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蘇利南
南美洲北部的國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蘇利南共和國(荷蘭語:Republiek Suriname),通稱蘇利南(Suriname;/ˈsʊərɪnæm, -nɑːm/ SOOR-in-A(H)M),舊稱洵南[註 1]、荷屬圭亞那[註 2],位於南美洲東北部,地理上亦屬加勒比地區與西印度群島範疇。該國北臨大西洋,西接蓋亞那,東鄰法屬圭亞那,南界巴西,總面積約163,820平方公里(63,251平方英里),為南美洲面積最小的國家[註 3]。根據聯合國2021年數據,蘇利南人口約61.3萬,同樣位居南美洲末位[6]。首都巴拉馬利波坐落於蘇利南河河口,集中全國近半人口,是該國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
蘇利南地處赤道稍北,全境90%以上被熱帶雨林覆蓋,森林覆蓋率居全球之冠[7]。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四千年,原住民阿拉瓦克人、卡利納人與瓦亞納人等印第安部落在此定居。16世紀起歐洲殖民者競逐該地區,至17世紀末荷蘭共和國確立統治地位。荷屬圭亞那時期,蘇利南發展為以蔗糖種植為核心的莊園經濟,1640至1800年間約有30萬非洲奴隸被販運至此[8]。1863年廢奴後,殖民政府改從英屬印度與荷屬東印度引進契約勞工,奠定當代多元族群基礎。1954年成為荷蘭王國的自治構成國後,最終於1975年11月25日和平獨立,但仍與荷蘭保持密切外交、經濟及文化聯繫。
作為開發中國家,蘇利南憑藉豐富的自然資源(包括鋁土礦、黃金、石油及農產品)達到高人類發展水平[9],現為聯合國、美洲國家組織、伊斯蘭合作組織及加勒比共同體等國際組織成員。其文化深植荷蘭殖民時期遺產,是歐洲以外唯一以荷蘭語為官方語言且廣泛應用於政府、商業、媒體及教育領域的主權國家,約60%人口以荷蘭語為母語[10];英語基礎的克里奧爾語蘇利南湯加語則為通用語。
蘇利南社會以多元文化主義著稱,主要族羣包括印度裔蘇利南人(約27%)、馬龍人(逃亡奴隸後裔,約22%)、克里奧爾人(歐非混血,約16%)、爪哇裔蘇利南人(約14%)及華人(約7%)等[11],沒單一族羣佔絕對多數。宗教分佈同樣多元,基督宗教(含新教與天主教)約佔48%,印度教佔22%,伊斯蘭教佔13.9%,後者比例冠絕美洲[12]。全國人口高度集中於北部沿海地帶,致使該國成為全球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之一。這種多元性體現在官方節日中,除基督教節日外,排燈節、開齋節等均被列為國定假日。經濟上,鋁土礦開採長期主導出口收入,近海石油資源的開發預計將重塑其產業結構[13]。約35%蘇利南裔人口現居荷蘭,形成重要的僑匯經濟網絡[14]。
Remove ads
名稱起源
蘇利南的國名可能源於一個叫蘇里寧(Surinen)的當地原住民土著,在與西歐人首次接觸時就居住在該地區[15]。而「-ame」字尾可能來自阿拉瓦克語中的aima或eima,為「河口」之意[16]。
歷史
早在西元前3,000年時,蘇利南地區就已開始有人類的蹤跡,在居住此地區的原住民裡,最大的族群當屬濱海游牧民族阿拉瓦克人,以及稍後才進入此地區的征服者、航海民族的加勒比人。除了這兩支主要的民族之外,在內地的熱帶雨林內尚有更多小型的部族。直到1650年時,開始有了第一批的歐洲人來到此地——由當時的巴貝多總督威洛比爵士(Lord Willoughby)所率領的英國移民在蘇利南建立了第一個歐洲殖民地。但沒過多久英國殖民地就遭到亞伯拉罕·克賴恩森(Abraham Crijnsen)所率領的荷蘭殖民地荷屬圭亞那部隊攻擊,這場紛爭一直到1667年時第二次英荷戰爭(1665年-1667年)結束才獲得初步的解決,在當年英國與荷蘭簽署了布雷達條約,荷蘭以他們在曼哈頓島所建立的要塞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也就是今日紐約市的前身)與英國交換蘇利南,並且正式改名為荷屬蘇利南。
