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廟號
祭祀追尊名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廟號,是中國、朝鮮、越南古代帝王去世後,後人在太廟之中奉祀時追尊的名號。
概述
廟號,意思就是皇帝在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最初並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一般君王死後會建築專屬的家廟祭祀,但在幾代之後就必須毀去原廟,而於太廟合併祭祀,合於太廟祭祀稱之為「祧」;「祧」這件事情有實際上的作用,如果每個君王的廟都留下,數代之後為數眾多的家廟會有祭祀上的困難。而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視永遠立廟祭祀之意。[1]
在商朝所建立的,可謂最原始的廟號只有四種,創基立業曰「太」(太祖湯、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盤庚、世宗且甲)、中興者曰「中」(中宗且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祖或宗的稱號。周朝未使用廟號,僅使用諡號。另外在衛國則使用廟號,《國語》中出現了衛烈祖康叔、衛文祖襄公、衛昭考(考妣的考,父親)靈公三人的廟號。[2]
秦始皇建立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王朝—秦朝之後,認為為先君尊上廟號、諡號是「子議其父、臣議其君」的不敬行為[3],因此不但未使用廟號,連同諡號制度一併廢止。秦朝改用世數,例如始皇帝、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把咸陽的信宮改為「極廟」,以象天極。秦始皇死後,秦二世又將極廟改為「始皇廟」,奉為「帝者太祖之廟」。
漢朝時期,兼採傳承自商朝時期的廟號制度及來自於周朝的諡號制度。初時,漢朝對於廟號仍本著商朝時期的初衷,廟號的給予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劉邦是開國君主,最終其廟號定為太祖(然而在司馬遷編史記時記為高祖,後世多沿用之),諡號為高皇帝(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漢朝強調以孝治天下,所以繼嗣皇帝諡號都有「孝」字。兩漢皇帝人人都有諡號,但有廟號者並不多。
西漢立國後很長一段時間重視黃老之術,對周禮的「七廟」制度並不重視;東漢末年的蔡邕曾說西漢「宗廟之制,不用周禮。每帝即位世,輒立一廟,不止於七,不列昭穆,不定迭毀」。在劉邦死後,其子惠帝在長安城內為其建有高廟,也稱高祖廟,「漢高祖」稱呼由此而來(惠帝還令郡國諸侯各立高祖廟)。但是後來漢元帝重定宗廟制度時,把高廟定為帝者太祖之廟,劉邦的廟號也正式定為太祖。除了長安城內的高廟之外,在渭北劉邦長陵附近還建有高帝原廟,後來把沛縣的劉邦行宮也改為原廟。此外長安城內的高廟之西還有惠帝廟(《漢書·景帝紀》:「孝惠廟酎,奏文始五行之舞」),也有人認為是在長陵原廟之西。
