日96刻,每時辰八刻(初初刻、初一刻、初二刻、初三刻、正初刻、正一刻、正二刻、正三刻)[24][17]。自此每刻15分,無「四刻」之名。

從前一日23時到凌晨1時叫作,繼續下去,丑、寅……從11時至13時叫作。所以現代,半夜0時叫「子夜」,白畫12時叫「中午」。中午之前叫「上午」,中午之後叫「下午」。

子初分日問題

在中國天文星象以及曆法計算上,皆以子正0時分日[25][26][22]。惟在八字命理上,由於這會造成12時辰中,獨有子時出生者被分割[27];造成當日凌晨0時至1時(早子時)出生者與前一日深夜23時至0時(夜子時)出生者雖有相同時干支,卻為不同日干支的特殊情況,或存有命盤不連續之問題[28]。因之該如何處理子初出生者(是以子初、抑或子正換日柱),仍有很大爭議。自古雖有取子正分日者[29][30][31],亦有當以子初分日之論[32];甚或認為徐子平四柱八字以子正分日、紫微斗數以子初分日者[33]

年月日干支全同

己巳甲戌庚辰乙酉辛卯丙申辛丑壬寅丁未壬子戊午癸亥有可能年月日干支全同。

年月日時干支全同

以上十二干支除辛丑壬子外,更有可能年月日時干支全同。

陰陽五行說

Thumb
五行生剋
  • 五行相剋: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
  •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中每一行都有不同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有生長、升發之特性;「火曰炎上」,是火有發熱、向上之特性;「土曰稼穡」,是指土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之特性;「金曰從革」,是金有肅殺、變革之特性;「水曰潤下」,是水有滋潤、向下之特性。古人基於此種認識,將宇宙間各種事物分別歸屬於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經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類在特性上可相比擬之各種事物、現象所共有之抽象性能。

十干

陰陽五行是針對十干表示命運的說法,用了五行()與陰陽(陽為兄、陰為弟)配對。

更多資訊 十干, 普通話拼音 ...
十二支
Thumb
在日本的十二地支雕塑

十二支皆有相對應的五行。四季所對應的五行為:春季為木、夏季為火、秋季為金、冬季為水,土則是對應各季節的最後一個月分,用於表示季節轉換。另外日語的訓讀來自地支所對應的生肖,比如「亥」的訓讀い(i)來自於いのしし(inoshishi),日本漢字寫作「豬」。

將其分配為:

更多資訊 十二支, 普通話拼音 ...

陰陽五行説是起源於中國的戰國時代,為鄒衍五德終始說陰陽思想相互結合所產生。並且與干支結合而成為干支五行説,進一步成為天地間萬物的根本起源。[來源請求]

方位和角度

干支可以表示方位角度

  • 方位:正亦稱「」,正亦稱「」,正亦稱「」,正西亦稱「」。
  • 角度:「子」為0度或360度,要放在30度十二地支。「」為30度,「」為60度,「卯」為90度,「」為330度。

參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