透過荷屬蘇利南與加勒比海地區的其他幾個殖民島嶼,荷蘭王國壟斷了當時世界主要的蘭姆酒生產事業,歐洲人從非洲引進大量的奴隸至此地區勞動,而成為日後非裔南美人口的起源。1799年時,趁著荷蘭被拿破崙所領導的法國併吞這機會,英國人重新獲得蘇利南的統治權,但在1816年拿破崙帝國瓦解之後又將該地歸還給荷蘭。雖然英國曾在他們短暫統治蘇利南的期間解放了黑奴,但是重回荷蘭統治的蘇利南,要到1863年以後才正式宣佈奴隸制度的廢除,使得荷蘭成為最晚放棄奴隸制度的歐洲殖民國家。為了取代解放黑奴之後所損失的勞動人口,荷蘭自荷屬東印度群島(今天的印尼)引進了勞工,其中除了佔極大比例的印度裔族群外,也有一部份是華人,而在1873年到1916年之間,也有許多印度勞工透過荷蘭的安排,移民到蘇利南地區從事勞動。
蘇利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聯合國的決議輔導之下,於1954年時蘇利南成為荷蘭王國的構成國之一(與荷蘭本土平等)[17]。而從1973年起,當地的自治政府開始與荷蘭展開溝通談判,並於1975年11月25日正式獨立。獨立後產生的權力真空使蘇利南一直處於政治不穩定的局勢,因此很多蘇利南人在這段期間選擇逃往荷蘭本土。1980年,一個由16位年輕軍事將領組成的軍政府推翻了原本的政權,由於政變時軍政府打出了掃除貪污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的訴求,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軍事執政團初期蘇利南政府還大致獲得人民的信賴與當初殖民母國荷蘭政府的良好關係與經濟援助,但在1982年12月8日一場稱為十二月屠殺(荷蘭語:Decembermoorden)的事件中,多達15位的政治反對領袖遭到執政政府的暗殺,此事件讓荷蘭當局非常不滿而斷絕了對蘇利南的經濟援助。
Remove ads
政治
根據1987年10月生效的新憲法規定:總統為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武裝部隊總司令和國務委員會主席。擁有行政權,由選舉產生,每屆任期5年。部長會議(內閣)是最高行政機關,政府由總統、副總統和內閣部長組成,副總統任總理。對總統負責。國務委員會指導國家領導機關的工作,監督政府執行國民議會的決定。國民議會為一院制,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享有立法權。議會負責選舉總統、副總統和制定法律。
地理

社會統計



蘇利南的人口為632,638人(2022年),由許多不同種族人口構成。
- 荷蘭籍印度人構成人口中最大的族群,占37%。他們是來自19世紀的印度傭工後裔。這些人源於北印度沿著尼泊爾邊界的比哈爾邦以及北方邦的東部。
- 蘇利南克里奧爾人為人口中第二大族群,占31%。他們是西非奴隸及歐洲人(多為荷蘭人)的後裔。
- 爪哇人(前荷屬東印度爪哇島的僱傭工人後裔)人口達15%(接近90,000人口)[18]。
- 蘇利南逃亡黑奴(又稱叢林黑人,即逃脫的西非奴隸的後裔)占人口10%並且主要有5個次族群:Aucan、昆提人(Kwinti)、馬圖瓦里人(Matawai)、薩拉馬坎人(Saramaccan)和帕拉馬坎人(Paramaccan)。
- 蘇利南馬龍人是一群來自非洲中部與西部的黑人民族群體有自己的馬龍語與文化,是從西班牙人手中逃亡的黑奴與其後裔族群之一,他們其中一些人後來來到了荷屬蘇利南,蘇利南獨立後,其族群成為了蘇利南主要國民種族之一。
- 美洲原住民占人口3%,主要族群為Akuriyo、阿拉瓦克人、Carib/Kaliña、特里奧人(Trío)和瓦亞納人(Wayana)[18]。
- 客家人(華人),主要為19世紀的來自中國廣東的惠陽、東莞及寶安(今深圳市)客家僱傭工人(苦力)後裔,現在人口超過1萬人,廣義堂是蘇最大的華僑組織。
- 布爾人(來自單詞boer,意為荷蘭語中的「農夫」)是19世紀荷蘭移民農戶的後裔。其中的大多數已經在1975年獨立後離開。
