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全國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
Remove ads

全國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簡稱學科競賽奧賽,通稱五大學科競賽)是一系列面向中國中學生學科競賽的總稱,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1]。學科競賽通常指由《全國中學生五項學科競賽管理條例》管理[1]、集訓隊選手具有保送資格的五門學科的競賽——數學物理學化學信息學生物學競賽。五大學科競賽分別由中國數學會中國物理學會中國化學會中國計算機學會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植物學會主辦,每年舉辦一次[1][2]

通常,奧賽分為省級比賽或全國比賽,省級比賽中成績最好的晉升全國賽,然後全國賽成績最好的若干學生將集中訓練參與國際級別的學科競賽,如國際科學奧林匹克競賽

概況

奧數潮流

奧賽中以奧數最受家長學生追捧。一些初中名校為了招攬更多優質生源,將奧數作為招生標準,甚至說如果能在奧數競賽獲得名次,就可以不需要繳交贊助費入校[3]。然而,越來越多的奧數班走進學校引發了社會反響,曾有教育局的委員認為「奧數對學生沒有任何意義,只是有些人借奧數在學生身上賺錢」[4]

2009年8月,成都商報聯合成都全搜索網站發起了《成都奧數白皮書調查》,調查的內容包括奧數參與的時間、原因和是否贊成將奧數成績作為升學的條件等14個問題,5天內參與調查的7000人次中七成支持奧數,當中很多是學生的家長。支持者認為禁奧對奧優生不公平,學校可以根據彈琴、跳舞作為升學條件,奧數同樣也可以作為條件之一;反對奧數的人則認為,數學一家獨大,壓制其他學科,甚至有奧數教練表示曾遇過數學考試沒及格卻還要上奧數的學生;反對奧數者還指出,小學奧數不過就是提前學了今後要學的東西,沒什麼實用;奧數有違國家規定的小升初就近免試入學的原則,加重了學生負擔,有違教育公平。[5]

Remove ads

免試入學

2001年,教育部發布《200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收保送生工作規定》,首次明確規定了可通過奧賽免於高考直接進入高校學習的情況(即「保送」)[6],其中包括在任一學科的奧賽中獲得省賽區一等獎或全國決賽一、二、三等獎的應屆高中畢業生;而在此之前,關於通過學科比賽保送生的規定比較模糊,如只提及「單學科競賽」而且按招生委員會進行適當的加分[7]。通過奧賽保送的做法一直沿襲到2010年[8]

2010年11月,教育部出台文件,修改奧賽保送相關規定,從2011年秋季入學的高一學生開始,取消奧賽省區一等獎或全國決賽獲獎的學生加分和保送規定,但保留了全國決賽一等獎且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遴選為參加國際奧賽國家集訓隊的學生的保送規定。據教育部等有關部門負責人稱,修改相關規定是因為考生資格或身份造假等違規現象時有發生,有些招生政策在執行中逐漸被異化,偏離了政策設計的初衷。[9]

加分獎勵

2010年廣東省教育廳出台《關於進一步規範義務教育辦學行為推進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要求考試內容不得超出國家課程標準的要求,不得將「奧賽」等超課標內容列入考試內容,任何部門、學校、社會團體、機構等組織,未經批准不得組織學生參加包括「奧賽」在內的任何學科競賽、讀書讀報評獎和考級等各種競賽活動,嚴格控制競賽次數和規模,不能強迫學校與學生參加,不得對學生進行任何形式的選拔性考試或變相考試,鼓勵採用多樣化考評模式。2011年起,除了符合國家政策規定的加分外,普通高中錄取將取消各種獎勵加分政策。[10]

五大學科競賽

全國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主要包含五門大學科的競賽。

更多資訊 競賽, 簡稱 ...

數學

全國數學奧林匹克Chinese Mathematical Olympiad, CMO)前稱全國中學生數學冬令營,簡稱奧數,始於1986年,由中國數學會主辦,在每年的一月份舉行。CMO考試模擬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MO)考試進行,考試分兩天進行,每天3道題,每題21分(為IMO試題的3倍),滿分為126分,每天限4.5小時完成。題目難度接近IMO,頒獎也與IMO類似,設立一、二、三等獎,分數最高的前20至30名選手將組成參加當年的IMO中國國家集訓隊[12],經過集訓隊六次小考(占50%總成績)和兩次大考(占50%總成績)的選拔後,最後總成績最好的前六名將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13]