自從漢文帝之後,西漢諸帝大多於生前建陵時,在陵旁為自己營建生廟,如漢文帝顧成廟、漢景帝德陽廟、漢武帝龍淵廟、漢昭帝徘徊廟、漢宣帝樂游廟(里裎廟)、漢元帝長壽廟、漢成帝成陽廟等等。由於是皇帝生前所建,忌諱稱「廟」,所以在皇帝在世的時候一般稱為「宮」,比如漢景帝德陽廟也叫德陽宮,漢武帝龍淵廟也叫龍淵宮。皇帝死後,這些廟則變為陵廟。西漢長安沒有統一祭祀列祖列宗的宗廟,這些陵廟實際上就行使了宗廟的職能。
到漢元帝時期,天下有帝廟一百七十六處,比如太上皇(劉邦之父)有太上皇廟、太上皇原廟、太上皇陵廟,高帝有高廟、原廟,惠帝有惠帝廟等等。此外,西漢各個郡國、以及諸帝生前曾經巡幸之處也都建廟,比如漢武帝廟在關中地區就有五座,分別在咸陽、興平、臨潼、富平、耀州境內。漢朝「事死如事生」,這些帝廟的日常膳食、宮女、衛卒和每年多次祭祀活動帶來沉重的財政負擔。
在漢元帝登基後不久,就開始按照儒家禮法來修改宗廟制度。當時丞相韋玄成等人提出「高帝受命定天下,宜為帝者太祖之廟,世世不毀,承後屬盡者宜毀……太上皇、孝惠、孝文、孝景廟皆親盡宜毀」。大司馬許嘉等人認為漢文帝「除誹謗,去肉刑,躬節儉,不受獻,罪人不帑,不私其利,出美人,重絕人類,賓賜長老,收恤孤獨,德厚侔天地,利澤施四海,宜為帝者太宗之廟」;廷尉尹忠等人認為武帝「改正朔,易服色,攘四夷,宜為世宗之廟」。最後漢元帝把高帝廟、文帝廟、武帝廟定為太祖、太宗、世宗廟,把太上皇廟、惠帝廟、景帝廟拆毀了,郡國所設的帝廟也都拆毀。
漢成帝死後,關於漢武帝世宗廟應不應該親盡而毀的問題也展開過爭論,最後漢哀帝決定保留。漢平帝時期,按照王莽的意見,又把宣帝廟定為中宗廟,元帝廟定為高宗廟,「天子世世獻祭」。西漢諸帝廟號至此確定下來。東漢時期還有一些變動,比如取消了元帝「高宗」、成帝「統宗」、平帝「元宗」、和帝「穆宗」以下起的廟號。
到了唐朝開始,原本慎重嚴謹的廟號制度大為放寬,除了部分亡國之君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廟號,因此原始的四種廟號不敷使用,因此逐漸參考諡法訂出新的廟號,不過甫開國的前幾代君王,其廟號大多仍使用傳承自商朝的原始四個廟號。而也是自唐朝以後,廟號在前、諡號在後的連稱方式,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
因為唐朝以前的皇帝有廟號者較少,所以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武帝、隋煬帝,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皇帝有廟號者佔絕大多數,而諡號從武則天開始字數不斷增加,到明清已經增加到十七字甚至二十三字,稱呼上有所困難,所以史書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由於後世皇帝的諡號字數大幅膨脹,且幾乎只要是後人接位的皇帝子孫都會給父祖上美諡,故諡號實際上無法顯示皇帝評價,而廟號反而成為了事實上的諡號。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並不參照諡法,但是主要來說,廟號為太祖的多為朝代的開國皇帝,而廟號為太宗的多為朝代的第二代皇帝。
Remove ads
廟號用字列表
- 成祖:明成祖;越南鄭成祖、阮成祖
- 純祖:朝鮮純祖
- 淳祖:越南鄭淳祖
- 代祖:南漢代祖
- 德祖:唐德祖,後漢德祖,遼德祖,明德祖
- 度祖:朝鮮度祖