- 猶太人,包括塞法迪猶太人和阿什肯納茲猶太人。
絕大多數人口(大約90%)生活在首都巴拉馬利波或是沿海地區。此外還有相當數量的蘇利南人居住在荷蘭。2005年有大約328,300蘇利南人生活在荷蘭,其占荷蘭人口的2%。
這些族群通常被分成以下幾種類別:
這幾個種族在舊版的蘇利南國旗上以五顆不同顏色的星星作為象徵。
蘇利南約有半數人口信仰基督宗教,為國內最大宗教。基督宗教,包括羅馬天主教和新教,是克利奧爾人和蘇利南逃亡黑奴的主要宗教。大多數荷蘭籍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但其中也有少數人信仰回教或是基督宗教。爪哇人是回教徒或基督徒。蘇利南人口的20%是回教徒,是西半球國家中回教徒人口比例最高的[20]。除開宗教信仰分散不一外,蘇利南的人口構成與其鄰國蓋亞那十分相似,但蓋亞那缺少印尼裔人口。
蘇利南使用多種語言,其中荷蘭語是唯一的官方語言,使用範圍包括學校、政府、商業機構及媒體。在2004年蘇利南成為荷蘭語聯盟的第三位成員國。荷蘭語是大約60%蘇利南人的母語,同時是其他人的第二語言或第三語言。在首都巴拉馬利波,荷蘭語是2/3家庭的使用語言[22],僅僅在蘇利南的內陸地區荷蘭語比較少見。蘇利南語是當地的一種以英語為基底的克里奧爾語,是在日常最廣泛使用的語言,同時也經常根據使用場合的正式性而與荷蘭語交替使用[23]。蘇利南的華人族群有自己發行的中文報刊《洵南日報》。
行政區劃


蘇利南全國共被劃分為10個區(Districten),其中1個為市區。目前的蘇利南行政區劃分,是根據1980年時的最後一次修訂劃分而成,包括了:
交通
雖然蘇利南在獨立之前是荷蘭的殖民地,但很特別的一點是蘇利南的道路行駛方向與靠右行駛的荷蘭並不相同,是採靠左行駛的規則。這起因於雖然在歷史上蘇利南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荷蘭屬地,但卻也曾經幾度由英國統治,在英國統治期間導入了車輛靠左行駛的交通規範,雖然荷蘭曾一度意圖改變交通規範扭轉這個差異,但卻因為困難度過高而放棄,導致今日蘇利南仍採靠道路左側行車的情況。
蘇利南現有225公里鐵路線,以貨物運輸為主。
外交
由於歷史因素,長期為荷蘭的殖民地,因此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受荷蘭影響很深。1975年獨立後,兩國關係曲折發展,荷蘭曾數次中止對該國的援助。
1975年12月蘇利南加入聯合國,此外,目前也是世界貿易組織、加勒比共同體、加勒比開發銀行、南美洲國家聯盟、東亞-拉美合作論壇、伊斯蘭會議組織和美洲開發銀行的成員國。
經濟
蘇利南的經濟受鋁土礦業支配,其占GDP總值比例超過15%,而占出口所得更超過70%。其它重要的出口產品包括稻米、香蕉、蝦。蘇利南最近準備開始開發其可觀的石油[24]和黃金[25]礦產。大約四分之一的人口工作在農業領域。蘇利南的經濟極度依賴貿易,其最主要的貿易夥伴包括荷蘭、美國、加拿大和加勒比海國家。
自從韋登博斯政府在1996年秋接管政權之後,就終止了前政府實行的經濟結構調整計劃,聲稱其對於貧弱階層不公平。由於原有的稅種下滑的同時,增收新稅種的計劃失敗,因此導致政府稅收減少。到1997年底,蘇利南政府與荷蘭的關係惡化,新荷蘭發展基金的資金遭到凍結。隨著礦產業、建築業和公共事業部門的衰退,經濟增長在1998年下降。過多的政府支出、減少的稅收、龐大的公共服務以及1999年外國援助資金的減少都導致了財政赤字,預計達到了GDP的11%。政府尋求通過擴大貨幣供應的手段來平衡財政預算,結果導致了巨大的通貨膨脹。
- GDP(2006年預計):211百萬美元
- 實際GDP年度增長為(2006年預計): 5.8%
- 人均GDP(2006年預計):4,000美元
- 通貨膨脹(2006年):5.6%
- 天然資源:鋁土礦、黃金、石油、鐵礦以及其他礦產、森林、水利資源、水產資源
- 農業:稻米、香蕉、橡膠、柑橘類水果
貨幣
知名人士
註釋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