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map
Remove ads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位於雲南省的天文科研機構,擁有多個天文觀測站點與一個科研園區,雲南天文台本部科研園區位於昆明市區東側風景秀麗的鳳凰山上,海拔2000於米,原為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現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在抗日戰爭時期西遷後方所建立的天文觀測站[1],1972年擴建為綜合性天文台。2001年,經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雲南天文台與原北京天文台烏魯木齊天文觀測站(現新疆天文台)、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等台站、及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國家授時中心(原陝西天文台)整合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雲南天文台保留原級別,同時具有法人資格[1]。 截至2015年6月,雲南天文台共有正式職工240人,其中科技人員為210多人。科技人員包括研究員和正高級工程師30多人、副研究員和高級工程師50多人。博士研究生60多人,碩士生60多人,以及在站博士後5人。

快速預覽 雲南天文台, 組織 ...

雲南天文台是國家首批博士學位、碩士學位授予點,設博士後流動站。現設大樣本恆星演化研究團組、恆星物理研究團組、高能天體物理研究團組、天體測量研究團組、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系外行星研究團組、射電天文與VLBI研究團組、太陽爆發現象和CME研究團組、光纖陣列太陽光學望遠鏡研究團組、天文技術實驗室、自適應光學在應用天文中的研究團組、選址組、自由探索組等,並設有撫仙湖太陽觀測研究基地[2]和麗江天文觀測站(南方基地)[3]兩大天文觀測研究基地。

Remove ads

歷史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國立中央研究院令所屬研究所疏散,設在南京天文研究所奉命西遷。研究所首先撤到湖南長沙,不久後又轉移至廣西桂林,最後於1938年4月搬遷到雲南昆明市。研究所所長余青松認為昆明市一帶地區地高雲薄,天氣良好,夜晚星光明晰,非常適合天文觀測,因此他決定在此處建立天文台,繼續天文觀測研究[4]。天文研究所在昆明租賃小東城腳20號(今青年路北段)民房一所作為「天文研究所辦事處」。1938年底,辦事處選定昆明東郊大羊方旺村東面的鳳凰山建築天文台房屋,於1939年7月落成,因地取名昆明鳳凰山天文台。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6月天文研究所東歸南京,將部分財產設備留下,成立鳳凰山天文台,作為天文研究所與雲南大學的共管機構,由雲南大學教授王士魁兼任天文台主任。但由於經濟問題,天文研究所派出的職員辭職,雙方共管名存實亡。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管南京的天文研究所後,改名紫金山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在1950年聯繫雲南大學,恢復對鳳凰山天文台分支機構的共管,10月更名昆明天文工作站。1958年,主任王士魁被劃為「資產階級右派分子」,紫金山天文台停發其津貼,由中國科學院雲南分院指派管理人員赴天文台工作,至此昆明天文工作站與雲南大學脫離關係。1958年9月,昆明工作站改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昆明工作站。1972年,中國科學院決定,昆明工作站擴建為天文台,成立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與紫金山天文台脫離隸屬關係,直轄於中科院,實行中科院與雲南省雙重領導。[5]:14-17

Remove ads

主要設備

雲南天文台現有主要設備與發展設備包括:

  • 1米、1.2米光學望遠鏡(昆明)
  • 2.4米光學望遠鏡一台(麗江觀測站)
  • 40米口徑射電天線(昆明)
  • 1米口徑太陽望遠鏡(撫仙湖太陽觀測站,雲南玉溪)
  • 120米射電望遠鏡(在建,景東)
Thumb
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

觀測站

雲南天文台除昆明總部外(建有1米口徑反射望遠鏡),另設有兩個觀測站,分別位於麗江高美古澄江撫仙湖。高美古觀測站主要從事天體物理光學觀測,建有2.4米口徑光學望遠鏡,及其大量合作單位望遠鏡。撫仙湖觀測站主要從事太陽觀測。

現任領導

歷任領導

前身

中國科學院院雲南天文台

科研方向與成果

雲南天文台的主要科研學科方向包括活動星系核、恆星演化、變星和雙星、太陽活動區物理、南方天文選址、天體測量與精密定位、天文新技術研究等。自1972年建台以來,雲南天文台曾經獲得中國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一項,省、部級一等獎十六項。2007年,雲南天文台工作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天體物理學黃潤乾獲得了雲南省科學技術獎突出貢獻獎[1]

科普活動

雲南天文台對外開展科普教育已有數十年的歷史。1972年,雲南天文台成立時就配備了專用於科普工作的科普樓。八十年代後,又成立了科普部門,設立專人專職負責展開科普活動。1997年底,雲南天文台成為雲南省政府評選的「雲南省科學普及教育基地」,1999年底又成為首批由中國科協命名的「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以及 「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05年初,成為「全國青少年校外活動示範基地」[7]。雲南天文台常年在雲南各地開展科普活動,大受人民歡迎,每年到雲南天文台參觀的遊客不下五萬人次[8]

歷史建築

快速預覽 鳳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築,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2012年1月7日,天文台民國建築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公布名稱為雲南天文台歷史建築群[9]。2019年10月7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名稱為鳳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築[10]。包括A棟(辦公用房、變星儀圓頂室、太陽分光儀觀測暗室)、B棟(辦公用房)、C棟(太陽黑子觀測室)共三棟建築,總占地面積約3500平方米,建築面積456平方米。其中A棟、B棟建於1939年,磚木結構,青磚牆體;C棟建於1957年,磚混結構,紅磚牆體,金屬開啟式觀測穹頂。A棟為磚木結構,青磚牆體。A棟占地面積597.32平方米,建築面積223.86平方米;B棟占地面積159.21平方米,建築面積142平方米;C棟占地面積83.26平方米,建築面積89.9平方米。[11][12][13]

Remove ads

相關條目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