物理學

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或叫全國物理奧林匹克Chinese Physics Olympiad, CPhO)始於1984年11月18日,由中國物理學會主辦,每年舉行一次。包括預賽、複賽和決賽。通常,預賽在9月的第一個星期六或星期日的上午進行,複賽在9月的第三個星期六或星期日上午進行,各省複賽實驗考試時間不同。決賽在10月中旬到11月之間進行。預賽、複賽和決賽滿分均為400分,預賽只有理論題,競賽時間為3小時,選拔參加複賽的選手。複賽包括理論和實驗兩部分,競賽時間各3小時,其中理論考試滿分為320分,複賽實驗滿分為80分,選拔省代表隊。決賽包括理論和實驗兩部分,競賽時間各3小時,其中理論滿分為320分,實驗滿分為80分,選拔國家集訓隊。參加複賽理論和實驗考試的人數分別不少於賽區預賽一等獎名額的5倍和1.2倍。2020年第37屆CPhO之後,多數省的複賽實驗考試及全國決賽實驗考試改為筆試。預賽,複賽理論,全國決賽理論實驗均為全國統一命題,複賽實驗為各省自主命題,但必須符合大綱。[14]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香港、澳門競委會再根據複賽的總成績(理論考試成績和實驗考試成績之和)擇優推薦10至30名學生不等,組成省代表隊參加決賽。省代表隊人數決定較為複雜,可以參閱當年競委會的3號文件。若參加決賽的最後一個名額有兩名以上的學生總成績相同,則根據理論成績選擇較高者;如果理論成績也相同,則以筆試的形式進行加試,直至選取到成績最好的一名為止。[14]

每屆的競賽的一等獎和二等獎人數分別占參加決賽人數六分之一和三分之一。若一(或二)等獎最後一個名額有兩名或兩名以上的學生總成績相同,則都評為一(或二)等獎[14]。全國決賽選拔國家集訓隊,人數為50人,以選拔參加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IPhO)和亞洲物理奧林匹克競賽(APhO)的國家代表隊;一等獎而且是高中三年級學生直接通過第一次選拔;按相關章程規定,IPhO代表隊由5人組成,APhO代表隊由8人組成。第二次選拔從每年3月1日到4月底進行,5月1日前確定代表隊的名單[15]

國家集訓隊隊員均獲清華北大等高校保送資格,全國決賽金銀牌將獲得高校招生優惠及簽約機會。

Remove ads

化學

中國化學奧林匹克競賽Chinese Chemistry Olympiad, CChO),原名全國高中學生化學競賽,始於1984年,由中國化學會主辦。競賽分為省級賽區競賽(即初賽)和全國競賽(即決賽)。初賽於每年9月舉行(2014年起提前至8月末),全國統一時間進行3個小時的筆試,參賽者只能為在校普通高中學生。決賽在來年春節前進行(2012年起提前為上一年的11月末12月初),分為4小時的理論競賽和4~5小時的實驗競賽,理論和實驗的分數比為3:2。決賽選手從初賽一等獎獲得者中選拔產生。如果上一年獲國際化學奧林匹克競賽獎的學生所在省、市、自治區增加一個名額;當年承辦決賽的省(直轄市、自治區)增加兩個名額。[16]

競賽決賽設一、二、三等獎,其中一等獎不超過總參賽人數的30%,二等獎不超過40%,總分達不到25%的選手只頒發參賽證書。委員會再以決賽成績為基礎,挑選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高三學生加入國家集訓隊培訓,再經過三周的選拔,選出來自不同省(直轄市、自治區)的4名選手組成中國代表隊參加國際化學奧林匹克競賽[16]

Remove ads

生物學

中國中學生生物學競賽活動按照時間及程度順序分為全國中學生生物學聯賽(2000年5月開始)China High School Biology Olympiad,CHSBO全國中學生生物學競賽(對外稱中國生物學奧林匹克)(China National Biology Olympiad, CNBO)(1992年開始),由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植物學會共同組成的全國中學生生物學競賽委員會舉辦。聯賽在每年5月第二個星期的星期日上午舉行,只允許高一、高二學生參賽,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參加聯賽的人數不少於500人,並需集中在縣級或以上設置的考點考試。沒有舉辦初賽的或初賽人數少於2000人的省份,聯賽一、二、三等獎獲獎比例分別占本省參賽者總數的2%、10%和15%。 凡當年參賽人數超過2000人或舉辦過初賽且參賽人數超過2000人的省份,聯賽一、二、三等獎基礎名額按本省上限執行。其中一等獎人數上限為基礎名額(40個)加獎勵名額;二、三等獎人數上限分別為200人和300人。對於上一年度在全國生物學競賽中獲一等獎的學生所在省每位增加聯賽一等獎名額3名;本年度入選國家代表隊的每位學生所在省增加聯賽一等獎名額4名;承辦本年度全國生物學競賽的省增加聯賽一等獎名額8名;凡往屆曾獲得全國生物學聯賽一等獎的考生,應屆再次獲得全國生物學聯賽一等獎,增加聯賽一等獎名額1名。[17]

