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利马的罗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利馬的羅撒
Remove ads

利馬的羅撒Rosa LimanaRosa de Lima),道明會第三會會士(生於Isabel Flores de Oliva;1586年4月20日 – 1617年8月24日),是西班牙帝國 秘魯 利馬道明會第三會成員。她以其嚴厲的補贖生活[4]以及透過個人努力照顧城中貧困者而聞名。

快速預覽 利馬的羅撒, 貞女 ...

利馬的羅撒出身貴族家庭,是刺繡、園藝和花卉種植的主保聖人。她是美洲出生者中第一位被冊封為聖人的人。[1]

作為聖人,利馬的羅撒與普登奎納(Pudentiana)一同被指定為菲律賓的共同主保聖人;兩位聖人於1942年9月被教宗庇護十二世降為二級主保,但羅撒仍然是秘魯以及拉丁美洲本地人民的主要主保聖人。她的肖像曾被印在秘魯最高面額的鈔票上。

Remove ads

生平

Thumb
利奧納德·漢森 (Leonhard Hansen) 所著《奇妙的生命》(Vita Mirabilis) 的卷首插畫 (來源: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謝里登圖書館圖書中的女性藏品)

她於1586年4月20日出生在利馬市,當時該地屬於西班牙帝國秘魯總督轄區,原名Isabel Flores de Oliva。她是加斯帕爾·弗洛雷斯西班牙語Gaspar Flores十一個孩子中的一個。加斯帕爾是帝國西班牙軍隊火繩槍手,其家族來自西班牙卡塞雷斯省巴尼奧斯德蒙特馬約爾,後來移居到波多黎各[5][6] 他的妻子,也就是羅撒的母親瑪麗亞·德·奧利瓦·埃雷拉(María de Oliva y Herrera,生於1560年),是一位出生於利馬的克里奧爾人criolla)。[6] 她的外祖父母是弗朗西斯科·德·奧利瓦(Francisco de Oliva)和伊莎貝爾·德·埃雷拉(Isabel de Herrera)。羅撒的兄弟姐妹(按出生順序)為加斯帕爾(Gaspar)、貝爾納迪娜(Bernardina)、埃爾南多(Hernando)、弗朗西斯科(Francisco)、胡安娜(Juana)、安東尼奧(Antonio)、安德烈斯(Andrés)、弗朗西斯科(Francisco)和哈辛塔(Jacinta),全部出生於利馬。[6]

Thumb
位於西班牙巴尼奧斯德蒙特馬約爾的牌匾,紀念利馬的聖羅撒之父加斯帕爾·弗洛雷斯。

她後來的暱稱「羅撒」(Rose,西班牙語為Rosa)源於她嬰兒時期的一件事:一位僕人聲稱看到她的臉變成了一朵玫瑰。1597年,伊莎貝爾由利馬總主教、同樣將被宣布為聖人的托里比奧·德·莫格羅韋霍(Toribio de Mogrovejo)施行堅振聖事。那時她正式取名為羅撒。[4]

年輕時,她效法著名的道明會第三會會士雪納的加大利納,開始每週禁食三次,並秘密地進行嚴厲的補贖。當她的美貌受到稱讚時,羅撒剪掉了自己的頭髮,並在臉上塗抹胡椒,因為她不希望男性注意到她。[7] 她拒絕了所有求婚者,不顧朋友和家人的反對。儘管父母責備,她仍花費許多時間默觀聖體,並每日領受聖體——這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做法。她決心立下守貞誓願,但這遭到了希望她結婚的父母的反對。[4] 最後,出於無奈,她的父親在家中給了她一個屬於自己的房間。

Thumb
哈里·克拉克 (Harry Clarke) 設計的彩色玻璃窗,位於愛爾蘭巴利納斯洛的聖米迦勒教堂,描繪聖羅撒以焚燒雙手作為補贖行為。

除了禁食,她還永久戒食肉類。她幫助社區周圍的病人和飢餓者,將他們帶到自己的房間並照顧他們。羅撒出售她精美的刺繡品,並將自己種植的花朵帶到市場上販賣,以幫助家計。她製作和銷售蕾絲及刺繡品來照顧窮人,並在她自己建造的一個小洞穴裡祈禱和進行補贖。除此之外,她成了一位隱修者,只在去教堂時才離開自己的房間。[7]

她引起了道明會修士們的注意。她想成為一名修女,但父親禁止,於是她轉而加入了道明會第三會,同時仍住在父母家中。二十歲時,她穿上了第三會會衣,並立下了永守貞潔的誓願。她每晚最多只讓自己睡兩個小時,以便有更多時間用於祈禱。[8] 她戴上一個沉重的銀製頭冠,內側有小刺,以效法耶穌所戴的荊棘冠冕[7]

她以這種方式生活了十一年,期間伴有神魂超拔的狀態,最終在長期患病後,於1617年8月24日去世,年僅31歲。據說她預言了自己的死亡日期。她的葬禮在主教座堂舉行,利馬所有公共機關的官員都出席了。她的慶日是8月23日(在傳統日曆中是8月30日)。

