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定安國
东北亚历史上的国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定安國(韓語:정안국,羅馬化:chŏnganguk)是10世紀活躍於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的歷史政權,由渤海國遺民烈萬華建立於938年。
中國東北地區歷史 | ||||||||||||||
|---|---|---|---|---|---|---|---|---|---|---|---|---|---|---|
| 中國東北史前史 | ||||||||||||||
| 燕國 | (遼西郡) | 箕子朝鮮 | 東胡 | 肅慎 | 濊貊 | |||||||||
| (遼東郡) | ||||||||||||||
| 秦朝 | (遼西郡) | |||||||||||||
| (遼東郡) | ||||||||||||||
| 西漢 | (遼西郡) | 衛滿朝鮮 | 匈奴 | |||||||||||
| (遼東郡) | ||||||||||||||
| (漢四郡) | 扶餘國 | 沃沮 | 高句麗 | |||||||||||
| 東漢 | (遼西郡) | 烏桓 | 鮮卑 | 挹婁 | ||||||||||
| (遼東郡) | ||||||||||||||
| (玄菟郡) | ||||||||||||||
| 曹魏 | (昌黎郡) | (公孫度) | ||||||||||||
| (遼東郡) | ||||||||||||||
| (玄菟郡) | ||||||||||||||
| 西晉 | (平州) | |||||||||||||
| 慕容部 | 宇文部 | |||||||||||||
| 前燕 | (平州) | |||||||||||||
| 前秦 | (平州) | |||||||||||||
| 後燕 | (平州) | |||||||||||||
| 北燕 | ||||||||||||||
| 北魏 | (營州) | 柔然 | 契丹 | 庫莫奚 | 室韋 | 勿吉 | ||||||||
| 東魏 | (營州) | |||||||||||||
| 北齊 | (營州) | |||||||||||||
| 北周 | (營州) | |||||||||||||
| 隋朝 | (柳城郡) | 突厥汗國 | 靺鞨 | |||||||||||
| (燕郡) | ||||||||||||||
| (遼西郡) | ||||||||||||||
| 唐朝 | (營州) | (松漠都督府) | (饒樂都督府) | (室韋都督府) | (黑水都督府) | 渤海國 (渤海都督府) |
(安東都護府) | |||||||
| 遼朝 | (上京道) (中京道) (東京道) |
女真 | 東丹國 | |||||||||||
| 定安國 | ||||||||||||||
| (東京道) | ||||||||||||||
| 金朝 | (東京路) | (上京路) | ||||||||||||
| 東遼 | 大真國 | |||||||||||||
| 元朝 | (遼陽行省) | |||||||||||||
| 明朝 | (遼東都司) | (奴爾干都司) | ||||||||||||
| 建州女真 | 海西女真 | 野人女真 | ||||||||||||
| 清朝 | (東三省:東三省總督·黑龍江將軍、吉林將軍、盛京將軍) | |||||||||||||
| (滿洲地區) | 帝俄外滿洲 | |||||||||||||
| 中華民國 (奉系軍閥) |
遠東共和國 | |||||||||||||
| 蘇聯遠東 | ||||||||||||||
| 東北最高行政委員會 滿洲國 | ||||||||||||||
| 蘇聯占領下的滿洲 | ||||||||||||||
| 中華民國 東九省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東北地區 |
俄羅斯遠東 | |||||||||||||
| 注 | 政區、政權大部在今東北三省者用粗體。 | |||||||||||||
| 參見 | ||||||||||||||
Remove ads
歷史
定安國的早期歷史大多不為人知。926年遼朝征服渤海國後,渤海人不斷起義但多為遼朝鎮壓。遼朝最初在渤海國故地建立了東丹國,但是當東丹國廢除、遼軍主力離開後,渤海人烈萬華於938年建立了定安國,定安國由此成為渤海人反抗契丹的基地。[1][2]根據日本學者和田清和日野開三郎考證,烈萬華為渤海國南京府豪強,在渤海國滅亡前夕追隨大氏致力於復興渤海,隨後以渤海國鴨綠府和南海府為基地建立了定安國。[3]
