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先秦服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先秦服飾是指先秦時代華夏衣冠,根據古代文獻記載,有「黃帝作冕旒」[1]、「胡曹作冕」、「胡曹作衣」[2]、「伯余作衣裳」等。[3][4]傳說黃帝制定服飾制度,「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定型於周朝,形成完備的服制,並影響到宗周尊儒漢朝服制。王逸《機賦說》認為,上古人們拿獸皮當衣服,伏羲、炎帝以來,已經出現了真正的衣裳,到黃帝時期,則出現了袞冕等較為完備的服飾制度。[5]


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劍服位於漢服體系的中心。玄衣纁裳的思想淵源,來自「尊天法地」的「天道」思想。傳世的禮經載稱先秦的禮服有「玄端」,用於朝服、冠禮及婚禮的新郎服等。根據《儀禮》及《禮記》的記載,玄端是造型正直端方,以表「端正」的玄色上衣。作為表徵或勸勉世人,必當端莊正直的「常禮服」。西周冊命金文中,只有大夫以上的貴族才有資格受賜玄袞。
《周禮》規定的服飾制度展現了當時華夏文明的等級文化、親屬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輕庶、重長輕幼以及儒家的仁義思想。在周代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飾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別 貴賤的作用。周禮對周代及後世的服飾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五禮(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各有不同的禮服。孔子在姬姓魯國衣逢掖之衣,來自周公的燕居之服,長居宋國則冠章甫之冠。[6]「章甫之冠」指的是一種殷冠,周朝叫委貌冠或緇布冠,治理朝政所冠。[7]莊子則提到了儒服以及武士之服劍服。[8]因此儒服和劍服成為漢朝文官和武官的法服,也是士大夫和武士的基本服制。
Remove ads
上古時期
根據考古,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等古文化遺址中,都發現了原始的織布工具和織物殘片遺存。考古發現則證實,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遺址、陝西臨潼白家村遺址中都發現骨針、紡輪,說明當時人們已會紡布製衣。到了約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不但大量發現紡輪,還在陶器上發現大量布紋的印痕。同時期的遺址中還發現了苧麻、蠶繭。說明此時已經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用苧麻織成的麻布和飼蠶得到的絲紡來做衣服,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只是,此時期的服裝實物,在考古發掘中至今尚未發現[9]。
商代服飾
商代的織物顏色,以暖色為多,尤其以黃、紅為主,間有棕色和褐色,但並不等於不存在籃、綠等冷色。只是以硃砂和石黃製成的紅黃二色,比其他顏色更鮮艷,滲透力也較強,所以經久不變並一直保存至今。經現代科技分析,商周時期的染織方法往往染繪並用,尤其是紅、黃等正色,常在織物織好之後,再用畫筆添繪。
周朝服飾
周代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交領。這個時期的服裝還沒有鈕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製的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製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製成,叫革帶。
當時男性貴族常服的領、袖、襟、裾均有緣飾,腰系絛帶,並在右側掛玉佩。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僅象徵天之大數十二,也分別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別代表了漢服的兩種基礎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天子六服 | 天/乾 | 三辰(日月星) | 衣裳制 | 裘冕 | 袞冕 | 鷩冕 | 毳冕 | 絺冕 | 玄冕 |
王后六服 | 地/坤 | 五行(木火土金水) | 深衣制 | 褘衣 | 揄翟 | 闕翟 | 鞠衣 | 展衣 | 褖衣 |
Remove ads
周禮的禮典分為五禮八綱,五禮包括: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八綱包括: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鄉禮、射禮、朝禮、聘禮。冠禮和婚禮是嘉禮的核心。祭禮即吉禮。
楚墓出土的戰國中期服飾實物,有絹、羅、錦、紗、絛等各種衣著十餘件,為目前所見的最早的實物。從實物來看,錦袍和禪衣樣式基本相同,即前身、後身及兩袖各為一片,每片寬度與衣料本身的幅度大體相等。右衽、交領、直裾。衣身、袖子及下擺等部位均平直。領、袖、襟、裾均有一道緣邊,袖端緣邊較為奇特,通常用兩種顏色的彩條紋錦鑲沿。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