Remove ads

敬禮

Thumb
17世紀利馬的聖羅撒修道院

羅撒於1667年5月10日被教宗克勉九世列為真福,並於1671年4月12日被教宗克勉十世列為聖品,成為美洲第一位被天主教會宣布為聖人的人。[1] 她的聖髑,連同她的朋友馬丁·德·波雷斯若望·瑪西亞斯的聖髑,目前安放在利馬的聖多明哥修道院內。天主教會稱,在她死後發生了許多奇蹟:有故事說她治癒了一位痲瘋病人,而在她去世時,利馬市充滿了玫瑰的香氣;天空中也開始飄落玫瑰花。新大陸的許多地方都以她的名字命名為聖羅莎(Santa Rosa)。

Thumb
利馬的聖羅撒;面部復原圖
Thumb
秘魯利馬聖多明哥聖殿與修道院,聖羅撒的遺骸安息於此

她的禮儀慶日於1729年被加入羅馬普通曆,最初定於8月30日慶祝,因為她的逝世日期8月24日是聖巴爾多祿茂宗徒的慶日,而8月30日是當時最接近且尚未分配給著名聖人的日期。[9] 教宗保祿六世1969年對日曆的修訂中,將8月23日定為可用的日期,如今全世界(包括西班牙)都在這一天慶祝她的瞻禮日,但秘魯和其他一些拉丁美洲國家除外,在這些國家,8月30日是紀念她的公眾假期

早期關於羅撒的傳記由道明會士漢森神父(Father Hansen)撰寫,題為《Vita Sanctae Rosae》(《聖羅撒傳》,兩卷,羅馬,1664–1668年),[10] 以及後來的維森特·奧爾西尼(Vicente Orsini,即後來的教宗本篤十三世)所著的《Concentus Dominicano, Bononiensis ecclesia, in album Sanctorum Ludovici Bertrandi et Rosae de Sancta Maria, ordinero praedicatorum》(《道明會合集,波隆那教會,錄入聖路易·伯特蘭與聖母的羅撒,道明會會士名錄》,威尼斯,1674年)。

加利福尼亞州薩克拉門托市中心有一個以她命名的公園。[11] 位於第7街和K街交界處的一塊土地由加利福尼亞州第一任州長彼得·伯內特(Peter Hardeman Burnett)贈予天主教會。彼得·安德森神父(Father Peter Anderson)在此建立了教區內最早祝聖的兩座教堂之一,並以聖羅撒為主保。[12]

在加勒比海的雙島國家千里達及托巴哥,位於阿里馬聖羅莎加勒比社區是島上最大的原住民組織。[13] 西班牙港教區第二古老的堂區也以這位聖人命名。位於阿里馬鎮的聖羅莎教堂(Santa Rosa Church)於1786年4月20日成立,當時名為阿里馬的聖羅莎印第安傳教區(Indian Mission of Santa Rosa de Arima),建立在1749年由嘉布遣會早前建立的一個傳教站的基礎上。[14]

在加勒比海島嶼聖露西亞,有兩個由其協會支持的花卉節。每個協會都有一位主保聖人,其慶日即為盛大慶典之日。對於玫瑰會(Roses)來說,慶典是8月30日的利馬聖羅撒慶日;對於瑪格麗特會(Marguerites)來說,則是10月17日的聖瑪加利大·瑪利亞·亞拉高(St. Margaret Mary Alacoque)慶日。[15]

羅撒的頭骨,頂戴著玫瑰花冠,與聖馬丁·德·波雷斯的頭骨一同在秘魯利馬的聖殿公開展示。按照慣例,軀幹保存在聖殿內,而頭顱則在全國各地傳遞展示。

在某些地方,她也在8月24日受到紀念。[16]

Remove ads

主保

聖羅撒是美洲、[4] 美洲原住民以及秘魯的主保聖人,特別是利馬市、荷蘭錫塔德東印度群島菲律賓的主保。[2]

影響

Thumb
哥倫比亞畫家格雷戈里奧·巴斯克斯·德·阿爾塞·塞瓦略斯 (Gregorio Vásquez de Arce y Ceballos) 所繪的殖民時期聖羅撒畫像 (1680年)。波哥大殖民藝術博物館[17][18]

每年八月的最後一個週末,新墨西哥州迪克森會慶祝聖羅莎節(Fiesta de Santa Rosa),荷蘭錫塔德則會慶祝聖羅莎節(Sint Rosa Festival)。此外,在荷蘭西貝,當地的青年會(Jonkheid)會在8月23日之後的第一個星期六豎立一根獻給聖羅撒的五月柱。

2016年7月25日,流亡的天主教國王基蓋利五世盧安達王室創設了利馬的聖羅撒男爵爵位。[19]

以下地點設有以她為主保的堂區:

亞洲

澳洲

歐洲

北美洲

南美洲

中美洲及加勒比地區

Remove ads

圖集

參見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