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儺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電影《千里走單騎》中有關於儺戲的情節。
進入國非遺名錄的儺戲包括:[3][4][5][6]河北武安的武安儺戲,安徽池州的池州儺戲,湖南新晃的侗族儺戲、沅陵的沅陵辰州儺戲、冷水江的梅山儺戲、臨武的臨武儺戲,貴州德江的德江儺堂戲、道真的仡佬族儺戲、荔波的荔波布依族儺戲、金沙的慶壇,江西萬載的萬載開口儺、德安的德安潘公戲,湖北鶴峰的鶴峰儺戲、恩施市的恩施儺戲,山西曲沃的任莊扇鼓儺戲。
Remove ads
詞源
在中國宗教文化中,「儺」意為誓言、約束性話語或驅鬼逐疫。儺在現代漢語中非常少見。「儺」的意思是農曆正月期間,人們用來驅邪的一種儀式[7]。
歷史

儺戲是一種源於民間宗教的民間戲劇藝術[8]。《論語》中就有「鄉儺」的記載。《呂氏春秋》也提到,每逢喜慶的日子,都要舉行大儺(或稱王儺)的習俗。
儺戲的原始形式可以追溯到遠古,即儺祭,這是一種特殊的祭祀儀式。「祭」指的是祭祀或祭祀活動和事件。人們在舉行宗教儀式時,祈求避災避禍、祈求好運。因此,儺祭的形成是為了祭祀神靈和祖先。儺祭的具體形成日期不詳,但儺祭儀式最早記載於商代(公元前17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的甲骨文上,並在周代(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256年)盛行[9]。
周代,儺祭在中原地區已十分盛行。當時,儺祭是逢年過節、避邪驅瘟的習俗。儺祭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社會、政治和宗教活動,當時的政府專門設立了儺祭司司長[10]。當時,除了宮廷舉行的盛大儺祭儀式外,民間的儺祭儀式也出現在鄉村[11]。

唐朝(618-907)及以後,儺祭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舞蹈戲劇,其娛樂性遠勝於儀式性。它變成了由祭司表演的驅魔假面戲劇,被描述為「一種具有表演性、節日性以及集會性以建立聯繫和規範的戲劇」。這些儀式已經融入人們的生活,並被視為對中國人生活的評論。
宋代 (960–1279)前後,儺祭開始佩戴面具表演,儺戲基本形成。清代(1644–1911),儺戲從儺祭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特的表演藝術。20世紀三四十年代,儺戲開始在繁華的城鎮中演出[12]。
如今,儺戲的受歡迎程度已下降,通常只能在春節和其他重要的中國傳統節日期間,在貴州、湖南、江西、雲南、四川和安徽等偏遠山區才能看到[13]。

種類
儺戲因地域文化習俗不同而差異很大,儺戲的形式、面具、服飾和習俗都受到當地文化和習俗的影響。一般來說,儺戲可分為以下幾類:貴州、江西、安徽和雲南。
貴州儺戲
貴州是中國西南地區儺戲的中心,儺戲歷史悠久,劇目豐富。在貴州省安順市,儺戲是當地主要的娛樂活動。樂器包括一面鑼和一面鼓。鼓手在表演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一塊土地可以作為舞台。因此,貴州儺戲也被稱為地戲。
儺戲的演出只有兩個時間:春節和農曆七月中旬,也就是稻穀豐收的時節。人們希望儺戲能驅除厄運,帶來豐收。年復一年,儺戲吸引了眾多當地人前來觀看。有時,一場戲可以持續十幾天。與大多數其他地區一樣,屯堡的儺戲是由男性表演的。舞者戴上面具的那一刻,不會隨意說話或行動,因為戴上面具意味著神靈已經降臨在他身上[15]。
江西儺戲
江西儺俗稱贛儺,因為贛是江西省的簡稱。儺戲在江西的南豐、上栗兩縣最為盛行。從清末至今,江西有大約150個儺戲表演團體。明代建有一座儺廟,至今仍供人們祭祀儺神。 至今仍保留著大約80個古代儺戲節目。江西的儺面具有2000多個,民間專業儺戲表演藝人約2000人。在上栗縣,民間流傳著一種說法,說古時每五公里就有一位儺神。因此,上栗縣保存著20多座儺神廟[16]。
儺舞是最古老的藝術之一,也是儺劇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江西南豐已有 2000 多年的歷史。南豐儺舞的動作簡潔而有力,保留了其古老的特色。南豐儺舞甚至被認為是「中國舞蹈藝術的活化石」[17]。1996 年,南豐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儺藝術」[18]。
參考文獻
研究書目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