每年的聯賽和競賽的題目由各省分會在2月左右選出30至50題,包括單選題(4或5選一)和多選題(4或5選多),送到全國競賽委員會選用,最後由命題小組選定聯賽和競賽試題。其中聯賽試題難度大於高考,包含理論題和實驗題。試題通常涉及的範圍有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生物技術(25%);植物和動物的解剖、生理、組織和器官的結構與功能 (30%);動物行為學生態學(20%);遺傳學進化生物學生物系統學(25%)。

聯賽一等獎獲得者中通過選拔挑選8人組成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代表隊參加在每年8月舉行的全國生物學競賽,承辦當年全國生物學競賽的省可增派一個隊。競賽分為理論和實驗兩部分,實驗為按照宏觀生物學、微觀生物學實驗設置的兩個綜合性實驗,主要為生物形態結構及分類、生態及行為、細胞及遺傳和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等。理論與實驗分數比例各占50%,總分相同的情況下以實驗分高者優先選取。競賽一、二、三等獎獲獎人數分別占參賽者總數30%、30%、30-40%。競賽總成績低於全體考生成績平均分50%的選手不獲獎。若某省代表隊無隊員獲獎,將該省成績最優者增加為三等獎。競賽一等獎獲得者的前50名選手獲得參加全國中學生生物學冬令營選拔資格,如總分出現並列,以實驗分高者為先。委員會從冬令營的選手中選出4名,組成中國代表隊參加國際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冬令營理論成績列前20名學生(含20)參加實驗考試、面試及其它方式考試。冬令營總成績中各部分T值所占比例為:全國生物學競賽總成績占10%,冬令營理論考試成績占30%,冬令營實驗考試成績占30%,現場測試占10%,冬令營面試成績(包括英語部分)占20%。[17]

信息學

Thumb
2002年信息學奧賽參賽者使用的電腦

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National Olympiad in Informatics, NOI)簡稱信息學奧賽,始於1984年,由中國計算機學會主辦。競賽之前需經過聯賽(NOIP)。聯賽分普及組和提高組兩個組別,每組分初賽和複賽兩個階段。聯賽初賽於每年10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下午舉行,而複賽於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舉行。初中、高中或其他中等專業學校的學生均可參加聯賽。初賽考試內容包括通用和實用的計算機知識,以筆試為主。初賽者達到一定分數線後參加複賽。複賽為程序設計。各省(直轄市、自治區)聯賽獲獎人數最多不超過50人。[18][19]

競賽在每年暑假進行,各省(直轄市、自治區)代表隊派出5名選手(男選手不超過4名)參與為期7天的賽事(包括兩個競賽日),每個競賽日有3個賽題,每題100分,筆試題為100分,競賽個人總分為700分,不按要求參加其他活動則每次扣100分。如果在所在省(直轄市、自治區)舉辦競賽將增加5個名額;如果上屆團體總分前三名、聯賽參賽人數最多的前五名的代表隊將增加一個名額。1999年開始,不能到現場參加競賽的選手可以參加非正式的NOI網上同步賽(NOI by the Internet),除網上同步賽相對於正式的競賽推遲半小時開始外,比賽標準一樣。競賽一等獎的人數為20名,二等獎占參賽總人數的20%,三等獎為30%,其餘為優秀獎,此外還有設置最佳女選手獎1名。[18]

競賽一等獎的20名選手可參與每年的1月初舉辦的為期8天的冬令營。每年5月,競賽一等獎的20名選手再參與選拔賽,選拔賽總分由冬令營成績(25%)、平時成績(5%)、論文成績(10%)、選拔賽成績(60%)組成,之後再進行面試(10分)。總分和面試分數之和前4名將組成中國代表隊參加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18]

Remove ads

五大學科競賽之外的競賽

在五大學科競賽之外,國內還存在面向中學生的天文學地理學地球科學語言學等競賽。2018年,教育部制定《關於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管理辦法(試行)》[20],旨在規範競賽活動的管理,並大幅壓縮非五大學科的競賽數量[21][22]

天文

全國中學生天文知識競賽,原稱全國中學生天文奧林匹克競賽,由中國天文學會主辦,始於2002年,每年舉辦一屆。與決賽同時舉行國際天文奧林匹克國際天文與天體物理奧林匹克的選拔比賽。

地理

全國中學生地理奧林匹克競賽,由中國地理學會主辦,始於2006年,截至2021年舉辦了13屆。[23]通過全國地理奧賽選拔成績較好的學生參與亞太地區地理奧林匹克競賽國際地理奧林匹克。2019年一度因教育部審批未通過宣布暫停舉辦[24],但之後改以其他名義繼續舉辦國際地理奧林匹克選拔賽[25]

語言學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