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工人階級

依靠初級勞動力謀生者的人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工人阶级
Remove ads

工人階級(又稱勞動階級勞動階層等;英文working class)通常用於表示社會地位社會等級,指通過工資薪水形式獲取勞動報酬的僱傭勞動者群體,是佔社會總人口比例最高的階層。該術語沒有一致的解釋,主要依賴個人的立場與觀點的不同來理解。工人階級一般指的是參與僱傭勞動的人,尤其是產業工人和體力勞動者。[1][2]

Thumb
2017年,衣索比亞聖保羅醫院心臟中心的建築工人群體,該職業被普遍視為工人階級的典型代表
Thumb
1950年荷蘭伐木勞工
Thumb
1934明尼亞波利斯市的工人階級鬥爭

在較為廣義的社會主義語境下,工人階級包含一切那些靠出賣勞動力(包括體力和腦力)、不擁有生產資料的人,包括大部分體力和腦力勞動者。馬克思主義認為,這類人也叫無產階級,是被資產階級剝削的對象。在現代工業化社會中,幾乎所有人都屬於這一階級。

美國,通俗(非學術)語境下的「工人階級」則是靠體力勞動獲得收入之人,一般會包含小時工、藍領、沒有大學學位之人[3]、一些白領和大部分粉領。工人階級根據職業一般被分為四類:非技術工人、工匠、外包工人和工廠工人。[4]

依據列寧主義史達林主義的關於社會主義國家性質觀點,在社會主義國家裡,工人階級社會主義國家統治階級,並經由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共產黨來領導國家。

Remove ads

馬克思主義定義:無產階級

Thumb
1934年6月,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亞波利斯市罷工的卡車司機與警察發生街頭衝突

卡爾·馬克思將工人階級或無產階級定義為出賣勞動力以換取工資、且不占有生產資料的群體。他論證指出,正是這個階級創造了社會財富——工人階級實際建造橋梁、製作家具、種植糧食、撫育後代,但他們既不占有土地也不擁有工廠所有權。[5]

作為無產階級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流氓無產階級(德語:Lumpenproletariat)是指極度貧困且無固定職業的群體,包括臨時工無家可歸者。馬克思認為這個群體缺乏階級意識。

Thumb
1900-1901年間共產主義者對階級社會的構想圖示。該畫作基於"俄國社會主義者聯盟"的宣傳單頁繪製

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依靠僱傭勞動維生者和依賴福利國家救濟者屬於工人階級,而依靠資本積累生活者則不屬於——這種根本性對立構成了階級鬥爭的基礎。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與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宣告:工人階級的歷史使命是取代資本主義制度,通過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相對於"資產階級專政")來廢除階級社會的生產關係,最終實現"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共產主義社會

Remove ads

工賊

工賊,是工人階級內部中的一種人。工賊一般是指那些為了個人利益,而在階級鬥爭過程中(無產階級革命集體罷工等)收受資產階級的好處,在精神上或者行為上支持資產階級,從而背叛和出賣了無產工人階級利益的無產者。他們也通常被馬克思主義者稱呼為「資產階級的走狗」。

歷史發展與演變

Thumb
1906年英格蘭康沃爾郡聖艾夫斯的工人階級生活景象,攝於愛德華時代

封建時代的歐洲,現代意義上的工人階級尚未大規模形成。當時社會主體是勞動階層,這個由不同職業、行會和工種構成的群體中,律師、工匠與農民同屬社會群體中的第三等級——既非貴族也非神職人員的階層。類似的等級結構也存在於歐洲以外的前工業社會中。這種勞動階層的社會地位被自然法與普遍宗教教義視為天經地義,[來源請求]但其正當性不斷受到質疑,德國農民戰爭便是農民階層反抗的典型例證。[6]

18世紀末,在啟蒙時代思潮影響下,歐洲社會正處於變革之中,這種變革與上帝締造的永恆社會秩序觀念已無法調和。當時的社會精英階層構建出一套意識形態,將勞工階層的諸多困境歸咎於其道德缺陷(如酗酒成性、怠惰散漫、不善儲蓄等)。E·P·湯普森在《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中提出獨創性觀點:英國工人階級是自身歷史進程的主動締造者。該著作系統考察了前現代勞動群體向具有政治自覺意識的現代工人階級的轉型過程。[7][8]

自1917年起,若干國家開始實行名義上代表工人階級利益的政權體制。歷史學家指出,這類蘇聯模式社會的關鍵特徵在於新型的無產階級化進程——往往通過行政手段強制遷移農民和農村勞動力來實現。此後,四大工業國(中國寮國越南古巴)轉向了半市場化的治理模式,而朝鮮則陷入貧困與高壓的惡性循環。此類政體中的其他國家(如蘇聯)已然解體。[9]

1960年代以來,第三世界國家經歷了大規模的土地兼併和無產階級化進程,催生了新興工人階級。與此同時,印度等國家正經歷漸進式社會變革,城市工人階級規模持續擴大。[10]

非正式工人階級

Thumb
印度德里的拾荒者

非正式工人階級是學者邁克·戴維斯提出的社會學概念,指代全球超過10億、主要聚居在貧民窟且完全未被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青年城市人口。戴維斯認為,這個群體已超出馬克思、馬克斯·韋伯現代化理論的傳統階級理論範疇。該階級自1960年代起在全球範圍內(尤其是南半球)形成,與1920-30年代"充滿希望的貧民窟"理念或傳統的流氓無產階級概念不同,其成員幾乎無法獲得進入正規經濟結構的機遇。[11][12]

高等教育處境

黛安·瑞伊(Diane Reay)的研究揭示了工人階級學生在進入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型大學)及在校期間面臨的多重挑戰。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在於:大學社群往往被視為典型的中產階級社會空間,工人階級學生因階級差異導致的社交規範差異和學術圈層認知隔閡,容易產生強烈的"他者感"。[13]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