- 高祖:詳見列表
- 國祖:高麗國祖
- 弘祖:越南鄭弘祖、莫弘祖
- 桓祖:朝鮮桓祖
- 惠祖:後唐惠祖
- 景祖:金景祖;清景祖
- 敬祖:後梁敬祖
- 靖祖:後晉靖祖
- 烈祖:詳見列表;朝鮮烈祖;越南阮烈祖
- 穆祖:朝鮮穆祖;越南陳穆祖、鄭穆祖
- 寧祖:越南陳寧祖
- 慶祖:後周慶祖
- 仁祖:明仁祖;朝鮮仁祖
- 睿祖:武周睿祖,後晉睿祖;越南鄭睿祖
- 神祖:越南阮神祖
- 聖祖:唐聖祖,前蜀聖祖,宋聖祖,清聖祖;越南鄭聖祖、阮聖祖
- 始祖:吳始祖,成漢始祖,後秦始祖,北魏始祖,武周始祖,金始祖
- 世祖:詳見列表;高麗世祖,朝鮮世祖;越南鄭世祖,阮世祖
- 順祖:宋順祖
- 肅祖:北魏肅祖,武周肅祖,後梁肅祖,後晉肅祖,遼肅祖
- 太祖:詳見列表;高句麗太祖大王, 高麗太祖,朝鮮太祖;越南李太祖,陳太祖,黎太祖,莫太祖,阮太祖,西山太祖
- 文祖:後漢文祖;朝鮮文祖;越南鄭文祖
- 僖祖:後周僖祖,宋僖祖;越南鄭僖祖
- 熙祖:明熙祖
- 顯祖:北魏顯祖,北齊顯祖,武周顯祖,後漢顯祖,清顯祖
- 憲祖:後梁憲祖,後晉憲祖;越南阮憲祖
- 獻祖:唐獻祖,後唐獻祖,後晉獻祖,金獻祖
- 信祖:後周信祖
- 興祖:清興祖;越南鄭興祖、阮興祖
- 宣祖:宋宣祖;朝鮮宣祖;越南後黎宣祖、阮宣祖
- 玄祖:遼玄祖
- 嚴祖:武周嚴祖
- 義祖:後周義祖,南唐義祖
- 毅祖:後唐毅祖;越南阮毅祖、鄭毅祖
- 翼祖:後漢翼祖,宋翼祖;朝鮮翼祖
- 懿祖:唐懿祖,後唐懿祖,遼懿祖,明懿祖;高麗懿祖;越南莫懿祖
- 英祖:朝鮮英祖
- 裕祖:越南鄭裕祖、莫裕祖
- 淵祖:越南鄭淵祖
- 元祖:金元祖;越南陳元祖
- 昭祖:金昭祖;越南鄭昭祖、莫昭祖
- 肇祖:清肇祖;越南鄭肇祖、阮肇祖
- 正祖:朝鮮正祖
- 莊祖:朝鮮莊祖
- 藝祖:在北宋中期以前,宋朝人習慣稱宋太祖、宋太宗兩人為「藝祖」、「神宗」(自從宋哲宗為宋神宗上廟號之後,「神宗」改為特指)。顧炎武《日知錄》認為「藝祖」即《禮記》、《尚書》所稱的祢(mí)祖(父、祖)[4]。唐朝亦稱開國皇帝為「藝祖」,比如唐玄宗幸北京太原,作《起義堂頌》,曰「實惟藝祖儲福之所致」,這裡的「藝祖」是指唐高祖。金世宗《封混同江神冊》亦曰「仰藝祖之開基」,這裡的「藝祖」是指金太祖。[5]
- 安宗:明安宗;高麗安宗
- 成宗:吳越成宗,南唐成宗,元成宗,清成宗;高麗成宗,朝鮮成宗
- 崇宗:西夏崇宗
- 純宗:朝鮮純宗,大韓純宗;越南黎純宗
- 代宗:唐代宗,明代宗
- 戴宗:高麗戴宗
- 道宗:遼道宗
- 德宗:唐德宗,西遼德宗,金德宗,清德宗;高麗德宗,朝鮮德宗;越南黎德宗
- 定宗:元定宗;高麗定宗,朝鮮定宗
- 度宗:宋度宗
- 端宗:宋端宗;朝鮮端宗
- 高宗:詳見列表;唐高宗,清高宗;高麗高宗,大韓高宗;越南李高宗
- 恭宗:漢恭宗;北魏恭宗,唐恭宗,明恭宗;越南阮恭宗
- 光宗:宋光宗,明光宗;高麗光宗
- 弘宗:越南阮弘宗
- 懷宗:明懷宗
- 桓宗:西夏桓宗
- 徽宗:宋徽宗,金徽宗;越南陳徽宗
- 惠宗:閩惠宗,夏惠宗,元惠宗,明惠宗;高麗惠宗;越南李惠宗
- 嘉宗:越南黎嘉宗
- 簡宗:越南阮簡宗
- 景宗:閩景宗,遼景宗,西夏景宗,大理景宗;高麗景宗,朝鮮景宗;越南阮景宗
- 敬宗:漢敬宗,北魏敬宗,唐敬宗(亦為大韓高宗、大韓純宗備選廟號)
- 靖宗:高麗靖宗
- 康宗:閩康宗,金康宗;高麗康宗
- 禮宗:明禮宗
- 理宗:宋理宗
- 烈宗:漢烈宗,晉烈宗,後燕烈宗,吳烈宗