970年,定安國國王與鄰近的女真人前往宋朝朝貢。定安國國力不足,在僅有的4次朝貢都是和女真人一起前往宋朝,沒有獨立的使團。[4][2]《宋史》中,定安國百姓源自朝鮮半島南部的馬韓,由於定安國與馬韓距離較遠,中國學者多以元編《宋史》記載有誤[2];而韓國學者則以渤海國繼承自高句麗,而高句麗人有自稱馬韓之後,因此認可《宋史》的這種說法。[5]981年,定安國末代君主烏玄明在朝貢獻表:
| “ | 定安國王臣烏玄明言:伏遇聖主洽天地之恩,撫夷貊之俗,臣玄明誠喜誠抃,頓首頓首。臣本以高麗舊壤,渤海遺黎,保據方隅,涉曆星紀,仰覆露鴻鈞之德,被浸漬無外之澤,各得其所,以遂本性。而頃歲契丹恃其強暴,入寇境土,攻破城砦,俘略人民。臣祖考守節不降,與衆避地,僅存生聚,以迄於今。而又扶餘府昨背契丹,並歸本國,災禍將至,無大於此。所宜受天朝之密畫,率勝兵而助討,必欲報敵,不敢違命。臣玄明誠懇誠願,頓首頓首。」其末題雲:「元興[6]六年十月日,定安國王臣玄明表上聖皇帝前。 | ” |
| ——宋史,卷四百九十一 | ||
宋太宗答以詔書:
| “ | 敕定安國王烏玄明。女真使至,得所上表,以朕嘗賜手詔諭旨,且陳感激。卿遠國豪帥,名王茂緒,奄有馬韓之地,介於鯨海之表,強敵吞併,失其故土,沉冤未報,積憤奚伸。矧彼獯戎,尚搖蠆毒,出師以薄伐,乘夫天災之流行,敗衄相尋,滅亡可待。今國家已於邊郡廣屯重兵,只俟嚴冬,即申天討。卿若能追念累世之恥,宿戒舉國之師,當予伐罪之秋,展爾復仇之志,朔漠底定,爵賞有加,宜思永圖,無失良便。而況渤海願歸於朝化,扶餘已背於賊庭,勵乃宿心,糾其協力,剋期同舉,必集大勳。尚阻重溟,未遑遣使,倚注之切,鑒寐寧忘。 | ” |
| ——宋史,卷四百九十一 | ||
烏玄明在表中稱自己的人民為「高麗舊壤,渤海遺黎」,並提議和宋朝結盟對抗契丹遼朝。[1][7]
契丹不承認定安國,《遼史》中也沒有「定安國」之名。[8]燕頗原為遼國黃龍府(即渤海國扶餘府)守將,在975年背叛遼國投奔烏舍城,同年契丹再次入侵定安國未成。[9][10]979年宋太宗北伐契丹,定安國「 欲依王師以抒宿憤」,然而宋軍在高梁河大敗,作為戰爭盟友的定安國也應有一定損失,在981年的定安國國書中烈氏於976年為烏氏所代,新君烏玄明更是大段自白以求續盟,定安國內新主暗弱,宋廷反而青睞寄居定安國烏舍城的燕頗,許諾的封賞也更為優渥。[2][3]《高麗史》記載979年有數萬名渤海難民逃往高麗,這可能也反映了定安國政權更迭所引起的國內動盪。[11]985年,契丹欲征高麗,因為遼澤水漲而不得不改行另攻「女直」,與女真結盟的定安國也受到戰爭衝擊,定安國989年和991年的國書表明其為王子太元執政,國內政局並不穩定;991年後定安國鮮見於史料,此時大概率已經瓦解。[2][12]
定安國瓦解後,渤海遺民仍在不斷反抗。《遼史》載「兀惹烏昭度、渤海燕頗」於995年聯合入侵契丹屬部的鐵驪,1003年「兀惹、渤海」朝貢於遼,這裡的「兀惹」和「渤海」應該是烏氏兀惹和燕氏渤海。1015年遼聖宗親征「渤海」,《高麗史》又有1017年定安國人投奔的記錄,可見定安國尚有餘緒[9];1020年又在燕氏起家的扶餘府故地重設黃龍府,此時定安國殘餘的燕氏勢力應該已經完全滅亡。[2]
Remove ads
學術爭議
定安國先後有過烈氏、烏氏兩代政權,其與烏氏兀惹部、燕頗政權關係密切,這些政權之間的關係尚存爭議。1940年代,日野開三郎提出了後渤海國理論,宣稱渤海國滅亡後以兀惹部為核心的渤海遺民建立了後渤海國,而後渤海最後兼併了定安國。[12]韓國學者羅榮男認為所謂「後渤海國」純屬虛構,應該將其視作相互聯繫而又彼此不同的一系列渤海國復興運動。[12]
兀惹部和定安國是否為一國也存在爭議。[12]由於《遼史》記載975年燕頗在扶餘府起義後「走保烏舍城」,而在《宋史》中烏氏定安國981年的求盟國書中提及的「扶餘府昨背契丹,並歸本國」應為《宋史》燕頗起義之事,烏舍城似為定安國內某地。《遼史》記載「時黃龍府軍將燕頗弒守臣以叛,何魯不討之,破於鴨綠江」,那麼燕頗所逃竄之地應該為鴨綠江流域,定安國和烏舍城也應該都在附近。[2]《宋史》中991年定安國最後一次朝貢宋朝之後,《遼史》記載了992年兀惹部首次來貢,995年女真告知契丹「宋人浮海賂本國及兀惹叛」,此事似乎又可以聯繫到定安國通過女真向宋朝朝貢和995年兀惹入侵鐵驪一事,梁玉多等人即認為定安國與兀惹部為同一部。[9]
中國學者孫煒冉則反對定安國同兀惹部之所,首先《遼史》中僅有「破於鴨綠江」而不見定安國接納燕頗之事,那麼很有可能此時烈氏定安國已經滅亡,因此981年烏氏定安國的獻表反而大費筆墨自我介紹,很可能兀惹烏氏和後來的定安國烏氏源出一家,兀惹部即渤海國豪族烏氏之本部,而烏氏在烈氏滅亡或衰落之後借用「定安國」的名號號召渤海國遺民。[3]韓國學者朴淳佑則以《遼史》中「走保烏舍城」與定安國國書相悖,認為《遼史》記載混亂、壓縮了燕頗的早年經歷,烏舍城應該在兀惹部內而與定安國無關,應該為燕頗先走定安國而後投奔烏舍城。[12]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