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兒茶酚氧化酶
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兒茶酚氧化酶 (英語:Catechol oxidase)是一種銅(化學簡稱縮寫:Cu)活性氧化酶。含有3型二價銅輔助因子,催化苯二酚氧化成醌,同時還原劑分子氧還原成水。 它存在於多種植物和真菌中,包括甘薯和茶樹(印度茶葉)[1][2]具有3型銅中心的金屬酶的特點是能夠在環境條件下可逆地結合氧氣。[3] 在植物中,兒茶酚氧化酶在酶促褐變中起著關鍵作用,它在氧氣存在的情況下催化兒茶酚氧化成鄰醌,鄰醌可迅速聚合形成黑色素,使受損水果呈現深褐色。
Remove ads
生物學功能

多酚氧化酶是二價銅金屬酶的一個家族,包括酪氨酸酶和兒茶酚氧化酶。[4]在植物中,這兩種酶都能催化原二酚底物氧化成相應的原醌。 這兩種相關酶的主要區別在於,酪氨酸酶可以催化羥基化單酚轉化為二酚(單酚酶活性),也可以催化鄰二酚氧化為鄰醌(二酚酶活性),而兒茶酚氧化酶只具有二酚酶活性。[5]
當植物組織受損時,葉綠體可能會破裂,將兒茶酚氧化酶釋放到植物細胞質中,液泡也可能破裂,將儲存的兒茶酚釋放到細胞質中。 組織損傷也會使氧氣滲入細胞。 因此,組織損傷有利於兒茶酚氧化酶與其底物相互作用,生成鄰苯醌,鄰苯醌可以非酶促地聚合生成黑色素,形成保護傷口的不溶性屏障。[6]
蛋白加工處理
兒茶酚氧化酶是核編碼的,其N端包含一個信號肽,引導蛋白質進入葉綠體的類囊體腔,在那裡它可以是可溶的,也可以與類囊體膜鬆散地結合在一起。[7] 兒茶酚氧化酶前體最初是作為前酶轉錄的,在進入類囊體內腔之前要經過兩輪蛋白水解加工和運輸。
利用[35S]蛋氨酸標記的前體蛋白,桑莫(Sommer)等人闡明了包括豌豆(Pisum sativum)、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和玉米(Zea mays)在內的多種植物共有的蛋白水解加工途徑。[8]67kD的前體以三磷酸腺苷依賴的方式輸入基質,基質肽酶將前體加工成質量為62千道爾頓的中間體。 這種中間體轉位到類囊體內腔的過程依賴於光照,最終生成成熟的59千道爾頓酶。[9]根據對從甜薯(Ipomoea batatas)中純化出的前體和成熟兒茶酚氧化酶的分析,蛋白水解處理既去除了 N 端轉運肽,也去除了覆蓋酶活性位點的 C 端結構域。[10]
Remove ads
酶的結構

從甜薯中純化的兒茶酚氧化酶的晶體結構被解析為氧化型Cu(II)-Cu(II)態和還原型Cu(I)-Cu(I)態的活性形式。[11]它是一種球狀單域單體酶,大小約為 55 x 45 x 45Å(一個Å單位為0.1納米),呈橢圓形。 酶核心由四條α-螺旋束組成,它環繞著含有二銅中心的活性位點。[12] 組氨酸(His)88位、His109和His118的咪唑側鏈上的硝基與第一個催化銅離子配位,而His240、His244 和His274的咪唑側鏈上的硝基與第二個催化銅離子配位。 在氧化的Cu(II)-Cu(II)狀態下,每個銅離子都具有四坐標三叉金字塔幾何結構,三個組氨酸殘基和一個橋接氫氧分子構成了每個銅離子上的四個配體。 比較酶的還原Cu(I)-Cu(I)態和原生Cu(II)-Cu(II)態,主要區別在於兩個銅中心之間的距離。 在氧化的Cu(II)-Cu(II)狀態下,Cu-Cu之間的距離為3.3 Å,而在還原的Cu(I)-Cu(I)狀態下,這一距離增加到4.4 Å。[1]
雖然酪氨酸酶和兒茶酚氧化酶的活性位點都含有二銅中心,但每種酶各自結構的不同會導致其活性不同。 在兒茶酚氧化酶中,苯丙氨酸(Phe)側鏈261位於其中一個銅中心上方,阻止底物與活性位點中的兩個銅離子配位。 這就排除了酪氨酸酶所特有的、但兒茶酚氧化酶卻不存在的二苯酚羥基化所需的雙交配位複合物。[13]此外,與其中一個銅中心結合的 His109位也通過硫醚橋與半胱氨酸(Cys)192位共價連接。[14]這種半胱氨酸—組氨酸交聯可能會進一步抑制酶的活性位點,使其無法形成酪氨酸酶中容易形成的雙叉配位複合物。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