- 閔宗:金閔宗
- 愍宗:高麗愍宗
- 明宗:後唐明宗,元明宗;高麗明宗,朝鮮明宗;越南陳明宗,黎明宗
- 穆宗:詳見列表;高麗穆宗
- 寧宗:宋寧宗,元寧宗
- 欽宗:宋欽宗
- 慶宗:南唐慶宗
- 仁宗:詳見列表;宋仁宗,明仁宗;高麗仁宗,朝鮮仁宗;越南李仁宗,陳仁宗,黎仁宗
- 睿宗:唐睿宗,北漢睿宗,金睿宗,元睿宗,明睿宗;高麗睿宗,朝鮮睿宗;越南陳睿宗,阮睿宗(亦為朝鮮世祖備選廟號)
- 紹宗:明紹宗
- 神宗:詳見列表;高麗神宗;越南李神宗,黎神宗,阮神宗(亦為朝鮮世祖、大韓高宗備選廟號)
- 聖宗:遼聖宗;越南李聖宗,陳聖宗,黎聖宗(亦為朝鮮世祖備選廟號)
- 世宗:詳見列表;漢世宗,明世宗,清世宗;朝鮮世宗;越南黎世宗,阮世宗
- 思宗:明思宗
- 順宗:唐順宗,渤海順宗,遼順宗,元順宗;高麗順宗;越南陳順宗
- 肅宗:詳見列表;高麗肅宗,朝鮮肅宗;越南黎肅宗,阮肅宗
- 太宗:詳見列表;漢太宗,唐太宗,宋太宗,明太宗(後改廟號為明成祖);新羅太宗,朝鮮太宗;越南李太宗,陳太宗,莫太宗,黎太宗,阮太宗
- 統宗:漢統宗
- 威宗:漢威宗,齊威宗,明威宗
- 文宗:唐文宗,元文宗,清文宗;高麗文宗,朝鮮文宗
- 武宗:唐武宗,西夏武宗,元武宗,明武宗
- 熙宗:金熙宗;高麗熙宗;越南黎熙宗,阮熙宗
- 熹宗:明熹宗
- 僖宗:唐僖宗
- 顯宗:漢顯宗,晉顯宗,金顯宗,元顯宗;高麗顯宗,朝鮮顯宗;越南黎顯宗,阮顯宗
- 憲宗:唐憲宗,大理憲宗,元憲宗,明憲宗;朝鮮憲宗;越南陳憲宗,黎憲宗,莫憲宗
- 獻宗:西夏獻宗;高麗獻宗
- 襄宗:唐襄宗,西夏襄宗
- 孝宗:晉孝宗,宋孝宗,明孝宗;朝鮮孝宗;越南黎孝宗
- 興宗:遼興宗,大理興宗,明興宗
- 宣宗:唐宣宗,遼宣宗,金宣宗,明宣宗,清宣宗;高麗宣宗,朝鮮宣宗;越南莫宣宗(亦為朝鮮哲宗備選廟號[a])
- 玄宗:唐玄宗;越南黎玄宗
- 義宗:唐義宗,遼義宗,金義宗
- 毅宗:西夏毅宗,明毅宗;高麗毅宗
- 翼宗:朝鮮翼宗;越南阮翼宗
- 懿宗:唐懿宗;越南黎懿宗
- 英宗:宋英宗,元英宗,明英宗;高麗英宗,朝鮮英宗;越南李英宗,陳英宗,黎英宗,阮英宗
- 佑宗:越南黎佑宗
- 裕宗:元裕宗;越南陳裕宗,黎裕宗
- 元宗:漢元宗,南唐元宗;高麗元宗,朝鮮元宗
- 章宗:金章宗(亦為朝鮮憲宗、朝鮮哲宗備選廟號)
- 昭宗:唐昭宗,金昭宗,元昭宗,明昭宗;越南黎昭宗
- 哲宗:宋哲宗,元哲宗;朝鮮哲宗
- 貞宗:高麗貞宗
- 真宗:宋真宗;朝鮮真宗;越南黎真宗
- 正宗:朝鮮正宗
- 中宗:詳見列表;朝鮮中宗;越南前黎中宗,黎中宗
- 莊宗:後唐莊宗;朝鮮莊宗;越南黎莊宗
- 藝宗:越南陳藝宗(亦為宋高宗備選廟號)
- 哀宗:金哀宗
擬而未用的廟號:
Remove ads
中國廟號列表
以下是中國各王朝部分廟號列表,附帶諡號。可能一人有兩個以上廟號,或同一朝代裡從這一皇帝身上改換到另一皇帝身上,並不是編寫錯誤。使用頻率最高的太、高、世、中四字居前排列,餘按拼音順序排列。
Remove ads
Remove ads
Remove ads
其他國家
在東亞漢字文化圈除了中國以外,王氏高麗前中期、李氏朝鮮,以及越南的李朝、陳朝、後黎朝、莫朝、阮朝雖然他們的君主對中國自稱國王(越南對內稱皇帝),但死後也有廟號。此外,日本僅有諡號而無廟號制度。
註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